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研究[1]
黄孝章 张志林
(北京印刷学院)
摘要:本文给出了数字出版的简单定义,阐述了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从出版物内容及传播方式两方面对数字出版物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链形态和竞争格局,分析了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及数字期刊等细分行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出版;产业链;手机出版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及数字出版物分类
目前关于数字出版还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生产,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形式网络化。基于传播途径的不同,数字出版又可分为互联网出版和手机出版等多种类别。
目前,已经成型的数字出版物包括互联网图书、互联网报纸、互联网杂志、互联网音像出版物、互联网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学术出版物、互联网文学出版物、互联网教育出版物、互联网地图、互联网游戏出版物及手机出版物等。
二、北京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形态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数字出版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连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与技术提供商,下端则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
数字出版产业链包括:内容源→内容编辑、加工→内容管理→数字出版物编创→出版物发行→数字版权贸易→多种运营接入(电信、网络服务) →用户。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除了出版业之外,电信业、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软件开发商、版权贸易商、网上银行等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也都加入了产业链,形成了出版传媒业、通信业和广电业共同参与和融合的局面。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环节
(二)主要格局
1.数字出版产业覆盖面全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北京地区的数字出版产业目前已覆盖了传统出版的所有领域。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网络原创文学、网络音像、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网络数据库、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发展迅猛。
2.产业发展不均
当前,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以手机出版为主,占到全部产业的43.71%,其次是网络游戏,所占比重为27.42%。其他行业比重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网络音像14.38%、网络教育9.14%、数字期刊3.17%、电子书1.83%、数字报纸0.31%和网络原创文学0.05%[2]。
3.上中下游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就上游来说,出版机构加快了产品和资源库建设的数字化步伐。例如,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工具书的网络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了立体化教材资源库,社科文献推出了“皮书数据库”。目前北京230多家出版社中,70%的出版社在出版电子书。
中游的技术提供商加强了深耕细作。近年来,平台提供商逐渐认识到,单纯地将纸质图书数字化形成的电子书远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与传统出版社的合作模式也亟待新的探索。如北大方正、中文在线推出了出版社数字出版平台,显示了其利用最新数字出版技术与出版社深入合作的决心。
4.网络学术文献数据库出版,初具规模
目前,中国出版的纸质学术期刊中,其内容以互联网方式出版的覆盖率超过95%以上。也就是说,实现了7000多种纸质(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内容全文的互联网同步出版。以《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为代表的网络学术论文数据库出版,已形成200万篇学术论文网上传播的规模。
北京网络学术文献数据库出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要代表有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等出版企业。至2008年底,仅清华同方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已集成整合11种源文献数据库,源文献总量达5600多万篇,每年收录包括国内8000多种杂志及约300万篇学术文献。2008年,该产品国内外用户下载总量达18亿(篇)次。
目前,北京网络学术文献数据库出版已经有了较清晰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学术研究、信息采集、资源建设、网上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5.网络教育出版,高速增长
网络教育出版是指在网上提供经过选择和编辑的教育内容读物,主要有电子教材教辅、电子教案课件和题库、学校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课堂等形式。
北京的网络教育出版,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传统教育出版单位,依托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出版业务,实现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此外,如北京四中网校、人大附中网校、学而思等在中小学网络教育方面也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6.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
北京拥有230多家传统出版单位和一大批新媒体企业,如北大方正、同方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金山、完美时空等。这些拥有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单位和拥有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体公司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将逐步走向融合。
今年1月,在大片《非诚勿扰》公映之际,在同名图书的新书发布会上,主办方打出了“全媒体出版”的口号,这一新生事物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3月,获8项奥斯卡大奖的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开始在国内公映。同一天,同名图书的中文版同时采用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平台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全媒体同步出版。其中,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纸质图书,中文在线则获得该书数字出版的独家授权。影视同期书《我的兄弟叫顺溜》也采取了同样的出版形式。
数字出版正以强大的力量消解着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着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分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以内容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将同一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多种载体发布和传播,这也就是目前出版界所提倡的“跨媒体出版”或“复合出版”。
