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利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摘 要:论文梳理了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不同发展阶段在研究上的特点及代表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历史;概述
按照赵玉明教授的观点,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研究的日益深入,广播电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且产生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广播电视史论研究、广播电视实务研究和广播电视交叉学科研究。
一般来说,任何学科在研究对象上,都会有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部分。当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便形成了。广播电视学是研究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科学。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中,有许多部分是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它们既是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又是另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广播电视新闻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交叉的部分,广播电视广告是广播电视学与广告学相交叉的部分,广播电视艺术是广播电视学与艺术学相交叉的部分,等等。
按照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和研究发展的状况两个标准1,我们认为广播电视交叉学科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广告学、广播电视文化学、广播电视社会学、广播电视经济学、广播电视管理学。2
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
1、由于电视是在广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因此,广播电视各交叉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有广播研究后有电视研究的历程。
2、随着电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广播电视各交叉学科发展到后来,都出现了电视研究越来越繁荣,而广播研究却相对衰落的现象。
3、广播电视各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广播电视诸多交叉学科中发展最早也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本文拟勾勒出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发展的大致脉络。
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起步期、休眠期、发展期和繁荣期。
一、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1949年)
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零星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既不系统,也比较肤浅。
1937年,时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负责人吴保丰在《十年来的中国广播事业》中,论述了宣传、讲演、教育、新闻和娱乐五类广播节目。其中,他认为“新闻节目,则内容包括甚广,自气象商情,以至时事报告,一周大事等皆属之。”3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了定义。1924年,曹仲渊在《三年来上海无线电话之情形》中就提到:《申报》用上海土音“报告新闻及行市,晚间并演唱各种音乐,以飨当地居民。其结果之佳,虽以大连离沪二千余里之远亦能收听。”4描述了广播新闻传递范围之广远的情形。传播新闻信息是广播电台主要的功能之一,因此,民国时期许多电台中,新闻节目所占比例都较大,当时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当时有资料统计表明:中央台每日播音19小时25分,其中新闻节目占24%,国际台每日播音6小时35分,其中新闻节目占43%。5
民国时期,由于我国的电视事业还没有诞生,因此,人们对电视新闻只处于朦胧的认知状态,还谈不上什么研究。当时的学者胡道静在1946年就预言人类将进入一个“电视新闻的时代”: “一般谈新闻事业史的,都习惯于‘口头新闻’、‘手写新闻’、‘印刷新闻’的三个进化阶段的说法。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闻事业已跃进到另一个新阶段,即入于‘广播新闻’时代;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探向再一个新世纪,要成为‘电视新闻的时代了’”6。并且,他还在《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一书中阐述了电视新闻与口头新闻、广播新闻、新闻照片、新闻电影之间的区别,指出了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和缺陷。
二、起步期(194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新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研究以广播新闻为主,对电视新闻已经开始涉及,但成果有限。人们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研究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谈不上深度和广度。在研究的思路上,大都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和新闻学原理来观照、审视广播电视新闻;在研究的层次上,理论、业务和历史三个层面都有所涉及;在研究的组织上,处于个体自发研究阶段,没有统一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广播电视理论刊物也非常少。尽管这个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曾经出现过“左”倾错误,如1957年反“右”扩大化,但广播电视学术界仍然非常活跃,学术上百家争鸣、平等探讨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的成果主要发表在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理论刊物《广播业务》上。《广播业务》是“文革”前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印的惟一全国性业务刊物。1955年6月试刊,同年10月创刊,至1958年共出15期。1959年1月起改为月刊,至1966年5月停刊,共出102期。
1、广播新闻研究
《广播业务》上刊登了大量的有关广播新闻研究方面的文章,涉及广播新闻理论、业务和历史三个方面。
在广播新闻理论方面,人们主要探讨了广播的性质、广播新闻的指导作用和广播新闻的特点等问题。
(1)广播的性质
对于广播的性质,人们普遍认为广播是“阶级专政”或“阶级斗争”的工具。围绕广播是“阶级专政的工具”还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当时的一些学者展开了争论。由于广播的性质问题是与广播新闻的作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这场争论也是在探讨广播新闻的作用时触发的。
