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

 
李佐丰1 赵均2 张武江3
(1、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2、《现代传播》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3、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摘 要:本文以广播语体、电视语体两大分类为纲,以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目,回顾广电语体半个世纪的研究历程,梳理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脉络,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广电语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广播语体;电视语体;系统研究;专题研究
 
 
   广播电视语体学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回顾其研究历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广播电视语体的定义和定位。广播电视语体的上位概念——“语体”虽然早已被广泛运用,但是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的定义和定位,目前学界尚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在我们看来,广播电视语体是一种借助于电子技术而实现的大众传媒的语言变体,也就是说,是在广播电视传播渠道的条件下,所表述的范围、内容相对确定的一种大众传媒语言。虽然广播和电视语体有它们的共性,但我们认为,广播语体和电视语体是两种很不同的语体。基于电波传送声音的广播语体,跟自然语言中的有备性的口语语体表现出较多的共性,它主要是诉诸于受众的听觉;而电视节目则包含图像和语言等多种要素,图像和语言等符号同时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所以电视语体是多种符号系统综合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电视语体与纯粹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口语体或书面语体相比较,它似乎更像是一种独立的特殊语体。这种语体跟画面等密切相关,相应在用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上都有其特性,所以本文把广播电视语体的回顾分为广播语体和电视语体两大类来叙述。
    在对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回顾之前,有以下两点须要说明:
    1.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播出语言,对于广播电视语体的研究必定要涉及播音主持的创作理论、表达规律、播音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考虑到本文的篇幅,跟播音主持有关的内容,本文暂不涉及,希望能在另外的文章中再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这里主要讨论跟语体中的文本有关的内容。
2.有些著作或论文的内容涉及到广播语体和电视语体两个方面,如果内容主要是谈其中某一个方面的,我们就只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中列出;内容在两个方面都涉及较多的,我们会在广播语体研究和电视语体研究中分别列出其相关内容。
一、广播语体研究
   早期的广播语体研究着重探索广播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有关内容主要存在于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或业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中。广播语言的运用也引起了许多著名学者的注意,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谈到对广播语言的看法,老舍、吕叔湘、朱德熙、高名凯、石安石、徐通锵、叶蜚声等先生也都曾谈过这个问题。广播工作者对于语体的研究,起始于对于广播稿件内容的把握、语言特点的探索、修辞方式的使用等,这些研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下我们从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两个方面来介绍广播语体的研究情况。
   
(一)广播语体的系统研究
    广播语体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著述从无到有,逐渐深人和细化。前期(1978—1988)侧重于广播语体的实用性研究,尤其集中于思考广播宣传中的语言运用,代表性学者有施旗、牛印文等。他们在展开论述时,重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以及高尔基、鲁迅、时圣陶、陈望道等人的理论观点。后期(1989—2005)的著作重视语言学、符号学和语体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林兴仁、吴为章、李佐丰等人的研究成果较有代表性。
    1.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写作教研组1978年为《天津广播》的通讯员编写的内部资料——《广播宣传与语言运用》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本专门研究广播语言的著述,是创立较为系统的广播语言研究体系的首次尝试。该书重视应用性和针对性,主要强调在广播稿写作中要改进文风、说明广播宣传对于语言的要求和广播稿的基础写作方法。本书主要是在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等的理论基础上来展开研究。
    2.国内第一部研究广播语言的专著是由施旗、时煜华、徐丹晖、殷志敏编写的《广播语言的运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这本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1978年《广播宣传与语言运用》这一内部资料的改写,除对语句行文的调整之外,主要改动是抽去了广播稿基础写作方法的大部分,保留了这一部分的修辞、标点符号使用和容易出现的语病。这一改动也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于广播语言的语体学已经有了方向性的思考。
