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主体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无论是对传播主体,还是对接受主体,无论是在传播研究领域,还是在传播实务中都是如此,而对人的主体生存的关注却是当前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因此,我们想,是不是能够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思考呢?
人的主体性研究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内涵丰富,范畴众多。我们注意到,在当前的大众传播中,传播主体越来越具有“议题设置”的意味了,对传播主体的选择本身就是媒体战略的一部分,传播主体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的演变,其象征意义益趋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发现,在大众传播实践中,传播主体的生命活力不仅对其传播表现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接受主体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深刻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尤其是潜在的社会效果。这样,我们就拈出了“生命活力”这一范畴来做这一思考的核心。
生命活力的内涵很丰富,至少可以从传播效果和主体生存两个层面来考量:在传播效果方面,可以用来表述传播之影响力到达的广度与深度;主体方面,可以反映传播个体、传播群体、接受个体、接受群体的主体生存状况,以及传受主体间生命交往的实现情况。这两个层面还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或侧面,当然,也可以将它们做整体的考虑。
为了防止空泛地移植其他学科主体性研究的成果,我们把生命活力和语言传播链接起来,希望这一关于生命活力的思考能紧密结合大众传播,落实到人的语言生存上来加以展开。这样,经过层层剥茧式的思辨,我们以“语言传播·生命活力”为题,确定了本期的主旨。
这里所看到的论文,基本符合我们预先的考虑:1、总体上围绕传播主体展开研究;2、所涉及的方面很丰富,有涉及传播观念的,有探讨语言表达规律的,有关于华语传播现状的,还有对主持人的访谈……;3、理论视野具有“立体感”,有宏观的思考,有中观的辨析,也有具体的梳理。
通过这次编辑,我们也看到,尽管本期的文章不乏精彩的见解和深入的论述,但由于 “语言传播·生命活力” 这一思路毕竟还刚刚进入我们的理论视野,它的前沿性同时也使得对这一专题的讨论成为一次名副其实的探索,也许,在读过这些各具特点的论文之后,我们会理析出更为系统的脉络,引发出更多深入的阐发吧!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们期望每一期的《媒介研究》都能开启一个新的视点,本期当然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对“大众传播也应是一种生存交往”、“生命活力研究的最终目的乃是对完整的人与全面的人生之呼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的话,那么,本期《媒介研究》,也正是对您的生命之思的一次邀约!
Words from Chief-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