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视剧比较——体制与类型

 
 棣,赵长军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要:“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机制还是类型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情景喜剧、肥皂剧、电视电影、连续剧与系列剧等类型出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美国电视剧;体制;类型
 
 
这几年,打开几个主要的美国电视剧论坛网站,就会发现注册人数已经超乎想象,他们在这里互相提供片源、交流观感,甚至为某个剧情、某一人物而口诛笔伐,热闹异常。美国电视剧已在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的拥趸,“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电视剧的类型、内容还是播出机制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商业电视与国家电视
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商业运作为主流,以追求高收视率为最高原则的美国电视,与作为国家宣传机构,作为党的喉舌,以教育群众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娱乐为目的的中国电视,组织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节目制作理念。这种差异必然强烈地影响到两国电视节目的不同特性与不同倾向。
美国是电视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实验性的无线电视播出。由于成功地采用商业赞助和插播广告的经营方式,美国的广播事业与欧洲的情况不同,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项赚钱的生意,因而行业竞争也一直十分激烈。在商业广播公司的压力下,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1941年7月首次批准商业电视台经营。由于有运营多年的全国广播网的经验,美国的商业电视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全国节目网络的概念,各地分属于不同业主的电视台通常加盟于一个全国电视网,在规定时间(主要是开机率高的一些重要时段)播出电视网的节目,由电视网付给加盟台播出费,而电视网则因节目有更多的观众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在不断的竞争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三大电视网统治全美电视的格局。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三大电视网节目的总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且占有着绝大多数电视广告收入。当人们说到美国电视的时候,通常指的其实就是三大电视网。而三大广播公司在电视这个崭新行业里的收获也颇为可观,从1952年到1956年,在电视发展迅速的短短4年间,电视广告收入从45.4万美元增长到120万美元,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传媒领域中广告收入最多的行业。[1]
从美国电视的早期发展中不难看出,美国的电视事业从一开始就是由垄断性的大型传媒企业,为了赚取商业利益的目的,以播出广告的商业模式运行的。这样的起点决定了美国电视体制始终是以商业电视为主流的体制,也决定了美国电视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视事业则是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指导思想下诞生的。
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许多,而且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气氛中开始的。1958年5月1日,作为现今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实验播出,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的开端。中国的电视事业一直是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按照行政科层体制而发展的。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政权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当然是一种纯粹的国家电视组织,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美国的主流节目数量远比中国少得多,以电视剧的年产量为例,中国近年来电视剧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0集左右的水平,而美国每年的电视剧年产量一般不会超过5000集,其中又有一大半是每天在日间播出的肥皂剧,真正能够上晚间黄金时段的主流电视剧(包括电视网首播情节系列剧、情境喜剧、电视电影和首轮辛迪加电视剧集)总共也就是2000集左右。但就是这2000个小时左右的节目,却支撑着美国电视广告收益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台数量虽多,网络化程度却不高,因而呈现出节目普遍覆盖面小、效益低、投资小、质量差的局面。
二、几种主要电视剧类型的比较
