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

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
 
姚皓韵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内容摘要: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得益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经济条块被打破,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经济特征也令人喜忧参半。文化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网络生存发展的近30年里,其语境下的文化生态逐渐表露出新特征,文化的本土化道路似乎更不平坦。网络语境下的文化本土化之路,其首要问题并非如何接受外在的冲击与挑战,而是如何更好地整合和运用本土现实资源,以传承中国文化传统。
关键词:网络、经济全球化、工具、平面、文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的生活方式总是和物质文明相互推动,蛮荒时代,刀耕火种,人们的生活空间拘泥于部落;农业时代,男耕女织,绝大多数人终生走不出村庄;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人们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如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地球仿佛变成了小小的村落,人与人之间的许多交流已完全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信息化潮流正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物质文明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样,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在当今这个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伴随着这样的创新与变化,人类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便捷地穿梭游走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他们的经济与文化生活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 网络语境下的经济趋势
网络从70年代诞生至今,仅仅发展了将近30年的时间。而就在这短短的30年里,它从军事领域走向了大规模民用。截止2005年9月,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突破6.19亿;在中国,1995年还没有几个人知道Internet为何物,而截至2005年5月底,全国网民人数超过1亿,成为全球互联网第二大国。
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概念也逐渐打破了我们最初的想象。除了连接个人电脑(PC)之外,它正在延伸至家庭生活的各个角落。所谓的家庭网络是指家庭各种设备联网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各大网络公司相继推出功能强大的计算、娱乐、通讯及信息设备,其宗旨是令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上网,以满足普通老百姓使用电脑和上网的迫切要求。从日前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传来的信息表明,家庭网络已经走出概念阶段,包括日立、索尼在内的很多公司正在开发相应的产品。不管是信息家电还是家庭网络,都能推动网络越来越普及,融入到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去。
在无线通信领域,随着第三代数字通信(3G)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机这种可以被理解为“迷你电脑”的无限通讯设备使得整个无线互联网络异彩纷呈。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1G)手机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2G)手机,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在当今互联网数据业务不断升温,固定接入速率(HDSL、ADSL、VDSL)不断提升的背景下,3G也看到了市场的曙光,益发为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普通用户所关注
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通过它,人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交流情感,可以坐在家中接受全球各地医学专家的会诊,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网上婚礼、网上营销。凡此种种,都是人们过去所不能想象的。
不论是信息内容还是使用功能,网络的涉及范围都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在网络服务业务方面,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等服务业务仍然快速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网络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的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网上的广泛运用,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互联网实现商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一大趋势。电子商务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网上商店、商城、专卖店、拍卖店,网上定票、旅游、教育、医疗以及各种电子商务资讯和交易站点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在网络浪潮掀起之前,经济还较多地依存于土地、资本、人力等等简单资源,而网络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经济模式。变化之源应改为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催生了信息服务业,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从生产型向社会服务型的转型。
网路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其突出表现有如下几点:
首先,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信息本身可以创造巨大财富,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这种便捷而迅速的信息载体加强了人们对全球信息资源的争夺和分享。在商业活动的各个领域,智能资源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其次,网络打破了传统经济“条块”。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改造的加速之外,以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工和协作,已经发展成为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会议型业务、多媒体会话型业务、多媒体检索型业务、多媒体消息型业务、多媒体分配型业务和多媒体采集型业务等等,使传统经济运行冲破地域和行业的“条块”局限,在网络的平台和高速公路上自由地运行,资源配置的国际间合作逐渐展开。
第三,网络经济活动重新定义了传统的服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它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基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 网络语境下的经济特征
网络的客观、透明、便捷特征完善了市场经济的性质;网络的开放性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各种各样的网上国际贸易使各种各样的市场经济形式与国际经济市场快速接轨。网络带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新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工具性。