持“广播是阶级专政工具”论者,以周新武和康荫为代表。周新武在《人民广播——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7一文中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新闻事业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广播事业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
1962年康荫在《谈新闻作用问题》8一文中,在论及广播新闻的指导作用时认为“人们对新闻指导作用的理解,是同对广播报纸的范畴、性质、任务的理解直接关连着的。”他认为“广播、报纸既不能和国家机关相互混淆,又不能相互割裂。广播、报纸和国家、军队、法庭一样,都是阶级对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团结人民、打击消灭敌人;但是它们在阶级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根本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暴力机关和专政工具并不是一回事情。暴力机关都是专政工具,而专政工具并不都是暴力机关。国家是暴力机关,是阶级对阶级压迫的工具……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广播、报纸,却不是国家的实体,而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范畴,只能在意识形态的范围内起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起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象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那样起到强制的作用。不但新闻报道对人民不起指挥作用,对敌人也不起强制作用。广播和报纸只能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动员、激励和组织群众,也只能用揭露、批判的方法去打击‘压迫’敌人。”
持“广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者以黄予为代表。1963年他在《广播不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复康荫同志》9一文中,批驳了康荫的观点。他认为“阶级斗争比阶级专政的含义更为广泛……阶级斗争,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在某些范围内表现为敌我矛盾,在其它范围内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大量的、经常的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而“阶级专政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是为了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对人民内部实行专政,不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既然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包括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那么,阶级专政就不是阶级斗争的全部,阶级斗争和阶级专政就不是‘一个意思’”,因此,他认为广播应该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2)广播新闻的作用
和风雨在《新闻性广播的作用》10一文中指出,新闻性广播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给人们提供情况和知识,二是鼓舞人民、教育人民。
在探讨广播新闻的作用的过程中,人们注意到广播新闻的指导作用。对于如何理解广播新闻的指导作用,学者们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康荫认为:“报纸和广播从来是人民革命运动的‘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渠道’。它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思想上影响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引导群众前进。”“那种把新闻的指导作用看成是对实际工作的指挥作用或看成仅是起传播知识的作用的观点,都有极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11他还对新闻的指导性和指导作用进行了区分。在他看来,“新闻的指导性和指导作用是两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指导性是指新闻的基本性质或基本原则而言,指导作用则是指新闻的基本功能而言。指导性和党性、阶级性一样,都是新闻报道所固有的,人们不能回避它,只能正确地掌握它应用它。而指导作用正式由广播报纸的基本性质所规定、为指导实际工作和推动群众运动所必需,人们不能不求,也不能强求,只能正确地发挥它。”12
温济泽对如何正确理解新闻性广播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闻对实际工作的具体指导,是有限度的。新闻主要是以事实进行政治鼓动,为实际工作指出前进的方向,它不可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新闻只能从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上着眼来介绍。新闻所报道的经验、措施、方法等等,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发生的,它可以提供有关部门或者行业参考,但是不能机械搬用。新闻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宣传政策和沟通情况,推动整个事业,起着其他业务部门所不能起的作用,但是它不能代替各业务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13
(3)广播新闻的特点
对于广播新闻的特点,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广播新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要选择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二是精炼,要逻辑清晰。14学者向集在《对新闻广播中几个关系问题的探索》一文中,将新闻广播和文艺广播、新闻广播和报纸新闻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并且认为真实性是人民广播的重要原则之一,广播新闻中不允许有虚构的人物。15矛陋室认为,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而又明白是对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共同要求,或者说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它们传播新闻所用的工具不同,受众接受新闻的方式不同,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就各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广播新闻更加简短,更加明确,更加容易了解。16
对于广播新闻是否应该简短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曾经进行过争论。《广播业务》1963年第四期刊登了林杉的《短就是短处吗?——从广播新闻要短谈起》、莫念祖的《“短”必然带来一定的限制》、周民的《也谈短新闻》,1963年第六期刊登了张弋的《广播新闻强调“短”大有必要》、阮仕清的《“短”应当是广播新闻的基调》等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广播新闻业务方面,人们主要探讨了录音报道、广播新闻采访、广播新闻写作、广播新闻编排等问题。如刊登了纪卓如《让被采访者谈出知心话》、冰华《对在新闻里面发表议论的看法》(1957年第八期),李守芝《漫谈广播新闻写作》(1957年第十期),向军《杂谈新闻次序的排列》(1964年第四期)等文章。
