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杨晓明主任专访
石 悦,付会敏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本文的口语色彩较强,经过考虑,为保持采访的本来面目,我们不再对采访记录做文字加工,敬请谅解)
摘 要:本文是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杨晓明先生的专访。杨晓明先生指出,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巨大,需要更大的市场,但是海外市场价格偏低,导致大量电视剧制作人望而却步;与海外电视剧相比,当前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生产销售播出模式尚存在不少问题;作为重拍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制片人,杨晓明先生立志制作出一部与名著的巨大影响力相匹配的电视剧,他还介绍了一些制作与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并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进行探索性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剧制作与海外销售;专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杨晓明;《三国演义》
时 间:2006年12月3日
地 点:国贸茶餐厅
被采访人:杨晓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东方第一媒婆》的制片人,现在正在筹拍电视剧《三国演义》。
采 访 人:石悦 付会敏
整 理:石悦
一、海外·《三国演义》
采:您眼中的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发行的总的情况如何?
杨:我觉得中国电视剧只是在大中华的地区有市场。在大中华地区中国电视剧应该是占主流的地位。这种情况是与中国电视剧近五年或者说近十年的发展有关。最近十年来,中国电视剧已经是一年一万两千部集以上了,占了整个大中华地区电视剧生产的70%-80%以上。提供的片源也是最多的,主要是内容多、数量大,自然占市场的概率就大。把以前制作电视剧的香港台湾挤压得没有多少生存余地了。五年前我们还经常讲台湾某某电视剧在中国影响多大,现在就很少说了。所以在大中华地区,中国电视剧还是占了主导地位。但是欧美和日韩呢?欧美我们就不要提了,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日韩我们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到它的主流频道中去,并不是说没有进入这个国家,我们只是进入了很有限的有线电视网等,比如一个地区的有线电视网,或者针对有限地区的华人的有线电视网。他们追求的目的也不一样,很多都不是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来购买,比如作为一个教学产品,用来教中文,所以收购的价格大大低于正常的电视剧产品的价格。(欧美、日韩市场中)大的频道、无线台根本进不了。
采:很多中国制片人之前比较重视东南亚市场,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冲击下,比如日韩电视剧的冲击,中国电视剧在东南亚的价格现在非常低。据您所知,在这几个地区一集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杨:对,日韩实际上在整个亚洲地区收购价格是最高的。很难讲,可能几百美金一集一个地区,可能更低。最多也就一千到两千美金一集。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市场的价格。海外市场的标准价格应该是百万人民币一集。但对我们的片子他们不可能给你出这个价。这有几方面原因。这倒不是说中国电视剧制作的质量到不了其他国家播出的水准,核心的问题还是政策的保护、文化保护的壁垒。这是一种贸易行为,比如韩国,我们进他们的电视剧,在主流频道的非黄金档播,但他们进我们的,并不在主流频道的非黄金档播,可能在类似我们的区县电视台、小的市级电视台播,这样其实我们之间的引进政策是不对等的。总局也在想办法,制定一些政策(来改变这种情况)。
采:您在向海外发行电视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
杨:传统的渠道。海外市场对中国电视剧感兴趣的就那么几家电视台。你把片子给电视台(的买片)人看,人家觉得好就买你的,不好就不买。但最近这些年变化也很大,比如台湾。台湾出了新的政策,限制大陆电视剧的播出。在台湾也是韩剧占的数量最大,其次是日本剧,再然后才是大陆剧和香港剧,这样的限制就挤压了一批大陆电视剧出去,因为他不让你播了啊。几个主流频道一周播一集,好多频道还不让播,这样你的价格一下就跌了下来。本来(台湾)一年能接受4档40集的电视剧,现在只能接受一档或两档,一下就减少一半了。这个渠道的开发大家就在考虑有没有价值,开发出来又能怎么样呢?第一,开发出来,要花很多的精力,最后卖的价钱又很低,就觉得没有开发的意义。大部分公司一年就拍一部戏,开发海外市场做什么?海外市场仅仅占收入的10%还不到,还不如去开发北京市场呢。北京还占20%呢。开发海外,卖出去了,又能卖多少钱呢?卖不了多少钱。而且大部分电视剧没有海外市场,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在海外什么样的电视剧都能卖掉。所以最后很多人放弃海外市场。不是在大力开发海外市场,而是在大力地放弃。
采:您现在正在筹拍《三国演义》,能简单介绍一下这部戏的海外市场吗?
