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

信息时代的战争、传媒与受众

——关于上海市民与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调查报告

 

张国良,廖圣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摘  要:伊拉克战争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面对这种突发性、特大型的国际事件,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情势下,中国传媒的报道和受众的反应,有何表现?有何变化?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就受众对伊拉克战争的知晓状况、以及受众对相关媒介和报道的接触与评价状况展开调查,得出了有关结论。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传媒;(上海)受众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2003年3月20日打响的伊拉克战争,不仅对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而且对新闻传播领域来说,也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案例。

令人关注的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情势下,面对这种突发性、特大型的国际事件,中国传媒的报道和受众的反应,有何表现?有何变化?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02级本科生担任访员,于3月下旬开展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调查样本共计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93.3%。兹将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一、 受众对伊拉克战争的知晓状况

1、知晓的比率

如表1所示,在调查之际,几乎全体市民(约99%)已知道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很明显,这源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心——从表2可见,近85%的市民表示:关心这场战争,仅约8%不关心,另有约7%对此不置可否。

试比较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之际的同类调查的结果1,可以发现,无论知晓、还是关心的人数比例,两者都不相上下,只是人们对“伊战”的关心程度比“911”略深一些。

 

表1:上海市民知晓“伊战”的人数比例(%)

知道

不知道

98.9(98.6)

1.1(1.4)

*( )内为上海市民知晓“911”事件的人数比例

 

 

表2:上海市民关心“伊战”的人数、程度及其比例(%)

很关心

比较

关心

关心

小计

说不准

不太

关心

不关心

42.9

(33.6)

41.8

(51.7)

84.7

(85.3)

7.1

(5.6)

7.8

(9.1)

0.4

(0)

*( )内为上海市民关心“911”事件的人数、程度及其比例

 

2、知晓的时点

当然,对这一头号新闻,不仅市民关心,传媒更是闻风而动、倾力而为。正是由于传媒的及时报道,近一半人(45.9%)几乎在战争爆发的同时(上午10点35分—45分之间)就获悉了消息,另有约四分之一(25.9%)在1小时25分以内(上午10点45分—12点)知晓,这两部分人合计超过70%(71.8%)。

如果再加上当天后来(上午12点—晚上12点)知晓的约五分之一(21.8%),则共有超过九成(93.6%)的市民于当天就知道了战争爆发的信息。应该说,这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常态吧。

 

表3:上海市民获悉“伊战”爆发的时间点及其比例(%)

3月20日

(当天)

3月21日

3月22日

及以后

 

 

1小时25分以内(小计71.8)

1小时25分以外

 

 

 

上午10点35分-45分

上午10点45分-12点

上午12点-晚上12点

 

 

45.9

25.9

21.8

4.5

1.9

 

表4:上海市民获悉“911”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及其比例(%)

9月11日(当天)

9月12日早晨8点以前

9月12日早晨8点以后

9月13日及以后

 

1小时15分以内

1小时15分以外

 

 

 

晚上10点以前

晚上10点以后

 

 

 

26.6

33.6

25.9

13.3

0.7

 

这一状况与“911”之际相比,有显著不同。如表4所示,当时在1小时15分以内(晚上10点以前)知晓事件的市民只有约四分之一(26.6%),与上述“伊战”的同比数据(71.8%)之间,形成很大的反差!这里的一大差异就在于,一旦非常事件发生,传媒是否能以相应的超常规姿态加以报道?由此可见,从“911”到“伊战”,我国传媒在探索、尊重、顺应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3、知晓的渠道

首先,我们考察了人们获取消息的“最初渠道”,不无意外地发现: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换句话说,与我们事先的推测不尽相同,一、“网络”未见惊人表现;二、“人际传播”的作用依然有限。若比较一下“伊战”报道和“911”报道,就更清楚了。

如表5所示,在这前后相隔约一年半的两次重大事件的过程中,上海市民的传播(=信息接收)行为模式极为相似,即:

A、以传统媒介、特别是“电视”为主,无论排序,还是三大媒介各自和合计的比例,几乎不变;

B、“网络”略有增长,但并不显著(其原因将在后面展开分析);

C、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人际传播”的比例很低。固然,此处不乏“网络”、“短消息”的影响,但主要问题是,这种比例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当发生特大事件时“人际传播”的作用与传媒相当)明显不符。2

事实上,疑问在“911”之际就发生了,当时我们试图将其归因于“恰逢晚间电视播出的‘黄金时间’”,3如今,白昼爆发的“伊战”却宣告了这一假设不能成立。那么,怎样解释呢?