    3.施旗的《广播语言研究》(1983)是江苏省广播事业局宣传处编印的内部资料,该书吸收学界对广播特点的研究成果,对于广播语言的交际方式和语言环境特点作了进一步拓展研究。从语体学的角度看,该书对于广播语言的语境论述对于后来建构广播语体学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本书认为广播语言是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广播语言要具体形象、简洁明快、声感优美。该书收集了大量例句,从语言应用方面对广播语言的规范化、广播稿的遣词造句、长短句使用以及数目字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作了细致地剖析,实用性较强。
    4.施旗的《广播电视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是第一本兼论广播和电视语言应用的专著。本书总结了以前广播语言的研究成果,并认为广播语言应具有口语化、立体化、规范化、感知性、简明性、质朴性的特点,本书对于广播语言特点的总结更为凝炼、准确。本书还从写作和播讲两方面论述了音韵美、语言结构和语音停顿、句子类型和语气语调、长短句使用、数目字的使用等问题。
    5.黎运汉主编的《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将口语体划分为三个次类:日常谈语体、演讲体、实况广播体。实况广播体包括体坛比赛的实况解说,各种娱乐庆典活动中节目主持人的即兴串播,记者采访时的实地口头直播等。它的语言特点是简明性和生动性。该书对演讲体和实况广播体的研究可说是填补了口头语体的一块空白。
    6.林兴仁的《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是第一部以广播语体学命名的专著,它的出版是广播语言研究进入偏重语体研究的标志。该书共分二十章,第一章“广播语体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三章“广播的语境、广播的模拟语境和广播的语体”基本上是作者之前所写有关论文的再编辑(下文介绍),第五章“广播语体对语言因素的总要求”,第六章“广播语体与修辞”总结了之前的广播语体应用的研究成果。本书对广播语体研究的拓展在于:(1)第二章“汉语广播语体的形成与演变”对汉语广播语体的形成和演变作了分期梳理,划分为:开始从报刊体中分离出来的汉语广播语体(1940—1949),逐步走向独立道路的汉语广播语体(1949—1966),汉语广播语体的倒退(1966—1976),百花争艳、特色鲜明的汉语广播语体(1976—1988)。(2)第四章“广播的对象与广播的语体”对广播的对象与广播语体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认为广播的对象影响着广播的语体,不同的广播分语体适合不同的广播对象。(3)第八章“广播语体的定格、变格、排斥、渗透与创新”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语体。(4)第九章“汉语广播语体的类型”对广播语体进行了分层次研究,首先将广播语体定位为加工过的口语语体,而后划分出广播地域方言、广播交际领域、广播体裁、广播表现风格、广播时代特征等五类范畴,再后则将划分出的广播新闻、广播新闻性专稿、广播评论、广播对话、广播书信、广播讲座、广播广告、文艺性广播体等分别以专章进行介绍。(5)第十七章“主持人形式”和第十八章“板块形式”把主持人形式和节目编排纳入广播语体研究。此外,林兴仁认为,广播语体学不能不谈音响和音乐这两个因素。
    林兴仁的《广播的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94)一书是作者的论文《广播稿中比喻的运用》、《广播的模拟语境和广播的语体》、《建立广播语体学的初步设想》的改写,这三篇论文将在下文涉及。林兴仁的《广播语言教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认为广播语体是一个总概念,可以分为广播公文事务口语体、广播通俗科枝语体、广播政论谈话体、广播新闻信息传播体、广播文艺语体等五类分语体。
    7.牛印文、吴为章、姚喜双的《广播电视语言应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更像是一本广播电视语言应用的辞书,全书按照条目编写,涵盖了广播电视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着重于一般性原则的归纳。全书分为广播电视语言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广播节目的语言运用、电视节目的语言运用、播音语言三大块,内容的细致是空前的。对于广播节目语言的运用,作了十分细化的研究与分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谈的广播语言应用包括了音响效果和配乐。作者将播音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广播电视语言应用研究中来,这是之前的研究者所没有做过的。
    8.谭细心的《广播电视语言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扎根于作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的工作经验和研究体会,通过大量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实例,总结了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该书也注意到了广播电视语体内部的下位区分,深入研究了广播电视语言的运用特点。
    9.吴为章的《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是作者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语体研究成果的汇编,书中收录了作者多篇有影响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广播语体的研究有指导性的意义,我们将在下文对本选集中的论文摘要介绍。
    10.李佐丰的《广播电视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认为:“广播电视语言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传播技术创造语境、面对广大的个别听众而又无及时反馈的有备性谈话语体。”本书对广播电视语体从词语系统和选用原则、句子成分和造句要求、复句类型和相关联系、句群构成和逻辑照应、篇章结构和衔接手段等五个方面做了分析研究,对标题的作用、种类等也作了梳整。
    11.李元授、白丁合著的《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运用新闻学与语言学的原理,探讨了新闻语言学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书中的第十二章讨论了与广播新闻语言有关的几个问题。