“跨媒体出版”促进了传统出版单位和新媒体公司的产业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容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出版成本,并有效地扩大阅读人群和延长出版物的生命周期。同时也充分适应数字出版技术商向内容商转型以及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需要。
三、北京数字出版行业状况
2007年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达已达到65亿元,2008年产值飙升至164亿元,增长率达到152%,占到全国总产值的31%。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经总署批准的互联网出版机构共有44家,占全国总数的近31%,北京市涉足互联网出版的经营机构数量在4630家左右,占全国涉足互联网出版机构总数(22270家)的21%左右。总体上,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并且已经在2002年左右越过产业发展的临界点,产业发展处于高速、可持续阶段。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等进一步优化,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将在今后几年获得爆发式增长,成为北京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的收入模式创新呈现多元化:其收入模式突破了原有的在线销售、广告收入、版权收入、付费下载模式,而继续在增值服务、合作分成、在线检索、会员费用等方面增加盈利点和收入。
北京市数字出版八大类产业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其中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占有绝对优势。按照产值规模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手机出版(71.74亿元)、网络游戏(45亿元)、网络音像(23.6亿元)、网络教育(15亿元)、数字期刊(5.2亿元)、电子书(3亿元)、数字报纸(5070万元)和网络原创文学(770万元)。[3]其中,网络游戏出版的产值规模不仅在全国占优势主导地位,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产业价值链比较完整清晰,今后几年将继续成为北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支柱。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大众化以及手机出版物的丰富,手机出版市场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北京市数字出版的主力军。而数字报纸、网络原创文学、数字期刊由于著作权规范、收费方式、盗版等问题,发展都大大滞后,基本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正在培育过程中,还没有出现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
四、北京数字出版产业细分发展状况
(一)北京电子图书产业发展状况
电子图书也称网络图书、eBook,是指将纸制图书内容制作成电子文本,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或将各类工具书内容制成数据库,供用户在线查阅。
2008年,北京地区的图书出版社达237家,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意识到数字出版是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加速了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进程,绝大多数出版社已开展电子图书业务。
目前出版社电子图书出版主要是通过与电子图书运营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和渠道合作开展电子图书的出版业务。北京市知名的电子图书运营公司主要包括北大方正(方正阿帕比)、中文在线、书生公司、超星公司,这几家企业占据了目前全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机构用户数量将近8000家。
随着实体书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北京市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北京市电子图书出版市场规模为3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的2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增长率为50%。
(二)北京数字报纸发展状况
数字报纸产业在2008年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定期出版的数字报纸已达697份,39家报业集团中已有37家拥有数字报,898份主要报纸中提供数字报纸的报社为671家,占总数的74.72%,这一数据意味着国内传统报纸70%以上都已在互联网上发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31家省级党报已经全部都建立了自己的报业网站。
手机报是数字报的类型之一。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首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之后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各自的手机报业务,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2008年,北京市数字报纸市场规模达到0.507亿元人民币,同比2007年增长53.6%;2009年预计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北京市数字报刊数量(包括中央)近80家,占全国的26%,位居首位。目前用户数已超过300万,随着网民的增加及网民阅读习惯的成熟,数字报纸的用户数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三)北京数字期刊产业发展状况
北京市数字期刊在2006年收入达2.6亿元人民币,2007年达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7%,2008年达到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7%。用户数(读者)超过2800万。
目前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数字期刊企业主要以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龙源期刊为主。这三家已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生产能力及年生产规模也同样占有绝对优势。他们最早面向机构用户市场,在对知识资源有最强烈需求的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等最先开始应用,后来逐渐向更广泛的行业领域迅速扩展。目前北京市数字期刊企业的市场遍布国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公共图书馆、职业院校、政府机关、军队、企业、医院、中小学等机构单位,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00%。同时,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也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中都有大量用户。世界一些著名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都纷纷使用数字化的中文期刊,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
(四)北京手机出版产业发展状况
手机出版是以手机和类似移动终端为载体,应用移动技术,向公众传播手机图书、手机报、手机游戏、手机地图、手机文学、手机动漫、手机音像等数字化作品的一种新兴出版业态和传播行为,是互联网出版的延伸和应用终端的扩展。手机出版的主要形式有短信及彩信、登陆WAP网站、手机客户端访问及手机扫描二维码等。
根据工业和信息产业部2009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6.0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一倍多。手机出版服务是继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后,人们享受生活,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手段。庞大的手机用户数和手机网民对手机出版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手机出版正在日益成为举足轻重的数字出版模式。随着3G、移动终端、移动宽频等新技术广泛使用,手机出版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手机出版产业链主要环节如图2所示,其中产业链的核心主要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他们具有手机出版的话语权。