杨:我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古典名著、历史文学作品中,影响是非常大的。
采:据我们了解,老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到现在还卖得非常好,卖了很多轮。
杨:对,卖得非常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文学作品应该有的影响程度了。有很多现代人都可以从中吸取许多历史方面的东西,比如在商战上、在做人上、在外交上、在军事上,在很多方面都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日本和韩国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和重视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我们和韩国很多人聊起《三国演义》的事情,他们讲《三国演义》是韩国人小时候的必读书,日本也开发了很多《三国演义》的游戏供青少年玩。他们不认为《三国演义》是个外国的东西,而是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准备拍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在原著的影响的基础上,可能在海外会有一些新的突破,存在一些新的开发的可能。但是至于你做完了是个什么样子,也很难把握。因为并不是说电视剧质量好还是不好,国外购买只用这一个标准来衡量,还有很多约束。包括韩国是不是把这个视作为一个韩国的国产剧来做,这个对它播出的平台、时间、价格影响就会很大。
采:如果视为韩国的国产剧就会非常好是吗?
杨:对,会卖到非常高的价格。如果韩国方面只视为一个中国生产剧,或是一个引进剧的话,价格也不会太高。即使他们非常感兴趣,也不会给太高的价格。在大中华地区,《三国演义》应该会比以往其他的电视剧更加成功。毕竟是《三国演义》本身的影响(作基础)。还有就是我们重拍《三国演义》,我们演员的阵容也好,制作的水准、剧本等方面,可能会有新的突破。所以在大中华地区是没有问题的。在欧美呢,是个未知数,是一个非常难讲的事情。目前为止,据我了解,在欧美,主流媒体还没有播放过完整的中国电视剧。《三国演义》有没有进入欧美的可能呢?我们当然是希望可以进入。我们也在前期做了很多准备,让我们中国电视剧可以进入欧美的主流媒体,但到底未来走到哪里,还是个未知数。
采:你们都做了哪些准备?
杨:第一,我们在演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一些在国际上,尤其是在欧美有很大影响的演员。再一个从宣传上,我们也很重视在海外的宣传。我们在投资方、合作方,包括我们将来的海外发行方,都是具有海外发行经验的。他们的这种海外发行经验,不仅仅在电视上,还体现在电影上,我们想借用这样的力量,把电视剧《三国演义》推到欧美去。
采:有没有考虑和国际传媒集团,像时代华纳这样的跨国机构合作呢?
杨:没有,我们没有选择欧美的合作方,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主要市场放在欧美,这对制作电视剧来讲,风险很大。因为(把主要市场)放在欧美,制作成本就会非常高;如果欧美市场做不下来的话,国内、大中华地区都收不回来钱。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放在大中华地区,加上日本韩国为主的。
采:《三国演义》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这个片子已经处在一个媒体的焦点位置,很多媒体都在关注。据我们了解,还有别人也准备做《三国演义》这个戏。
杨:明年可能“三国文化”比较热,因为不仅仅我们一家要做《三国演义》,还有别人也要做,还有电影啊。《三国演义》本身倒不在于其将来市场到底有多大,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度,远远超过市场的范围,很多地方可能会超过你的想象。它的文化都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骨髓当中,甚至上升到信仰的地步,像香港对关羽的崇拜,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人物,而是被当神一样看待。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都在用来教育小孩,不断举里面的例子等等。它的商业价值是很难估计的,喜欢的话就未必觉得这个价格高或是不高。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们希望拍出一个和《三国演义》匹配的电视剧。
采:匹配是指哪方面的匹配?
