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爽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摘 要: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不仅直接体现在不同的衣食住行上,也广泛渗透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本文从两个民族对于基本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入手,以日本偶像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为例,比较中日偶像剧的审美差异及其不同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东京爱情故事》;偶像剧;审美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中国以及日本两国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似乎相近或相同。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日本与我国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直接体现于两国的衣食住行上,还广泛渗透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1]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东京爱情故事》为代表的日本电视剧相继在国内播出后,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追捧而迅速走红。同时,也使得日本电视剧名声大噪,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各国纷纷掀起“日本偶像剧热”。电视剧中女主角赤名莉香的扮演者铃木保奈美及饰演男主角永尾完治的织田裕二都因此人气急升成为当红的一线明星,而剧中的浪漫情人江口洋介,更是迷倒了万千少女,他的长发飘飘也成为当时男青年的模仿对象。就连电视剧的主题歌《突如其来的爱情》也传唱一时,单曲狂卖二百七十万张,成为当然的情歌经典。
《东京爱情故事》是由日本富士电视台于1991年推出的电视剧,改篇自漫画家柴门文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群生活在东京的都市白领以及他们之间分分合合的恋爱故事:正直认真的永尾完治、风流倜傥的三上健一、活泼开朗的赤名莉香、以及单纯固执的关口理美,无一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毋庸置疑,《东京爱情故事》的成功离不开精美包装、明星阵容、动人的情节乃至著名歌星倾情演绎的主题歌等等。本文并不想全面分析《东京爱情故事》的成功因素,而是试图选取几个不同角度,将这部经典的日本偶像剧与《非你不可》、《心不再遥远》等国产电视剧进行对比,来分析中日两国的偶像剧在审美文化上的差异。
一、对同一情节的不同表述
在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中,当莉香得知完治依然割舍不了对里美的感情,要跟她分手,她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她选择了突然消失,逃避到爱媛,那里是完治的故乡。因为完治曾经告诉过她,在爱媛小学操场的一根柱子上有他小学毕业时刻的名字。果然,莉香到了爱媛,找到柱子上那“永尾完治”几个字,并且在边上也刻上自己的名字:“赤名莉香”。她的不辞而别,让完治终于在爱媛小学的操场找到了她,他们再度相遇。那一刻,她幸福而心满意足地对他说:“能和你的名字排在一起.就算是只有一秒钟也好。”看了这样的感情告白,我们不得不为之动容,也难怪完治总是在两个女孩之间徘徊不定了。
类似的故事情节在国产偶像剧《非你不可》中也有。在电视剧中,柯磊(陈坤饰)追求苏严(杨雪饰)而未果,也让从高中时候就一直喜欢着柯磊的司嘉译(林心如饰)黯然神伤。司嘉译也和莉香一样选择了逃避,当她和柯磊在街头偶然相遇时,她说,“你知道这些日子我到哪儿去了吗?我承受不了而躲进庙里。北京是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那么多人,期望相遇真是不易。所以,我每天在庙里扫落叶,对着那些搜集的落叶许愿,能够让我遇到你就好了。”
在不同的两部中日电视剧中,两位女主角都在苦苦追求男主角,在爱情面临失败情况下也都选择了消失。同样是消失,不同的是:莉香去了完治的故乡——爱媛,爱媛是完治的过去的象征。去了爱媛,在完治的名字边上也刻上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融入了完治的内心世界。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什么,毕竟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完治的名字旁边,并不代表提前了他们相遇的时间,或许,只是一个仪式化的终结,善始善终罢了。而这一举动的本身却是极为大胆的。换了中国青年女性形象的司嘉译则躲进了寺庙,对于我们而言,进了寺庙就完全不必理会尘世的纷纷扰扰了,因为佛家是四大皆空的。那么,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何在?我觉得,这是长期以来两国的审美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什么司嘉译躲进了寺庙,而不去柯磊的家乡呢?这样对感情的拿捏就很到位,也符合中国特色:我们古典美学遵循的最高标准和规范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为含蓄是一种难以把握的美学尺度,过犹不及。可以这样说,莉香这个活泼大胆的女孩本身代表着日本的海洋岛国文化:大胆而又开放,对爱情的态度是这样的坦率,不管结果是如何的头破血流还是勇往直前;司嘉译就是温柔敦厚的大陆农耕文化,含蓄而又保守。
二、耐人寻味的细节
相信看过《东京爱情故事》的观众都会对莉香那灿烂的笑容留下印象,没有莉香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也就没有《东京爱情故事》的成功。莉香的笑,无论是会心的微笑还是眼中闪烁着泪光的强颜欢笑都无不让人人动容,定格在观众的脑海中。莉香代表着一种东京大城市的气息,而他恋爱的对象完治来自偏远的农村——爱媛,所以完治这个人物似乎象征着与生俱来的被动和保守。