在广播新闻史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成果,如于明的《毛主席的〈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怎样播送的?》(1963年第一期),季泽的《一篇珍贵的新闻广播稿》(1963年第二、第三期合刊),凉山的《根据毛主席的评论写的消息》(1963年第四期),等等。
2、电视新闻研究
1958年5月,随着我国的电视事业的诞生,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新兴的电视新闻传播。这个时期在《广播业务》上出现了一批电视新闻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都聚焦于电视新闻实务方面的问题,理论色彩不强,多是实践经验和体会。
主要文章有:广州电视台《电视广播宣传的几种方式方法》(1960年第十一期),天津电视台《组织电视广播节目的尝试》、《充分运用图片进行电视宣传》(1960年第十二期),南京电视台《探索图片报道特点,发挥图片报道作用》、哈尔滨电视台政治组《图片报道的编辑工作》(1961年第二期),傅暾《电视报道的构思——实习笔记之一》、梁兴尧《利用影片增强电视的表现能力》(1961年第四期),傅暾《电视报道的人物选择和刻画——实习笔记之二》(1961年第六期),裴玉章《采访摄影浅议》(1962年第四期),裴玉章《再谈采访摄影》(1962年第五、第六期合刊),裴玉章《三谈采访摄影》、李子先《电视新闻片的性能》(1962年第八、第九期合刊),裴玉章《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1962年第十期),王世俊《从不同角度突出电视新闻的主题》(1963年第六期),叶惠《杂谈电视新闻片》(1963年第十二期),李子先《电视新闻不能表现过去,怎么办?——探讨电视报道的特点与方法的札记》(1964年第一期),叶惠《一次传达友谊的采访——拍摄刘主席访朝电视新闻片的回忆》、尤木《转播当中近景和特写的运用》、达稼、贡劳《难忘的日子——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电视片拍摄札记》(1964年第四期),李子先《电视新闻片如何表现新人新事》(1964年第五、六期合刊),裴玉章《凝炼——从两条电视片谈起》(1964年第七期),王世俊《电视摄影记者要有饱满的革命热情——〈辽源煤矿今昔〉拍摄的感受》(1964年第八期),铁石《主题、材料、报道思想——看一些电视新闻片后的感想》(1964年第十、十一期合刊),杨长《电视新闻和电视记者》(1965年第五期),刘天湘《采访摄影与思想斗争》(1965年第十、十一期合刊)。
三、休眠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6年)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持续十年的动乱不仅使新中国各项事业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且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经济困难,许多省市的电视台不得不停办。同时,政治上的极“左”思潮泛滥,使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受到严重干扰,陷入停滞状态。
四、发展期(1976年10月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包括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工作在内的广播电视研究工作迅速恢复,并从复兴走向繁荣。具体表现如下:
1、涌现出一批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如北京广播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厅(局)陆续成立了研究室(所)。到1986年5月,广播电视系统的研究机构已发展到15家(不包括技术方面的研究机构),专职研究人员近百人。1980年以后,首都和各地相继成立了新闻学会,广播电视系统的部分新闻工作者加入了当地的新闻学会。198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
2、创办了一批业务和理论研究刊物。广播电视部于1984年创办了《广播电视战线》,北京广播学院于1979年创办了《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该院新闻研究所于1984年创办了《新闻广播电视研究》。中央三台和地方广播电视厅(局)也先后创办了自己的业务研究刊物。据1984年统计,仅地方办的公开和内部业务刊物即达50多种。这些刊物大都成为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的阵地。
3、广播电视新闻学术研讨活动非常活跃。广播电视新闻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研讨会,一是节目评奖活动。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年版记载,1981年至1985年召开的广播电视理论和业务研讨会达95次之多,其中有许多是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方面的研讨会。如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对《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进行了研讨。1984年12月,“全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与会者探讨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问题。
从1980年起,广播电视系统参加了新闻界的好新闻作品评选活动。从1983年起,广播电视系统举办了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评选活动。在评奖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评价分析,这既是对节目本身的评判,更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提升,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工作。
4、出版了一批广播电视新闻著作。这个时期,公开或内部出版发行的广播电视新闻专著、文集主要有以下一些:
(1)广播新闻研究
代表性的成果有:康荫著《新闻广播学研究》,广播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概括了新闻广播的某些经验,探索新闻广播工作的规律性问题。全书除绪论外分为13章;论述了广播的历史、本源、特征、路线、性质、作用、形式、风格、传统、队伍、领导和规律等有关问题。苑子熙著《新闻广播电视学一理论与应用研究》,四川省广播电视厅新闻研究所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该书共分9篇17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新闻广播的特性、录音报道及其发展趋势、理论广播与效果分析、记者工作的性质与道德情操、广播节目与新闻意境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关键等问题。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选《新闻广播论集》第1—3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该系教师198l一1986年问撰写和发表的论文、文章、译文、调查报告等40多篇。王珏著《新闻广播学论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11月第l版。该书收入作者80年代以来发表的新闻广播理论和业务文章20多篇以及部分新闻理论讲课提纲、日本新闻广播电视教育考察报告和《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年会上的发言等。