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基百科看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意义[1]
王京山 袁一平
(北京印刷学院)
摘要: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采用全球志愿者协作的方式完成,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引发了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对维基百科条目可靠性和权威性的质疑与批判。基于维基百科的发展政策及目标,从实证和人文价值观等角度对维基百科的利弊与前景进行评价及反思,总结维基百科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协同;维基百科
我们正在离开一个以垂直控制与指挥来创造价值的世界,而走入一个与他人连结、与他人合作来创造价值的世界。人类社会目前处于这一巨变的前端,一切都在从垂直变得水平。合作、参与、共享成为主宰互联网的关键词。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宣告伴随互联网革命的知识生产革命已经到来。
一、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概念
目前似乎很难对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这一模式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概念本身仍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它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网络用户自由使用、共享网络信息资源,达成工具、程序、信息、知识、文化思想的共享,最终大幅度提高知识生产的效能。通过网络用户的协同行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高质量、大容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个人创作、出版发行的知识生产模式所不可比拟的。
维基模式就是一种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它采用维基的形式将写作者构成了一个社群,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是一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多人创作模式)。正是这种“平等、自由、参与、分享、互动”的特性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
维基或称维客,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实是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简单地说,维基系统就是大家一起来写作或创作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集体写作、集体创造,实现集体式的超文本书写。在维基页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更改文本,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或者探讨。同一维客网站的创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这是一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技术,参与或者说贡献在这里显得特别重要。同时互联网的本源精神给予维基以力量:免费、自由、共享、信任。相信随着维客的不断壮大,知识共享的价值将得到最大的体现[1]。
二、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特点
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与传统写作出版概念完全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维基百科知识生产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开放性
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通过鼓励普通用户志愿参与编撰来实现一个编辑计划,而不依赖少数专业学者来撰写创作,而后者正是传统出版编辑赖以建立其权威性的核心要素。
以维基百科为例,它对来自网络世界的志愿者没有设置任何限制,有兴趣并愿意遵守一些简单规则的人都可以添加或修订任何一个条目。与此相应的是,维基百科没有编辑传统百科全书不可或缺的庞大编辑委员会及基于专业团队的工业化编辑流水线,网站的日常管理是从热情的志愿编辑人员中公开、透明地推选出来的管理员负责,这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在允许大众自由编撰的同时,维基百科通过共同建立基本守则、普通守则达成社群共识。让这种新型编纂模式生效的不仅仅是集体智能和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也是网友们对两个基本原则的认同,即“中立性”和“良好的愿望”。当然,破坏行为也会受到管制,它以版本机制、集体仲裁、权限设置等技术和管理措施来应对恶意删改行为,使社群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两者的区别在于,为便于组织分工,传统百科全书的编撰往往需要事先确定条目的范畴,而维基百科的条目完全产生于志愿者的兴趣,极大地丰富了那些属于生僻领域的条目,从而有利于有效地发掘民间知识。维基百科颠覆了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为代表的学院精英式的知识生产理念,实践了Web2.0的草根理想。它通过遍布全球的义务工作者协同工作,使得全世界不同国籍、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都有机会与可能参与进来。
(二)用户的协作共享
多人协同进行知识生产的信息是有组织的。与传统模式下通过他组织实现信息有序化不同,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是通过用户的协作共享,以自组织方式实现信息有序化的。因此,其有组织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虽然在不断演化,但它是在向着有序化程度更高的水平和层级演化。象维基百科,不但页面的内容不断改进,水平不断提高,整个超文本的组织结构也是可以修改、演化的。同时其内容也会逐渐形成会聚,系统内多个内容重复的页面可以被汇聚于其中的某个页面,相应的链接结构也随之改变。
