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以北京、上海调查数据分析为依据

 

张开,吴敏苏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摘要:自从媒介传播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一直不知不觉中地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现实世界和媒介营造的虚假世界。有幸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媒介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并研究其对策。大家都说,信息时代的标志是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的增强以及信息易得性的增强。那么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教育如何与时俱进为人们送去理智之光,以帮助当下学生增强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应对新的媒介环境的能力,以及分析媒介内容、认清媒介的商业性质和如何摆脱媒介产品的负面效应的能力,必然是教育界理应承担的义务。要想提高现代人的媒介信息的解构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是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要做好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了解当下中国人口的媒介素养现状。因此,本篇文章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对中国城市人口的媒介素养能力有个初步的认识和分析。

关键词:媒介素养;解构;信息消费;媒介影响;选择能力;信息本质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一、报告的背景和基本概况

进入21世纪,人们面对着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越来越繁杂的信息。而这种繁杂的信息、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环境是当今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其实信息时代的标志是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的增强以及信息易得性的增强,我们现代人一年到头每天24小时都被来自于各种不同媒体的信息所包围,这一方面表现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对信息依赖性。比如:信息畅通能使农民了解农作物的市场,科技信息能帮助农民提高产量等。于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更加注重去开发高新技术,并用这些技术去获取更多信息以满足需要,几乎可以说,今天的人们一日都离不开传媒。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大众传媒的现代意识与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媒与受众之间,更加显现出不同以往的紧密关系和联合互动的新态势。这不仅表现在广播、影视以及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市场化与亲民化的趋势,同时也由于互联网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其特殊的传播功效和作用也给整个传媒业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这种新型传媒在信息传播中的层递、融会、交叉与连动,正在构建今天和未来信息社会的主体发展方向,可谓传媒形态历史性的发展新阶段正向我们走来。

我国现在生活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主流人群大都是生长在一个充满媒介信息、变化无穷、新鲜开放的社会中。因而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较前人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年龄在10-40的当代少年、中青年。他们具有独特的群体个性,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不循旧,不保守;他们思维独立,富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激情;有很强的求知欲,做事讲实效,有竞争意识;追求平等,讲求参与,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有一定的公益意识,有较强的公民责任感等。从媒体是信息资讯与思想观念的源头的理论角度来看,上述人群的行为和心理特点,的确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人的深刻烙印。

据传媒学术网站报道:我国目前有1000家广播电台、2200多家报社、3000多家电视台,8000多家杂志,371600家网站,再加上1000多万台上网电脑[1],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信息传播事业有规模、有格局、有速度、有效应。而我们的调研结果也表明,现在我国的广大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前进,他们在传媒的类型、品性、内容的取舍上已有了更多的自己的选择空间,他们不仅要从传媒中获得新闻、信息和知识,还需要从传媒获得娱乐、休闲,甚至是参与欲望的满足。

就受众对不同传媒的关系来讲,既与客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形势有关,同时也与受众自身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的习惯、动机、情趣和目的有关。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信息流向还表现在从纵向横向的转变,同时呈现出受众对信息需求从大众传播向个性化传播多样性的趋向。各类传媒不胜枚举的栏目设置和即时性的变化多端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迎合受众心理和由受众选择,已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普遍的共识。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现代媒体管理意识的引进,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在声像传播媒体的广泛采用和层出不穷的翻版创新,也大大激发了受众的视听神经,开阔了受众的眼界。争夺眼球、争夺耳朵的媒体大战,近些年总是一浪高过一浪,用屏幕上的“星际大战”来描述一点也不过。那么面对飞速发展的传媒,面对如潮的信息,我们作为社会人应具备何种素质和能力才能基本正确判断、分析、理解和驾御这些信息。信息毕竟是存在于外界的自然之物,如果它不能通过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为我所用之物”,其后果是它们不仅不起任何作用,反而会成为人的负担,妨碍人们对事实的正确判断。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和对当今时代背景的理解,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课题小组决定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国都市人口(以北京、上海调研数据为依据)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日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打开思路。

