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史修志的新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史修志的新进展

 

赵玉明

 

编者的话:去年第7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的赵水福、罗弘道所写《广播电视理论和业务研究的发展》一文基本上未涉及到有关广播电视史志研究的情况及成果,为此本期特刊登赵玉明所写的《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编史修志的新进展》一文,以供读者参考。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此后,广播电视系统经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1980年举行的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经验。1983年举行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立志改革、开创广播电视工作新局面的历史任务。为了适应总结历史经验和开创广播电视工作新局面的需要,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究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印出版的各类中国广播电视史志书刊大约在400种以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大大超过此前的半个世纪。

    检阅20多年来,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究工作的成果,大致可分作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区广播史的研究起步较早,成绩较大

    对中国解放区广播史的研究起步于60年代初。70年代初曾对延安台的早期历史作过一次比较集中的调查研究,但都因受“文革”的影响而中断。1980年底,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的纪念人民广播创建40周年座谈会上,李强、温济泽等老同志大声疾呼抢救广播史料,并建议征集人民广播回忆录,编写解放区广播史。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受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委托,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编选、出版《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四集,收入200多篇反映以延安(陕北)台为代表的解放区广播艰苦创业、战斗成长历程的回忆文章。同时,还编选、出版了《解放区广播历史资料选编》、《延安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广播稿选》,使久藏于档案中的珍贵史料得与广大读者和听众见面。这两本资料书与前几本回忆录,互相印证,相得益彰。苏力编的《延安之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纪闻》一书以大事记的形式按年逐月记录了延安(陕北)台1940年—1949年创建和成长的历程。周新武主编的《华东人民之声》收入华东新华广播电台和华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回忆录、历史文件及大事记,所反映的时代从1948年5月至1954年12月,是一部跨建国前后历史时期的广播史书。此外,辽宁、河北等省还编印了一批反映本地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回忆录和资料汇编的书刊。所有这些,无疑都为后来深入研究解放区广播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杨兆麟、赵玉明著的《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吴少琦主编的《东北人民广播史(1945—1949)》、赵玉明主编的《中国解放区广播史》相继问世,标志着解放区广播史的研究已由收集、分析史料逐步走向著书立说的阶段。这三本书,一为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史话,一为解放区广播电台最多的地区台史,一为解放区广播事业的综合史,从所写的范围来讲各具特色,但却都贯穿着解放区广播事业在革命战争的洗礼中艰苦创业、战斗成长的红线,寓革命传统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之中。这三本书的相继出版,可以看作是十余年来对解放区广播史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为了普及解放区广播历史知识,还采用录像、展览等形象化手段,先后摄制了反映延安 (陕北)台战斗历程的电视专题片《人民广播风云录》(中央电视台1985年12月播出),布置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中解放区广播的陈列展览(1986年10月开展),以使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广播专业人员了解解放区广播创业史和成长史。

    200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杨兆麟、赵玉明将《人民大众的号角》一书增订再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史学研究委员会和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从已出版的4集《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中选出涉及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回忆录,编成《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回忆录新编》一书出版。此外,史学会还参与了中央电视台、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宣传部和陕西电视台联合摄制的7集电视连续剧《号角》,山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声震长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16集系列广播专题《划破夜空的灯塔》的部分工作。这三部广播影视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延安(陕北)台的战斗历程和光荣传统。

    第二,现代广播史的研究初获成果

    中国现代广潘史是指从1923年中国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的20余年间,包括官办、民营、外国人办的以及解放区办的各类广播电台建立、发展、盛衰、变迁的历史。

    1987年出版的赵玉明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地概述1923—1949年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历程的专著。尽管此书在探讨广播事业发展规律、总结广播历史经验方面等还有不足,但它毕竟填补了中国广播史研究的空白。此书目前已三次再版。2000年《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卷)问世。该书由赵玉明执笔,进一步丰富了《简史》的内容,并且有所创新。1988年出版的汪学起、是翰生编著的《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摄实》一书,则是以史话的形式勾划出国民党中央台20年兴衰变迁的过程。是一部既有历史价值,读来又饶有兴味的广播文史著作。它的出版对于海峡两岸广播史书的交流颇有意义。此外,1985年,内部编印的尔泰、丛林的《哈尔滨(广播)电台史话》,从中国人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写起,记录了20多年间哈尔滨广播事业的曲折发展进程。