中美两国不同的节目制作传统形成了两国电视行业不同的类型概念,对于美国的电视人而言,类型不但意味着不同的节目样式,不同的观众指向,更意味着不同的操作方式。由于实用性远远超过了概念上的分类学功能,美国电视的类型乍一看显得层次不清、杂乱无章。一本出版于1986年的《电视在美国:一部图片电视史》[2]完全是按照类型进行分章,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电视界对于主要类型的基本态度:
variety show(综艺节目)
situation comedy(情境喜剧)[3]
crime show(犯罪剧)
science-fiction show(科幻剧)
adventure show(冒险剧)
drama(戏剧)
soap(肥皂剧)
westerns(西部剧)
children’s show(儿童节目)
doctor show(医疗剧)
game show(游戏节目)
news(新闻)
情境喜剧和肥皂剧突出的是体裁特点,科幻剧、冒险剧、西部剧强调的是叙事特征,医疗剧、犯罪剧则以题材归类,而那个突如其来的“戏剧”,在美国电视行业中只是意味着一切不能归入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特别是指微型连续剧(mini-series)。对于美国观众来说,肥皂剧意味着一种以家庭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永无止境的连续剧;情境喜剧用表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给人带来欢笑;电视电影大都由流行的传记、小说、历史著作、报告文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来,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犯罪剧述说不同风格的英雄浪漫故事,充满悬念和刺激;医疗剧以健康、疾病和治疗为主题,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科幻剧热衷于表现尚未出现的未来技术,超自然威力,以及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在美国,电视剧制作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模式化,而实现的主要方式则是制作类型电视剧。在这些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情境喜剧、肥皂剧和电视电影。而这几种类型自1990年代以来也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开始有了不同态势的成长。
目前中国电视在生产的工业化方面体制还很不完善,节目的类型化也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因而当我们谈到类型的时候就不像美国同行那样具有特别直接的实用性。在电视剧的领域,人们谈到的类型主要是以题材划分的,往往并不具有操作上的一致性。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统计,2002年全国各主要电视频道共播出过1564部电视剧,对这些电视剧的分类首先是按照涉及的时代分为“古装”、“现代”与“民国”三大类,然后又根据题材和表现方式分成16种具体类型,见表1[4]
 
表1:中国电视剧的分类
时代
题材
古装
传奇剧
武打剧
历史正剧
侠义公案剧
神怪剧
现代
都市生活
涉案
普通百姓
改革
军事革命
青春偶像
情景喜剧与本地方言剧
少儿
民国
言情
动作
时代变迁
(一)情境喜剧
情境喜剧的英文名称为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在一般情况下,电视情境喜剧是一种30分钟(包括插播广告的时间)的系列喜剧,以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或者是后期配制的)笑声为主要外部特征。其基本模式首先表现为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永不变化,通常每一集讲述一个独立成章的完整故事,每集都有一个小标题,同时在人物关系和某些情节线索上,各集间也可能多少有一些连续性。
在20多分钟的节目时长里,有些情境喜剧采用单一情节线索,集中讲述一个故事;有的剧集则在主情节外加一条副线,采用复线叙事。而在同一剧集中,各集的模式相同,或是采用单线索或是采用复线,不能随意更改。《我爱露茜》(I Love Lucy)采用的就是单线叙事,在每一集中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故事。而在著名的《辛菲尔德》(Seinfeld)中,则是把四个情节放入同一集中,有一条主线,三条副线,而且三条副线的分量同主线相差无几。这种喜剧形式更适于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的日常生活。因而绝大多数情境喜剧还是定位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上,所以情境喜剧主要有两种亚类型——家庭喜剧(home sitcom)和工作场所喜剧(workplace sitcom)。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情境喜剧总会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正如迈克·博斯(Mick Bowes)所注意到的,“这种类型常常不得不表现社会不稳定的领域。”[5]广受国内白领一族吹捧的《老友记》(即《朋友》)(Friends)是美国NBC电视网于1994年推出的情境喜剧,到2004年收场总共播出了十个演季,200多集。美伊战争期间,收看美国ABC实况转播战争消息的观众人数,居然比收看NBC播出《老友记》的观众少了四百万。该剧之所以受到美国人如此热烈的欢迎,主要因为它符合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主要演员青春靓丽、对白轻松幽默,并且紧跟美国社会的消费热点,反映了美国都市生活方式。
