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电视素养教育[1]
吴翠珍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
摘要: 本文就英美两个国家媒介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电视素养内涵加以评析,并综合其它实施电视素养教育的国家,发展出电视素养的类目与内容,共计包括“观看行为之管理”、“节目真实性之区辨”、“劝服性论证与讯息”、“媒介生态与组织”四大类别,十六个次类目。
关键词:电视素养教育;英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电视素养课程的发展,固然有因时、因地制宜的差异,概括而言,素养的知识体系内涵大同小异,而之所异者,主要在于个别国家或地区对电视素养概念的解释与认知的不同。英、美两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依其源起与作法,可作为两个不同型态的代表。
一、英国媒介教育及电视素养课程
以英国为模板的国家,如澳洲、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其特色在于将电视素养置于媒介教育之中,并且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中,同时在师资、教材与相关训练的发展上是由教育行政体系专司其职[2]。英国的教育体系对媒介可能产生的社会与个人冲击早有警觉。就其源由,乃源自其菁英主义下力求保护精致文化使然。菁英阶层认为,媒介所衍生的大众文化藉由快速传布的过程与深入意识的洗脑作用,导致传统文化的节节败退。自1930年代,为对抗媒介的大众化“会腐化新生代的品味与习惯”,[3]英国传播教育学者积极采取免疫式的观点进行媒介教育,希望藉由抗拒流行文化的行动来保护学子免于受到媒介,尤其是电影的荼毒。
直到1960年代,“流行文化运动”(the Popular Art Movement) 强调流行商品的开放性与切身性,因此,英国在媒介教育上则由抗拒入侵的保护观点转为区辨能力培养,此时的媒介重点仍在电影上,强调电影美学的训练,以区辨影像艺术的优劣。在此一时期,英国并未特别对电视有强烈抗拒,究其原因,可能由于英国的电视生态长期以来一直在公共电视制度下运作,人们对其教化的功能尚具信心所致。
电影与电视教育协会(The Society for Edu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于 1970年代初期发行“屏幕与屏幕教育”期刊(Screen and Screen Education),期刊内容结合符号学、结构主论、阿图塞(Louis Althusser)、马克斯(Max)的精神,由媒介的政治经济生态观点,把电影视为国家机器的一环,来探讨媒介的霸权位置,遂形成所谓的“屏幕理论”(Screen Theory)。此阶段,英国媒介教育的重点仍放在教师身负知识提供者的威权角色,试图教导学生抗衡意识工业所产制的价值系统[4]。然而,威廉姆森(Williamson)则指称,英国的媒介教育教材与教学皆过于倚重教师个人对媒介的解毒作用,可能无法实质传输知识给学生,进而引发学生的批判省思[5]。
1980年代后的英国,在阅听人的传播研究上,将阅听人由主流效果研究取向中的被动受众的角色加以调动,研究典范逐渐将阅听人视为一主动、独立的意义建构个体[6]。此一派典的更迭,也间接影响了英国媒介教育的思潮—1989年开始实施的国定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明文赋予媒介教育六项任务[7]:教育与媒介研究;教导有关阅听人的相关概念;辨识事实与意见;讨论大众文化之小说与戏剧;发展教授广告、宣传、劝服的教学方法;以国家课程为标准,发展出媒介教育施行策略。
至1991年止,英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实施进阶媒介研究课程,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参加媒介研究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8]。此项数据显示,英国媒介教育不但成为国定课程的核心之一,也在学校教育及中等教育证书考试上获得学校与师生相当程度的认同。
英国媒介教育中往往列有独立的“电视研究”(Television Study)课程,如前所述,英国媒介教育的发展有浓厚电影欣赏的美学与文学研究,因而强调艺术赏析与审美的角度来区辨电视艺术良莠的基本能力,同时受到文化研究与批判理论的抬头所致,课程中也融入洞悉电视与意识型态之分析。以下列出英格兰区域普通证书教育中的电视研究课程内容,藉以观微知着之效[9]:解构影像;介绍电视之媒介特点,并与其它媒介作比较;了解视觉传播的特质;观察解释影像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检视广告及电视语言中的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对电视节目的认知与译码;观看的方式;介绍观看电视批判性与分析性的方法;介绍电视形式,包括其传统成规与技术;综合议题;形式与媒介:检视各类型节目的传统成规、技术以及社会政治的前题;跨媒介分析;实务操作:模拟制作新闻节目,练习访问技巧,运用机器设备以及实作电视制作的团队合作;分析特别节目的意涵。
1989年全国小学媒介教育工作团(National Working Party for Primary Media Education)指出媒介教育的内容包括下列六大范畴[10]:媒介讯息守门代理人“讯息守门人”;媒介类型(文本类型);媒介科技(讯息制造技术);媒介语言(电视文法);媒介阅听人(阅听人的释义);媒介表达(讯息呈现)。
媒介教育与媒介研究在英国发轫甚早,三十年来,不仅著作不歇,在观念上的扩展也由旁枝而登堂进入高等学府,成为传播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更值得称傲于世的是,英国媒介教育的推广由大学而至中学,扩及小学,蔚成终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涵,以成为正式教育体系中有名有实的教学科目。
二、美国电视素养教育及课程