图2 手机出版产业链主要环节
2007年北京市手机出版市场规模为15.2亿元人民币,而到2008年则达到71.74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高达372%。据北京市信息办公布的北京市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41.5%来推测,截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达407万人,比2007年的192万人增长了112%。这表明,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大众化以及手机出版物的丰富,北京手机出版市场迎来了爆炸性增长。预计今年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4]
五、北京数字出版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需求结构
数字出版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与传统出版不一样,需要掌握多种技术的人才。数字出版人才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
(1)技术研发:程序员、测试人员、网站维护员、技术维护等;
(2)编辑出版:网络编辑、责任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网站栏目策划等;
(3)经营管理:网络营销与策划、数字版权贸易、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等。
(二)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出版对人才能力、文化素养、职责及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现在数字出版人才既要具有传统出版的知识结构,还要熟悉数字出版的基本流程和数字出版物的基本特征,掌握数字内容采集、加工和存储管理等相关技术。图3是北京各类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出版单位对技术研发型人才需求比较大,其他依次为营销发行人才、管理人才、文字编辑、版权引入、企划、版权法律、美编设计等。这表明,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传统出版单位对人才新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3[5]
(三)北京数字出版版人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数字出版人才培训机构主要是专业院校。由于北京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优势,数字出版的人才教育发展状况相对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50年来为中国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培养了3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开设了数字传播基础、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出版、网络传播研究、数字印刷、网络编辑实务等相关数字出版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与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的需求相吻合,能够紧跟数字出版市场的步伐。
2008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印刷学院设立“传播学(数字出版传播)”专业,这是北京市也是我国第一次直接以数字出版传播命名设立的专业。目前,该专业已招生本科学生140人。该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理论,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专门人才。另外,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正在准备劳动部网络编辑师考试和培训点的建设工作,培训和考试的对象主要是相关专业的学生。
此外,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有关高校也有相关专业在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相信在未来几年数字出版人才短缺情况有望等到缓解。
六、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尽管发展迅猛,态势良好。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统一,发展思路不明确,发展动力不强劲,资金投入不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盈利模式不清晰,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到位,传统出版单位逐渐边缘化等方面。为积极推动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破解上述难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2008北京数字出版产业调研报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2009.3
2.《全国图书出版社跨媒体复合出版问卷调查报告》中国出版科研所,2008.
3.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0
4.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2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of Beijing
Huang xiaozhang & Zhang zhilin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Abstract:The article gave the simple definition of digital publishing, described the main feature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t classified digital publication by publications and transmission. It analyzed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chain shape and the pattern of competition in Beijing. It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ubdivide industry such as electronic books, digital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proposed problem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Beijing.
Keyword:digital publication; industrial chain; mobile phones publication
[1]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AbJG16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出版社数字媒体资源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
[2] 《2008北京数字出版产业调研报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2009.3
[3] 《2008北京数字出版产业调研报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2009.3
[4] 《主流媒体手机出版调研报告》,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2009.3
[5] 《全国图书出版社跨媒体复合出版问卷调查报告》,中国出版科研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