二、报告研究方法和立意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媒介素养研究课题小组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元月对北京的10–45岁年龄段不同群体人群以群体分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现状调查。前后共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0份,并按六类人群组进行分类,即:男性、女性、中青年、青少年、未受高等教育人群、受过高等教育人群。问卷设18个提问和不同的答案,发送对象为北京地区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公司职员、科研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工人等。主要考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众对目前大众传媒的认知素养和取向偏好,为培养新时期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高素养人才的工作——媒介素养教育,做一些尝试性、探索性、开创性的贡献。力求提出一些较有针对性地建设性意见,以供同行专家及学者参考、讨论和批评。

北京情况:

1、性别:女性52.9%,男性47.1%;

2、年龄:平均年龄值22.3周岁;

3、教育程度:高等教育以上39.3%,高中以上26%,初中以上18.7%,初中以下15.6%;

4、身份:科研人员和公务员8.6%,教师6.2%,新闻工作者9.2%,公司职员11.2%,在校大、中、小学生47.5%,工人17.3%;

上海情况:

上海数据来自中国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2000年对上海当代青年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式研究的结果。该调查的研究对象总体是14-35岁的上海青年。分析单位为个人。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1份(有效回收率为98.6%),据初步统计,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1、性别:男性占49.4%,女性占50.6%;

2、年龄:平均年龄为22.8岁,标准差为4.81岁;

3、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2.2%,高中(含中专、职校和技校)占36.5%,大专占18.8%,本科占34.7%,研究生及以上占7.4%;

4、身份:国家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31.1%,普通职员和工人占15.6%,在校中学生占25.1%,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占26.3%;[2]

本次调研报告的研究立意:一、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民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了,信息的名目繁杂了,信息的总量也大大增加了,尤其是电视、电脑不仅作为机器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甚至支配着芸芸众生。90年代以来,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转型,中国传媒文化也经历着从宣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特别是在90年代末期,由于各电视台、电视频道的激烈竞争,也由于各种传媒(包括网络)之间的激烈竞争,当然也由于生活在此阶段的人群消费需求改变,媒介信息的娱乐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信息和媒介文化背后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也会随之产生。那么,人们的认知水平、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就应该是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二、随着对媒介传播功能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和对媒介功能观念进行适时的调整,争取政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积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积极推进相关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同时也促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最终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受众对传媒需求和使用的一般情态

通过人们使用媒介的习惯,可以看出人们对媒介需求的程度。

 

表1 北京10岁-45岁人群选择度过业余时间的方式

方式

比例

读书

60.48

看电视

61.6

上网

58.1

旅游

33.04

看报

42.4

听广播

29.63

和朋友聊天

49.17

参加体育活动

41.4

 

表2:上海青年选择度过业余时间的方式(%)[3]

方式

比例

参加体育运动

46.1

看电视

78.7

听音乐

70.8

上互联网

42.9

外出旅游

31.3

与朋友聊天

57.9

读书

67.0

看报纸杂志

67.7

看电影

29.8

玩游戏机

21.5

基本没有

1.1

其他

8.9

 

表1和表2的数据表明:北京人的前三项选择是“读书、看电视和上网”,而上海人的前三项选择是“看电视、听音乐和读书、看报”。“看电视”成为两个大城市人们共同的主要选择,这说明:一、电视机在现代中国家庭中的普及率很高,许多家庭甚至拥有2台电视机,另外许多工作单位和公共场所也接触电视的路径,如商场、车站等,这样人们接触电视的机会较十年前大大增加。二、由于电视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的程度上得以改变,看电视成为主要娱乐形式之一,尤其是80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电视陪伴着他们的成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加之电视的传播特色,及图文并貌、声画和谐、雅俗共赏、现场感觉等特点,使得电视受到人们的青睐。三、电视是当今消费文化主要传播者,为了参与市场竞争,电视各频道之间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节目越来越多,频道越来越多,人们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和各种带有诱人奖品的游艺消费节目抓住一大批固定观众群。

