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源数据看文学期刊的网络复兴

由龙源数据看文学期刊的网络复兴

于春生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摘要:通过龙源网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文学期刊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传统期刊相比,文学期刊在网络环境中更具有生存的优势。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本文还重点探讨了文学期刊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文学期刊;网络环境;龙源期刊网

 

文学期刊衰微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报道称,全国近千种文学期刊中,月发行量过万份的不超过10种。[1]即使《当代》《人民文学》这样的名牌大刊,据刊社近日提供的数据,月发行量也分别只有10万、5万份左右。而3~5万份是一种刊物能够自负盈亏的最底线,绝大多数文学期刊经济困顿、质量下降、读者减少、声誉日弱。忆及曾经的辉煌,业界人士和仍怀有文学情结的读者无不感叹。

然而,当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社科人文大众类期刊网络平台——龙源期刊网提供的一组中文期刊网络传播数据足以提振人心。在这些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统计、生成,因而足够客观、详细、真实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文学期刊在全部33类期刊中表现上佳。由此深入探究,本文认为,文学期刊的内容特点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相结合,能够获得更多读者青睐,在未来数字化的阅读环境中,文学期刊有望走出困顿,走向复兴。

一、文学期刊网络传播的突出表现

(一)在国内、海外“网络阅读 Top100期刊”中分列第一、二名

龙源数据中的“网络阅读Top100期刊”排行榜,包含国内、海外两个榜单,是分别根据当年国内、海外读者网上付费阅读每种期刊内容的实际数量,对全部近3000种合作期刊进行降序排列,抽取其中前100名形成的。这一排行榜比较清晰地反映出每种期刊受网络读者欢迎的程度。

另外,以内容特点和网络读者定位为准,龙源将近3000种合作期刊划分为33个类别。根据某一类别期刊入选“网络阅读Top100期刊”的数量进行排序,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此类期刊当年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数据显示,2009年,文学类期刊有16种入选国内“网络阅读Top100期刊”,位居各类期刊之首。其他依次是:文学类、文摘文萃类、时事新闻类、党政法制类、商业财经类、教育教学类、故事类、生活家庭类、游戏数码类和娱乐动漫类等等。在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期刊”榜单上,文学类期刊也有12种刊物入选,位居第二,仅次于入选14种的教育教学类期刊。其后依次是:商业财经类、文摘文萃类、游戏数码类、医药医疗类、时事新闻类、娱乐动漫类、党政法制类、IT类等等。

也就是说,2009年,国内网络读者付费阅读文学类期刊最多,海外读者付费阅读文学类期刊的数量仅次于阅读教育教学类。文学期刊在国内外网络读者中都深受欢迎。

(二)国内、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文章”中文学作品众多

龙源数据中的“网络阅读Top100文章”是分别对该年度国内、海外读者网上付费阅读最多的前100篇文章按降序排列形成的榜单。成千上万篇各类文章中,成千上万的读者选此舍彼,愿意付费阅读,足见入选文章之价值。

2009年,国内“网络阅读Top100文章”排行榜中,来自文学期刊的作品有25篇,占四分之一。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文章”中,文学作品竟达57篇,占半数以上。同时进入国内、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文章”的总共只有31篇作品,文学作品就占了20篇。可见,网络阅读中,文学已经是国内外读者的普遍兴趣所在。

以具体刊物来看,《当代》《十月》《收获》《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啄木鸟》《长篇小说选刊》《安徽文学》《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9种刊物在国内、国外都进入了网络阅读量最大的100种期刊之列。尤其是《收获》,在国内、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文章”中,竟分别有8篇、19篇入选,在数以千计的刊物中名列第一,《当代》也分别入选13篇和7篇,两者共同成为文学期刊网络复兴的旗帜。

文学期刊的网络热读,说明网络用户对文学的阅读需求其实十分强烈。我们不必悲观地认为市场经济、物质时代的发展已经使文学已经失去了广泛存在的社会基础。相同的内容而纸版发行不力,我们不能苛责读者,而只能从居于读者、内容之间的渠道方面寻找原因。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网络实在不容忽视。

二、文学期刊经由网络平台传播的优势

文学作品网络热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学期刊的内容特点,适应了网络传播相对于纸版发行所具有的某些优势。这些优势既综合了互联网本身特点,也结合了龙源期刊网作为网络内容汇聚、分发平台所具有的强大功能。