杨:《三国演义》的影响力、《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地位,是几乎没有别的作品可以来比拟的。我们拍电视剧,必须要达到一个水准,希望可以和《三国演义》相匹配。我们要找最好的演员,最好的编剧,最好的创作团队,要制作出在中国现有的电视剧水平中的顶级的精品。要对得起这个《三国演义》本身。要不你随便拍一个(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把《三国演义》给糟蹋了。
采:虽然拍《三国演义》有很多的优势,但一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您能介绍一下吗?让您最头疼的是什么?
杨:最头疼的是剧本身的问题。因为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太多,有名有姓的、有台词的就有两百多个人物,虽然很多人物在剧本中仅仅就有那么一两句台词,但是在一两集之间,这个人物又是当时事件的核心人物,这对我们选择演员,是非常非常难的。中国电视剧现在的生产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都非常大,但好演员还是非常缺,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选择演员上。一是人物太多,再一个你选择任何一个演员,哪怕是一个小角色,对我们来说都是要当作男一号来选。
采:剧本的情况如何?
杨:我们非常满意我们的剧本。剧本的创作我们有一些原则,三年前我就开始酝酿这个剧本了。三年前,我就跟编剧签下了这个剧本,最终达成的剧本的原则就是:第一,不能失真。我们写这个《三国演义》,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国演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不能丢。第二,去掉一些《三国演义》小说中我们认为不好看的地方、故事性不强的地方。因为《三国演义》(小说)中除了很多精彩的地方,也有地方是你看不下去的,我们就把这些东西给去掉,从中选择一些我们认为的好故事或是精彩的片断,再加上我们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上的很多故事、人物、历史事件,把它连接起来。还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要把《三国演义》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不是一个段落式的。每集和每集之间是有悬念的,大的整体上有悬念,每集之间或是故事与故事之间还有悬念,真正意义上变成一个连续剧。再一个,台词上,我们跟编剧强调的是,台词既要有古文的文风,同时又要有现代的观众,尤其是要用现代的小孩、小学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注解“三国”这个故事。这也是个非常难的事情,这也对提高《三国演义》的影响度非常重要。小孩听不懂,影响势必就弱了些。老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台词跟书上的对白没什么区别,文言味比较重,会限制很多观众收看。我们对台词有这样的要求,编剧本身结构这个故事的能力都达到了。
采:您觉得您现在做的《三国演义》跟老版的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杨:最明显的不同,我们的编剧,在剧本的结构上就和老版的不一样了。每一个故事都是老百姓熟悉的故事,但达到这个点的过程都不一样,重新讲述,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述这个故事。
采:换一个角度去讲述的时候,会不会让故事产生失真?
杨:没有。不会失真。失真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一个问题,但为什么不会失真?原因很简单,比如说,我们任何一个点,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达到的过程不一样
采:从学术角度说,记叙“三国”的“历史文本”有《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刘向的《后汉书》等,于是失真就是有这两个相对的基点,是相对于小说的失真,还是相对于历史传记的失真,你们是不是找到了一个两者比较好的结合?
杨:我们要拍摄的是以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为基础的电视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不是以《三国志》、《后汉书》写的三国历史为根据的。《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按照历史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要从历史出发,很多人物都是不对的,比如赵云,(历史上)赵云比刘备大好几十岁。我们写的基础是《三国演义》这个文学作品。它已经有了创作的功力在里面,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在原有的故事上,加入一些主创人员的想法。
采:现在韩剧对我们国家影响比较大,韩剧的产业链相对比较成熟,包括一些相关的时尚产品、旅游等,开发得都比较好。《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电视剧方面的一个良好的品牌,在产业链方面,比如音像等相关产品,您有没有考虑?