12.高歌东的《广播语体修辞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广播语体中修辞方式的运用规律,从而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该书第一大部分探讨了广播修辞的理论,其余五大部分是将二十八种修辞方式归结在声音类、结构类、描绘类、替代类、引导类等五大类里面展开讨论。
(二)广播语体的专题研究
    文革前,与广播语言有关的论文一般汇集在中央电视台的《广播业务》中,它们主要强调广播语言要听得懂,通俗化。从八十年代初期始,学者们对广播语言进行了逐渐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修辞、语体以及回顾、介绍等几个方面。
    1.应用性的论文,大多侧重于从正面讨论广播语言的特点,如:孔凡文《谈谈广播新闻语言的基本特色》(《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王治安《浅谈对农村广播语言问题的可听性》(《湖北广播电视研究》1987年第4期),杨格君、姜志国《农村广播的语言特色例谈》(《莱阳农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滕越《也谈广播语言的通俗化》(《广播电视天地》1988年第1期),沈国寅《广播稿应当写出“听”味来》(《视听纵横》1988年第4期),王杰《可听性初探》(《天津广播电视》1988年《广播学论文集》),朱林达《略谈广播稿的口语化》 (《广播业务》1988年第10期),曹进《关于广播语言的口语化》(《山东视听》1989年第10期),田斌《浅谈广播新闻语言的应用》(《大庆社会科学》1988年增刊),慧子《语体转换——从书面语到广电语言》(《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9月),梁东洪《关于实用口语的辩证思考》(《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5期),林兴仁《浅析“文革”广播体》(《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陆锡初《谈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有的侧重于谈稿件的修改与加工,如:陆锡初《修改稿件浅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林兴仁广播电视中的语言污染》(《语文建设》1996年第2期),彭宗平《广播电视语言请慎用简缩形式》 (《语文建设》2000年第1期),应天常《论“废话”的语用功能》(《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此外还有:黄汉充《大脑功能和广播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陆原《运用信息方法促进报道优化》(《新闻界》1986年第5期),梁新学《广播新闻中的数据处理》(《广播业务》1988年第7期)。
    2.修辞方面的论文有:陆锡初《试论科技广播稿的形象化手法》(《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徐丹晖《广播语言的、立体感刍议》(《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林兴仁《广播稿中比喻的运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徐丹晖《通感在广播语言中的修辞作用》(《修辞丛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谢绍秋《通感在广播新闻中的位置》(《广播电视天地》1988年第3期),郭荣生《把数字用得生动些》(《视听月刊》1988年第10期),梁玉泉《广播语言重复的必要性及其分类》(《辽宁广播电视》1988年增刊),王胜《浅议数字在广播稿中的运用》(《江西视听》1989年第1期),林兴仁《汉语修辞格在广播语言中的适应与局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2期),齐芳《语言冗余现象及其在广播中的合理运用》(《北国视听研究》1989年第2期),方胜中《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视听纵横》1989年第5期),楚之江《论广播用语应有的和谐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3.从语体的角度来思考的文章有林兴仁《广播的模拟语境和广播的语体》(《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本文认为广播的模拟语境是广播的说方和听方所设想的现实中交谈的一种言语环境。此文的主要成就是第一个提出从“语体”的角度来研究广播语言的思想,在广播语言研究上有开拓性的作用。林兴仁的《建立广播语体学的初步设想》(《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广播电视语体学的设想。在说明广播语体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认为广播语体学研究的具体项目应包括:(1)广播语体的形成和发展;(2)广播语体表达手段的特点;(3)广播语体的表现形式和所表达内容的关系;(4)广播语体中的各种体裁形式的结构和表现手法;(5)广播语体的写作要求和特点;(6)广播语体的分类;(7)广播语体规范及创新。
    吴为章《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研究的几点思考》(《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年第2—3期)一文认为广播电视语体是一项综合性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汲取现代语言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增强理论兼容意识,同时也要增强方法更新意识。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俯视广播电视语体研究全貌,宏观梳理研究脉络,为之后的研究者指出了许多前沿方向的课题。