维基的思想是自由、开放、合作、平等、共享,最重要的协作基础是信任。维基百科的目的在于和所有人分享知识,贡献自己的所知所学。维基百科中的内容均为众人思想的混合物,是许多人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同时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使用互联网,就可以无条件获取其中的知识。维基百科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的协作模式,使个人通过奉献自己的知识,而获得全体的智能。这种信息的共享协作是维基百科能够不断演进的动力。
维基百科是开放内容,允许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和发布修改版本的作品,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你必须遵守另外一个条款:你必须保证公众对你的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自由获得,自由复制,不能独占所有的权利。维基百科及其姊妹计划都遵循GNU自由文档协议,其内容都来自志愿者原创,并启用一套严格的版权审查机制保证内容的原创性,避免侵犯版权,这是它得以实现免费共享的内容基础。
非营利性的组织形式也为维基百科免费共享提供了可能。维基媒体基金会是负责管理和支持维基百科、维基词典、维基语录和维基教科书的非营利性组织,是维基百科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小额捐款、授权、奖赏、镜像站点资助、硬件捐赠等。
近年来,由于维基百科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网络巨头谷歌和雅虎在以不同形式对其发展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同时,通过它们强大的内容推送能力进一步拓展了维基百科共享的范围和效率。正是因为免费共享这一特征,持怀疑论者往往将维基百科比作又一个知识乌托邦。
诚然,维基百科开创的是一项带有理想色彩的工作,是否能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决定了其生命力的坚强程度。威尔士在谈及维基百科的政策与目标时表示:“我希望你们除了谈论维基百科的文章数之外,也要讨论如何将维基百科的理念传播到全世界。我也希望你们能够利用通讯和基金会来监视与宣传这些理念,并支持理想主义的文化行为”[2]。
(三)动态更新
传统的图书一般被认为是对已经确定了的知识进行集中与总结,是静态的,而维基百科所依赖的“以十当一”模式创造的是鲜活的东西,就像创始人威尔士所指出的那样,“维基百科永远不会完成”[3]。传统百科全书的编撰费时费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之前,技术限制也使得传统百科全书很难做到经常性更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编撰花费了15年的时间,第二版前后也历时11年之久。传统百科全书过长的编撰周期使其条目内容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基于网络实时编撰的维基百科则避免了这个问题,源源不断的流行概念、词汇会在第一时间被补充进去,这方面的实证已多次被各种研究报告和媒体报道出来,如维基百科对于“SARS”、“猪流感”信息的及时反应,给全世界的人们了解这些全球性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全面、准确的知识信息平台。
与动态更新这一特征相应产生的是条目质量的可靠性问题。鉴于某些条目本身存在较大争议,或牵涉到政治、种族或人身等敏感因素,热点词条被人改了又改,持续不断的“编辑战”使维基百科成为评论家攻击的靶子。维基百科最近计划为一些条目创造“固定版本”,即由一些责任编辑鉴定过的版本。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转变,威尔士表示,“最终的方案还没有定下来,但它会是一个谨慎的、集体决策的过程。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高质量,因而一定会通过不断改进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4]。
(四)内容中立
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的第一条原则就是:“由于参与者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与背景,来自于世界不同的角落,维基百科试图使它的文章客观、公正。这并不是说要以一种客观的观点来表述,而是公平地呈现一个议题所有的观点”[5]。
在维基百科里,中性的观点是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其文章编辑方针是没有偏见地表达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编辑者个人的立场、观点是不允许写到文章里的。偏激或太个人化的词条很快会被修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每项内容一开始都是准确、不偏不倚的,但大量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基本可以使条目内容在事实上达成一致。由于受到来自地域的、历史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影响,由政府引导的商业力量编辑的传统百科全书不可避免地在涉及敏感条目时存在某种倾向性,而维基百科的中性立场则提供了一个有助于使各种观点得到客观表达的平台。随着这个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维基百科有助于表明互联网对全球社区的知识和理解方面将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6]。
三、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意义
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改变了以前那种“专家”撰稿的规则,普通用户均可成为百科全书的撰稿人,改变了工具书知识生产的方式。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无论多丰富,总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只有把人们所知的汇集在一起,才能最终找到真理。”[7]维基百科的理想就是要创造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编写、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分享的知识网络,为所有人提供用他们的母语共同书写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维基百科全书有着鲜明的优势。