网络运行涉及到一大批相关的技术,如网络服务器技术、数据库管理和接口技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的连机事务分析处理技术、可靠通信技术、电子支付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和集成框架技术。如果没有这一系列技术支撑,网络给大众带来的便利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而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支撑体系,使得人们对于技术空前地依赖。而正因如此,技术可以被看作是控制人类的新工具。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说”所认为:在这个工具理性兴盛的时代,“以技术为中介,文化、政治和经济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吞没或抵制一切替代品。这个体系的生产力和增长潜力稳定了这个社会,并把技术的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1]过去控制和统治靠国家、军队、警察,现在靠科学技术。它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它提高了生产率,提高了资本流通速度,创造了财富,使许多人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进而越发依赖它。
 美国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2]对于如今浩瀚无边的网络世界而言,由数字“0”和“1”创立起来的这样一个虚拟王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同时,也让想在这个空间谋求生存的人类越来越屈服于它的生存法则。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网络经济活动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例如,购买物品时,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包括现金)进行买卖交易。而是通过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最初设计互联网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弹性、快速的通讯方式,并不具备信息交换和商业交易需要的安全性。所以,随着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的绝佳载体,迫切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计算机安全技术本身的发展就存在一个时滞的问题。病毒感染、黑客侵袭更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特别是网络上经济运行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这种情况对经济活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公众在电子商务前裹足不前。有关部门应组织一只精干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网络经济活动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留痕技术等,并能够随着计算机和各类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这些技术。另外,经济的全球化已使国界的观念越来越模糊,网络的发展更加快了生产、销售全球化的进程。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信息交流与商业交易,必须制订一套完整的、普遍适用的电子商务准则,以奠定网络经济活动的法律基础。
其次,瞬时性。
有人说网络经济是寄望于鼠标的经济。网络的不断发展更加快了生产、销售全球化的进程。空间壁垒的打破使得经济活动变得更为迅捷。点击鼠标、遥控器甚至手机按键,信息传递或者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电子信息平台和商务交易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运转。网络上的供求信息在不停地更换,网上的商品和资金在不停地流动,交易和买卖的双方也不停地变更,商机不断出现,竞争不断展开。正是这种物质、资金和信息的高速流动,使人看到了网络话语权之下,经济效益的瞬时性。
财富的积累仿佛瞬间就能够完成。距离中国搜索引擎——百度(Baidu)上市仅一个交易日,在其上市首日其股价攀升了四倍以上,目前股票市值约50亿美元。而中国版本的网上拍卖市场——阿里巴巴(Alibaba)预期市值将达到约170亿美元。这样的天文数字让人们在乍舌的同时看到了网络为人们创造的财富梦想。经济活动在网络的空间下变得轻松自如,丰厚经济效益也仿佛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但是,网站不能建在沙滩上。五分钟建一个网站,只是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决不是商业上的可行性。模式的突破,推动了理念的突破,互联网的发展正在经历从疯狂到迷茫,从迷茫再到冷静和理智的过程。整个行业目前正在进行着表面不明显但是实质剧烈的变化。以中国为例,在“瞬间收益”驱动下,众多大小网站破土而出,希望成为一夜暴富的“智本家”。以致大量的,极其宝贵的网上信息资源被浪费,网络空间被耗费。网络空间的营造需要一个由热到冷的思索过程,也需要由注意力经济向购买力经济的转变。
三、 网络语境下的文化生存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社会,由于这项新的数字媒体的新颖性,它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显得异常复杂。首先,互联网是独特的,因其在一个简单的媒介内既整合了不同的传播样式(声像传播、交叉互动、个人搜索、集体讨论、人机互动),又整合了不同种类的内容(文本、图像、视频、音频)。这种多面性使得技术将更多地卷入多种社会变革之中,也许程度远远深于电视或广播。其次,它正在以很快的速度继续发展着——系统得到发展,资金得以注入,法律获得通过,规章业已颁布,这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形成这种系统的技术和标准结构。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文化。例如博客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代表着个人知识过滤与积累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而播客,这种在互联网上创建与发布视频音频文件的方法,让网络中的每个人拥有的创作视音频作品的权利与可能。
此外,网络新闻、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上百科、网络知识问答、网络小圈子、网络交友……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一个网页头条一天会有上千万浏览、上百万跟帖;一个名人博客会有数万人浏览、数百留言;轰动性的新闻事件会在几天内成为全国甚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如同麦克卢汉所预见:“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3] 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每天刷新着人们的记忆,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液晶或荧光屏幕来阅读文字、欣赏图片。未来搜索技术将图书馆搬到网上,精确到你想挑哪段读就可以从哪段开始读,阅读不再是一件庞大浩瀚的事,引经据典不再是学者的专长。人们就像剪辑师,人生就如同一次浏览,只需要对感兴趣的东西稍加留意,然后就能剪辑成为一段“完美人生”。
网络对社会信息化的推动力量显而易见:首先,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信息传播者共享资料并同时成为另一传播者;其次,传统传媒对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大大削弱,任何一个网民与大众传媒一样拥有随时发布信息的能力;再者,网络使跨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间隔,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信息成为可能,大众传媒“信息过滤器”的社会职能也将弱化甚至消失。