    有些学者则深入思考了广播语体的整体特征。刘玉峻《广播言语的根本特征》(《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认为广播言语的根本特征是广播言语活动的单向性。刘大为在《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修辞学习》1994年第3期)中认为,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殊性“完全不表现在话语上而在说者与听者的时空关系、数量关系等方面,以及话语的传播介质上”,“它采用口语体的形式却又将人与他的受众半分隔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里(现场直播则仅是不同的空间环境)”。李文明《语体是言语的风格类型——兼与刘大为先生商榷》(《修辞学习》1994年第6期)是针对刘文的观点进行反驳,本文认为:“广播语体特殊性的表现自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话语上的表现却是首要的。无论说者与听者的时空关系、数量关系以及话语的传播介质怎样,广播媒体语言都会呈现出一组形式上的特点,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类型。”赵雪《关于广播电视语体的思考》(《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认为广播电视语体不应简单地属于口头语体或是书面语体,认为袁晖提出的广播电视语体归入“融合语体”更为合适。此外,赵雪《刍议广播电视语言中的长短句》(《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认为“长句可以分为紧张型长句和舒缓型长句两种”,“舒缓型的长句并不难读”,“难于播讲和收听的长句是紧张型的长句”。“在广播电视语言中,长短句是并存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长句和短句,当长则长,当短则短”
    有关的论文还有李文明《广播学与语体学在实用基础上的首次结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杨盛忠等《广播体初探》(《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2期),左漠野《广播语言和普通话》(《广播电视战线》1984年第1期),刘静新《广播新闻的特点》(《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3年第1期),陶皆良《理论广播文体初探》(《新闻广播电视》1983年第1期),杨兆麟《关于广播语言的几个问题》(《新闻战线》1984年第4期),钟毓林《“假如我是听者”——漫谈“口语化”及其他》(《编播业务》1985年第1期),杨伟光《谈谈广播语言的特点》(《编播业务》1985年第1期),曹洪彬《广播语言特色初探》(《广播电视战线》1985年第5期),赵东生《广播稿要适合听的要求》(《广播电视战线》1985年第6期),苟在坪《试论广播语言的重复特征》(《新闻窗》1988年第3期),马德《广播语言学概论》(《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8年第3期),方文琳《浅谈广播语言的根本特点》(《甘肃视听》1988年第4期),苏建敏《谈科普广播的语言问题》(《广播业务》1989年第4期),胡向南《试析语境制约下的广播传播》(《宁夏广播电视》1989年第4期)等。
    4.回顾性的文章有吴为章的《广播语言研究述评——为纪念人民广播事业诞生50周年而作》(北京市语言学会应用语言学研究会199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后收入《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本文把广播语言研究分为萌芽时期(1940—1949)(提出广播要适合“听”的起码要求)、探索时期(1950—1965)(肯定了广播语言运用的几项基本原则,探讨了播音的感情问题、读音问题,讨论了广播和推广普通话的关系)、停滞时期(1966—1976)、复苏时期(1977—1979)和发展时期(1980一)。在发展时期,主要采用了比较法、归纳法和系统工程法,从成果的内容上看主要概括为:(一)原有课题的不断深化:(1)总结了广播语言的根本特点和基本要求;(2)提出了“适听化”的一套方法;(3)探讨了某些重要的专题;(4)总结了播音的创作理论和表达规律。(二)新兴课题的积极开辟:(1)提出建立广播电视语言学的倡议;(2)开展广播分语体的研究;(3)讨论播音多样化和播音风格问题;(4)探索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三)相关理论的大力引进:(1)语境理论与广播语言;(2)文学意境和广播语言;(3)信息论与广播语言。
    此外还有吴为章《语言学家对广播语言研究的贡献》(《语文建设》1992年第5期),林兴仁《略论叶圣陶的广播语言思想》(《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5.路宝君、王漫宇《阐明广播语言特点和规律的一本好书——简介(广播语言的运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
二、电视语体研究
对电视语体的研究,起初是跟广播语体的研究同时进行的。后来出现了对电视语体的独立研究。以下也从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电视语体的系统研究
    在电视语体的研究工作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探索。有的学者侧重于对电视语体做一般性的思考,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对某种下位语体的思考,如对解说词等的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从写作的角度来思考。在电视语体研究工作中,施旗、李佐丰、黄匡宇、徐舫州、黄昌林等的工作比较引人注意。
    第一,有几部著作侧重于对电视语体作一般性的思考。
    1.施旗在《广播电视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中说:“电视语言,主要指电视片的解说词,节目主持人的讲话,以及其他电视广播中的有声语言,也包括在荧光屏上打出的字幕。”作者将语言在电视中的构成划分为四类:(1)听是辅助看的,以画面为主;(2)听是指导看的,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画面的内容;(3)内容主要以画面来显示,语言起配合作用;(4)语言起主导作用,画面是报道内容的形象显示。作者认为,电视语言在电视广播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1)揭示主题阐明意义;(2)弥补画面形象之不足;(3)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4)提高画面内容的意境;(5)对画面形象起显影和放大作用;(6)对转场起纽带作用。以上认识对于电视语言的类别和作用有较全面的归纳。
    2.牛印文、吴为章、姚喜双《广播电视语言应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将电视解说词分为五类:声画合一、声画对位、补充画面事实、补充与画面有关知识和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
    3.李佐丰《广播电视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对电视语体的语境和特点作了剖析,在分析问题时大量采用了电视语言的例句。
