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摘 要:本文试图对日本电视剧《血疑》进行叙事策略方面的分析。文章分别从情节安排和收视效果两个角度分析《血疑》在叙事上的特点和效果。
关键词:叙事策略;情节安排;收视效果
一、从情节安排上看《血疑》的叙事策略
如果我们将《血疑》第一集前17分钟发生的故事情节进行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会有惊人的发现:整部电视剧所要讲述的绝大部分的事实层面的故事已经全部在这17分钟里面交待完毕。
开场:大岛茂、敏江和他们的女儿幸子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第6分钟:在相良主任的办公室中,相良教授对大岛茂建议将替换钴60的工作由星期天改到星期六,并且急切地询问大岛茂关于李慧小姐将回日本的报道。
第10分钟:从大岛夫妇俩的对话中得知幸子并不是他们的亲生女儿,而是所谓的巴黎姑姑李慧的私生子。
第15分钟:观众看到幸子在锅炉爆炸时误闯入危险区,射线检测的警示灯在闪烁,泄漏的钴60就静静地躺在幸子慌乱的脚步边。
第17分钟,相良光夫搭救了幸子。
但对于幸子遭受辐射这件事剧中所有人物都并不知情。即而在接下来的大部分剧集安排就都是围绕着这17分钟内所包含的各种秘密所展开:剧中各个人物在对一个个秘密的了解过程的展示,以及每一个人物对每一个秘密了解后的反应和因而制造出的各种情节上的一系列波澜。
至此,编导与观众搭建的同谋关系已经初步形成。我们看到观众作为全知全能的接收状态对所有剧中发生的事实,都是先于剧中人物了解。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因为在接收全知视角的叙述中,有一种凌驾于剧中整个世界的错觉,而这种错觉恰恰也让观众得到尊重,更愿意与剧中人物拉近距离。尤其在看到当剧中人物之间因为爱而在幸子面前进行轻松扮演的时候,就更容易同剧中人物共同体验。例如在巴黎,李慧让幸子试婚纱,大岛茂虽然嘴上说幸子年龄还小不着急试婚纱,可是观众却全然了解大岛茂看到女儿穿上婚纱时心里那痛苦而复杂的心情,在不断获得这种独享信息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欣然接受了所有编剧搭好的线索,因而对于编剧上人为制造悲剧情节的痕迹也就不再刻意关注。虽然在接下来的28集中,不过就是幸子的一次次病危,又一次次得到抢救,剧中人物一个个了解到事实真相,又一个个由震惊而自觉加入到为延长幸子生命而保守秘密的队伍之中。但由于在接受心理上,观众在信息上拥有优越地位,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进行深度参与,在一次次重复主题情节出现时非但不感到接受疲劳,反而在不断的印证过程中不断得到满足。
为了持续保证观众这种在信息量上的绝对优越地位,编者运用各种手段强化观众这种凌驾于剧中所有人物的感觉,例如就连跳出的第三者旁白都超常规低于观众视角:就发生钴60泄漏事件的当天,当大岛茂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旁白:“经过调查,发生事故的时候现场并没有外人。大岛茂当然知道钴60这种放射性核素的威力,调查结果使他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而在前几分钟,观众是分明看到幸子的脚步是徘徊在钴60的周围,再特意安排这一段医学院给予大岛茂如此乐观定论的调查结果,造成了观众对人物发现真相的高度期待,也造成了场内外的紧张关系。而这种紧张关系,在女主角幸子身上则更是贯穿始终。虽然对于即将死亡的命运浑然不觉,但是人物幸子终究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和看到她在观众面前所表现的天真无邪,以及沉浸在各种幸福之中的这种强烈反差造成的紧张关系维持在整个的观赏过程之中。
二、从收视效果角度看《血疑》的叙事策略
电视连续剧总要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收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是从第一集就聚精会神地连续观看至剧终,相当一部分观众都可能是半路收看或者未连续收看的。要想同时吸引连续收看电视剧的铁杆观众们和那些跳跃性收看的观众们,故事就必须在至少两个层次上做出构建:一方面是剧情的向前推进,出示新的矛盾冲突,制造新的故事情节吸引固有观众;同时用恰当的手法对发生的故事进行适时回顾,这样新加入的观众就会对之前剧中发生的故事有所了解而更容易理解当前的剧情,从而更深层次关注这种持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命运。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血疑》在第一集的前半部分就已经将观众需要了解的整部电视剧的核心背景剧情都作了充分的交代。虽然如此,编剧却让大部分剧中人物都处于被隐瞒的状态,而在余下的漫长的剧情中,也就正是这些“隐情”每每地在一个个人物面前暴露而一次次打破原有的平衡,产生新矛盾。也正是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在对新加入了解真相的队伍中的人物的劝说内容中,编导不失时机地加入大量剧情回顾的内容,直到这个人物也加入到保守秘密的行列之中,回到原有的平衡点。
