中心研究人员深度参与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17年会

2017年7月16-20日,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2017年会在位于加勒比海南端的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举行。作为国际媒介与传播学界的顶级会议,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68个国家的1300余名学者参加。我中心副主任龙耘教授、姬德强副研究员受邀参会宣读论文并组织了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学者间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心副主任龙耘教授、姬德强副研究员参加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2017年会)


7月19日,由我中心组织的《记忆之弧:一位犹太难民的人生故事与历史反思》(Objects of Remembrance: A Memoir of American Opportunities and Viennese Dreams)译著工作坊在会议举办地卡塔赫纳会议中心举行。工作坊由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国际传播分会主席Karen Arriaza Ibarra教授主持。译者龙耘教授首先介绍了该书的翻译过程和与作者及其人生经历的相遇,并反思了跨文化翻译的问题,讨论了这本回忆录之于中国读者的价值。随后,原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Monroe Price教授回顾了他与中国学者、学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讲述了该书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并感激龙耘教授在翻译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努力;Barbie Zelizer教授对译著的出版表示祝贺,强调了该书在难民叙事、身份认同以及犹太文化、记忆研究等领域的贡献,分享了与Monroe Price教授共事的经历以及对自己学术道路的影响。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与会者参加了工作坊。


(中心副主任龙耘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Monroe Price教授、Barbie Zelizer教授参加译著工作坊)


7月20日,由我中心组织的“‘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地缘政治”专场举行。专场由龙耘教授主持,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宣读了有关中巴经济走廊的地区媒介分析文章,提出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四国媒体在报道上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的、具体的政治经济利益考虑;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讲述了新疆媒体发展的复杂现状及其对于国际传播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志华追溯了“全球南方”的概念,认为只有明晰这一概念在当下的意义,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找准位置。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Jesse Owen Hearns-Branaman博士作为点评人,分别就“一带一路”和新疆媒体等议题进行了回应。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高校的参会者参与了本专场讨论。


(“‘一带一路’与中国国际传播的地缘政治”专场)


另外,7月18日,姬德强副研究员参加了“金砖国家的媒体:现状与未来”专场,并宣读了与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合著的题为《反思媒介融合和互联网对中国媒体发展的影响》的论文,分析了中国媒介转型中的权力关系。


(姬德强副研究员在年会闭幕式暨庆祝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言)


7月20日,会议闭幕式暨庆祝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成立60周年大会在卡塔赫纳会议中心大礼堂举行。IAMCR主席、美国俄勒冈大学Janet Wasco教授主持闭幕式,国际著名传播学者芬兰坦佩雷大学Kaarle Nordernstreng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Cees Hamelink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Robin Mansell教授等从历史、学科和国际秩序等角度分享了目前传播研究面临的挑战。中心副研究员、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国际传播分会副主席姬德强应邀参加,代表亚洲就媒介与传播研究创新的普遍性与地区性发表演讲,提出了如何从在地化经验出发为国际学术界的多样性贡献亚洲力量和中国方案的建议,发言最后,他对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


通过组织专场和工作坊、宣读论文等方式,我中心深度参与了这一国际媒介与传播学界的顶级会议,扩大了学术影响,夯实了学术网络,为中心的进一步国际化、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