信息化的加速,使得世界成为“地球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文化而言,人们也往往会担心它的日益趋同和狭窄。网络语境下的文化与以往其他文化形态有两点不同:一是经济动机上升为文化行为的极重要动机,二是现代科技改变了文化的内在构成和运作方式。这两点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矛盾: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的对立,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抗衡。于是正如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的那样,当代文化正处于经济与文化、科技与人文多种冲动力的拉扯之中,它被扭曲、变形和撕裂,显得进退失据、摇摆不定,表现出种种特有的文化特征。
四、网络语境下的文化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兼并了传统的三种媒体,文字、图片、声画的多媒体的形态,打破了我们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为社会文化带来新的特征。
首先,工具化。
现代科技正在空前有力地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改变着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情感方式,同时也使现代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科技含量急剧增长,诸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应用卫星、光纤通讯、激光照排等现代科技手段都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极其深刻地改变着文化的性质、构成和运作方式。
都说现在是一个“无纸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将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越来越先进的资讯保存和提取方式,使阅读变得随意方便,可以使资讯和文化轻易传播。
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文化特征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全球化来看,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首先,如果没有现代复制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就不可能有现代传媒,有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工业的迅速崛起。其次,信息高速公路是文化扩张的高速公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在这条路上齐头并进,“数字化生存”使人们可以遨游于更为广阔的世界,接触更多的文化。再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提供技术基础,而且改变了知识的性质与价值。信息商品形式的知识成为世界权力竞争的重要赌注,信息霸权、知识霸权成为霸权主义的新形式。
但与此同时,技术的发达使社会成为单面社会,人成为单面人,思想成为单面的思想。人类沉迷于经济生活和各种刺激感官神经的信息,没有批判的意识。“技术本身再也不能与对它的应用分离出来;技术社会是一个统治系统,它已经在按技术的思想和结构运转”。[4]技术的过度发达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和机械化,并最终将会扼杀文化的创造性、丰富多彩性,使文化成为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而文化的传统失去了传承,显得孤立无援。
我们能够看到,由于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统治,艺术和文化的逻辑被从属于商品的逻辑、资本的逻辑,艺术和文化沦为金钱的奴隶。艺术、文化的商品化、工业化摧毁了一切个性和创造性,人类毕竟在极短时间内创造不出和大批量生产相匹配的大量精神产品,于是大量的复制与链接消耗了网络的空间资源,电视、广播、网页、杂志甚至手机短信都给人以一种千篇一律的面貌,到处都是拙劣的模仿和抓人眼球的“恶搞”,到处都是取悦于人的低级趣味的作品。这种工业化主义使艺术失去了超越现实、批判现实的能力,使文化失去启迪人心的作用,沦为促进精神生活简单化的工具。
其次,平面化。
在这样一个以经济收益考量媒介成功与否的大环境下,媒介自身也在挖空心思迎合着人们繁忙生活中的简单精神需求。
如果说电视等大众媒体已经使得文化逐渐脱离深厚感的话,那么网络的蓬勃发展则使得这一趋势更加明显。20年前,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杰姆逊把当代文化中由于历史感,或是过去意识的淡化而导致的深度模式的消失,看成是整个文化走向平面化的重要原因。如今,《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在其新书《世界是平的》告诉我们:世界是平的。在弗里德曼看来,今天所处的“全球化3.0”时代,本质上就是一个“迷你型”时代,这个世界的竞技场被一台无所不包的小小电脑夷平。
在被夷平的没有深度的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以及多重价值观的冲突均已消失,世界变小了也变浅了,信息更加密集、浓缩、快捷而丰富。
也许是由于荧光屏对于人类视觉中枢的刺激和网络阅读对于人类传统习惯的颠覆,人们对于网络中所传播的文化大多记忆不深认知无力,因此,网络语境下的文化日趋浅显和平面,既不存在认知障碍、对记忆力的要求也不高。从传统国学到红楼梦新解,从旧式日记到网络博客,从资料卡片到网络搜索,在越来越宽阔便捷的信息告诉公路上,人类所要耗费的精神跋涉越来越少。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被信息时代的速度打败。“知道分子”、“浅阅读”成为当今文化的关键词,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口中一个网络语境中流传的新词汇或者新故事,表明你已经落伍。浅阅读、浅思考,然后快速地遗忘,成为文化不断更迭的规则。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旦工具的、手段的逻辑反客为主,那就势将对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和文化深度产生严重的消解作用,文化变浅了、变平了,它的魅力也就变得不那么鲜明。这样很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衰落、文化的衰落。
五、网络语境下的文化本土化之路
网络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在经历巨大变化,文化领域的裂变也非常突出。群体和个体的社会价值观正在发生着裂变,这种裂变在很大程度由于网络的产生而产生。在这样一个跨越了空间障碍的传播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对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感到忧虑。
    网络对于文化而言,是一个平台,一条公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都可以在其中奔跑、碰撞、交流,置身于网络中的文化,拥有了与在其他传统媒体中所无法比拟的传播速度,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国际重大事件的发生,同样地,某个文化事件、某种文化潮流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当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较为震撼的事件时,数万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并作出自己的反应,并以很快的速度继续将其传播下去。在网络高度发达之前,思想和观念是有国界的,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边界消融、文化共生。任意一个人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线就可以在各个国家的文化间游走。这样看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似乎就有了孰强孰弱的竞争性,许多人会担心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强势冲击。但是,从目前的网络文化现象来看,网络语境中的中国本土文化更加迫切需要的,是自身品格的保持和塑造。