[苏]э·г·巴基罗夫、в·н·鲁日尼科夫主编,许恒声、赵水福译《广播新闻学基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该书是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比较权威的教学参考书和新闻理论著作。它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在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媒介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例证分析了广播的种类和体裁,全面地阐述了广播听众工作,深入地研究了苏联、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的对外广播,并用不少篇幅探讨了广播语言。本书由广播在社会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工具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广播的种类、中央广播电台各套节目简介、广播体裁、广播听众及其研究、国际广播、广播语言七章组成。程道才著《广播新闻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本书根据声音传播规律和听觉的接受规律,分为9章叙述了广播的传播特点、宣传特点,广播稿件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以及广播新闻、广播通讯、特写、专访、深度报道、录音报道等各类稿件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以及广播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等问题。丁文奎著《新闻广播谈艺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月第l版。本书收入作者从事新闻广播工作10余年来探讨新闻广播业务的文章60多篇,大部分文章以具体稿件为例展开分析。潘梦阳著《应用广播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本书是根据作者在大学新闻专业讲授广播新闻学讲义整理而成。全书分为8章,依次讲述了广播新闻学概论、广播史、新闻广播、新闻采访、广播编辑工作、广播节目、播音和听众工作以及对台对外稿的采写等问题。
(2)电视新闻研究
代表性的成果有: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实用广播电视新闻学》 ,上下两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全书分为《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简史》、《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简史》、《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消息写作》、《通讯写作》、《电视新闻》、《录音报道》、《新闻评论》、《编辑工作》和《节目主持人概论》等11个部分,书末附有对近几年来获奖的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评述。傅桃生编著《电视新闻采编技巧》,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本书主要介绍电视新闻节目创作的过程,重点探讨电视新闻的采访、拍摄、撰稿、编辑制作等几个环节的知识和技巧。杨伟光著《电视新闻论集》,太原书海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本书收入作者80年代后期1986-1990年参与电视新闻改革实践过程中撰写的文章33篇,其中涉及电视的性质与任务、电视传播方式的特点、电视新闻改革、电视新闻采访、电视记者的提问艺术等方面的问题。
五、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工作进入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机构增加,如许多高校纷纷创办新闻学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不断涌现;广播电视研究人员数量增加、质量提高,由于广播电视新闻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吸引了各种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电视,极大地提升了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的水平。
这个时期,由于电视新闻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远超过广播新闻传播,因此,人们更加重视对电视新闻的研究。
1、电视新闻研究代表性的成果
理论方面:
杨伟光主编,周经副主编《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20.4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本书是电视新闻理论书籍。根据我国电视新闻的实践,对狭义的电视新闻、新闻性节目、电视评论、电视新闻以及新闻性节目外延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主编杨伟光,副主编臧树清《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论文集锦》,东方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本书是我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会的论文集。本书收进了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会成员名单、界定分类条目简表、界定分类条目,还收集了这次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摘要、1992年至1993年三次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及研讨会前后有关的重要论文等35篇。书中所收的专题节目的界定是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电视工作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永利著《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作者立足于电视新闻实践,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相关原理阐述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与同时期的其他著作相比,该书在一些问题上,如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电视新闻的特性以及连续报道的特性等,见解独到。
陈富清著《电视新闻——困惑与超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王甫著《电视新闻的视觉传播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书从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观众的参与感、新闻的真实性和电视新闻的形式美与内在成分美的辩证关系等各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电视新闻真与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黄匡宇著《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本书对电视新闻传播特性、电视新闻语言的符号构成、电视新闻画面构成、电视新闻节目系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杨伟光主编,章壮沂副主编《电视新闻论集》,人民出版社1997月第1版。中央电视台《电视丛书》之一。本书收入60多篇文章,分别论述了电视新闻的性质和任务,电视传播的方式和特点,电视新闻改革的方向和实践,电视新闻的采编、制作、编排和播音,电视记者的素质和修养以及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和电视新闻的理论研究等问题。