直到1993年,第一部国产情境喜剧《我爱我家》才开始播出。十多年来,中国的情境喜剧在夹缝中成长,产品之多绝对越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些作品如《闲人马大姐》、《候车室的故事》等还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但在另一方面,这个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过程的舶来品电视剧类型,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电视剧中的主流类型,甚至到今天还根本进入不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从直接引进入手的中国情境喜剧在形态上较多借鉴了美国同类作品的样式,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在本土环境中产生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以底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歌颂多于讽刺;第二,大量借用相声等传统艺术技巧;第三,在叙事上追求故事的完整性。
在内容上,与美国情境喜剧多以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工作为主要描摹对象不同,中国的情境喜剧更多地瞄准了下层市民的生活,《闲人马大姐》是其中的代表作。《闲人马大姐》却成了近年来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连续三年总共播出280集,还派生了一部普通电视剧《党员马大姐》。在2002年,《闲人马大姐》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中的“最佳系列剧奖”,这是第一个获得国家政府奖的情境喜剧作品。
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发育,中国的情境喜剧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除了以底层市民为主体,以歌颂和温情为主调之外,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由相声等传统民间幽默艺术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从成熟的传统喜剧艺术中借鉴现成技巧是情境喜剧的创作规律,美国的情境喜剧同样从“独角喜剧”(stand-up comedy)中借鉴了许多东西。最初的电视观众对于中国情境喜剧中这些语言包袱也相当满意,因为确实逗乐,又符合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因此,在中国凡是想从事情境喜剧剧本创作的,几乎没有不研究相声的。但久而久之,观众对于那些内容贫乏,仅靠一些语言技巧制造效果的情境喜剧产生了不满,说这不是喜剧,是“群口相声”。有人在网上批评说:“都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变化,使人看了第一句就想到第二句。我总觉得英达的编剧们自以为找到了愚弄观众的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骗人就容易多了,不就是贫两句、重复三句、再弄一个小误会嘛,容易容易。其实现在的人,哪儿那么好骗呀,除了没上学的小孩和文化不高的老头老太太,大多数人没时间听你废话,手指轻轻一点就换台。”[6]可见,如果没有扎实的内容和新鲜的创意,仅凭一些语言技巧,是不足以打动观众的。
与相声技巧相关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方言的运用。一开始是在情境喜剧中某些临时角色使用方言,相当于相声中的“倒口”,通常效果都不错。自1997年的《候车大厅》以来,以东北方言为主体的情境喜剧相当走俏,以后又出现了《候车室的故事》(实际等于前者的续集)和《东北一家人》等等。东北话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乡土气息浓重又具有一种天然的幽默感,在电视小品和flash流行作品中也被大量应用,比较容易让其他地区的观众接受。而另一些方言情境喜剧,如陕西方言的《西安虎家》、重庆方言的《街坊邻居》(2001)虽然也属于北方方言体系,一般人接受起来就有些困难。至于说上海话的《红茶坊》、说广东话为主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除了当地人,就只能看字幕了。大量方言剧的出现,是中国方言文化丰富多彩的自然体现,但方言不出现在普通电视情节剧而出现在情境喜剧里,体现了情境喜剧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特点(中国在实际生活中讲各种方言的人要比讲普通话的人多得多)。
情境喜剧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外部特点,就是两集讲一个故事的情况非常之多,比例远远超过国外的情境喜剧,似乎创作者对于在一集中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缺少把握。其实从《我爱我家》开始,上下集现象就已经大量出现,只是后来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都市情境喜剧在结构上大多是这种多线索、立体式表现,其中的故事常常非常简单,有时甚至不成其为故事,而只是一个生活中意味深长的小感悟、小片段。相比之下,中国电视观众可能更偏爱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因此中国情境喜剧大多是用单线索叙事,为了把一个更为完整的故事讲深讲透甚至连续用上两集或更多集的篇幅。
近两年,与美国情境喜剧表现得更为专业化、模式化、时尚化不同,中国的情境喜剧更多在内容题材上寻求超越和突破,如以律师、税务、房地产从业人员为主角的大量行业剧异军突起,风格乖张想象奇崛的《清明上河图》、《武林外传》等古装情境喜剧。
(二)肥皂剧
肥皂剧这个词在中国相当知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肥皂剧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更少有人见过真正的美国肥皂剧是什么样子。在美国情况则完全不同,不论一个人对肥皂剧是情有独钟还是嗤之以鼻,都会对这种电视节目类型耳熟能详。因为肥皂剧在美国实在是一种最常见的电视节目,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下午三大广播公司电视网都会播出十来部肥皂剧,常年不断,有些剧目已经连续播出了几十年。即使对于这种节目类型再反感,一个人也会在无意中接触到许多肥皂剧,同时他也很难逃脱各种平面媒体上没完没了的介绍和评价的轰击。
