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因质疑而生动

交流因质疑而生动

——《面对面》栏目的传播特色

 

叶子,李艳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

 

摘要:《面对面》栏目的推出填补了国内电视新闻人物访谈的空白,用孙玉胜的话说,是圆了《东方时空》追踪“新闻人物”的一个八年的梦想。与其他人物访谈节目相比,《面对面》的特色在于“用人物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特别是采访者冷静、客观的质疑,使交流更加生动、解读更加独到。本文将结合《面对面》的定位语,从“在探询中交流”、“在交流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等三方面对该栏目的传播特色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流;质疑;《面对面》;传播特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的融合,催生了人物访谈这种传播样式。在不同媒介、不同定位的人物访谈中,电视媒介的技术优势、新闻节目的价值取向,使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独树一帜,在还原人际交流的真实状态、以人物为视角来解读新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2003年1月推出的新闻人物访谈栏目,因为坚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和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该栏目从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为此,《面对面》将新闻漩涡中的核心人物作为主攻目标,由记者王志与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面对面”,“在探询中交流、在交流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为观众解开“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的谜底。

这样的栏目定位使《面对面》与《东方之子》、《鲁豫有约》等人物访谈栏目区别开来,它不拘泥于讲故事,不以煽情为卖点,而是将聚合新闻信息、解读个性观点、传递理性思维作为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对面》将“质疑”作为栏目的品牌元素倾力打造,在交流中进行质疑、用质疑来深化交流,使该栏目具有了与众不同的传播风格。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开播仅几个月的《面对面》迅速走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与新闻人物面对面、用人物来解读新闻的方式契合了受众的收视需求。对《面对面》的传播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的发展趋向、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

“在探询中交流、在交流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是《面对面》栏目的宣传词,它简洁明了地向观众传达了该栏目的特色:以“解读”为目标取向,以“求证”为实现途径,以“交流”为传播方式,以“探寻”为基本状态。由于在《面对面》节目中,信息不是在点与点、面与面之间进行简单流动,丰富的信息仿佛是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中流动着,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场信息结构。为了更形象地分析《面对面》的传播特色,本文借用了关于地球构造的“壳”、“幔”、“核”的概念,围绕“在探询中交流”、“在交流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人际传播为“壳”,在探询中交流

关系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人”,“只有在彼此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持有的本性。”[1]但是,对个体的关照曾经一直是我国大众传媒较为薄弱的环节,大众传播模式以“一对多”为主,信息在媒介与大众之间呈单向流动。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但媒介旧的传播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个体的人仍很少能够成为节目的主体,即便有人与人的对话,大多也是将人作为符号来阐释某个既定的观点或概念,缺少人性化的交流。

《面对面》以人际传播为“壳”,不仅营造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使个体的人在大众传播中有了一席之地,采访者怀着浓厚的探询兴趣、本着职业的质疑精神去关注人,通过与人的深入交流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

围绕“在探询中交流”,《面对面》着力把握了以下环节:

1、 访谈对象的选择

《面对面》的定位是对新闻人物进行长篇深度访谈,这就要求所选取的人物首先要有新闻性,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如2004年世界禁毒日当天播出对大毒枭潭明林的采访,其次要有纵深度,以人物为突破口,深入新闻漩涡的核心,为观众提供一个解读新闻的别样视角,如在“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对航天员杨利伟的采访;再次要有思想性,能够通过访谈对象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找出某种必然联系,使访谈能够由现象层面上升到本质层面,使观众于思想深处能有所收获,如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播出对秉笔直书、叩问“三农”问题的李昌平的采访。

选题的精准是成功实现“在探询中交流”的前提。《面对面》开播以来,表现出了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较好地体现了选题的新闻性、纵深度和思想性原则,在新闻发生的时候,能够迅速反应、及时找到适合访谈的对象,并以成功的探询交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观众视角的探询