以“大岛幸子所爱的相良光夫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隐情”被剧中人物依次了解的过程为例来分析:父亲大岛茂、母亲敏江、外公、相良光夫、名义上的姑姑李慧以及相良教授等人的每一次对真相的了解都推动了剧情的向前发展。例如第三集中,父亲大岛茂在得知女儿幸子结交的朋友竟然是相良教授的儿子后,做出了极力反对两个人的恋爱关系的反应,而这种强烈反对的态度又导致幸子伤心出走,不慎跌到、流血,出现了生命危急的情节。在第七集,在光夫得知幸子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妹妹时,也是经历了同样的一番争斗:他为爱上自己的妹妹而感到痛苦万分,离家出走,只身一人跑到北海道,而光夫的不辞而别让深爱着他的幸子感到痛苦无助,病情加重并导致失明。在第二十三集,相夫教授在得知幸子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后,忍不住买了昂贵的皮包作为偶人节礼物送给幸子。在第二十四集中,多疑的相良夫人从相良教授打算送的礼物的卡片中得知幸子是相良的亲生女儿这件事,并在得知后忍不住将真相告知幸子。而剧中最后一位得知真相的幸子在面对这个打击之后失去了对生命的希望,只身一人跑到北海道企图自杀……在每位人物知道这个“隐情”后都引起了不同的矛盾,却同样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每一段的每个人物也都是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由不能相信、企图分手转化为积极地接受事实这样一个相同的新平衡点。在第三集幸子被急救后,大岛茂意识到幸子病情严重,不能经受打击,又考虑到她时间不多,应该尽量让她拥有所有青春应该有的美好后,痛苦地决定隐瞒幸子的身世,并同意她和光夫的交往。第七集中大岛茂对光夫讲明幸子得的是白血病,希望他能够回到幸子身边,让爱情这个唯一可以支撑她活下去的希望不要破灭掉,光夫至此也站到了大岛茂相同的立场上。同样地:大岛李慧、相良光夫得知后也都经历了由反对交往,经由旧环境中人物的类似过程的劝说,经过相似的心理挣扎,也最终认同原来的平衡状态并自觉加入到维护善良的谎言的队伍之中。虽然是同一事件(幸子和光夫为兄妹这件事)的重复揭示,但是因为“老观众”对剧中人物对“隐情”了解程度是清楚的,因而人物从被隐瞒到发现真相,以及面对真相后的反应和态度,不仅仅能够刻画人物以及确定人物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关注点落在了对人物发展的理解上。就像光夫在得知真相后的考虑和行动是为了不让两个人都痛苦而决定远赴北海道。而在大岛茂的解释下,认识到唯有爱情可以延长身患绝症的幸子的生命时,便义不容辞肩负了所有的痛苦和压力:为不能爱自己所爱而痛苦,却还要为了延长幸子的生命而继续维持朋友关系。这不仅仅表现了光夫的人物性格,也推动了接下来的故事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观众会因为幸子将继续被蒙在鼓里,享受光夫带给她的“爱情 ”的美好而感到欣慰和忧伤;另一方面,随着剧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情况的了解,观众也会为幸子的身世早晚会被戳穿而抱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投以深切的关注。
《血疑》正是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都包含这种有策略的情节设计,能够让新老观众都能在《血疑》这个叙事体中得到各自的欣赏需求,在讲述新故事的同时又能同时对剧情进行适当的回顾。相信这个叙事策略对该电视剧取得高收视率也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Narration tactics in Japanese Television drama XueYi
Li Fei
(School of Cinema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study of narrative tactics in Japanese television drama XueYi.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the narration of this television drama from two angles: plots arrangement and audience feedback.
Key Words: XueYi, Narration Tactics, Plots Arrangement, Audience Feedback
收稿日期: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