(一)发挥“长尾”效应,累积内容价值

所谓“长尾”效应的发挥,是相对于“二八”法则而言的。纸版期刊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初出版时期,短时间内获得绝大多数的收益,此后更长时期内的“过刊”几乎不再具有经济价值,即在20%的时段内获得了80%的收益。而期刊网络平台重新整合刊物内容,将之储存在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随时便捷调阅,同时将纸版的以“刊”为单位变为以“篇”为单位,打破了刊期界限,使过刊文章不再“过期”,能长久传播,优质内容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长尾”效应,创造持续的长期的效益。过刊内容的“尾部”价值经长期的累积,或许超越“当期”刊物阅读量,获得更大效益。

这在2009年“网络阅读Top100文章”榜单上有着生动展示。国内付费阅读最多的100篇文章中,发表于2008年8月之前的“过期”文章达23篇,其中最“老”的文章发表于2005年。海外付费阅读最多的100篇文章中,“过期”文章达24篇,最“老”的发表于2004年。几年以前的文章仍有着不低的阅读量,继续贡献出不菲的价值。对纸质期刊而言,这些阅读量的价值将难以显现。

而文学作品由于内涵深厚,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因而时效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而藏之愈久,价值愈显,所以比一般文章更能发挥“长尾”之效。读者也并不急于在刊物刚一出版时就购买阅读,“过期”内容的价值更加突出。所以,在国内、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文章”中,属于2008年8月之前的“过期”文章分别有23篇、24篇,其中文学作品分别有6篇、10篇之多,居各类别文章之首。这些“过期”文章的阅读量累积起来,对文学期刊的贡献率不可轻视。

(二)降低传、受双方成本,提高传播效益

纸质期刊如果发行量增大,印制、物流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边际效益递减。尤其是文学期刊,与故事类、情感类、生活家庭类、娱乐动漫类大众化刊物相比,消费面相对狭窄,单位成本更高,从而加大了发行、营销的难度,与读者接触面更窄。恶性循环,终至积重难返,陷入困境。

而经由网络传播,数字化复制与传输几乎不耗费时间与材质,成本非常低廉,发行一万份和十万份几乎没什么区别。刊社获得同样传播量而成本很小,读者阅读成本降低而群体扩大。在龙源期刊网上,读者阅读一本文学刊物原貌版需要支付的费用约为购买纸质版本的40%,阅读文本版中一篇一万字左右的文章,约需0.30元,远低于纸质价格。

另外,龙源期刊网等网络平台凭借强大的技术能力支持,基于自己海量的资源数据库,能针对机构用户进行“打包推荐、捆绑销售”。即根据用户的选购与消费“意图迹象”进行数据分析后,按需求供给资源,将最适合的内容有规律和针对性地推送给用户。这就降低了机构用户的选购和消费成本,因其便利、节约反过来提高了用户的购买热情和内容利用率。众所周知,文学类期刊中,文摘类为数众多,并且多数比原创类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网络平台有选择地进行内容搭配后“按需推送”的方式能发挥更大功用。

(三)增加参与性、粘合度,提升读者阅读量

纸质期刊由于版面有限、沟通不便等原因,编、读交流不足,读者发表意见并参与编辑活动的程度有限,读者之间的联系更加薄弱。这在人们主体性、参与意识普遍增强的当今时代,不能不说是纸版刊物的一个弱点。文学期刊读者的参与意识更强,他们往往在阅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理想、情感,继而产生说话的冲动,希望讲自己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文学潜质好、生活阅历丰富的文学爱好者,发展成为作者、甚至作家,他们具有作者、读者的双重身份,参与热情非常高涨。80年代文学高潮的兴起,就与广大读者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如今,网络平台为读者参与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龙源期刊网等网络平台,一方面依托其实时互动、容量庞大的基本特征,以博客形式为读者、作者、刊社开设了发表空间,可以投稿、荐稿、评论,围绕某一篇文章或某个话题展开争论;另一方面在内容组织和呈现上,聚合不同类别、期别的刊物,同时又打通类与类、期与期的界限,围绕不同读者的阅读兴趣、需求形成纵横交错的期刊矩阵。一位读者阅读了某一篇文学作品,随后系统可以自动为其提供不同类别、刊种、期别的其他主题相近的文章,供其选择。版面设置的有形空间和内容组合的无形矩阵,共同形成网络阅读的“场效应”和“阅读圈”。在其作用下,读者容易由阅读某一篇文章延展到更多文章,在虚拟的“圈子”中相互交流,获得认同,增进了对某类文章的粘合度。文学期刊一定程度上就是借此实现了更广泛的网上传播。