杨: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化比较弱,这个不仅是我作为中国电视剧制作者之一在考虑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电视剧的出路问题。市场被挤压得越来越残酷,中国电视剧的出路到底在哪?都说要把电视剧产业化,实际上,中国电视剧的产业化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中国的产业本身就非常复杂非常庞杂,任何一个行当只要赚钱就会有人来做。你想通过电视剧来赚到其他方面的钱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是你可以考虑,到最后能实施到一个什么程度。(赚外行业的钱)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三国演义》本身有它的优势,优势就在于它的影响力。你可以用里面的故事、人物、当时发生的事件、地点和现在的一些城市,通常的产业化就是包括嵌入式广告、片尾广告以及里面的所有东西,都肯定要考虑,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主要的方面。最主要的工作精力还是放在剧本身上。可能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对这些点都会去寻找,比如很多点我们都可以做,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难讲的(问题)。
采:比如旅游,考虑过要做吗?
杨:旅游(等相关产品的开发)都不是我们要做的,它是(故事发生的)当地的(项目),比如在《三国演义》中遇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或是在某地发生的某某故事,那么这地方现在是不是适合旅游,这地方的当地政府是不是愿意配合来做,《三国演义》涉及到有名的城市大大小小几十座,包括像曹操关羽刘备的出生地,都可以做成旅游点,我们都已经做在计划里,但到底哪个可以做出来还是很难讲的,毕竟不是说可以单纯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我们想完成就完成的。
采:可以说,《三国演义》是凝结您心血的一部作品,那您以前做的电视剧有没有成功在海外发行的案例呢?
杨: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天下第一媒婆》,是个商业剧,今年发的,在海外还算不错吧。主要靠的是演员和剧本的内容,是比较受海外华人喜欢的形式,是古装喜剧。吴君如演的。大概做到三十多万一集吧。前年拍的《江山风雨情》在海外也发得不错。
二、问题·出路
采:海外市场打不开,一方面因为文化的壁垒,一方面是因为演员的影响力,除此之外,在面对海外市场的制作上、质量上还有什么问题吗?
杨:首先是文化的不同。这是无法改变的,中国拍的电视剧都是中国人写的,中国人感兴趣的,给中国人看的,这种文化的色彩你是无法去掉的。从海外市场对中国电视剧的态度来看,中国很多地方都离海外的要求差得很远,不是打击中国电视剧。比如欧美电视剧,美国电视剧我们引进的很少,但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片子都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像《24小时》、《越狱》,他们的电视剧远远超过于我们理解的电视剧,他们电视剧的紧张程度在电影院放一点也不亚于电影,可能30秒就有一件事,让你无法放下,悬念的设置、情节的跌宕,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电视剧。从制作的水准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市场。为什么这么讲?中国电视剧已经连续十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我们从中央台的收购价格就能看出来,可能十年前中央台一个片子的收购价格(每集)二三十万就算很高了,现在八九十万的片子也有。翻了几番了,中国发展已经很快了。但仍然没有到达那种(欧美的)要拍大片,拍大的电视剧这种概念。如果说在我们拍一集电视剧投资三千万人民币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拍成《24小时》,但你的市场在哪?你的市场无法接受你这种成本的东西,就不会有人投资拍。所以说市场促进了电视剧的发展,同时市场也制约了电视剧的发展。再一个就是团队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中国电视剧从业的人员,基本上是以两拨人为主,一拨儿是以前搞电影的很多人,现在也有很多搞电影的转而搞电视剧;还有一拨人是真正在电视领域工作的,他们可能是受过电视方面的一些熏陶或是教育,也可能是专业的学校毕业,像广播学院、电影学院,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限制了你,学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一个主流,电视也不例外,从业人员都是学电视,然后做电视,他们的水准和见识,因为有资金和市场的限制,电视剧的制作水准都是这样,于是他们的见识也都是这样,你不可能让他们做出一种另外的、你想象不到的电视剧。人员的素质不是不高,你给他钱,他可能也做得很好,但他的见识就这么大,你给三千万拍一集电视剧的话,未必能拍出真正三千万的东西,换句话说,也可能他不知道,三千万的电视剧他怎么做。因为这个整个环境的约束,限制了从业人员的视野。还有就是从国外的角度来说,我们革新的问题还是应该在内容本身。
采:那您觉得现在有必要从欧美这样相对高端的电视剧制作国引进他们的制作人员、制作技术吗?或者说现在有这个想法、有这个趋势吗?