《面对面》的对话现场虽然没有观众,但实际上,采访过程中的观众意识无处不在。王志说,他在采访时,首先代表的是自己,其次代表的才是媒体。意思是说记者只有从媒体代言人还原为真实的自我,并成为观众的代言人,才能担负起与新闻人物“面对面”、在“探询中交流”的任务。这就要求采访者要把握观众的心理,以观众“应知、欲知、未知”的内容作为探询和交流的主线,同时,对观众需求既要有满足、又要有引导,能够在节目中经常给观众一些新的感悟。

3、 张扬个性的交流

《面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在探询中揉进质疑,用质疑来激发个性,在个性化交流中完成对新闻的读解。在这个过程中,采访者、被采访者和观众之间形成了耐人寻味的交流关系。首先,是采访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个性化交流。对话双方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面对面的交谈,不仅能听到对方说什么,还能看到对方怎么说,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喜怒哀乐,从而有效地转换话题或调整角度,使交流顺利进行下去;其次,观众观看节目的过程也是与采访双方进行交流的过程。新闻人物访谈的时效性可以给观众现场、现时的感觉,使作为“第三者”的观众始终处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在屏幕前与记者一同“提问”,思忖采访对象如何回答,并咀嚼对话的个中含义,分析得出某种结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功的电视新闻人物访谈,可以使观众在与采访双方的“相遇”中,以语言为桥,进入采访双方的深层思维空间,认知性格迥异的人,享受用人来解读新闻的独特魅力。如2003年“非典”时期,《面对面》对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的王歧山的专访,之所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观众视角的探询、张扬个性的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新闻的人性化解读。王志在准备这次专访时,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广泛了解和深入分析了他们最想问市长什么问题。于是,在《军中无戏言》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记者频频提出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观众所关心、也是市长无法回避的。面对记者的质疑,王歧山没有打官腔,而是十分果断地一一作答,表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指挥若定的气度。实际上,王志是代表北京市民与市长进行对话,这次对话达到了个性化、高质量的人际交流的目的,让观众看到了王歧山的独特个性,增强了北京市民对市政府的信任和抗击“非典”的信心。

由此可见,《面对面》能够“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实现了电视新闻节目从关注群体向关照个体的转变,为观众提供了解读新闻的人性化视角。以人际传播为“壳”, 在探询中实现深层交流也正是电视新闻人物访谈打造自身品牌、凸显节目风格的基点所在。

二、以平等对话为“幔”,在交流中求证

在地球的“地壳”与“地核”之间是由岩石和岩浆构成的“地幔”,借用“地幔”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人际交流由“壳”至“核”的中间地带想象为“幔”,它由无数个流动的信息点组成,弥漫在“壳”与“核”之间。

 “幔”可以理解为对传播能力的内在界定,即真正实现人性化的沟通交流、“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2]其中,“有效”是对传播结果的考量,“得体”是对传播方式的要求。在人际交流中,“有效”和“得体”是对传播双方而言的,“得体”是“有效”的前提,双方只有处在一个气氛良好、平等融洽的话场中,才能有效地聚集整合信息,在深层交流的基础上完成对新闻事实和思想观点的求证。

在促动平等对话、实现“在交流中求证”方面,《面对面》表现出如下特点:

1、采访者有效而得体的控制能力

传播学研究者认为,人与人发生互动时,有一半的思想与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和运用的策略有关。因此,能否有效地对“话场”和“话流”进行控制,对于正确表达思想、促动深层交流、达到求证目的至关重要。