至少可指出两点:第一、我们已生活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阶段,一些曾适用于“低度”、“中度”阶段的传播理论,可能相对过时了!试想,既然各种机构、场所,包括街头、餐厅乃至公交车辆内,都布满了电视机,则“晚间”、“白昼”的区别就没有多少意义了;第二、从传播的全过程看,由于“大众传播”的空前发达,“人际传播”的作用在“认知”环节确实大大弱化了,但在“评论”环节仍十分强劲。换句话说,“奔走相告”的场面越来越少见了,但“众说纷纭”的风景依旧。请看表6,无论“911”,还是“伊战”,莫不如此。

 

表5: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伊战”和“911”消息的渠道之比较(%)

 

电视

广播

报纸

传统媒介小计

网络

人际传播

短消息

其他

“伊战”报道

55.7

14.8

5.9

76.4

5.2

15.1

3.3

0.7

“911”报道

57.3

13.3

6.3

76.9

2.1

21.1

-

-

 

表6:上海市民获知“伊战”和“911”消息后的相关传播活动之比较(%)(多项选择)

 

上网发表评论

在网上转贴别人的帖子

把有关消息用邮件或短消息发送给别人

与亲友、同事等讨论事件

“伊战”报道

3.0

2.6

11.4

86.3

“911”报道

3.4

5.5

9.7

88.3

 

其次,我们调查了人们进一步了解有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发现与“最初渠道”的情况类似:A、以传统媒介为主(但更为显著,超过九成);B、“电视”遥遥领先、稳居榜首;C、唯一不同的是,“广播”与“报纸”替换了位置(这不难理解:随着战争的展开,“速报性”让位给了“详报性”);D、而“网络”呢?依然排在末尾。回顾“911”之际(参见表7),状况也基本相同,这看来就非偶然了。

 

表7:上海市民获知“伊战”和“911”消息的主要渠道之比较(%)

 

电视

报纸

广播

传统媒介小计

网络

其他

“伊战”报道

58.0

25.0

9.0

92.0

8.0

-

“911”报道

58.7

26.6

5.6

90.9

5.6

3.5

 

值得探讨的是,近几年来“网络”在上海得到了快速普及、迅猛发展(参见表8),这一事实无庸置疑,其总接触率已突破半数,经常接触率亦已超过三分之一,可是,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表现,却显得差强人意,缘由何在?

 

表8:上海市民对各种传媒的接触状况及变迁(%)

 

经常接触

不经常

接触

接触小计

不接触

报纸

77.9

(73.3)

13.3

(19.5)

91.2

(92.8)-1.6

8.8

(7.2)

广播

45.1

(40.1)

25.4

(27.2)

70.5

(67.3)+3.2

29.5

(32.7)

电视

94.2

(88.1)

5.1

(9.8)

99.3

(97.9)+1.4

4.4

(2.1)

网络

35.2

(30.5)

16.7

(23.5)

51.9

(54.0)-2.1

48.1

(46.1)

*( )内为2001年的统计数据。

 

我们的认识是,一、如果说“网络时代”到来了,那也只是刚刚开始,作为新兴媒介的“网络”必然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二、与此关联,目前的“网络”与传统媒介、特别是“电视”相比,在诸如信息接收的图像性、轻便性、舒适性、可信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换句话说,“网络”固然具有多种功能和巨大潜力,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至少可以说,迄今为止,它的可替代性或者说相对优越性还不够强。

以下关于媒介评价的数据和分析,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观点。

二、受众对相关媒介和报道的接触与评价状况

1、接触的时间量

如上所述,上海市民非常关心伊拉克战事,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光阴(参见表9)。超过一半(51.7%)的市民平均每天花费的时间量在60分钟以上,可见关切程度之高,另有四分之一强(27%)在30—60分钟之间,也相当关心,这两部分人合计近八成(78.7%)。余下的约15%在10—30分钟之间,仅6%在10分钟以内,只有不到1%对此未加注意。

表9:上海市民为了解“伊战”而接触媒介的各种时间量及其比例(%)

平均每天超过60分钟

平均每天30-60分钟

平均每天10-30分钟

平均每天10分钟以内

不花费

51.7

27.0

14.6

6.0

0.7

 

2、接触的单个媒介

面对受众如此旺盛的信息需求,传媒是怎样回应的呢?前面我们已进行过总体描述(见表5、表7)。这里,观察一下媒介个体的情况。请看表10,它列出了各种传媒范围内的前五位单个媒介。

显而易见,在这次“伊战”报道过程中,“电视”不仅作为整体“独占鳌头”,其单个媒介的表现也可称“独步天下”,特别是“央视”(含1、4、9频道)的接触率(说明:这里指以此为“主要渠道”的接触率,下同),远高于其他同行。如果在全体媒介中(即不分种类地)排序,则接触率的前五位为:①“中央电视台”(34.5%);②“上海电视台” (10.4%);③《新民晚报》(7.9%);④“东方电视台”(6.2%);⑤《新闻晨报》(4.2%)。这五家媒介共计63.2%,其中三家电视台就占了51.1%。