肥皂剧与通常意义上的电视连续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以开放式的结构能够没完没了地永远把故事讲下去,甚至几十年而不辍。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一部戏中的人物、地点、线索、主旨可能全都发生过彻底的改变,只有一个剧名照旧。打破了时间限制的肥皂剧区别于其他戏剧样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使观众认为肥皂剧中发生的故事是与日常生活同步进行的,是在“真实时间”里发生的。许多肥皂剧在情节设置上有意配合当前的时间来排演,比如在重大节日期间肥皂剧中会安排与节庆有关的情节播出。肥皂剧“真实主义”用细节的逼真和浅层次的社会表象为观众制造出了一个现实世界的幻象。
与每集独立成章的周播型情境喜剧不同,肥皂剧是一种连载式(serialized)的日播型戏剧类节目,通过连绵不断的故事情节来表现家庭主题、处理个人的或家庭的关系,几个故事在连续的剧集里交织在一起。作为美国商业电视的一种大宗节目,日间肥皂剧的生产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的基本特点。适应这些特点,日间肥皂剧像工业化社会中其他各种产品一样,是在分工细密的流水作业中被按部就班地制作出来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美国的日间肥皂剧不可避免地成为电视节目中公式化倾向最严重,模式规范最少发展变化的一种样式。肥皂剧专家们认为:“同所有大众艺术一样,肥皂剧中最优秀和观众最喜欢的内容是‘熟悉的变异’或‘用少许新颖去挑战故套’。”[7]
这种在流水线上被赶制出来的电视剧作品,不但同以往的各类传统艺术样式有着巨大差别,而且与我国目前流行的普通电视剧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肥皂剧《幸福街》直到2000年才同观众见面,每周五、六、日同时在多家有线电视频道播出,但中国观众的反应并不热烈。中国观众还不太适应每周五、六、日的播出模式,在收看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情节不能连贯。在叙事上,中国观众偏爱于情节跌宕起伏的情节剧,琐琐碎碎缓慢推进的叙事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
与美国典型的肥皂剧在每天下午播出不同,《幸福街》每周五、六、日在傍晚时段的《630剧场》播出,显然在观众定位上有所不同。更大的不同体现在中美两国肥皂剧在制播周期上的区别,美国肥皂剧入库一周即公开播出,而《幸福街》却只能提前一个多月的时间,以适应审查制度。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与生活同步化的肥皂剧来讲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障碍。《幸福街》虽然具备肥皂剧的基本特性,但在及时反映接近同步的社会图景,让故事与观众之间产生互动性这些方面,却比美国肥皂剧略逊一筹。《幸福街》在播出一段时间后归于沉寂,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太长的时间差造成的。由于审查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电视剧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栏目化方面总是困难重重,而栏目化又几乎可以说是肥皂剧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这种节目类型也是美国电视人最先发明的,叫做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这是一种制作成本远远低于好莱坞影院电影,也更适于在电视上播出的影片,世界上第一部电视电影是NBC于1964年10月播出的《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NBC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观众对于电影的渴求,也是为了减少高额的好莱坞电影播出成本。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电视电影已经成为美国电视网的一种主流节目,在“晚间电影”栏目中的数量已超过了影院影片。利润也相当可观,一部普通的电视电影成本比好莱坞索取的近期卖座片的播出费低得多,收视率也极佳。
电视电影本质上是一种电视节目,其时长总是标准的120分钟(包括广告时间),也一定会在各电视网固定的电影栏目中播出。低成本制作以及电视不太清晰的小屏幕播放的限制,使得电视电影很少追求宏大的场面和壮观的视觉效果,也很少使用耗资巨大的高科技特技,而是更注重叙事本身的趣味和台词语言的魅力。为了更适合电视小屏幕播出的特点,电视电影还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形式规范,如在镜头景别的运用上更趋向于使用近景、特写等近距离的景别,而较少使用场面辽阔的大全景。在剪接节奏上,电视电影在总体上偏慢,在同样时长的情况下镜头数量一般明显少于普通影片。在叙事方面,电视电影不但更为明畅易解,更依重于语言本身的叙事功能,而且对于各种视觉的叙事因素也很注意提高其清晰度。在题材内容方面,美国的电视电影的电视特点更为鲜明。它们大都由流行的传记、小说、历史著作、报告文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来。