    中国现代广播史料的搜集、汇编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且资料又散见于各类档案报章杂志中,20多年来进展缓慢。除解放区广播史料有书问世外,目前仅出版了《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一种。上海是我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旧中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该书选辑1923—1949年间中外文档案、报刊史料500余件,计50余万字,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此外,北京、湖北、湖南、福建等省市编印的当地广播史料汇编中也都收入了全国解放前当地的部分广播史料。

    第三,当代广播电视史的研究成绩显著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领导部门的重视和统筹安排下,分别集中了一批研究与编写人员,有声有色地陆续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左漠野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1983年3月出版,全书上下两卷,84万余字,介绍了1949—1984年中国大陆广播电视事业成长历程的概貌,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此后,该书编辑部还从各地提供的几百万字的资料性文稿中筛选汇编出版了一套《中国广播电视史料选编》8种(《中国广播电视大事记》(1923—1985)、《中国的广播电台》、《中国的广播节目》、《中国的有线广播》、《中国的电视台》、《中国的广播电视技术》、《中国唱片出版事业》和《中国广播电视在改革中前进》)。《当代》一书的编写和出版推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史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编印了一批本地广播电视事业资料性文稿,呈现了一派盛事修史的景像。此外,1994年还出版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回忆录》第1—3集,1997年出版了《当代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大事记(1984—1995)》。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文件法规的辑印也逐渐形成有序出版的格局,1988年起陆续出版了1978—1983年、1984—1992年两本《文件选编》和1949—1987年、1988—1993年两本《广播电影电视法规规章汇编》。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还陆续编印了1993—2000年《广播影视工作重要文件汇编》7本。

    (二)从1985年开始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迄今已出版1986—2001年版共15卷,累计千万字以上,主要记录80年代以来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历程和新经验。该《年鉴》具有综合性、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和知识性的特点,是广播电视史学研究必备的工具书。

    除全国性年鉴外,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开始编印本台年鉴。江西、湖南两省以1986年版为首卷,最早开始编印本省的广播电视年鉴。90年代以来,山东、河北、重庆、陕西、浙江等省市也开始编印本地区的广播电视年鉴。

    (三)艾知生、刘习良主编的《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广播电影电视卷》,1993年3月出版,110万字,该书系统、全面地总结了1979—1992年间广播电视事业改革的成就和经验,第一篇为概述,第二篇为中央广播电视事业,第三篇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管理以及音像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艺术团体等,第四篇为地方广播电视事业,第五篇为电影事业。是一部反映广播电影电视事业改革开放进程的“精炼缩影”之作。

    (四)关于当代广播电视史的专著,已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写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1984年版)、杨波主编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2000年版)、郭镇之著《中国电视史》、中央电视台于广华主编的《中央电视台简史》和杨伟光主编的《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四种。第一种概述了1949—1984年中央台的发展历程,并以纵横结合的手法分别介绍了该台各类节目的开办和沿革。2000年问世的该书新版,内容延伸至2000年,最后以总结基本经验和展望21世纪而结尾。第二种记录了中国电视1958—1988年的历史进程,对30年来中国电视工作的得失成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失为一家之言,作为中国的第一本电视史专著,自有它的价值和地位。1997年作者又出版了同名的另一著作,内容延伸至90年代。此外胡星亮还主编同名《中国电视史》一书。第三、第四本书是中央电视台有关人员集体编著先后出版的比较系统、全面、翔实记录该台35年、40年历程的史书。与它相配合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大事记》、《荧屏岁月记》、《往事如歌》(以上两本均为中央电视台回忆录)和《荧屏金杯录——历届电视节目获奖目录》(1)(2)等五本书。此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史志系列丛书》已先后出版了《中国国际广播大事记》、《中国国际广播回忆录》(两集)和《中国对外广播史上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4本。此外,中央三台还分别出版了三本故事集,即《全中国都在倾听》、《声音传遍全世界》和《荧屏连接海内外》。