叶子著《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出版。探讨了电视新闻的性质、任务、职能、传播规律、个性特征及电视新闻的改革、发展历程。
庞啸著《实用电视新闻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本书是电视新闻理论专著,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电视新闻在众多媒体新闻中崛起的历史,阐释了电视新闻的特性,具体分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实际,揭示了中国电视新闻走过的独特的道路,并以此为背景,以中央电视台进行的两次新闻改革为主体,探讨了中国电视新闻工作面临的任务。
黄匡宇著《电视新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该书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图像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等学科知识,对电视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
黄匡宇著《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本书以现代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平台,针对中外电视新闻的传播现象,以及业内、业外人士对电视新闻语言构成的诸多认识,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分析与整合,科学地理顺了电视新闻理论与实践,填补了我国在电视新闻语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空白。
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2001年3月出版。
王振业、方毅华、张晓红著《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之一。包括新闻广播节目规范的前提、新闻广播节日系统的建构、新闻广播节目的规范三部分。
李岩、黄匡宇、张联编著《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在体例上,该著改变以前将广播、电视分著的惯例,在理论和实务上将二者有机融合。在内容上,提出了许多有现实指导性和前瞻性的见解,如新闻意义的发生与符号的关系、广播电视符号系统的描述、镜头的人文关怀问题等。
高有详著《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该著作探讨了电视新闻本质、特征、视听构成以及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编辑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吕正标、王嘉著《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中国电视前沿书系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本书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谈到节目的现时形态,列举了大量事实分析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共性和个性,甚至还分析介绍了美国电视新闻的理念和做法。
叶子(叶凤英)著《电视新闻节目研究》--电视学系列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出版。本书立足于新闻规律和电视语言两者的结合,对电视新闻性节目作深入探讨、研究。在理论体系对电视新闻做宏观、全面阐述的基础上,侧重对各类新闻性节目的个性、采摄报道特点、要求及报道形式与技巧等做具体探讨。
殷乐著《电视新闻改革的现代视角》,西苑出版社2004年11月。
实务方面:
张君昌编著《应用电视新闻学》,40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本书是一部全景式描写电视采拍技巧的书,书中对国内大量获奖电视作品进行了解析,并对电视节目制作的完整过程做了介绍。
张君昌编著《电视新闻摄制》,40万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出版。该书针对我国电视改革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当代电视新闻意识、传播策略、节目策划,以及采访、写作、播音、主持、制作诸多技术性环节层层剖析,寓理性思维于生动的讲解之中。书中举例多取自《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淡》、《新闻调查》等名牌栏目。
傅俊卿著《电视新闻实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书系统介绍了电视新闻采编各个环节的有关知识,总结了我国电视新闻迅猛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新闻业务中常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苏新生著《电视新闻采编播初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书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总结电视新闻采编播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电视新闻采编播的辨证观、优势观、质量观、艺术观、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观等。
张宁主编《电视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出版。本书由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记者集体撰写,分为《理论篇》、《采访篇》、《直播篇》和《札记篇》四个部分。文章凝聚了长期在一线采访的电视记者们的理性思考,真实地反映了电视记者采访中的酸甜苦辣,详尽地披露了“香港回归”、“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等重大直播报道的屏前幕后,记录了在异地他乡采访的特殊经历。
叶家铮、袁东亮、王忠玲主编《城市台电视新闻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书全方位地探讨了城市电视台乃至整个电视新闻改革的热点与难点,内容涉及到电视新闻栏目、新闻宣传、新闻包装、新闻改革、新闻制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朱羽君、雷蔚真著《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该著作对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主体、策划、现场取材纪实摄像等环节特点、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吴郁、侯寄南著《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广播电视是声音与图像传播的媒介。广播电视传播者的有声语言和形体表现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本书借鉴了表演与播音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论述了播音的基础知识、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艺术、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与形体语言、体态信息等问题。