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已经实实在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互联网宽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到近年来的手机上网和短信功能的广泛使用,这种新兴的被称之为“新媒体”的网络媒体,已冲破过去那种以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格局。受众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及娱乐,不仅成为现今社会的一种时尚,更主要的是人们还可以从中得到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使自己的参与欲望得到满足。因此有专家直言:在互联网时代,受众不再是完全的被动客体,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受众甚至充当起驾驭信息的主人。因此从北京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上网已经跃进前三名,成为当今人们主要业余生活活动之一。上海只有42.9%的青年选择“上互联网”作为自己的重要休闲方式,只列第7位。我们认为因为该数据的采集时间是2000年,因此不能完全代表4年后今天上海青年的选择。我们相信如果现在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上海青年的选择“上网”的比例一定会有所增高。

读书看报是个比较传统的业余休闲方式,一直被视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可靠途径,也是知识层人群比较偏爱的休闲方式。这说明报纸传输信息的社会功能仍然受到人们的肯定。报纸具有别的媒介所不具备的特点,如,携带方便、购买便利、信息充足、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能满足不同特点和爱好的读者群。60.48% 的北京人选择“读书”为主要休闲的方式,居第二位。我们认为原因有三。第一,随着社会中学习意识的加强,社会各界对知识的重视,因此,人们的读书的情绪持续高涨;第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快餐的书籍、时尚网络小说以及各种轻松休闲类的书籍加入图书行列,引起年轻读者的读书热情;第三、读名著再兴新风,伴随着电视“金庸”“武侠热”又掀起看“金庸”读“武侠”的热潮,还有为了通过名目繁多的各类考试,大、中、小学生和其他人群追逐的各种考试的辅导书。

由此可见,人们的业余生活离不开媒介,媒介产品为人们提供了娱乐、休闲和知识。

从人们接触媒体的频率,可以了解媒介对人口的影响程度。

 

表3,北京人接触媒体的首选动机(%)

 

女性

男性

未受高等教育者

受过高等教育者

中青年

青少年

消磨时间

7.63

10.11

9.98

7.41

8.54

7.85

了解新闻

20.68

26.71

21.38

25.63

25.63

18.24

放松自己

21.89

17.33

22.80

17.38

17.09

21.48

学习新知识

17.07

18.77

18.05

17.95

17.83

16.17

消遣娱乐

18.07

14.80

17.10

15.67

16.08

15.24

学会与人交往

6.63

5.05

6.89

5.70

5.30

18.01

工作需要

8.03

7.22

3.80

9.97

9.80

3.00

 

北京调查结果显示,一般而言,人们接触媒体的目的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该表格的数据很清楚说明“了解新闻”是各人群组最多的选择,尤其是男性人群组、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组和中青年人群组,均占到了1/4以上的比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京人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内、国外、以及周遍新近发生的事情”,其次是“放松自己”、“学习新知识”和“消遣娱乐”。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京居民接触信息和消费信息的心理动态,他们(尤其是男性和高知层人群)在满足了对新闻的需求后,也对媒介信息的知识性和娱乐性提出一定的要求。而女性和未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却偏向利用媒介信息来“放松自己”。

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除“放松自己”外,主要是“学会与人交往”。目前世界上对媒介效果的研究几乎都是关于行为效果的研究,比如,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过多的电视暴力会使观众(尤其是儿童)好斗;电视的色情渲染会导致人好色;电视上的犯罪活动会诱导人走出家门进行类似的犯罪活动。叶浩生在其主编的《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一书中说:“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者(及受众)可以通过间接途径经历并获得社会经验,即通过接触媒体,阅读、视听媒介中各种人物的行为,便可以学习社会行为。进一步说,通过对媒介内容的接触、学习和理解,青少年便可形成自己的社会行为。因此,针对青少年群体应该制作什么媒介产品,应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体都是值得政府、媒体和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表4:上海青年接触各类媒体的首选动机(%)[4]

 

电视

广播

报纸

杂志

图书

互联网

VCD

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

13.3

12.6

13.8

21.5

5.0

15.1

2.5

放松自己

17.9

16.9

7.4

14.0

12.4

10.4

24.4

了解新闻

19.9

23.3

28.8

6.5

3.5

13.6

0.9

获得社交的话题

6.8

7.0

11.3

10.4

5.3

8.5

3.4

消遣或娱乐

16.1

14.6

7.7

16.4

12.4

12.9

32.8

了解别人意见

2.7

4.4

6.6

5.0

6.0

6.8

0.6

学习新知识

6.9

6.5

12.4

11.7

30.9

12.8

2.1

工作需要

1.2

1.7

4.8

3.4

11.3

6.1

0.8

排遣寂寞

7.9

6.7

3.3

5.7

6.4

5.4

15.4

发泄

1.2

1.1

0.8

1.0

1.3

2.3

3.4

没事可做

5.3

3.6

2.4

3.5

3.5

2.9

10.5

其他

0.8

1.7

0.8

1.0

1.9

3.2

3.1

 

