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的海外电视剧(美日韩除外)回顾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要:曾几何时,引进剧是中国填补电视剧播出空档的权宜之举,而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海外剧中引进符合中国电视观众审美品味的电视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抛砖引玉,通过梳理我国引进剧的历史和现状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引进电视剧;历史;现状
 
 
在中国电视剧将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说引进剧书写了浓重的一笔,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百姓开始对文化娱乐生活强烈渴求的时候,引进剧犹如饕餮盛宴一样满足了人们的胃口,并且风靡一时。我国电视剧发展初期大量地引进电视剧,其初衷是为了填补电视台节目源严重不足的状况,而当下引进电视剧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所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电视剧中引进符合中国电视观众审美品位的好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在梳理引进剧(美日韩除外)历史和现状的同时探讨这一问题。
中国电视剧起始于1958年,在前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中曾经一度停滞。在这一阶段中,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剧目主要以短篇电视剧为主。1977年11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南斯拉夫的电视单本剧《巧入敌后》,这是我国播放的第一部外国电视剧。它讲述了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国占领军巧妙周旋的惊险故事。该剧播出之时,电视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所以这部剧并没有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革之前,我国电视台不到10家,而我国当时的电视剧制作水平还很低,节目源成为了电视台持续下去的头等问题,特别是对电视剧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产电视剧的节目源严重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引进剧目,一时间引进剧充斥中国电视荧屏。引进剧中呈现的新鲜事物是国人前所未见的,人们对此非常着迷,它为中国电视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且形成了轰动性的效果,甚至引发了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的热潮,比如1980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大西洋底来的人》,人们就竞相模仿男主角麦克·哈里斯的装扮,太阳眼镜风靡一时。接着又引进了《加里森敢死队》,就因为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模仿片中情节作案的事件发生,因而停播。这两部在今天看来十分粗糙的电视剧受到当时中国观众的狂热欢迎。1984年,海外录制的通俗剧大量进口,日剧、拉美剧、新加坡剧以及中国的港台剧等都曾引爆过收视热潮。
日剧在中国的收视热潮发端于1983年《姿三四郎》在中国的开播,随后《血疑》、《排球女将》相继播出,而由《阿信》最终将日剧的收视热潮推向顶端。
拉美电视剧也曾经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绽放过光彩,1984年,北京电视台播出巴西电视剧《女奴》,之后引进墨西哥电视剧《卞卡》,都曾有不错的收视影响,但是这些拉美电视剧集数较多,被人们戏称为“裹脚布”,短暂停留后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新加坡电视剧在引进剧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自1984年播出的《雾锁南洋》开始,我国引进的新加坡电视剧至今已逾60部,新加坡电视剧曾经也像现如今的韩剧一样,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红极一时,其引进高峰处于八十、九十年代,新加坡连续剧以其五花八门的故事,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度非常受中国观众欢迎。这同新加坡人口多元化有关系,其通用的语言有汉语、英语、印度语以及马来语等等,每个语种的人群都比较广,所以在从事电视剧或者电影创作的时候这些都会有所照顾,多元文化因素使其在海外发行的时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加坡的影视制作其实是深受香港电视特别是邵氏公司、丽的电视以及香港无线电视(TVB)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在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加坡电视剧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与港剧的编剧、灯光、画面、剪辑乃至字幕方面都有某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有人评价新剧就是港剧的复制品。1983年,大名鼎鼎的香港电视制作人梁立人加入新加坡广播局,成为戏剧处处长,《雾锁南洋》就是他担纲制作的,《雾锁南洋》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其气势磅礴的情景,同时,该剧非常注重主题歌的创作,还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征选,这也为其增色不少,自《雾锁南洋》开始,新加坡真正地发展起了华语连续剧。我国在1984-1993年期间引进了新剧26部,其中反响比较大的有《人在旅途》、《调色板》、《出人头地》、《法网情天》等等,大部分电视剧集中在30集左右,但《悲欢岁月》则长达130集。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创作有意识地将中国背景和文化融入其中,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并且由于文化的亲缘性,使其当时非常有人缘。从1994到1999年期间,我国引进新剧22部,包括《新上海假期》、《都是夜归人》、《神雕侠侣》等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的海外剧引入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由于文化的趋同性,港、台、新三类引进电视剧占领了中国电视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以琼瑶剧为代表的“台风”席卷内地,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相比之下,同为通俗情感题材的新剧由于没有新的突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剧本身的创作也逐渐流于平庸,缺乏新意,在观众品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很难再引起关注,固定的几个演员表演也使人产生了视觉疲劳,缺乏新鲜感,再加之新加坡传媒对国语配音重视度的下降,少量引进国内的影视剧都需要经过内地重新配音,失去了过去新剧的配音特色,所以从九十年代往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引进新剧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
1983年,港剧《霍元甲》在内地一炮走红,武侠电视剧从此在中国观众心中扎下了根。随后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更是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从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相继被搬上荧屏,直到今天还在进行中。其中《射雕英雄传》更是被乐此不疲地翻拍数次,仍然拥有良好的收视效果。
在1989年以前,引进剧的播出平台只有央视第一套节目中的一个固定播出栏目——《电视译制片》。1989年以后,第二套节目中也不定期播出引进剧。1993年,《电视译制片》栏目更名为《国际影院》,而且播出时段逐渐扩展,风格样式日益丰富。为改变此前以美、日影视剧为主的状况,中央电视台大力开掘新片源,先后选播法国《交际花盛衰记》、苏联的《春天的17个瞬间》、韩国的《爱情是什么》、墨西哥的《你,就是你》等。1999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八套电视剧频道开播,它是以播放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频道,其中引进剧占播出总量的35%。特别是在央视八套改版之后实行24小时全天播出,引进剧的播出时长可以达到每天6个小时,分别在《环球影院》、《青春剧苑》、《佳艺剧场》以及《海外剧场》中播出,成为目前我国引进剧播出的主要平台。而有关央视在引进剧上的选择,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央视素来对海外剧都是一视同仁,并没有政策上的倾斜,而且引进优秀的海外剧供观众欣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正常工作,我们会按部就班地去做也不会因为某部剧而大炒特炒。”我们可以从近期央视八套引进的剧目(除美日韩)(详见表1)粗线条分析引进剧的现状。
 