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文化是一种习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中国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中的要素,而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一直是中国人努力塑造的民族精神品格,当人们步入由西方的互联网技术构筑起来的以“虚拟社会”为背景“网络文明”时,一方面似乎猛然置身于一个广阔无束缚的意识形态空间任意遨游,另一方面却无法从这些“虚拟社会”中同时引进包括西方相对健全的相关法律体系(如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保护制度、自由发表和出版等等)和文化传统与中国国情相匹配。这就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网络语境中留下很大难度。
从纸张阅读到屏幕阅读,从观赏印刷图片到电子图片,从人际传播到匿名交流,网络的便捷性、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易地融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洪流。网络图片、视频可以快速而大量地传播文化信息,同时也能快速而大量地传播恶俗、色情内容;BBS使自由发言与舆论交锋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许多人提供了肆意宣泄情绪的场所;传播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写出上万文字、制作和传播各类影像资料,这其中除了有部分呕心沥血的精品外,相当一部分的是情绪化的、语病迭出的、胡写乱涂的、纯感官娱乐的文化垃圾。在网络语境下,优秀思想的产生变得十分困难,而优秀思想浮出文化垃圾的水面则难上加难。黑客攻击、匿名造谣、恶意传播、网络谩骂等等劣根性现象的存在,更使得网络中的人文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背道而驰。
中国目前的网民中约有60%是青年人,他们如同资讯海洋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既吸收着文化,也制造着文化,层出不穷的新网络用语对中国传统汉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花样百出的网络娱乐方式耗费开始耗费人们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这些,都是当今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的本土文化本来一直在传承和借鉴中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和承载空间正在发生着变化,而外来文化的生存法则也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网络语境下文化张扬蓬勃的背后,本土文化的困惑也显而易见。
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其重要内容固然存在于保存可见的文化遗产、知识宝库,更重要的是净化我们赖以生存的无形的网络生态环境,这种生存环境的优劣,才真正体现出一个民族本土文化的优劣与传承程度。就目前的网络现状而言,相关引导与规范还很薄弱。而文化本土化之路,首要的问题在此。
接下来,才是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科学的进程为人类产生、保存、收藏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反过来人类对这些文化的传播保存又推进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两者良性互动,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应当会变得更加灿烂。回到前面,作为一种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媒介,网络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平台,一条公路,关键问题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它。因此,我们不妨用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网络语境下文化的发展。本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成果,文化本土化之路,离不开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充分认识和挖掘,更应体现于本土文化对于新媒介的充分利用。它的挑战首先不是全球化外在的冲击与影响,而是对本土化现实资源的整合和运用,认识到整合与运用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本土文化传承,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例如,文化信息类网站的建设,本土文学、绘画、音乐网络交流中心的建立,全面而正规的国学资料管理和文化历史百科搜索,网络多媒体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的新阐释,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宣传与保护等,可以想到的任意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传承或保护意义、对本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的行为,通过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使文化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味。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本土文化的传播如何在经济收益和文化责任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似乎才是网络语境下的现实问题。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面人》,左晓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2页。
[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年, 第22 页、第23 页。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页。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左晓斯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页。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Nationalization in Internet Context
 
YAO Hao-yun
(School of Television &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formation has benefited a lot from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With tradit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broken, resource sharing realize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developing with great momentum showing mingled characters. Culture always develops with economy. Cultural ecology gradually reveals new featur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But cultural nationalization doesn’t go smoothly and its biggest challenge does not lie in how to meet foreign impact and challenge but in how to integrate and use current national resources so as to inherit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Key wordsInternet;Economic Globalization;Instrument;Graphic;Cultural Lo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