杨:就像很多行业一样,不管是中国,还是多哈亚运会,当你有钱有市场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能做出来的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但核心问题就是市场,你做这个东西,有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你有没有这么多钱来做这件事。当你有这么多钱,有这么大一个市场,你可以引进,把国外的东西引进过来,把国外优秀的人才聘过来,多哈运动会不就是(这样做的),用世界顶级的人物来做开幕式嘛。拍《三国演义》也一样,你说我杨晓明有啥能耐,能与《三国演义》匹配吗?我肯定不行,那我想做《三国演义》,怎么才能做成呢?很简单,我就去找一些跟《三国演义》匹配的导演、编剧、演员、制作公司、所有的主创,我只要把这些人都找到了,这些人加一块,它就匹配了。未必说,凭我一己之力,我能做到什么程度,但只要说你知道这种方法,你就能把它做出来。中国电视剧也一样,你要到欧美的水准,很简单,你用钱把欧美的人请来拍,拍的就是欧美的东西。最优秀的人做出来就是最优秀的产品。
采:中国民营的影视公司今年已经达到2700多家,两年前还是400多家,很多大公司,今年都没拍电视剧,从市场角度,如何摆脱低质低价、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呢?
杨:中国电视剧的出路是需要更大的市场,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不管是从海外还是从国内,需要找到更大的市场来支撑电视剧这个行当。你要没有新的市场,光靠一个媒体一个电视台支撑的话,电视台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价,虽然电视剧的利润比例要比一般的电视节目高,但电视台不可能把所有电视剧带来的利润都给你,也不可能给你分成。它涨价也是一点点地,循序渐进地,被迫地。你要想跟上电视剧的发展,跟上从业人员的涨幅的话,光靠电视台的支撑是支撑不住的,很多人不拍了就是因为成本越来越高了,风险越来越大了,利润越来越薄了,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所以选不到好题材就肯定不拍了。
采:所谓新的更大的市场,具体是指什么?
杨: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扩大有很多方式,要用变换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现有的模式能打破的。电视台也在寻找一种模式来和制作机构合作,海外的很多电视剧不是按照我们这种模式,也就是制作单位先拍,几乎是盲目的操作。拍《三国演义》也是一样,我们在很盲目地操作,因为我们拍完之后,还不知道卖给谁,我们也不知道中央台喜不喜欢,我们也不知道地方台会不会认可,也不知道老百姓会不会支持。我们只能说,我们想拍,这个值得拍,有可能拍成,那好,我们就去拍。海外成熟的制作不是这样的,包括日韩的电视剧制作。制作方想做什么,首先是市场的认同,电视台认可。电视台认可了,说这个东西可以,这个班底可以,这个剧本也可以,那好,收购价格多少钱,都已经心中有数了。
采:海外的是电视台制播一体的,中国是制播分离的,问题在这儿吗?