王志的“质疑式”采访风格是《面对面》栏目的标识性元素之一,他的“质疑”并非一味地咄咄逼人,而是一种有控制的“质疑”。首先,是对自身的控制。“在强调目的性时要有意保持不确定性的东西,要从常理出发考虑问题,不能因为自身的逻辑和不当控制去伤害流动的、鲜活的东西。”[3]其次,是对对方的控制。“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4]再次,是对环境的控制。在不影响访谈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对进入环节和谈话背景进行人为的设置和把握。如抗击“非典”时期,王志采访主动请缨、用自己的身体做“抗体”实验的老专家姜素椿时,先是为姜献上一束鲜花,然后用家乡话询问老人身体恢复得怎样,人性化的进入方式为下面的交流、求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谈话背景的选择方面,注重符合采访对象的身份特征,如采访艾滋病人刘子亮是在他家院子里,让观众看到刘真实的生活环境;采访失学女童马燕是在当地小学的教室里。访谈中,有效地进入环节可以延长对话的信息链,适宜的谈话背景能够拓展对话的信息场,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视屏幕对人际交流的还原,使观众更好地读解采访双方的交流、介入参与记者的求证。

2、采访者成熟而灵活的调适能力

《面对面》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旋涡中的核心人物,这决定了对话者的身份、职业、年龄、经历必然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当中既有“传媒大鳄”默多克、淮河抗洪总指挥王金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也有中国载人航天首飞梯队的翟志刚和聂海胜、救助艾滋孤儿的七旬老人高耀洁,还有出版了两本魔幻小说的9岁男孩边金阳、刻苦自学获得北大本科文凭的清华大学厨师张立勇等。可以看出,与文娱类、财经类明星和名人访谈不同,《面对面》访谈对象的选择范围要宽泛得多,众所关注的新闻人物或者有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人物,都可以成为《面对面》的采访对象。这也相应要求采访记者具备成熟和灵活的调适能力,不能用同一种采访方式对待所有的对话者。

王志在与新闻人物面对面时,“质疑”是其采访的基调,同时又注意根据采访对象的差异适当调整采访方式。其采访方式的微调包括提问的疏密程度、非语言符号的使用等。

(1)提问频速的把握

在采访中,王志的基本风格是提问简短有力,用封闭性的问题迫使对方给予明确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又会因人而异,有时会放缓提问的频率,如“非典”时期,采访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吕厚山。人民医院被整体隔离,吕厚山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面对记者,他有许多话要倾吐,谈到动情处,眼含泪水。在与吕的对话中,王志往往是用一个问题引出对方的一段回答,给对方足够的时间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高密度地频频发问。然而,采访年仅9岁的小作家边金阳时就不同了,王志在采访中较好地把握了小孩子活泼好动、思维跳跃的特点,提问速度大大提高,几乎都是三、五个字的小问题,边金阳的回答也不过数字。如“问:这本书一共写了多长时间呢? 答:两个月,基本都是寒假、暑假,天天在写。 问:那你怎么坐得住呢? 答:就这么坐就坐得住了。问:那么有趣吗? 答:有趣啊,多好玩。 问:怎么好玩? 答:感觉我写的东西特别好玩,边写边乐。”这种提问方式的调整符合采访对象的年龄特征,真实、自然、富有个性。

(2)非语言符号的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情绪信息只有7%是通过言语表达的,其余93%是由交流过程中人们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运动、语调语速等非语言符号传递的。

王志在采访时,比较注意对自己的表情、语气的把握,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双符号系统进行“制码”,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向对方传递出“我关注”、“我怀疑”、“我仍不大相信”的潜在信息流,并营造出一个“质疑”的信息场——“我关注”,所以我把你请来,我有很多问题;“我怀疑”,因此我不能站在你这边,我必须保持客观;“我仍不大相信”,即使你回答完了我的问题,我可能仍然保持质疑的态度。

由于记者的非语言符号直接影响着交流的顺畅、求证的质量,这就要求记者保持心态的平和、语态的客观、形态的适度,不管对方是高官还是囚犯,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地进行交流、客观地进行求证。如王志采访即将被执行死刑的大毒枭谭明林,对神情语气等非语言符号的把握就很到位,记者平等的态度也促使谭敞开心扉,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记者在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要合情合理,既不必用形体语言来强化质疑,也不必用面无表情来显示客观。契合观众的情感,恰当地流露自己的感情,并不会损害新闻记者的客观态度。新闻人物采访中,记者的情应该是一种严谨的、经得起推敲的情,其终极目标不是观众的眼泪或欢笑,而是要由此引发观众对问题的准确认识和对人物的透彻理解。例如,王志在采访“抗非”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及专家时,曾几次落泪,但是没有人会认为记者这样做有失客观,因为观众这时的感受与记者是相通的。