调查显示,青年在选择一定媒体时,心理有特定的需求。综合青年在选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互联网和VCD时的各种情况可以得到青年在媒体选择和消费方面的一般心理特征。其中,消遣或娱乐成了青年选择和消费媒体的最主要心理因素,其次便是了解新闻,后面依次是放松自己、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学习新知识、获得社交的话题、排遣寂寞、了解别人意见、没事可做、工作需要、发泄以及其它需要。

从青年对七种媒体的以上12个方面看,青年认为综合效用最高的媒体是电视,其次是互联网,后面依次是报纸,杂志,广播、图书和VCD。这反映出这“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除了对电视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喜爱之外,已经开始对互联网予以重视和推崇。调查表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兴起已经使它在青年一代心目中的分量超过了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上海青年在寻求“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时,会转向杂志、互联网、电视和报纸等媒体;青年在寻求“放松自己”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时,会转向电视、VCD、广播、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青年在寻求“了解新闻”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时会转向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青年在寻求这一“消遣或娱乐”心理需求的满足时会转向VCD、电视、杂志、互联网和广播等媒体;青年在寻求“学习新知识”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时会转向图书、互联网和报纸等媒体。而青年在寻求“获得社交的话题”、“了解别人的意见”、“排遣寂寞”和“发泄”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时,没有明显地转向某些媒体。[5]

四、城市人口的媒介素养

当今时代大多数人对媒介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认同媒介在国家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认同媒介对国家国际形象的树立不可替代的作用,认同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作用,对媒介信息的特质也持谨慎态度,对互联网、电子媒介、印刷媒介各自的特性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调研结果显示许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对媒介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

 

表5 北京人对媒介信息判断能力

问题:大多数人都具有判断媒介信息的能力

 

女性

男性

未受高等

教育者

受过高等

教育者

中青年

青少年

同意

10.83

25,60

15.07

02.26

7.63

12.03

基本同意

36.94

34.24

36.99

35.34

37.40

39.10

说不清

23.57

25.82

32.19

24.06

15.27

32.33

不同意

28.66

13.77

15.75

38.35

39.69

16.54

 

表5显示:男性受众对自己的信息解构能力最自信,其次是未受高等教育者和青少年;有高等学历的受众对此观点的赞同率最低;受过高等教育者、中青年和女性更偏向于“不同意”的观点;表示“说不清”的比例最大的人群是青少年和未受过高等教育者。这说明男性比女性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不愿意承认自己缺乏对媒介信息最起码的判断力的事实,而女性比较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的现实。受过高等教育者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的背景,对媒体以及媒介信息的特性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正确解构媒介信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青少年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知识的不足,因此对媒介信息的认识比较盲目。

 

表6 北京人对影视剧的判断力

问题:看懂影视剧的标准就是看懂它的情节

 

女性

男性

未受高等

教育者

受过高等

教育者

中青年

青少年

同意

10.26

10.38

14.96

4.35

7.14

14.39

基本同意

34.62

29.24

31.29

33.29

28.57

34.33

说不清

14.74

12.26

13.93

14.78

15.87

9.09

不同意

40.38

48.11

39.96

46.96

48.41

42.14

 

许多人每天都看电视连续剧,其实不仅每天看,还看得津津有味。所以6个群体中未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有14.96%人认为看懂电视剧的情节就是完全理解电视剧的标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只有4.35%持相同的态度。这说明文化水平越高对电视剧的理解和欣赏的能力越高。事实上,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除情节外,电视剧的思想、人物的塑造、艺术的享受还借助画面、色彩、灯光、声音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因此看懂情节不能说完全看懂电视剧的标准。

 

表7 上海青年对“现在人们离开大众传媒已无法生活”的反馈意见

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态度(%)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很同意