胡立德著《电视新闻与纪录片摄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本书分十章阐述电视新闻与纪录片摄影的有关问题。
孟建、祁林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周勇著《电视新闻编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从内容层面和技术层面对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各个环节作了剖析。内容部分包括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栏目的编排、节目的策划、现场直播、新闻频道等,还论述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技术部分包括电视画面剪辑、电视节目中的声音以及节目制作等。
雷跃捷、张彩主编《电视新闻频道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本书对美、英、日三国的电视新闻频道及中国台湾、香港、福建等地的电视新闻频道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涉及了各家新闻频道开办的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经费来源、频道特点、节目编排手法等内容。
郭艳民著《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本书由“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构成,根据电视新闻实践近几年的发展变化,针对一些传统电视新闻体裁拍摄中出现的新问题与一些前沿性的课题,比如:纪录片拍摄中的再现问题,DV在电视新闻摄影中的运用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柯春海著《电视新闻演播室的设计与制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王振业著《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这是一部关于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方面的著作。主要论述了新闻评论的体裁特征、要素、基本类型和广播电视评论的个性、独特形式及广播电视评论的写作和制作等问题。
朱羽君、高传智等著《进退之间——中国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心态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本书是对承受着各方压力的广播电视第一线新闻工作者心态所做的实地调查、采访,其中有主管新闻的台级领导、新闻频道总监、新闻栏目制片人、记者、编辑。内容涉及改革思路、改革方案、社会效果、改革瓶颈,以及他们内心的激情和焦虑,对体制不顺,不能自如地按新闻规律办事的矛盾心境,在媒体竞争和收视率压力下的躁动不安,在政策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的尴尬,等等。这些“口述历史”中的许多细节和实例,正是研究中国广播电视改革的最好注脚,是从多个侧面来剖析中国新闻改革的途径。
任金州、马莉著《电视新闻摄影》-电视学系列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童宁著《即兴采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本书阐述了即兴采访的特性、表现力和表现方法、技巧以及实践中如何具体运作等问题。
历史方面:
陆晔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书对新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勾勒,对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和现实矛盾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2、广播新闻研究代表性成果
潘梦阳著《应用广播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全书分为8章,依次讲述了广播新闻学概论、广播史、新闻广播、新闻采访、广播编辑工作、广播节目、播音和听众工作以及对台对外稿的采写等问题。
苑子熙、安岚著《漫谈广播电视新闻》,新华出版社l992年3月第1版。全书共两部分: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广播新闻部分有5节:广播事业、广播记者、广播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广播与听众。电视新闻部分有6节:电视的社会地位、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记者、电视新闻编辑、电视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电视和观众。
曹璐著《广播新闻业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本书主要针对新闻性广播专稿、节目系统以及广播新闻采访、写作进行艺术探讨,对新闻广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进行理论研究。
注释
1、“研究发展的状况”指的现有研究成果的数量,本文以七部专著为划分标准。如果某一广播电视交叉学科产生了七部以上的专著,就说明该交叉学科已经成熟,否则,还不算成熟。
2、广播电视法学、广播电视心理学尽管目前已经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专著数量不够,所以暂不划为成熟的广播电视交叉学科。
3、吴保丰:《十年来的中国广播事业》,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转引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内部资料,待出版)。
4、曹仲渊:《三年来上海无线电话之情形》,《东方杂志》第21卷第18号,1924年8月15日出版。
5、参见行政院新闻局编:《广播事业》,附表八:“现有各台每日播音时间节目成分及语言种类统计表”,1947年。
6、胡道静:《新闻史上的新时代》第1页世界书局 1946年。
7、该文发表于《广播业务》1957年第10期。
8、该文发表于《广播业务》1962年第7期。
9、该文载《广播业务》1963年第2、第3期合刊。
10、该文载《广播业务》1962年第11、第12期合刊。
11、康荫,《谈新闻作用问题》,《广播业务》1962年第7期。
12、康荫,《关于指导性和指导作用的几个问题》,《广播业务》1962年第11、第12期合刊。
13、温济泽,《正确理解新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广播业务》1962年第11、第12期合刊。
14、陈英南,《谈广播新闻》,《广播业务》1957年第8期。
15、向集,《对新闻广播中几个关系问题的探索》,《广播业务》1961年第11、12期合刊。
16、矛陋室,《试谈广播新闻的部分特点》,《广播业务》1957年第10期。
An Overview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Wang Wenli,PhD of CUC,Assocaite Professor, School of Jou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carding the history artery and vein on Chinese radio and television academic research, hav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n studying and typ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diversity developing the stage .:Thesis
Key words: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Study history;Brief account
收稿日期:200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