三、以深层质疑为“核”,在求证中解读

《面对面》与其他类人物访谈的区别在于,所追求的不仅是展示表现,还有生发创造,注重以质疑的方式,通过对新闻人物的深层解读,来探询事实真相;在观点的差异和碰撞中,去启发观众思考。为实现对新闻人物的深层解读,《面对面》的策略是:

1、 有意制造冲突

马丁·布伯认为“对话并不排除发生冲突的可能”。[5]采访记者与新闻人物之间对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经过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挖掘到不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新闻,为解决问题找到新的话语通道。有时记者的明知故问、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够调动对方的情绪、激发出思想的火花。王志形容自己对采访对象的质疑“实际上是有意制造一点冲突,用一种方法去刺激对方,跟对方“拧着来”,给对方创造一个平台,尤其是采访正面人物,更要有冲突感才有意思。”[6]

如对江苏省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的采访――《解读“天下第一村》。2003年7月初,当了40多年华西村当家人的吴仁宝宣布离开了党委书记的岗位,由他的儿子吴协恩接任,这让人们不由得怀疑吴仁宝是否在搞“世袭制”,是否在把集体资产变成家族企业?华西村靠什么称富天下,华西村的辉煌是真实还是幻影?王志在采访时,把观众最欲知晓的这两方面确定为质疑点。围绕质疑点,层层发问、步步紧逼,有意制造冲突――“前一段时间我还记得你在说,要干到80岁,什么原因怎么就决定突然要退下来呢?”“大家有可能怕你,都投你的票?”“吴协恩接任你的支书,那他有什么特点,他有什么能力接你的班?”“您儿子有这个能力,那您怎么说明别人没这个能力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帮华西的老百姓来提一提啊,您是不是把它当作家族企业了?”“ 那你怎么要求你的子女,怎么能保证他不把公家的利益或者大家的利益放到自己家族来呢?”果然,在记者的密集火力之下,吴仁宝解释原因的愿望被调动起来。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吴协恩即使不是我的儿子也照样当选,他的位子是花两亿元买来的,五年给集体赚了两亿,上税八千多万,大家服气,所以大家投票选他。

记者有意制造冲突,意义不仅在于辩识和解决差异,而是为观众提供了参与解读的开放空间。例如《解读“天下第一村》这期节目,观众可以从吴仁宝的回答和表情中自己作出分析。记者的质疑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采访双方对话的过程,也正是观众作为“第三方”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2、“现实性”传播

一位法国符号学家曾说,“人类只有一个时间,那就是现在”。[7]现在时的对话,最能够给人带来“融入”的感觉。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通过对访谈对象的选择、对话脉络的设计和播出时机的把握,尽可能地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当下”、“即兴”的对话传播感觉,使谈话具有了“现实性”、“现场感”。这种充满“现实性”的对话类似于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较强的时效性以及结果的未知性,能够促使观众从感官的参与上升到思维的参与。

有的人物访谈在采访前会制定出十分详细的脚本,并且严格按照脚本来进行采访。但是,由于对话者事先并不一定知道或者完全预料对话的流程和结果,如果采访者不管谈话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仍一律按原定计划进行,难免会使采访对象的思维和表述受到局限,影响求证解读的深入进行。因此,为避免扼杀对话的现场鲜活性,王志有意识地既把握对话的整体脉络、进行适当的议程设置,又专注于在谈话中发现新的问题、“即使对话结论是已知的,也要有意保持谈话过程的不确定性。”[8]这样,对话可以始终处在一个质疑——解疑——新的质疑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而且,“对话中可能出现某种比对话本身更多的东西,它使对话变得充实并能持续进行。”[9]如“非典”时期的一系列人物访谈以及2003年在淮河抗洪现场对总指挥王金山、执行爆破分洪任务的工兵营长施明华的采访,都较好地体现了“现时性”特征,为通过新闻人物对新闻事件进行求证解读奠定了基础。