20.5

28.8

37.8

37.2

30.8

基本同意

33.3

43.6

41.1

41.8

44.1

说不清楚

15.4

12.0

8.2

7.2

4.2

不太同意

25.6

11.3

9.0

9.0

14.7

不同意

5.1

4.3

3.8

4.9

6.3

 

表7表明,就整个青年群体而言,表示“很同意”的有32.9%,表示“基本同意”的有41.8%,两项合计74.7%,而表示“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只有15.2%。由于问题设计有意识地偏向绝对化,所以这样的肯定比例已经可以说明:大多数青年充分认识到了传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在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上,男女青年差异很小。教育程度的高低同青年的认识显著相关。尤其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层次的青年有53.8%表示“很同意”或“基本同意”,30.7%表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还有相当多的人(15.4%)表示“说不清楚”。这种现象同其他学历层次的青年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学历越低,表示“说不清楚”的倾向越是明显,说明对媒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自觉。

 

表8 上海青年对“访问色情网站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的反馈意见

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态度(%)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很同意

13.5

11.5

9.3

12.6

13.6

基本同意

24.3

21.0

27.2

30.1

36.4

说不清楚

37.8

29.7

34.0

31.0

26.4

不太同意

16.2

16.7

19.4

14.8

15.0

不同意

8.1

21.1

10.1

11.6

8.6

 

表8从总体上显示,青年群体中持不同观点的比例差别不大。持肯定观点的有37.2%,持否定观点的有31.0%,又有30.0%表示“说不清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青年思想更为开放,他们中间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最高,持否定态度的比例最低,而表示“说不清楚”的比例也最低。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高中学历层次的青年中,持否定态度的比例最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最低,整体上比高学历层次青年保守一些。

五、对国人媒介素养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以上的数据和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大多数受众对媒介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是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他们对媒介的认识主要出于感性认识,因此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媒介信息采集、制作、发布的运作程序以及控制方式了解不够,对媒体机构特性的认识以及媒介信息对现实社会再建构的事实认识不足,对媒介承受经济利益驱动及社会责任双重压力的现状没有深入思考。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秘诀就是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主要分为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各类传媒机构和组织的自身品性、思想理念、营销方式和基本主张等;另一方面是指公民认识媒介以及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本章主要侧重后一层含义的讨论,研讨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基本状况,并阐述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观点与思考。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最早起源于英国。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素养”这一概念之后,媒介素养教育先后在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国都已将这一内容正式纳入到正规的教育课程。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严格说,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

目前,我国的一般公众对“大众传媒”概念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尤其是对传媒与受众的关系理解,大多只注意传者与受者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受众的能动作用,更忽视对媒介认识与把握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把受众视为被动地接受者的观念虽然被认同,但与时代的发展潮流很不适应已成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国民整体人权思想的确立,大众与传媒之间的社会化关系,必然得到进一步深化,传媒与大众平等互动的局面也将到来。

以下通过不同的侧面来考察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状况:总的来说,国民的媒介素养与国民的文化素养、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不等于说后者可以替代前者。由于媒介素养中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是需要后天专门培养,是处于动态之中的。因此,作为个体受众,必须接受专门训练和指导,方可正确把握传媒时代的发展脉搏。

1、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对于受过高等人来教育的说,回答这一问题并是困难。媒介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起经纬纵横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也兼备学习功能、宣传功能与娱乐功能。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网络媒体的加盟,又增添了传与受之间的互动功能,尽管人们对媒介的功能不能完全上升到理性认识,但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都会感受到了这些功能对自己的作用与影响,但绝大部分人只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理解来认识媒介的社会功能,是在无意识中建立起的这种感知判断能力,因此是比较盲目的,不健全的。

2、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识。媒介中的各类信息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必须加以甄别和检验,才能清楚地认识其本质。不仅应辨别其真假,也应对其品性、性能以及相关连带方面作一定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是被一般媒体受众所忽视的。尤其表现在对于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金钱,多带着盲从的心理去理解。具有普遍的倾向是,受众似乎把所有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所发布的任何信息,都看作是权威的,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习惯做信息来源分析,不思考信息发布者的动机,不通过头脑过滤,一味地全盘接受,这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境外媒体信息和观念的“轰炸”,为数不少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缺乏对西方媒体信息的认识,缺乏对少数西方人对我偏见的认识,对西方媒体性质的认识,片面地认为西方的就是公正的、好的、客观的。

