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新青年们”——《新青年》之受众研究

那时的“新青年们”——《新青年》之受众研究

 

张海娜

 

《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它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后国人的精神与社会旧貌依然的中国,率先竖起了“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和蒙昧发起攻击。它反对旧伦理、旧文学,倡导新道德、新文学,并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旗帜,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影响了一个时代。它在第1卷第1号上开宗明义地宣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青年》是直接以青年为目标受众的。然而,《新青年》的读者群绝不仅仅是当时的青年人。

 

1、进步的青年学生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到它的深刻启迪和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做《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我们既然得了这个觉悟,就发了个大愿要做那‘自觉人’的事业,于是就办了《新声》”。

受到《新青年》影响的进步青年学生,大多分布在各种高校和师范类院校。他们普遍有对社会政治抱有很大热情,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普遍对当时政治不满,有改变自身,改变社会的强烈愿望。《新青年》的出现给这些苦闷的青年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新青年》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思想的引进,使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新的思潮,引起他们思想的动荡。

那么受到影响的进步青年人数有多少?难以正确统计。但从《新青年》创立伊始设立的《通信》栏目发表的读者来信的数目来看,这个数字是庞大的。单以1919年5月前《新青年》上刊登的读者通信,就有178封(自然是来信的极少一部分),其中陈独秀亲自公开答复的读者就有32人之多。就《新青年》论,1917年以后,“五四时期”期间,销量骤增到1.6万份。若一人读一份,就是1.6万人。而像北大、长沙第一师范等校,一份杂志往往是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阅读,那么,它的读者群就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且多集中在中等以上学校的青年学生中。

这些进步的青年学生视《新青年》为“黑暗中的明灯”,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在《新青年》的影响下,这些进步学生在《新青年》创办的一年后创办了大量的约400多种的进步学生报刊,包括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创办的杂志。

2、进步学者

随着《新青年》的创刊,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聚集了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最初两卷的主要撰稿人名单来看,有汪叔潜、陈瑕、李亦民、高一涵、易自沙、刘叔雅、李大钊、胡适、吴稚晖、吴虞等人,稍后更有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蔡元培、傅斯年、恽代英等人也加入了撰稿人的队伍。

这些进步知识分子和陈独秀一样有着基本相同的政治革命倾向选择:崇尚民主主义与人本主义,参与过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动;胡适虽然没有参加具体革命活动的经历,但他也是抱着与他们类似的文化理想加入这个以“精神之团结”聚集在一起的同人作者群。他们并没有什么组织,只是以《新青年》杂志为纽带组成的拟态群体,他们从事报刊业的经历和经验,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信息编辑与媒体传播技巧。

他们在《新青年》的影响下,积极使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撰写了大量的进步评论和文章,积极参与反封建、打倒孔家店运动,为新文化运动营造声势。

3、封建保守文人

这批封建保守派文人以林纾、辜鸿铭、粱漱溟为代表,他们撰写文章批判《新青年》和《新青年》的内容,和《新青年》的撰写者开展对骂。在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同封建复古派文人之间的论争中,林纾发表小说《荆生》,影射攻击《新青年》编者,骂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是“伤天害理”的“禽兽之言”,幻想有军阀势力的“伟丈夫”出来禁压新文化运动。3月,他又在《公言报》上发表了《致蔡鹤卿书》,愤愤于白话文运动“必以覆孔孟,铲伦常为快”,“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接着又发表小说《妖梦》,影射攻击《新青年》同人。当然他们不是《新青年》的新文化健将的对手,最后以失败告终。

4、妇女

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没有独立地位与人格,《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对“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它以西方民主、科学为基点提倡女权革命,提出人权、博爱、自由、平等的口号,主张破除迷信、尊重科学,使人们的个体意识开始苏醒,激发广大妇女、青年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平等,在人性解放的道路上迈出勇敢的一步。五四时期到处上演《娜拉》,高叫“要自由”、“要人格”的呼声,“许多前进的妇女,以行动勇敢地冲破了旧有的藩篱。风气所及,使那些‘士大夫’、‘道德家’也只能向隅叹息”。

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新青年》杂志上一面向吃人的旧礼教发起猛烈的攻击,一面又大力宣扬“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意在唤醒妇女的觉醒,帮助妇女重塑女性独立人格,冲出封建牢笼。他们在突出妇女问题意的同时,又系统地梳理了妇女问题的方方面面,并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1]

女知识分子、女学生、女工人在《新青年》女权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了在“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主力军,她们在女界联合会和女子参政协进会的组织下,将妇女家庭解放和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将妇女的政治解放同经济解放、教育解放结合起来,使中国妇女解放斗争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反响,有效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化。[2]因此,在《新青年》的创刊和发行过程中,广大的女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成为《新青年》杂志庞大而忠诚的受众。其身上势必也承载了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宣传目的和主题。

5、报界同人

《新青年》不仅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的办刊宗旨,而且在办刊的一些基本做法直接为后来的许多新闻报刊所吸收、采纳。像鲁迅、郭沫若、邹韬奋等人创办、领导的进步报刊,显然受到了《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出版后,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积极提倡白话文,使之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语文改革运动。他们断言:“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用死了的文言决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此外,还对文章分段、使用标点符号和走拼音化道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全部采用自话,并使用标点符号,使之成为完全的白话刊物。在它的带领和示范下,全国白话报刊风起云涌,如《湘江评论》、《少年中国》、《晨报副刊》、《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学报》的“新灯”等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就连一些历史很长的文言刊物,如《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也不得不实施改革,变成白话刊物。

1920年在白话取代文言已经成为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新青年》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对于传播革命思想、现代文学创作和国民教育普及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彻底改变了报刊的出版格局,使白话报刊成为报刊出版业的主流。

6、同情、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进步党和国民党人

在五四运动中,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和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表现得相当活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受《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因此,两党分别从1918年春天和五四运动后期起,他们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就与《新青年》互相呼应,宣传新思想,甚至传播马克思主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蒋介石也曾经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

 

注释:

 

[1]黄瑛、胡熙成,《现代妇女问题的理论先导-〈新青年〉》,《零陵学院学报》,2004.8。

[2]张爱青,《〈新青年〉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山西师大学报》,2002.7。

 

参考资料:

[1]许焕隆,中国现代新闻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2]董秋英,郭汉民 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评述,近代史研究2001.6。

[3]陈韶林,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中州学刊2002.6。

[4]陈斯华,《新青年》杂志同人作者群的演化,山东社会科学2003.5。

[5]张同乐,《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化形态转型,安徽史学2003.2。

[6]张宝明,《新青年》与现代中国民主、科学精神的生成,光明日报2005.6.21。

[7]冯天瑜,《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北京大学学报,1999.4。

[8]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张积玉、杜波,《新青年》与现代白话文运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0]陈平原,思想史事业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11]朱寿桐,宋剑华,庄森,《新青年》文学与新文学传统,文艺报,2005.6.2。

[12]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4,。

[13]黄瑛,胡熙成,现代妇女问题的理论先导-《新青年》零陵学院学报,2004.8。

[14]张爱青,《新青年》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山西师大学报,2002.7。

[15]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李献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

[17]刘震,《新青年》与公共空间,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18]徐开忠,《新青年》三篇宣言探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9]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20]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1]林凌,《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新闻报刊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3。

[22]郭若平,《新青年》的遗产及其借鉴,出版发行研究,2003.10。

[23]新青年原稿,上海群益书社、新青年社。

[24]张宝明、王中江,回眸《新青年》三卷,河南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