国 家
代表剧目
英 国
《浮华世界》《希望与荣誉》《意外事件》等
德 国
《斯滕伯格一家》《安托妮娅》《爱情、激情、谎言》(德/奥)
《布登勃洛克一家》《雷霆特警》等
意大利
《查理曼大帝》(法/德/意)《完美爸爸》《良知》《燃烧的沙漠》
《上流社会的女人》《导购小姐》《夕阳无限好》《罗马电影城》
《疑云》《魅力》等
法 国
《瓦尔堡—— 一个有影响的人》《红与白》《查理曼大帝》
《蓝色大地》《魂系蒙特卡洛》《悠长夏日》《紧急呼救》等
西班牙
《庭长夫人》
墨西哥
《继母》《爱之泉》
俄罗斯
《彼得堡律师》《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印 度
《阴谋与婚礼》《情义两重天》
泰 国
《凤凰血》
新加坡
《美丽家庭》《家财万贯》《小孩不笨》《世界攻略》
加拿大
《卧底硬汉》
葡萄牙
《你是我爸爸》
哥伦比亚
《丑女贝蒂》《隐秘的激情》《索非亚》
表1:中央电视台八套引进剧剧目(美日韩剧除外)(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
 
从以上的部分数据来看,引进剧不仅仅局限于美日韩等少数国家,除此之外的十余个国家的电视剧同样活跃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但人们印象中美日韩(特别是韩剧)似乎占领了大部分引进剧的市场,其中原因在于:一是和剧目本身的受欢迎程度有关,人们的关注度比较高,其重播几率也相对较大;二是和剧目长度有关,比如韩剧一般比较长,一部《人鱼小姐》多达上百集,而且多次重播,给人们造成了引进韩剧特别多的印象。据央视的一位工作人员所说,“其实所有的引进剧都是有其固定观众群的,没有多大的偏颇,如果说韩剧有什么不同的话,只是有些文化与中国很接近,让中国观众产生了心理上的亲切感。央视对所有海外剧都有一个购进标准,即该剧在本土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这一段话很明确地表明了引进剧的标准,那就是收视率和影响力。
可能带来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必定会成为电视台青睐有加的引进对象。虽然央视在政策和财力等方面都显现出了一枝独秀的优势,但各省市电视台也都在努力争取分得引进剧市场的一杯羹,寻找符合国内观众收视品位和审美标准的海外剧。但是,由于引进指标的限制,地方电视台播放引进剧还是有瓶颈的。一般而言,只有省级电视台才有引进外国剧的指标和权力,影视发行公司以及市级的电视台都没有这个权力,省电视台一年有一部引进剧的指标。不过就国内情况而言,除掉央视直接自行引进外,一般省电视台的指标都会交与影视公司来操作,然后由影视公司直接跟域外的影视公司交涉。对此,上海东方卫视发行部主任则提及,“东方卫视没有直接的引进权,但可以根据需要向影视公司等购买。不过播放引进剧一直都是我们卫视的优势资源。目前我们购买引进剧不多,但是未来会朝着这个方面努力。”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电视剧作为一个产业存在不可能闭门造车,引进海外电视剧对于本土电视剧良性发展实则是一剂强心针。
电视剧的属性非常特别,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这两个属性就像是一个天平,如何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所以在考虑市场的同时也决不可忽视其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它会直接影响观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引进剧的把关问题至关重要。不仅要有全球意识,还要具有人文意识。在海纳百川的同时也要审慎东西文化。这并不是说排斥西方的外来文化,关键是在选片的时候要把握文化的先进性和方位感。
除了选择引进对象,引进剧的二次加工也成为影响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引进剧的第二道关口,其实就是如何把比萨变成馅饼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别,译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引进剧的收视率。如果台词的翻译不准确、不流畅或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配音演员的情绪不到位、中文台词的声音和原片画面口型对不上,就无法传达原片的语言和艺术风格,不可能吸引或打动观众,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把不符合我国播出标准的地方进行修改,比如对中国或第三国进行侮辱性的、有损我国法律的、有损我国民族政策或宗教习惯的、用性器官名称骂人或进行调侃的、为种种非正义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或行为辩护的等等。以《疯狂主妇》为例,这部横扫全美的剧目在央视播出收视率只有0.4%,除了观众审美疲劳和题材不对口等原因,二次制作的问题也不可忽视。这在喜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比如其中的某句台词,在其本土可能会成为心领神会的爆笑点,但是移植到中国来,由于文化的差异也许就成了不可理解的对白,观众不仅不觉得好笑,反而会莫明其妙,一头雾水,这也是译制过程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引进剧的制作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是否能把洋比萨变成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馅饼,成为了其能否在国内取得收视成功的因素之一,而且其重要程度不可小觑。