(一)开放性带来知识生产的互动协同
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具有无与伦比的开放性。以维基百科为例,它鼓励网络用户的广泛参与,各项材料内容实行完全的“开放”。每一位注册用户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充实编辑网站的内容,可以不受限制的复制、修改,再发布材料的任何部分或者全部,这样同一词条经过成百上千人的修改,这就改变了传统百科全书的内容只能由受聘的专职人员或者少数的智库专家来编写的传统模式。
以往的图书出版模式基本是策划编辑策划,形成基本方案以后再去找寻合适作者,再进行编印发等程序。这样的优点在于出版思想的系统性和出版模式的稳固性。但是其弊端则是,往往出版的图书只是编辑人员和图书作者的意愿,但并不代表广大受众的需求。假如策划的某本图书内容新颖、价位合理且符合市场需求,则销路无忧并能为出版社带来一定得经济效益,作者、出版社、读者等三方均能受益。可事实往往相反,某本图书投放市场以后,并未带来预期销售效果。这里的失败因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图书出版只能将有限的信息复制到纸载体上,而且受众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但现在计算机带来的海量信息决定了单纯的以某一位作者思想为主导的书本读物以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不同的,越来越多的读者,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说服教育,读者也需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是立场中立和开放的。由于它是一个网络用户共同协作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在众多参与者和读者之间找到每一个题目中的不同观点。为了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鼓励每一个观点都要公平表达出来,而不是在文字中去主张任何一个观点是正确的。从“中性观点”出发去写文章,就是要把有正义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说什么是事实[8]。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谚语阐述了集体协作的强大功能。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众人皆可参与的平台,任何话题和选题都可以选择拿到这个平台上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第一时间完成信息传递,及时发现和更改问题,加强彼此对问题的理解和态度,这对后续的写作工作和出版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协同实现各种媒介的深度整合
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将帮助实现各种媒介的深度整合。在该模式下,多种媒介综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步渗透到出版企业的多个业务领域。比如学术出版和一般图书出版会在一个企业共同发挥作用,搜索引擎公司和门户网站运营商将涉足图书检索服务。
我们已经认识到,多种媒体高度整合式市场需求的必然。在数字出版时代,读者希望以最低的交易成本来满足阅读需求,而要“一站式”满足阅读需求,出版企业必须高度整合,集成多种信息服务平台。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需要依托众人协作,这就势必为出版的前期准备工作带来良好的工具基础和丰富的信息基础。而且该知识生产模式不止需要传统的出版社,它更需要一个类似于电信企业的运营商来支持。例如,国内的协同出版协作平台——“17写”网站,就不单是一个协作平台,更是出版社和众多作者甚至受众的联系平台,汇集了大量的出版社和图书资源。它丰富的资源是传统出版社难以望其项背的。传统出版需要有稳固的作者源和各方位的发行渠道,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则不然。全世界的网络用户都可能是其作者群,全世界的网络用户也都可能是其读者群,这是一个无法用传统发行统计的概念。它是出版社和读者的一个桥梁,一个创造价值的新渠道。
(三)协同使信息量增长超越传统知识生产模式
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可以实现信息量的持续增长,并且随着其内容的不断增加,涵盖范围不断扩大,能够逐步衍生出许多新的资源平台。比如,维基百科有许多衍生产品:“维基词典”是一部涉及面很广的多语词典,目前在许多志愿编辑者的协同合作下渐渐成形。而在“维基书库”项目中,很多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编写学校教课书,如完成专业性很强的《塞尔维亚历史》、《放射肿瘤学》等教科书。
传统的工具书、百科书翻译等大部头图书出版往往要大规模组织相关人士,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其编写人员的人事组成、资料查阅等都具有一定的困难。但在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中,通常都允许通晓相关知识的人士自由自行参与,就是不论社会地位、学识渊博与否,都能对某本书或者某个知识点进行知识的参与和编辑。这样,就等于把传统出版中未能调动起来的广大群众的力量调动了起来。且不说参与人数多寡,但是由个人信息组成的强大信息总量就让人咋舌。这是传统出版是无法比拟的。
(四)协同保证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在产生和保有大量知识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知识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是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维基百科目前已经拥有多达195种语言的内容。我们在惊叹维基百科生命力的同时也不能不产生一种疑问,如此繁多的语言究竟如何来保证其百科条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维基百科是否有足够的人员来检查条目的合理性,维护条目的即时性。维基百科为其条目发展制订了《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并提供了一系列特色条目作为条目撰写者模仿的典范,但是这些都不是对其条目发展的硬性规定。剔除不合理条目的途径只有两个:管理员剔除和网友投票剔除。在这种情况下,维基百科条目的科学性以及其将来的发展将会收到置疑,象上面所提到的,使用维基百科您要自己承担风险。