美国媒介教育的发展并非如英国由整体延伸至个别媒介,而是由个别媒介延伸至整体。其中对电视媒介素养的关注是其媒介教育的伊始。
美国电视素养教育之发展是强调电视的社会影响,以行为科学研究为理论基础,着重于电视对阅听大众行为、道德的影响,早期偏重儿童的研究。196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视觉素养运动”(Visual Literacy Movement),认为视觉素养能力的发展是一般学习的重点[11]。此一时期虽以有数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普遍推广[12]。
1976年由福特基金会(the Ford Foundation)、玛寇基金会(the Markle Foundation)、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所赞助的“电视与儿童”( Television and Children Conference)会议中,建议加入媒介素养课程[13]。1978年美国教育署(USOE)及美国国会图书馆(U.S.Library of Congress)举办全国“电视、书本与教室”(Television, the Book and the Classroom)研讨会,再度强调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要性。1979与1980年之“联邦跨部会教育会议”(the Federal Interagency Committee on Education)强调所有公民均应有涵养文字、电子、计算机、电传等素养的机会[14]。
在“电视、书本与教室”全国性研讨会后,美国教育部进而拨款委托西南教育发展实验室(SEDL)、非营利性纽约市公共电视台WENT-13、远西教育研究发展实验中心(Far West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velopment,简称 FWL)、波士顿大学公共传播学院(th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t Boston University)四个机构,分别针对儿童(幼儿园-四年级)、国中(5-8年级)、高中(9-12年级)、成人(中学后,以及成人)等四个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适龄的“批判性电视观看技巧”(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 Skills,简称CVS)课程与教材,并于 1982年完成[15]。除联邦政府主导的四项研究计划外,尚有许多正式的学区性研究或私人与民间机构的研究。与英国电视内涵有所不同之处在于,这四项计划特别将重点置于电视媒介本身的影响力之探讨,而非以媒介的社会影响巨观来解释电视的神貌。
1980年代初期的经济不景气,使就业需求、市场趋势开始主导学校课程内容,位于边缘地位的电视素养教育也就逐渐式微,这种情形与英国相当类似。
美国教育当局有系统地全面支持由儿童至成人的电视批判观看技巧培养,其宣示的目的至为明显,不仅显现各界对于电视迷思(myth)的影响有所觉知,同时也强调培养解读电视能力需要透过系统化培养,并且是从儿童到成年都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因此,上述四项项目依其所设定对象之不同而有不同面向与层次的讨论主题。以下仅归纳其涵盖主题,以彰显各个年龄层所涉及的议题。
(一)儿童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
由西南教育发展实验中心所主持。计划中所明列之学习目标共有七项: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辨事实与虚构;辨识与理解不同或相对观点的呈现;理解电视节目的型态与内涵,如戏剧、纪录片、公共事务讨论、新闻等;了解电视与印刷媒介之间的关系;区分节目的元素(如配乐、特效、化妆、布景、道具等);对自己的电视观看行为有所了解并给予评估。
(二)国中阶段(六年级至八年级)
纽约市公共电视台WENT-13自1972年起即主动对市区学校提供“如何看电视”的辅助服务。1978年发展出学生用与教师用二种版本的教材,名为“批判性的电视观看”,包括下列单元主题[16]:电视与我们的生活;电视戏剧的组成元素;屏幕之后——电视摄影技术;比较不同的电视节目型态;电视的劝服意图;如何分析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与“黄金时段”;了解自己对节目的喜好所在;如何事先过滤电视节目的好坏;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批判能力的电视观众。
(三)高中阶段(九年级至十二年级)
教育部于1988年拨款41万美元给“远西教育研究发展实验中心”,发展一套适用于高中的电视批判观看技巧的训练课程。除了发展教材给高中生使用外,并且为教师、家长、社区组织意见领袖举办研习会,同时出版教材供大众购买。根据文献分析的结果,该课程强调批判观看的能力应包含下列五个领域:能够评估并管理个人的电视观看行为; 能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有所质疑; 能辨识电视讯息的劝服意图; 能意识到电视对人类生活的各种可能影响; 能善用电视观看加强家庭的沟通。
(四)成人阶段
与前三项计划同时,由波士顿大学发展的成人电视批判观看训练课程亦涵盖了大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三个目标对象。研究发展计划主持人Dondis[17]指出,电视素养能力的培养应由家长与教师开始,因为他们是儿童电视观看的“守门人”。此项计划出版了“电视素养”(Television Literacy)一书,包含下列四个主题:
透视美国电视工业结构—包括电视制作技术、节目的创意过程、电视事业的经济观点、联邦传播法规、以及电视的社会影响;
了解劝服性的节目与宣导短片—探讨儿童节目的劝服本质、广告的结构、各种引发观众注意、兴趣的方法,并检视其可信度;
分析黄金时段节目的结构因素—观察黄金时段节目所呈现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如角色刻板印象、男女关系的处理等),电视所再现的大众文化形貌;