正如一位网友分析的那样:也许我们低估了人类对待陌生的东西那种与生俱来的抗拒性,于永尾完治而言,他的内心似乎永远都在为年少时那份独特的感情所牵挂,一颗将吐未吐出的樱桃核,关口里美无限温存的羞涩——那含蓄的,内敛的动容,如同莲风吹下的一滴水珠,无需声响,就能激发少年沉默的心湖中一切隐匿的涟漪。真正令永尾完治恐慌的,却是东京,那是他无从回避且必须勇敢面对并努力与之适应的生存环境。莉香是第一个接受他的“东京人”,撇开爱情,至少是这个城市给予永尾完治的第一缕温情。怯懦的男人一方面憧憬着莉香参与后的人生起伏跌宕,一方面又防备着这个绝对无法控制的女人会带给他无力承受的伤害,因此从未完全投入。莉香诚然是可悲的,这样的女子通常越是强势,越会在感情上无助到了极点。于是莉香总是笑,这种笑容,与其说是坚强,倒不如说是自嘲。嘲笑自己的愚蠢,嘲笑自己的无力,嘲笑自己痛苦,然后无计可施地把爱继续下去。因此在爱媛的操场上见到完治,纵然有苦泪想横流,有喜悦想狂叫,她只是回眸一笑。
[2]莉香的笑,
在一味付出而受伤时,她却只能用微笑来掩饰自己,来维持最后一点尊严。在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大声地说“我爱你,丸子!”这样她出人意表坦率的行为,总是掩盖了莉香脆弱的内心,也使得莉香这个人物形象细腻而真实又有活灵活现,真正打动了我们,不愧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剧纯爱三步曲”之首。
其实《东京爱情故事》的情节并不十分曲折离奇,整个故事也没有多少太大的波澜,但它却凭着出色的细节,成为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的日剧经典。莉香的笑,走路一跳一跳的样子,还有完治和莉香两人经常会做出假装拨电话和接电话的动作等等,回想起来,让人不禁莞尔。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个夜晚,在东京迷离的霓虹灯下,莉香给了完治一个吻,轻轻地,在脸颊上。这样的镜头还有谁的心绪不会被撩拨。何况,清澈可人的莉香和老实憨厚的完治,即使缘尽缘灭,在观众的心里他们永远都在一起。
在我们的国产偶像剧《男才女貌》中,导演精心设置了人来人往的地铁车站作为男女主人公感情进展的发生场地和见证者。但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主要还是台词加动作,极少作侧面烘托。
[3]或许,这与“中国文化着意于弘扬人定胜天的气魄”有关,因此我们以宏大场面的史诗性历史剧见长,而我们的近邻日本人就带有明显的向心倾向,与中国文艺表现的宏观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擅长用细节、小道具等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渲染气氛。
三、语言的处理
在电视剧中,语言的处理,无外乎是由人物之间的对白、人物内心独白以及旁白几个部分构成。国产偶像剧《心不再遥远》就是运用内心独白来表达人物情感:晴雨(宋茜饰)对刚调来的同事明磊(李劼饰)产生了好感,却不敢对他表白爱意。于是,在语言方面采用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用画外音的方式道出晴雨的想说而又不敢说的真心话。通常是晴雨独自在办公室里望着明磊的办公桌出神:一边想着明磊,一边告诫自己他已经有女朋友了,对明磊的喜欢只能埋在心底。
言为心声。《东京爱情故事》里,莉香的心声——对完治的爱慕之情,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了。例如,在公司的地下室,莉香时常拿起桌上的塑胶棒当作话筒,只把自己当作一个旁人,毫无保留地表露她对完治的关心和喜爱,她的古灵精怪每每弄得完治措手不及,见完治一副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莉香就颇为得意了。
完治和莉香第一次通电话在《东京爱情故事》的剧本中是这样表现的:
[背景:完治和莉香从酒吧回家后]
(莉香回到家后,坐在沙发上,看到电活时脸上浮起恶作剧的笑容。)
(此时完治回到家中,刚接上电话线,铃声响起。)
完治:喂…我是完治……
电话另一端:我……
完治:赤名小姐?!
莉香:你怎么知道?啊……你喜欢我是吗?
完治:对不起,打错电话了……
莉香:啊啊啊……
完治:刚回来吗?
莉香:喂……喂喂……是她吧!
完治:……
莉香:你青春的第一页是里美吧!
完治惊讶:……为什么?
莉香:清楚地写在脸上了。我在她面前说吧!
完治:啊……
莉香倒开水准备煮茶:你自己不敢说吧!
莉香:“爱”这个字比绕口令还难说吧?!
完治:多管闲事。
莉香:我要做爱情的丘比特。
完治:别臭美了。
莉香:所以……
(莉香不小心把电话掉到地上——电话切断)
其间,莉香直率开朗的个性在电话里表露无疑,初识完治相互还未有深入了解,就直接打听起完治对里美的感情了,还调皮地问完治“你喜欢我是吗”,活像一个小精灵。
注重身边的琐事,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许,这和日本人崇尚自然、以感观和主观意识得到的结论居多,说理论道的情形较为少见。
[4]因此,在《东京爱情故事》中,将镜头聚焦在日常生活上,以此来透视人们的内心情感,并不追求深刻的意义。尤其是注重感情色彩的渲染,这只是因为同日常生活一样的场景能让人不断回味,拉近了虚拟和现实的距离,也触动着观众最真实、最柔软的内心情感,让人刻骨铭心,感性叙事削弱了线性叙事。而我国的偶像剧,往往从男女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生发开去,还要承载更多的东西,比如现实的压力、家长里短的生活面面观以及其他。其中的原因,或者是与我国自古以来“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密不可分。正如现在媒体经常说的“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我国的电视剧把电视剧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用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强调教化的功能。
四、结论:言志与缘情——中日审美文化的差异性表现
比较中日两国电视剧的区别,以上提及的几个方面,在更进一步的层面上都指向了长期以来两国审美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性。在日本民族漫长的引进和模仿中国审美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不断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即每一次大规模的引进后,或是因为中国政局变乱的原因,或是出于日本自我封闭的需要,日本审美文化总是有一个“反刍”和消化吸收的时期。正是这种契机,使日本审美文化在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总有反思和创新的机会。因此,一方面古代日本审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产生它是中国“亚审美文化”的错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于中国艺术的审美特质。这也许就是言情和言志的区别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