换句话说,在“电视”的压倒优势下,其他媒介都相对处在了“边缘”状态,以“广播”、“网络”这两种传媒中的佼佼者:“上广”、“新浪”为例,它们在全体媒介(接触率)中的比例,分别只占2.3%、2.4%。

表10:上海市民为了解“伊战”而主要接触的各种传媒及各家单个媒介的比例(%)

电视(58%)

①中央台

②上海台

③东方台

④上海卫视

④凤凰卫视

⑤CNN

其他

59.9(34.5)

18.0 (10.4)

10.8 (6.2)

0.6 (3.5)

0.6 (3.5)

0.3 (1.7)

0.8

报纸(25%)

①新民晚报

②新闻晨报

③解放日报

④环球时报

⑤新闻晚报

⑤文汇报

其他

31.5 (7.9)

16.4 (4.2)

12.3 (3.1)

7.5 (1.9)

5.5 (1.4)

5.5 (1.4)

21.3

广播(9%)

①上海台

②东方台

③中央台

其他

25.0(2.3)

21.2(1.9)

19.2(1.7)

34.6

网络(8%)

①新浪

②搜狐

③上海热线

④东方网

④雅虎

其他

29.8(2.4)

17.0(1.4)

8.5(0.7)

6.4(0.5)

6.4(0.5)

31.9

*“广播”缺④、⑤,“网络”缺⑤;

**( )中的数据,为各种传媒和各家单个媒介在总体中的比例。

 

3、对媒介和报道的评价

诚然,接触率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满意度。不过,进一步考察的结果,更彰显了“电视”的魅力。上海市民对传媒有关“伊战”报道的满意程度,依次为:电视(74%)、报纸(14%)、广播(6%)、网络(5%)。

从单个媒介的评价看,同样如此。受众认为“满意”的前五名,依次是: ①“中央电视台”(55.7%);②“上海电视台” (7.0%);③“东方电视台”(4.4%);④《新民晚报》(3.7%);⑤“中央广播电台”(2.9%)、“新浪”(2.9%)。这六家媒介共计76.6%,其中三家电视台的比重高达67.1%。

那么,对于各种传媒,受众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感受和意见呢?表11从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信息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照了“911”之际的数据,有如下发现:

A、总的来说,各个细目及整体的评价、排序都较为稳定,各种传媒的特性、表现在此一目了然;

B、最大的变动是,“网络”退步了——从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其主要原因似在于,“电视”进步了。如表11所见,在时效性、信息量这两个指标上,前者都让后者夺了冠军。

C、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而言,客观性、真实性显然是两大“软肋”,评价始终很低,这实际上也就昭示了其努力方向。

表11:上海市民对各种传媒有关“伊战”报道的评价之均值、排序及比较

 

迅速及时

客观公正

真实准确

生动形象

信息量充分

综合评分

报纸

③3.63⑷(3.90)

②3.73⑵(3.91)

②3.67⑵(3.95)

④3.36⑶(3.38)

③3.90⑶(3.41)

③3.66⑶(3.71)

广播

②3.97⑶(4.04)

③3.70⑶(3.80)

③3.66⑷(3.83)

③3.47⑷(3.18)

④3.72⑷(3.35)

②3.70⑷(3.64)

电视

①4.54⑵(4.46)

①4.02⑴(4.16)

①4.01⑴(4.20)

①4.26⑴(4.23)

①4.31⑵(3.63)

①4.23⑴(4.13)

网络

②3.97⑴(4.51)

④3.39⑷(3.68)

④3.30⑶(3.88)

②3.52⑵(3.74)

②3.92⑴(4.30)

④3.62⑵(4.03)

*分值含义为:1=不同意,2=不太同意,3=说不准,4=比较同意,5=同意;

**( )内为“911”之际的同类调查数据。

 

最后,我们以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征询了受众对传媒的总体评价,如表12显示的那样,上海市民对传媒的满意程度,居中上水准——“满意”和“比较满意”合计达82.7%。这既值得欣慰,同时也意味着,无论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表12:上海市民对传媒有关“伊战”报道的总体满意程度之比较(%)

满意

比较满意

满意小计

说不准

不太满意

不满意

18.9

63.8

82.7

13.2

3.4

0.8

 

 

War, Media and Audi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A Survey of ShanghaiCitizens' Opinion on Iraq War Reports

Zhang Guoliang, Liao Shengqing

(Journalism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Abstract:The Iraq war has caused great impacts on the global economy, politics ,military ,etc. Facing the burst-out big event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netization, how should Chinese media and the audience react? Encompassing this problem, we take Shanghainese as our research targets and make some conclusions on the  audience’s acknowledgement on the Iraq war and the contacts and comments about the reports on the Iraq war.

 

Key Words: Iraq War,Meida,Shanghai Aud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