探索电视新闻消息来源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其如何影响新闻的选择与信息的组合,并了解纪录片与其它新闻性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
美国在1980年之后,四个示范性的电视教育课程陆续推出。尔后,由个别学区发展并纳入正规教学的电视研读或电视观看者技巧课程,亦陆续出笼。而由个别研究者结合基金会支持的研究项目,锁定特定主题(如广告、社会再现等等),也呈现多元发展的景象。众多知名传播学者,或从文化研究角度(如Horace Newcomb),或从教育的观点(如James Anderson、Bob Woods、Milton Plopheft) 或从社会影响的面向(如James Lull、George Gerbner)或以立法为诉求(如Peggy Charren)等,均纷纷为文,表示对电视影响的关切。
如Ploghoft与Anderson二人所发展之电视素养课程计划,为许多学区所运用,除了在电视广告与一般娱乐节目的重点外,他们特别强调电视新闻电视公民教育(媒介近用)的教学内涵,兹将其规画之课程目标说明如下[18]:
电视新闻方面:描述信息性节目(如:新闻、谈话秀、记录片、评论节目)之间不同的目的;使学生能从内容区辨地方新闻节目与全国新闻网节目;学生透过与其它媒介之比较,找出电视新闻的优点与限制;使学生能了解电视新闻搜集、编辑与呈现过程的知识;使学生能了解地方电视台新闻部门的组织结构;使学生能了解电视新闻节目不同信息来源;使学生参与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过程;
公民教育方面:了解美国广播与电视节目的基础,包括其历史、经济、法规以及经营;从广播与电视之使用人民共有的自然资源(电波)的观点,思考信息的获得的问题;了解联邦传播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简称FCC)发给地方电台执照与公民对电台服务社区与个人意见表达之关系;了解个人向联邦传播委员会或地方电台表达意见的程序。
吴翠珍的研究显示电视看得愈多并不代表儿童更能了解或洞察电视形式与内容文本特质,而饶淑梅的研究则更凸显国中学生电视看得愈多则素养总分愈低的显着负相关(r=-0.1,p<.001)。二项研究凸显电视看多了就能了解电视文本的迷思,足见电视素养的养成,必须经有系统、有方法的教育过程方能获效。
本文建议之电视素养内涵,应包括电视观看行为的自发性监督,尤其是要有能力分辨电视节目内容中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同时进一步洞察电视讯息的劝服本质,最上层的意义则在于了解电视媒介生态与组织如何操纵意见市场与形塑文化的互动关系。表一呈现建议的电视素养课程类目与内容。
表1:电视素养课程内涵架构、主类目、次类目、内容
主类目 | 次类目 | 內容 |
观看行为之管理 | 观看电视之目的 | 个人喜好的电视节目类型以及观看目的 |
电视对日常生活之影响 | 观看电视对生活作息、休闲生活、学校课业、身体健康,以及家庭成员关系之影响 |
评估电视节目 | 评估电视节制作品质及观看价值 |
安排观看时间 | 安排观看电视时数、时段、节目类型 |
理性的阅听人 | 理性评估电视媒介价值体系及对其个人的影响 |
阅听人对电视之近用 | 阅听人的意见反应、现场参与对电视节目与电台的影响 |
节目真实性之区辨 | 电视媒介特质 | 电视媒介与非电视媒介特质之差异电视事业之目的与优先性 |
节目之价值体系 | 不同型态电视节目之内容与形式电视节目隐含之内涵意义、外延意义及意识型态 |
电视制作技术 | 编剧、导演、演员、主持人、摄影机、后制作技术对电视节目呈现真实之影响 |
劝服性论证与讯息 | 电视劝服性之特质 | 叙事性与劝服性讯息目的之不同电视劝服之特质 |
电视商品广告之劝服技术 | 电视广告中人物、文字、配音、场景、赠品、对话内容、价值呈现、摄影机技术对商品印象之影响 |
有效电视商品广告之特质 |
电视节目政治性劝服技术 | 电视演说、辩论、访问等劝服技术之特质有效电视政党广告之特质 |
媒介生态与组织 | 电视霸权 | 电视霸权之现况、成因与影响 |
媒介帝国主义 | 媒介帝国主义之现况与媒介帝国主义之成因与影响 |
文化与电视 | 社会文化与电视节目间之价值冲突与相互影响 |
电视事业之组织运作与影响 | 电视公司之组织结构、经济状况、节目管理 |
电视公司间之相互竞争影响 |
政治、经济因素 | 广告商、收视率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
政治与经济对媒介言论立场的影响 |
媒介教育在正规课程应有一席之处,唯有具备媒介素养的人,才能充分展现其在民主社会中的公民角色。台湾的传播教育应在课程中加入媒介教育或媒介研究(media study)的科目,未雨绸缪地为媒介教育师资储备种子教师。此外,大专院校也可开设“媒介研究”的通识课程,以做为媒介民主化的公民教育涵养的一部份。面对着媒介帝国主义的再窜起,处于影像消费半边陲地带的台湾,深思远虑媒介的冲击,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课程中,媒介教育的迫切性不言可喻,值得有识之士加以重视、研发与落实。
Television Literacy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phia T. Wu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Abstract:A content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of television literacy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was conducted and described. Lastly,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develops core concept of television literacy teaching to include four major components: 1)management of viewing behavior or habit, 2)discrimination of fantasy and realtiy, 3)awareness of persuasive nature of televised messages, and 4)understranding of media ecology. trategies of implementatio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levision Literacy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1] 本文节选自吴翠珍(1985)《媒介教育中的电视素养》,原载于《新闻学研究》第53集。台北:政治大學。