在我国,电视电影真正开始投拍是在上个世纪末。1999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集中放映了一批电视电影,乍现荧屏便受到观众的喜爱,这更坚信了电影频道扶持与发展电视电影的决心。但从类型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电视电影更偏重于大概念的引进:为在电视上播出而摄制的完整叙事作品。电视电影由于节目编排、观赏环境以及投资规模等物质性条件的限制,在美国形成了上述一系列外部特点。面对大体相同的客观环境,中国电视电影的创作者虽然自觉性稍弱,却也基本上确立了叙事清晰流畅,不过分注重电影语言技巧等形式原则。而在表现的内容题材方面,中美两国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在美国,如果说影院电影总在完成一种“历史叙事”,那么电视电影则基本保持着“当下叙事”的特点,总是保持着同时代热点的密切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电影则很少能同社会热点相结合,充分利用电视媒介即时传真的特性。
(四)连续剧与系列剧
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系列剧还是连续剧在电视节目中都是两种主流传统。在当前,电视连续剧已经成为我国受众消费故事的主要渠道。对于这种状况张子君的解说是:“类似我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是一种结构庞大的剧集,人物与情节一直贯穿下去,直到最后剧集结束。……每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结尾留下悬念,让观众‘且听下回分解’。”王扶林认为“在连续剧里,特别重要的就是集与集之间的这种‘悬念关系’。”[8]电视剧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电子媒介时代的民间文学,通俗文化的特性使得电视剧要与受众的传统审美心理和当下的世相人生情境有着均衡的契合点,电视剧的观众诉求还是以故事本身为契机,美国观众依据不同的节目类型可以预期将会从节目中得到什么,而中国观众则是从不同的题材类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
“章回小说式的创作,鼓书评话式的叙事方式,连台本戏式的演出方式,鲜明单纯的类型化人物,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搭配,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起伏跌宕的情节冲突及大量真实巧妙的细节描写,以及忠孝仁义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个性价值观的冲突混杂等”,[9]是中国电视连续剧在内容上吸引观众孜孜不倦地每晚收看的重要元素。
在时间运用及结构安排上,中国电视连续剧基本上是在45分钟时间内,大约每隔4、5分钟出现一个兴奋点,每10分钟一个小高潮,每一集的结尾总是选在故事的关键处,把悬念留给下一集以吸引观众继续收看。为了满足观众对于故事发展和结局的急切心理,电视台总是以每天一集、两集,有时甚至三集、四集的节奏不停顿地连续播出,成为晚间黄金时段最主要的广告收入来源。
电视连续剧这种黄金时段为我国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在美国却很罕见,这样一种每天连续播出的节目形式与美国商业电视以星期为周期,高度栏目化的传统节目安排方式有着明显的冲突。正因为这样,电视连续剧这一在世界各国极为普遍的节目样式,在美国却起步甚晚,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被称为“微型连续剧”。1977年ABC分八个晚上播出的长12个小时的电视连续剧《根》吸引了整个美国的目光,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微型连续剧昙花一现之后,如今电视屏幕上除了少量4小时(或更少的6小时)电视电影以外,在美国很少能见到故事完整又持续十几个小时的电视连续剧了。电视系列剧是每周播出的、主演和场景不变、但每集的故事都不同的电视节目。系列剧发生在每一集中的故事都是独立的,这一点不同于每集的剧情相互联系的连续剧。严格说来,情境喜剧也是一种系列剧,但由于风格样式和制作方式的特殊性,美国电视界习惯上把它看作一种独特的类型,而把其他各式各样的系列化的剧集统称作“系列剧”(series)或“情节系列剧”(melodrama series)。系列剧在每一集(一般60分钟,也有少数30分钟)中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结构却是开放性的,可以无休止地连演下去,播出也同情境喜剧一样,由各电视网在一个栏目化的专门时段,以每周一期的节奏慢慢播来,从不急躁。情节系列剧同样有一个相当稳定的技术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每一集戏都由“序幕(片头)”+“四幕主戏”+“尾声”组成,各幕之间是插播广告的位置。当今美国的电视系列剧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科幻剧、犯罪剧、医疗剧、冒险剧和奇想剧。
对中美两国的电视业来说,流行连续剧或系列剧各有其道理,但同时也都存在着自己的难处。连续剧虽然对中国的普通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对于看电视时间不那么稳定,很难把一部几十集的连续剧一看到底的观众,特别是文化水平和经济收入较高的高端观众,就存在着收视的障碍,很可能因为受到时间限制无法从头到尾完整收视,于是干脆全然放弃。而美国的电视工作者也意识到,当一集电视剧结束时如果能够留下强有力的悬念,可能会让大量观众在下一周满怀兴趣地继续收看,使得高收视率有了更可靠的保障。于是我们看到,尽管连续剧和系列剧是中国或美国电视的主流样式,但两国的电视剧同时又都有一种向另一个方向转化的趋势:中国的连续剧中出现了“单元剧”和“系列连续剧”的综合样式;而美国则有了“弹性叙事”的系列剧问世。