对于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最大的问题来自对其权威性的质疑。《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前任主编罗伯特·麦克亨利尖刻地把到维基百科上了解某一话题以及确定某些事情是否属实比作“去洗手间”[9]。这无疑是一种过于偏激的观点,尤其是对一个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不过也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批评意见,即对于条目质量和权威性的质疑。正如我们在特征分析中多次提到的,针对大众编撰模式和内容动态性所可能导致的条目质量问题,维基百科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探索在更好的控制条目质量的同时又能保持开放性的途径和方法。随着维基百科可信度的提高,在对其理性评价和反思中,支持方逐渐主导了舆论。应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维基百科不否定传统和权威,另一方面也尊重民间的知识,再加上开放性的编辑平台,对内容的权威性与民间性的平衡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
我们不难看出,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是它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不相同的地方,也恰恰正是维基百科超越前人的地方。虽然维基百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只用了3年的时间,便通过全球志愿者的协作便产生了150万篇文章,我们已经看到了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旺盛的生命力。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的意义或许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部网上的图书,而是已经成为互联网分工合作产生巨大成果的典范[10]。随着网络传播范围的扩大以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会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百科全书[EB/OL].[2009-06-01].http://zh.wikipedia.org/wiki/百科全书
2.艾柯.专访维基百科创始人威尔士[J].三联生活周刊,2005,4(5):35
3.安德鲁-李[美],黄燕译.耶鲁全球[EB/OL].[2009-06-01].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2004-6/29/1930001.htm
4.马丁[美].维基百科改变创办宗旨,终止人人都可编辑政策[EB/OL].
[2009-06-01].http://news.pconline.com.cn/nw/0606/812649.html
5.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6(1):51~54
6.贾玉文.网络百科全书的发展意义[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6):35~37
7.胡文倩.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网络版与印刷版比较[J].电子出版,2003(9):33~34
8.杰西卡[美].维基百科:网络时代的巴别塔[J].世界博览,2006(10):58~61
9.章进培.一个能同时检索近千部在线词典的搜索引擎[J].上海翻译,2005(1):69~70
10.匡文波.网络出版论[J].中国出版,1999(2):60~62
According to Wikipedia to discover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attern which completed by the multi-people cooperated together
Wang Jingshan & Yuan Yip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Abstract:The Wikipedia as a representative which selects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attern of completing by the multi-people cooperated together, had already achieved the amazing achievement at present. This kind of 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pattern has initiated the question and the critique to the reliability and authority of the Wikipedia’s clauses. Based on Wikipedia’s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goal, We carry on the appraisal and the resonsideration to the Wikipedia’s advantages and the prospect from angles of real diagnosis and humanities values,and Summarize the Wikipedia’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s,may help th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rrectly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attern which completed by the multi-people cooperated together.
Keyword: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pattern; coordination; Wikipedia
[1]本论文为北京市教委项目“基于web2.0的多人协同知识生产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00010901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