《面对面》开播以来,以其独特的质疑风格迅速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并凭借“非典”时期的突出表现,使栏目的收视率在央视新闻频道一直保持领先位置。但是,在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从《面对面》的发展来看,“借人说事”已经成为制约栏目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导致定位模糊、观众流失。作为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既要保证节目的新闻性,又要避免仅停留在借人物之口来讲述新闻事件的层面,使人物的个性特征被稀释淡化。另外,还有一种倾向更值得注意,即出现对“新闻”和“人物”两方面的偏离,例如2004年7月4日播出的《古琴之美》,采访的是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节目内容一如它的标题——古琴之美,既缺少新闻性,又不涉及访谈对象的个性展现。这样的访谈背离了栏目的基本定位原则,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而且根本无法发挥节目应有的优势、特色。

既然《面对面》的定位是新闻中的人,对话就要围绕着展现新闻人物的独特个性、开掘人的内心世界来进行,通过质疑,使观众看到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并从中引发思考、获得感悟。如果仅仅是借“人”来说“事”,把事件作为质疑的客体,把人作为讲述事件的载体;或者是借“人”来论“事”,把话题作为质疑的客体,把人作为发表论点的载体,那么,就会模糊与《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的界限。对栏目定位的偏离,必然使栏目品牌特色逐渐淡化,进而造成观众流失。

2003年1月,《面对面》栏目的推出,填补了国内电视新闻人物访谈栏目的空白,也“圆了《东方时空》追踪‘新闻人物’的一个梦想”。[10]《面对面》与其他人物访谈节目相比,并不注重对人物做“传记式”的描述,而是紧紧围绕新闻事件,截取新闻人物经历中的一个或几个相关断面,进行求证解读。它的魅力在于,访谈因交流而深入,交流因质疑而生动。因此,希望《面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坚守栏目的定位,在解决“谁来说?”(即选题把握)、“说什么?”(即主题内容)、“怎么说?”(即节目样式)等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将“为什么?”(即求证解读)作为采访的落点,在与新闻人物面对面的交流中,通过质疑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对那些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真相,还要从侧面、反面进行验证,探究是否具有其他可能性;对那些被遮盖的真相,要通过层层剖析,为观众揭开事实真相。只有这样,才能凭借清晰的栏目特色,始终保有观众的期待和喜爱。

 

Communication Become More Vivid Because Of Query:

The Programme Characteristic Of Face To Face

 

Ye Zi,Li Yan

(TV School,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Abstract:Face To Face had filled up the blank of domestic  news personal interview programme on Tv screen ,as Mr.Sun Yusheng said,it is a eight-years’ dream of “Orientation Horizen”,and now the dream came true. Contrary to other personal interview programmes,the character of <Face To Face> is “unscramble the news and testimony the history through lifelike person inside news”,especially  the journalist’ query ,make communication become more vivid .This article will probe into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 of <face to face> through three parts---Communication during probing;Proving during communication; Unscramble during proving.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Query; Communication Character;<Face To Face>.



[1]马丁·布伯:《对人的问题的展望》,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85页。

[2] Sarah Trenholm,Arthur Jens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p.11.

[3] 2004年4月29日,王志在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专业课上的发言。

[4] 2004年4月29日,王志在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专业课上的发言。

[5] Lislie A.Boxter&B.M.Montgomery,Relating:Dialogues and Dialectic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6.

[6] 2004年4月29日,王志在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专业课上的发言。

[7] 转引自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1页。

[8] 2004年4月29日,王志在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专业课上的发言。

[9] 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林克、赵勇译,三联出版社,1994年,第136页。

[10]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出版社,2003年,第4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