3、对新闻的特性、新闻的偏见的认识。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6]。但新闻更应该体现时效性、客观性与平衡性的特征,被调查的各组人群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后两个因素的认识有所欠缺。在现代的新闻理论研究中,尤其注重新闻的客观性与平衡性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媒体新闻的客观性与平衡性是社会的普遍要求,也是保证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然而,国人却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即新闻报道是由人写出来和播报出来的,而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不光根据事件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必然还要受到个人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偏见以及所服务新闻机构或上级认识方法等等因素所左右,同样一条新闻,由于选材的角度、文字手法、播报的语调及语气等因素的不同,给受众感受和印象也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因此,对现代人来说,关于新闻偏见的认识与理解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有助于新闻本身公正性的社会监督,确保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4、广告信息的解构能力。在现代市场化的传媒制度条件下,广告具有十分强劲的影响力。其功效不仅影响着广大受众的心理取向,同时也是媒体的生命支柱。而媒体与广告的合力作用更在于他们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即没有受众喜闻乐见的传媒产品就不会有效地发挥广告效应,同样,没有广告商欲望的满足和支持,媒体也难以使自己立身与发展。因此,可以说,广告与媒体是属于两个不可分隔的联体人。国人在刚进入市场环境时期,对媒体上的广告很是不屑于顾,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但是随着社会逐步走向市场化,一般受众开始转变态度,从冷漠反感到认同接受,尤其对公益性广告、服务性广告、形象宣传广告的社会作用,受众也开始认同并推崇,而对新产品推销广告和造势鼓动性广告,大部分人都会警惕和鄙视,这些都反映了国人对广告的认知心理开始趋向成熟。

5、影视内容的接受力。在当今社会,人们在电视电影电脑媒体中,都比以往会接触到更多的影视产品,包括不同地域风格、不同题材和不同形式的影视艺术产品,可谓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人们嘴上都会说艺术作品总是高于生活和超越现实的,但在接受过程中却被影视作品的巨大牵动力所左右,甚至由于缺乏对画面语言、声音语言、色彩语言等传播性能的认知,故而不能完全理解汲取其深层含义,不能能动地进行审美判断和审美享受。尤其在当今消费文化流行形势下,大量的缺乏精神追求的、格调低下、粗制滥造、胡编堆砌、牵强附会的影视产品铺天盖地涌进人们的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欣赏水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反映人们的影视信息解构能力有待提高。

6、网络的使用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中心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4.5%。我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795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还仅占6.2%,尽管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快,但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目前还比较低,发展空间仍非常大。而用户当中,中青年占有绝对多数,据抽样调查估算,80%的用户年龄都在35岁以下。这反映了我国网络人口的极不平衡,网络应用普及教育还有很长的道路,同时对青少年的网络媒体素养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引导和正面教育才是积极的选择。

以上概述分析说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媒介信息所包围,因此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被媒介营造虚假世界所左右。面对缤纷复杂媒介社会,只有拥有对媒介信息的清醒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驾御媒介信息的能力,人们才能使自己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客观世界,才能成为合格的信息社会的成员。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

 

A Survey on Media Literacy of China Urban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Zhang  Kai,Wu Minsu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llege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ion)

 

Abstract: Actually, we are all living in two worlds: the real world and the media worl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technology, the media world grows both bigger and more varied and media world keeps pumping messages into our world without our awareness. In this way, every one of us is in the danger of having our sense of reality taken away from us. Many experts and educators believe that the constant exposure to media message influences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world and about ourselves, and also influences our beliefs on society, culture education, crime and even family.

So the pressing task for schools is help us develop media literacy to take control of our lives. Well, the first step to launch a movement on media literacy is to know to what extent our people can decode media message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decode,messages consumption,media influence,options, the nature of message

 


[1]国务院信息化工程办公室正式发布 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Mediachina.com 2002-12-31.

[2]2000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传媒力量与当代青年.中国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3]同上.

[4]同上.

[5]同上.

[6]蔡帼芬,徐琴媛主编.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pp.54.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