杨:不能这么简单地说,海外的制作公司也不是隶属于电视台,它也是独立的企业、制作实体。但它从事这个行业呢,是被一些机构认可的,它有一个准入的门槛,这个门槛是有限制的——我是你这个机构认可的制作公司,我拍的电视剧首先是提供给你,你认可之后,我才去拍。这个认可包括几方面,包括剧本、团队的认可,还有对价格的认可,也就是说市场的认可。对制作机构来讲,就没有任何风险。中国任何一个(制作)企业,也做不到说我无风险制作,再好的题材也不敢说没风险的做。这种模糊的状态,就带来了巨大的从业压力,也对市场是一个极大的束缚。因为你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风险投资就不愿意给你投。他更希望你稳固发展,一年只赚10%,风险基金可以给你投,大量地投。中国电视剧可能赚100%,也可能赔得一分钱不剩,所以很多方面的资金不愿意来这个行当。这种束缚,是中国电视剧生产模式的一种束缚,它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这种模式的风险系数太高,暴利的系数也太高,但它没有规律可循,很多行业的游散资金不愿意进入电视剧这个行当,因为风险太大了。即使是《三国演义》,我说你投一个亿,我赚两个亿,一样没人和你合作,因为你只是空口在讲,也可能一个亿全赔。结果就是你很难拿到源源不断的长期的资金的支持。这样就导致了中国电视剧这个行当的不稳定性,所以发展起来就非常慢,非常困难。你可以看中国电视剧的资金来源,第一是,从事这个行当,我自己掏钱拍这个戏,我认为这个戏能赚钱,赔了我也认,是公司自身的行为。还有一种是,就算钱打了水漂我也不怕的。比如房地产,我喜欢这个就做一把,赔了就赔了。这本身是种不正常的态度、不正常的心态的,肯定也是长久不了的。没有钱的话,电视剧这个行当就很难发展了。中国电视剧市场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好的市场模式。
采: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您觉得现在有播放权力的,有市场出口的电视台,介入电视剧的生产制作,会对其生产有帮助?
杨:从电视剧的发展规律来讲,如果说群雄乱战的情况还这样持续下去的话,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刚才我讲的是一种模式的问题,是一种解决的方案,不是唯一的,起码是可行的。由媒介介入,或是主流媒介的介入,对电视剧的持续发展,对做出更好的作品是有好处的。现在凭借几个人的好恶来对市场进行评断,这个电视剧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可视性、有没有利润,这个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情。
采:电视剧市场特别难以预测,你觉得市场预测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剧本还是题材之类的。您是否会在之前做一些市场调查?
杨:题材只是作为宣传,包括演员,都是卖点而已。真正的商业价值还是剧本的内容,有好的内容,剧本好的话,电视剧才能拍好。现在的大台都是要审全片,你光有一个好的名字、好的题材,没有好的内容,它一样不能要。核心问题是剧本,其次才是演员、你的宣传、你的整个制作的班底。我很少做市场调查,这个也很难做。大部分市场的调查都是关于演员和导演,这个戏谁来导,这个演员现在市场认不认。大部分的前期调研都是简单的。
采:相对于韩剧来说,我们自身的问题是打不开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
杨:我们的电视剧在海外还竞争不过韩剧,原因主要是质量上的差别。不仅是拍摄质量,还在于电视剧的题材、内容、让人接纳的程度。你主观意愿要去开发市场,开发出来又没有合适的东西给人家,所以真正意义的海外市场在急剧萎缩。
采:现在写剧本的人特别多,竞争也特别激烈,大量的剧本没有人去拍。您是怎么去判断好剧本的?
杨:剧本的判断都是共通的,故事吸引老百姓。标准很难说,对剧本的判断是非常复杂的,好看的故事是第一位的。好看的故事包括,一是它的情节,二是人物,包括人物性格,人物命运,对现实的意义等。再一个就是教育的意义,中国老百姓习惯被动受教育。你里面含不含一些从道德、伦理、家庭、社会等方面,从哪怕一点一滴的让观众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新的启迪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现在电视剧水平越来越高了,拍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了,对编剧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5年前,随便拿出一个东西,就会有人感兴趣,现在可能拿出10个东西都找不到一家投资商。一个是电视剧制作本身的规律的问题,制片方依据的只是一种模糊的判断。可能东西很好,拍出来甚至会很火,但是就是没人敢做。第一对投资商来说,时间太长。拍一个电视剧,从写剧本到拍完,少说三年,写剧本一年,拍一年,再发一年,有的多到八年十年,这个周期对投资人来说,是很长的一件事。另一个,这行当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编剧编得再好,最后拍出来不一定是你编剧的东西,可能走了样了。很多不确定的人为的东西,对市场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历程·寄语
采:您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制片人的?