    (五)为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50周年、中央三台台庆以及地方台的台庆而编印出版的以大型画册《半世纪的历程》为代表的一批纪念性书刊画册。以台庆为契机编印带有经验总结性的丛书,是90年代以来广电系统的新兴之事,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丛书》、《跨世纪电视丛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际广播丛书》(1996,2001共两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60年》丛书,《贵州广播50年丛书》,《飞翔的记忆——纪念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0周年丛书》、《浙江电视台40周年台庆丛书》等。这类书刊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

    第四,地方广播电视志各具特色

    编纂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广播电视志,是80年代新兴的专业史学活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厅(局)根据上级政府的部署,将编写广播电视志列入规划,已内部编印200多种。公开出版的省级广播电视志已达21种,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为广播电视单独成志,作为省、市志丛书之一,如《陕西省志·广播电视志》、《云南省志·广播电视志》、《上海广播电视志》等;第二种为广播电视与报纸合为新闻(事业)志,作为省、市志丛书之一,如《吉林省志·新闻事业志·广播电视》、《湖北省志·新闻出版》等。已出版省级广播电视志的框架体例基本相同,但写作水平互有参差,篇幅字数上多寡不一,多者达150万字,少者只有五六万字。此外,还公开出版了一批地市级广播电视志。上述各级广播电视志多数上限为50年代,下限为80年代中期,也有少数志书的上限追溯至30年甚至20年代本地无线电广播初级阶段。

     除广播电视志外,部分地方厅、局、台还编印了一批本地的广播电视史书,其中公开出版的有《只不过是起步》(上海人民广播台建台40周年)、《内蒙古广播四十年》、《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事纪年》、《当代河南的广播电视》《广东省广播影视辉煌成就20年》等;内部编印的有《天津人民广播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高原之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4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70年》、《五十年风采》(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岁月留声激情永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50年老照片)、《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0周年纪念文集》、《与祖国同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50年》等。此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台百卷丛书》的问世,也可视作地方台史的一种新体例。该丛书现已出版了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诲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湘潭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宁波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和吉林电视台等各卷。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1997年张振东、李春武主编的《香港广播电视发展史》问世。此前,还出版过陈飞宝、张敦财的《台湾电视发展史》。

    第五,广播电视系统专门史、部门史的编写工作也开始起步

    已经完成的有《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中国广播电视报简史》、《中国广播电视企业史》、《主持人2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年》、《北京广播学院40年》以及国家广电总局外事司编写的《传诵友谊》中收入的《中国广播电视的对外交流》及大事记等。2000年问世的有林青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一书。

    第六,广播电视界一些著名人物的个人文集、回忆录和传记,其中不乏具有广播电视史学价值的著作,近十几年来已陆续问世

    其中有曾任广播电视系统负责人的文集,如《梅益谈广播电视》、艾知生《广播影视工作谈》、左漠野《樵苏集——关于广播电视的几篇文稿》、《周新武纪念文集》、刘习良《追求集》、《冷热集》(上、下)、张振华《往事如金》以及杨正泉《我与广播》、洪民生《我与电视》和康荫《往事五十年断忆》,还有温济泽自述《第一个平反的“右派”》等。在这类书中涉及著名播音员齐越的较多,其中有本人所著《献给祖国的声音》、刘淮《齐越和他的播音生涯》、杨沙林《用生命播音的人——忆齐越》;多人回忆文集,如《永不消逝的声音》和画册《把声音献给祖国》等。此外,近几年来还出版了一些著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撰写的个人经历的著作,如《岁月随想》(赵忠祥)、《宋世雄自述》等。

    此外,近年来,带有展望式的广播电视史书也陆续问世,其中有《跨世纪中国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播电视》、《走向21世纪的中国电视》等。

    与此同时,海峡彼岸的台湾省在广播电视史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表和出版了包括《(中国)广播电视事业》(曾虚白主编的《中国新闻史》中的有关章节)、《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温世光著)、《广播电视发展史话》(蒋丽莲著)和《中广七十年大事记》,以及广播电视年鉴等有关书刊和专文。《21世纪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海峡两岸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交流取得了新进展,共同促进了中国广播电视史学术研究的繁荣兴旺。

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的学科,研究工作刚刚起步,2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如上所述的成绩,但同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规模和需要相比,同其他专门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有待于众多广播电视史志工作者的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电视史志资料中心)

(原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