    4.齐沪扬《传播语言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认为广播电视传播形式或以听觉为主或以视觉听觉等结合为主,是以电子设备和软件去传播声音和图像信号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的差异在语言学上的反映,是语体的研究内容。传播媒介差异引起的语体差异在语法研究中、语用研究中也会有所反映。
    5.黄昌林《电视叙事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认为: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第二,从具体的语体来看,研究电视解说词的著作比较多,另外还有些则是研究新闻语言、广告语言。
    1.温化平《电视节目解说词写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着重探讨了声画整体构思中解说词的地位、布局、与画面语言的关系以及写作特点等内容。解说词与一般性的写作的主要区别是,解说词写作构思是参与到电视节目多项语言的统一立体结构中,以达成电视节目的统一与和谐。解说词主要有帮助完善形象报道,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引导思考、诱发想象和联想,语言转场等功能。
    2.高鑫《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专章谈了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认为电视文字语言在专题节目中有交待环境、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刻画形象、介绍知识、传递信息、深化主题等作用,有引申表现、升华表现、拓宽表现、放大表现、联想表现等表现形态,在实际创作中应特别注重配合性、准确性、艺术性、联结性等。
    3.李佐丰《电视专题片声画语言结构》(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主要讨论语言和画面之间的结构关系,改变了过去脱离画面孤立研究语言特点的方法,这是本书的特点。该书的理论建立在符号学、话语语言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其研究思想为电视语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当画面与自然语言组合在一起,实现视听结合时,在画面和解说词之间表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声画结构”’。为了分析声画结构,作者建立了“声画中心”这个概念。
    4.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以电视新闻语言必须追寻科学的规范为引论,把符号学理论引人电视新闻的研究。作者阐明了现代符号学理论与电视新闻语言研究的关联,并指出电视传播符号能指形态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第三章开始从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系统构成论等七个方面对电视新闻语体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5.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的第十三章从电视新闻语言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出发,论述了电视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6.刘艳春《电视广告语言:类型与创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从类型与创作的角度讨论了电视广告语体。该书把电视广告语言分为目治语和耳治语两大部分,目治语指字幕,耳治语指有声语言。
    第三,还有些学者是从写作的角度来思考电视语体。
    1.王东河、王朝东的《电视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介绍了电视写作的分类、作用、特点、基本要求等基本知识,把电视写作分为电视新闻写作、电视评论写作、电视专题片写作、电视文艺写作、电视客串说写和电视广告写作等。
    2.何日丹《电视文字语言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对电视新闻稿和电视专题文稿、电视广告词、电视频道包装的文字语言的写作作了重点介绍。将文字语言在新闻和专题节目中的作用归纳简化为贯穿内容、勾勒主线(线的作用),交待背景、拓展时空(面的作用),明确思想、深化主题(立体的作用)。
    3.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阐述了电视解说词创作的基本规律,对电视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实践,详细介绍了解说词同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解说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的特殊要求、具体的创作步骤和过程,以及创作各种类别电视节目解说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孔德明《电视文体写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是一本为成人教育编写的教材,概括了电视文体写作的性质、范围以及必要性、总要求等,把电视文体写作分为电视消息类节目文体、电视专题类节目文体、电视言论类节目文体、电视综艺性节目文体、电视教育性节目文体来分别介绍,对各类电视文体写作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写作技巧做了进一步详述。
    5.宋家玲、张宗伟的《电视片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把解说词的写作分为纪录片、人物片、政论片、风光片、民俗片、新闻片、文学片等类来介绍,认为解说词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只是电视片构成中的一个成分,解说是一种对画面起着解释、说明、强化作用的言语形式。解说词具有确定画面含义、叙事、转场过渡、引导观众关注画面的潜在意义、表现细节、营造环境、抒发感情、升华画面意味等功能。对其写作主要有配合性、真实性、通俗性、精炼性、艺术性等基本要求
(二)电视语体的专题研究
    对于电视语体专题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广播)电视语体的定位,其他方面的研究则涉及解说词、语境等内容。