这种系列剧连续化的冲动甚至导致出现了《24小时》(24)这样虽然以系列剧样式播出,却完全是连续剧形态的电视剧。福克斯电视网2001年播出的《24小时》是个真实时间剧, 讲述某一天从午夜起点到下一个午夜12点,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全剧分为24集,每集以接近实时的方式交待一小时的故事。从制作流程和播出安排来看,《24小时》仍然是用普通系列剧的办法。从剧情内容来看,《24小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连续剧。现在,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并连续5年获得艾美奖提名,2006年终于修成正果,在获得的十二项提名中,成功拿下了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奖等五项大奖。而在普通情节剧中,中国式的系列剧更多采用的是用多集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在电视剧业内有时被叫作“单元剧”。
与美国系列剧基本在一集中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故事不同,中国的单元式系列剧用更长的篇幅,通常是七集左右来表述一个更曲折、更细致的完整情节。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古装“戏说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和《康熙微服私访记》。这两部系列剧都是以中国的历史人物为主角,对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行演绎,揉进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可以说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将百姓喜爱的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剧中历史人物的经历,寄寓着当下人们的美好愿望。在积极发展本土化意味强烈的单元剧的同时,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还借鉴了美国近二十年来逐渐流行的“弹性叙事系列剧”样式。因为这种样式既有系列剧可以在短时间了解完整故事,在收视上能够弹性处理的优点,又带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观众对长篇故事的需求。虽然在制作程序和播出方式上,这些“系列连续剧”仍然采用传统的长篇连续剧的制作、播出方法,在类型名称上也仍然被叫做连续剧,但在叙事结构方面,这些数量尚少的剧目已经基本上与美国的“弹性叙事系列剧”相同。
这类电视剧的代表作有《重案六组》和《永不放弃》,前者明显借鉴了美国热播警察剧《纽约警局》,而后者的编导则公开表明这部戏是学习了美国著名的医疗剧《急诊室的故事》。显然,连续剧也好,系列剧也好,并非中国或美国电视的专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中美两国电视的这些类型特点都会有新的变化,也会在相互学习和影响中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 Wm. David Sloan & others, The Media in America-A History, Publishing Horizons, Inc, 1993, Second Edition, 斯劳安等:《美国的媒介:一部历史》,第425页。
[2]Thomas G. Aylesworth, Television in America: A Pictorial History, Bison Books Corp. 1986
[3] Situation Comedy又译“情景喜剧”,本文统一选择“情境喜剧”一词。
[4]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5]【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苗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6]赵凝:《笨笨的英达傻傻的戏》,见“中国情景喜剧网” Www.CnSitcom.Com
[7] Carol Williams, It’s Time for My Story -- Soap Opera Sources, Structure, and Response, Praeger Publishers, Westport, CT. 1992.[]卡罗尔·威廉姆斯:《讲述我的故事的时间——肥皂剧的来源、结构和影响》,第81页。
[8]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9]尤小刚等:《国产电视剧市场现状与思考》,广东电视台互联网站,2002.9.1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levision Drama: System and Genres
 
Miao Di, Zhao Changjun
Literature School,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As an entertainment form close to fashion and petty bourgeoisie taste, American TV drama seems to have achiev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pop culture, but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differences in system and genr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V dramas.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ur genres: sitcom, soap opera, TV movie, and series.
 
Keywords: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 American television drama, system, genre
 
 
收稿日期: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