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广播电视(1999)
1998年,是中国电视事业诞生40周年。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广播电视理论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其标志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的体系逐渐形成。
(一)科学、全面地认识广播电视的特殊性与任务
经过了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后,对广播电视的特性和任务有了更加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初见雏形。
1998年,40万字的《中国电视论纲》出版发行,这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历时3年,课题组成员以目前活跃在中国广播电视研究领域的一批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为主。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对广播电视性质和任务以及一些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诠释,颇为引人注目。
该书对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时代的含义,作了颇为到位的阐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纪之交时党性原则的最高体现。电视对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必须旗帜鲜明,这是中国电视工作党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我们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电视要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必须全面、准确、迅速、生动的表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始终同人民群众心心相连,始终扎根于当代实践,这是真正坚持电视工作的党性原则的重要内容。从当代人民群众的实践角度去阐述党性原则的意义何在呢?从电视传播的成功实践来看,这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新闻界的老问题,就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的一致性问题,就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与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问题。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声音,这也是党的喉舌的重要表现。传播党的声音和传播人民群众的声音高度的统一才是党性的生动体现。”
(二)新闻改革进一步深化
以舆论监督的力度加大为标志的新闻改革进一步深化,新闻工作者的建设性心态和实践为广播电视提供了实践依据和生活源泉。
近年来,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等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异军突起为标志,电视舆论监督的实践威力和社会影响令人刮目相看。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开放的20年来,中国的舆论监督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个别、偶然到全面、自觉,从解气式的情绪化宣泄到建设性的主动参与的过程。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舆论监督的最大进步在于它的较为成熟的建设性心态。这其中,尤以电视的舆论监督最为引人注目。
(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的传播现象继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电视文化的负面影响受到了思想文化理论界的广泛批评,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理论的多种成果引人注目。
有专家认为:“1998年的中国广播业似乎发展不快,更多的是在未能找到合适的新发展点之前的一种延续。”[1]而“1998年中国电视界处在一个大变动、大改组的氛围之中。”“从节目入手,实际上也是体制上的变化。”[2]围绕1998年中国电视界的“湖南化”现象(该台的《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在中国观众中有很大影响),电视的娱乐型、游戏型节目的屏幕上呈现火爆甚至泛滥的势头,电视的影响进一步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像《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传媒也开了有关电视现象的讨论专栏,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电视的影响令人不能等闲视之。
对电视的负面影响的批评是一种国际现象,中国也是这样。丁关根同志的论述集中地代表了中国思想理论界对电视传播中消极影响的抨击:“是使人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还是产生疑虑和不满?是有利于陶治情操、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还是污染心灵、对人生感到迷惘?是为正义压倒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浩然正气所感染,还是对社会失去责任感,‘过把瘾就死’?是得到美好的享受、带来欢乐,还是在胡编乱造、荒诞无聊的情节中耗费时光?”[3]
广播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着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正视和解决在1998年取得了一批喜人的成果,这突出地表现在一批学术理论专著的问世。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电视艺术哲学》、《电视艺术美学》、《电视艺术的观念》、《电视美的探寻》、《电视社会学》等等。
(四)个别电视的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继续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围绕事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事业”,这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生机勃勃的生长点。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自身的发展不可能从国家财政上获得足够的拨款,自筹资金、自我发展是中国许多广播电视的基本生存状态。对中国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的确认,不仅表明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且标志着人们对中国广播电视性质和任务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五)广播电视的受众问题研究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1998年,《中国第三观众现状报告》出版,该书是在1997年第三次全国观众抽样调查的成果汇编。此次调查显示,截止1997年6月底,中国电视观众为10.94亿人,其中农村观众占总数的75.9%,是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收视群体。
迄今为止,中国总共进行过三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时间分别是1987年、1992年和1997年。在199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娱乐消遣”是观众收看电视的首要动机,时隔5年,“了解国外时事”已超过“娱乐消遣”成为观众收看电视的首要动机,“了解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也由1992年的第4位跃升为第2位。调查数据还显示,在本次调查中所列的11项收视动机中,排列前6名大部分是与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相关的收视动机。今天,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大众传媒,是人们获知新闻信息的主渠道。人们对三大传媒的接触率高低排序依次为电视、报纸和广播。
此外,以数字化为技术核心,广播电视在世纪之交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随着因特网的“第四传媒”地位的确立,中国广播电视如何在21世纪的全球化媒体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1998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原载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注释:
[1] 《现代传播》,1998年第1期,第15页。
[2] 《现代传播》,1998年第1期,第13页。
[3] 1998年5月26日《光明日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