杨:基本上在中国就这个模式,你从小学起,学什么基本上就决定你这一辈子干的事情。你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学了电视这行了,也就限制你只能在这个行当做了。大部分人这么走,我也就这么走。尤其是在学校,我毕业留校,当老师,当老师又筹备制片专业,筹备制片专业时,我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解电视剧制作管理生产发行这方面的东西,为了上课才开始去探索。那个时候,做了一个电视剧,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了解电视剧生产制作市场的规律。做了之后,背着带子,全国走了一圈去卖。发行上转了一圈,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虽然没赔钱,也没赚什么钱。但是算是把这个行当从头到尾了解了一圈。然后就做电视剧管理这个专业,慢慢的,学生、朋友越来越多,就成为电视剧制片人了。后来调到节目中心,节目中心又主要以做电视剧为主,这样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抓本子,跟编剧谈,跟导演谈,自己找选题,到底拍什么,怎么拍,这才有步骤有计划地做了几部戏。
采:成功的制片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杨:我觉得不仅是做制片人,做什么都是一样的。首先敬业是第一位的,责任心,对事业的关注程度。其次你对这个行当的判断和了解。你需要有眼光,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采:您觉得我们这些在学校里学习电视剧的学生,面对电视剧市场的现状,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更应该做些什么?
杨:广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资源利用适合做探索性质的东西。不要做常规的东西,做常规,广院的优势就会被市场给吞掉。你做剧类的,你不要去做常规的剧。我做的剧能够成功,不在于你有多好的本子,多好的点子,而在于我做了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找到了差别的竞争力。比如我做《媒婆》(《东方第一媒婆》),其实它的剧本并不好,核心是题材之前没有,但是我做的是媒婆的命运,又是喜剧,又找了吴君如,市场觉得这个东西在别的地方肯定得不到,所以大家觉得有意思。《江山风雨情》也一样。我做的是大片,不能算最大的,起码演员的阵容是很大的,虽然卖得不是很好,但圈里的反映都很好。《三国演义》也一样,起码我想的点子比别人想的胆大些。我要重拍《三国演义》,我说我要请姜文、成龙,拍电视剧要请姜文、成龙,别人认为一般不太可能。第一认为不可能,第二要花多少钱,市场能不能接受得了。再一个你请姜文,你能不能导得动他,会不会把你给搅黄了。正是别人不敢干的事,你干了,你就有了你的优势了。做事首先是思路问题,虽然你没做什么,但你的思路很好很新鲜,也应该能成功。互联网就是一样的。沃尔玛开了多少年,亚马逊在另外一个领域开店,几年就赶上了。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这件事。广院的学生,不要去做常规的事,你要去写本子卖,和市场上打拼了好几十年的人比,比不过的,无异于练拳击,你刚练,出来就和泰森打,人家一拳把你打死。你靠什么出来,靠差别,我跟别人的差别在哪?你这么做,我那么做,我们殊途同归,我们的目的都一样,但我的方式跟你不一样。这种差别,广院学生尤其要发现,要努力去做。
Interview with Mr. Yang Xiaoming, Director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ing center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Shi Yue, Fu Huimin
(School of Cinema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record of an interview with Mr. Yang Xiaoming, Director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ing center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Mr. Yang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 is very large, but the price is very low. The low profit obtained from oversea market drives the TV-makers away.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need a bigger market. He also discussed s some emerg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when it was compared with overseas products; At last, He gave student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Overseas sales of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 Interview,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ing center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Mr. Yang Xiaoming,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