    1.广播电视语体兼有应用电子技术和大众传媒这两个方面的特性,应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学者们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把广播电视语体归人电信语体,另一种是把广播电视语体归入媒体语言。
    最早注意到电子技术这个特性,并提出电信语体这个概念的是郑颐寿的《鼎立:电信体的崛起》(张静等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第六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作者认为通过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电”的传播的电信体和口语体、书面语体有同有异,介于两者之间并与两者构成了鼎足之势,形成了三大语体群。电语体以传递媒介、交际方式分为电声、电声电码、电码等下位语体,按照领域可分为家常电语、文化电语、经济电语、政治电语等下位语体。作者认为“传播媒介、交际方式”与“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一样重要,是形成语体风格的主要因素。
    盛永生《电信语体及其特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一文认为广播电视语体是电信语体的下位语体,“电信语体的定义中需注意三点:一是电波这一媒介;二是通过语音播送的方式;三是传递、交流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有关现实社会生活方面的,而不是虚构的”。还认为“电波这一媒介把电信语体与口头语体相区别,传真、电报、电码、网络语言等等都不应纳入电信语体,他们应可归入书面语体之中,因为他们传递的主要是文字信息”。
    郭龙生、张桦的《媒体语言研究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是姚喜双、郭龙生主编的《媒体与语言》一书的读后感,该文对媒体语言的研究,区分为不同的专题进行了归纳,比如:媒体语言与媒体的关系、媒体从业者与语言应用之间的关系,广播电视语言有无语体等问题。
郭龙生的《媒体语言研究的新思路》(《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2期)认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范畴来进行研究。 
2.研究解说词的有:陈安发表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漫谈》,任远《怎样编写新闻纪录影片解说词》(《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齐彦洵《电视片解说词语体特点探略》(《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齐文认为电视片解说词的语体特征主要是:(1)选用词语材料的规范性、广泛性、通俗性、简洁性、生动性;(2)使用短句和常式句、语气多变的句法特点;(3)主要使用形象修辞手法和服务于画面变化的辞格的修辞特点。
    3.谈语境的有:林兴仁的《论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理论基础》(《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2期),任俊英《节目主持人话语语境分析》(《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此外还有:章伟秋《“口语化”还是“明朗化”——电视新闻稿风格论》(《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提出用口语化作为电视新闻的基本风格并不恰当,应该用明朗化替代,构成明朗化的要素是通俗、畅达和悦耳。屈哨兵《音色音量语速——对110条电视广告的语音评析》(《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6期),刘洁《电视语体初论》(《新闻前哨》1997年第2期),黄昌林《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赵雪《电视中的外来词语分析》(《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王群、张弘《体育解说的语言》(《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一些简单的意见》,《中国语文》,1953年第1期。
 2、林兴仁:《实用广播语体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3、牛印文、吴为章、姚喜双:《广播电视语言应用》,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吴为章:《广播电视话语研究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李佐丰:《广播电视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李佐丰:《电视专题片声画语言结构》,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7、倪荫林、吕红俊:《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归纳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Review of Studying Type of Braodcating and Television
 
(Li Zuofeng, Professor and PhD Tutor, School of literature, CUC
Zhao Jun, Associate Chief Editor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Zhang Wujiang, PhD Candidate of CUC)
 
Abstract: The article divides the type of writing in two parts: TV and Broadcasting make a systematical study and subject study.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study course about half century of TV and Broadcasting type of writing. Such summary of previous study benefits to the study of TV and Broadcasting type of writing.
 
Key words: Type of writing of Broadcasting; Type of writing of TV; Systematical study; Subject study
 
 
收稿日期:200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