[2] Butts, D. (1992).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In Bazalgette, C., Bevort,E., & Savino, J. (eds.), New directions: Media education worldwide.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pp.224-229.
[3] The Spens Report,引自Craggs, C. E. (1992). Media educa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Routledge,pp.10.
Masterman,L(1985).Teaching the Media. London:Routledge.
[4] Buckingham, D. (1990). "Media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practice," In D. Buckingham (ed.), Watching media learning: 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p.3-15.
[5] 饶淑梅(1995):〈国民中学实施电视素养课程之研究〉。台北:师大公民训育研究所硕士论文。Buckingham, D. (1990). "Media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practice," In D. Buckingham (ed.), Watching media learning: 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pp.3-15.
[6] (Morley, 1992)
[7] 吴翠珍(1993b):〈专书介绍:了解媒体实用篇、了解媒体(广播系列)--媒体教学实务指引〉。《教学科技与媒体》,7期,55页。台北:中国视听教育学会。
[8] Hart, A. (1991). Understanding the media: A practical guide. Lodon: Routledge.
[9] 饶淑梅(1995):〈国民中学实施电视素养课程之研究〉。台北:师大公民训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Masterman,L(1985).Teaching the Media. London:Routledge.
[10] Bazalgette, C. (1990). New developments in media education. In F. Potter (ed.), Reading, learning, and media educ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pp.18-26.
[11] Hitchens, H. (1984). "The United States: Viaual literacy," In Z. Morsy (ed.), Media educationParis: Unesco., pp.319-328.
[12] Brown, J. A. (1991). Television "critical viewing skills" education: Majority media literacy proj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lected countries.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13] Lloyd-Kolkin,D.,Wheeler,P.,&Strand T.(1980.)Developing a curriculum for teenag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0(3),119-125
[14] Newcomb,H.(ed)(1987)Television:the Critical View.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吴翠珍(1993a):〈解毒电视?解读电视!--谈媒介教育中的电视素养〉。《教学科技与媒体》,7期,3-11页。台北:中国视听教育学会。
[16] (WENT/THIRTEEN, 1980)
[17] Dondis,D (ca,1980).A Giude to critical television viewing skills .Boston:Boston University,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18] 饶淑梅(1995):〈国民中学实施电视素养课程之研究〉。台北:师大公民训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Ploghoft M.E.&AndersonJ.E.(eds)(1981.)Education for the television age. Athena OH:Cooperative Center for the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pp49-50, 74-75, 108,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