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手记
李煜
“贤哉,回也!”孔子不止一次夸奖过自己的弟子颜回。相信每一位为人师者,都曾经情不自禁地为自己的学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他们的好学,他们的敬业,他们那些充满创造力的想法,他们那些充满新鲜感的言论,哪怕略显幼稚,也值得鼓励,令人欣慰。在指导中国传媒大学05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学习“传播史”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不断为这些青年学子们的态度所感动,因他们的成果而惊喜万分。手中这期《媒介研究》,正是他们在学习这门课过程中的思想结晶。
那个学期开始之前,我曾经为如何布置作业而煞费思量。既然学生们的专业是传播学,何不从传播学最基本的五W模式出发,让学生们重新对耳熟能详的新闻传播史现象进行一番梳理?拉斯韦尔抽取了传播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加上一个结果:传播效果,构成了延宕至今的传播研究的基本领域。邸报、小报、《新青年》,则作为中国古代与近代传播史上的三个重要内容产物,展现了中国新闻传播的源流与转向。用五W来分析这三个传播现象,会不会诞生出一些新鲜的理论认识?
于是,分组、阅读、讨论、撰稿、演示,在一次次近乎激烈的课堂争论之后,年轻的硕士生们将他们的学习成果撰写成文。虽然观点仍显稚嫩,行文尚待推敲,甚至基本的学术规范方面也有需要规范之处,但其中的创新视角值得学界分享。如《古代的传者图像——邸报的传播者研究》尝试分析了邸报传播者的主体间性,以展现其受到的政治控制;《邸报的媒介特征与传播渠道》总结了清代邸报的发行传播流程图;对古代小报、《新青年》的探究也提供了新闻史学界未曾尝试的角度;等等。此外,本期杂志还收入了关于邸报、小报和《新青年》的研究文献综述,并制作了中外传播大事年表,以备后学者参考。
这些文章或许难入方家法眼,但它们是青年学子研究生涯的重要起点。感谢胡正荣教授的慷慨支持,张磊博士的精心打磨,还有编辑过程中姬德强的耐烦用心,使得学生们的初步成果可以公之于众。如读者有任何批评指正,还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