文革结束之后,我国的电视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只有区区的100多集,短短的二十年之后,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基本稳定在10000集左右,无论数量和质量都突飞猛进,节目源完全不成问题。因此,我国当下引进海外剧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因为节目源匮乏,而是“引进来,走出去”,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把电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融入国际市场。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产电视剧的繁荣,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规范电视剧的播出秩序,例如,规定海外剧播出时长不超过总播出时间的25%;引进剧不得在黄金时间播出;各省、市电视台每年引进海外剧目的数量也有一定限制等等。在这种严格控制下,引进剧生存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早已没有了往昔叱咤风云的景象。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各国经济与文化交织愈加紧密的情况下,电视剧产业的国际化已是必然所趋,各国之间的交流甚至合作愈加频繁,引进剧已经成为了国内观众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在各种花色和品种一应俱全,能够吃得饱的情况下,如何搭配合理,吃得好吃得健康,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2、佚名:《港剧的复制品——谈谈新加坡电视剧的岁月历程并谈谈新剧的配音》,新浪网娱乐论坛电视剧场:http://forum.ent.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24&fid=317&itemid=147184
3、贺雅佳,魏保珠,曾乐:《引剧进秋季白皮书:引进剧状态》,金羊网新快报新娱乐:http://www.ycwb.com/xkb/2006-09/14/content_1213029.htm
4赵春梅:《CCTV国际部如何做好外国影视剧引进中的“把关人”》,载《现代传播》,20034期。
5王辉:《引进剧谜一样的收视率》,新京报2006-1-28www.thebeijingnews.com
6张斌:《中国电视剧六次引进高潮》,Http://news.xinhuanet.com
 
 
A Review of Import TV Dramas in China (except those of America, Japan and South Korea)
 
Pan Na
School of Cinema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Once upon a time, many import TV dramas were imported into China and used to fill up the broadcasting time.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tide nowadays, how to select and import TV dramas that can suit Chinese audiences’ tastes has become an more important problem. With an aim to exploring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import TV dramas in China except those of American, Japan, and South Korea.
 
Keywords: import TV dramas in China, history, status quo
 
 
收稿日期: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