(四)相对独立于纸刊发行,拓展读者群体

龙源数据显示,期刊纸版发行量大小与其在网络世界是否受欢迎并无必然联系。“网络阅读Top100期刊”排行榜上,《青年文摘》等11种期刊连续5年进入前100强,是网络传播中名副其实的“畅销”品种。将各刊社提供的2009年纸版月发行量,与同期网络阅读量比较,可以看到两者并不密切相关。其中《青年文摘》《人生与伴侣》的纸版发行量巨大,分别为300万、70万,其网络阅读量也较高,分别为74.1万和29.9万。而其他9种刊物的网络传播、纸版发行数据之间几乎没有对应关系:《大众医学》《大众摄影》分别发行35万、15万,网络阅读量为12.8万、16.2万,《轻兵器》《大众电影》《人民文学》纸版都发行了5万,网络阅读量则达到17.4万、19.8万、18万。

网络传播量的相对独立,一定程度上表明期刊纸版发行并不会受到冲击,相反,会产生广告效果。《中国作家》主编何建明表示,“目前网络对刊物的发行量上还没有明显的影响。倒是一篇好的作品首先在刊物上发表后,又通过网络的传播其影响力更大了,而且也有利于刊物的第二次‘发行’高潮”。[2]的确,纸版期刊的视觉舒适度、适于珍藏的优势仍在;尤其是纸质文学期刊,其读者多数钟情于刊物与文学的典雅相融的质感、墨香,追求一册在手、思接千载的心境和情境,不仅内容,其装帧、设计、用纸、字体都体现着一种情趣,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是不会轻易转向网络的。

文学期刊的网络读者基本上是另外一个群体。他们更加年轻,并且文化层次较高,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主动寻找并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日深,他们不再满足于即时、粗浅的快餐型内容,而希望从文学里吸收新的观念,了解人生的情感细节,探寻生命的真谛,表达对人文的关怀。网络平台适应的是这批成长起来的网民的阅读需求。对发行不畅、规模较小的文学刊物而言,维护原有的读者队伍,并把握网络给予的传播机会,拓展新的读者群体,是在数字化时代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文学期刊网络传播的基本策略探讨

(一)坚守文学品格,打造精品内容

在发行不畅、经济困顿的情况下,文学刊物曾刮起一股改刊风。不少刊物形式上模仿时尚类,内容上向故事、情感类看齐,由雅变俗,由纯变杂。积极探寻出路是正确的,在竞争中分流也属正常,但一窝蜂地向低端发展就走向了错误。《十月》副主编宁肯指出,“刊物变了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不像是文学杂志了,和其它杂志混淆在一起,丧失了原有的特点,读者并不接受。”[3]《海燕·都市美文》总编辑古耜也认为,“纯文学期刊老变面孔不是好办法,因为读者群体基本固定,不喜欢文学的人已经退出。在大的文化境遇下,只有把最好的文学作品呈现给读者,刊物才有生存的可能。”[4]文学就是文学,还是应该回到本位,坚守文学品格,在提高作品质量上下功夫。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反映,对现实生活深入体察、独到理解的思想启迪和情感体验,以及语言、结构、情节、风格方面高超的艺术水准是影响读者的最根本要素。真正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必然是具有可读性的作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需求的层次也随之“水涨船高”,浅薄的娱乐化消费终将被逐渐摒弃,精品内容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青睐。

从竞争策略方面来考虑,也应该坚持打造精品文学内容。免费易得的服务、娱乐、资讯、实用信息充斥各类媒体,良莠不齐的网络原创文学汹涌而至,各种新潮、煽情、华丽、性感的刊物触手可及,文学期刊唯有发挥期刊媒介深度整合、优选集萃的唯一优势,发挥文学作品最打动人心的思想深、艺术美的特点,才能形成错位竞争,获得生存机会。见异思迁,摇摆不定,甚至偏离文学本身进行“突围”,很多时候适得其反。

(二)积极利用网络,提高传播效率

世界范围内看,网络阅读日渐流行,而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下滑。网络最终

代替纸质出版物成为主要阅读介质已是大势所趋。文学期刊应该在坚持高质量内容、维护传统渠道的同时,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前文所述的多种网络传播优势,打赢数字时代的翻身仗。

    对网络的利用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加盟龙源期刊网等网络平台,或者自主打造个性化网站,或者在新浪等门户网站上开设博客等虚拟社区,以普通网页、电子文本、语音版、原貌版等多种版本,发布内容,征稿组稿,宣传征订,发起活动,征求意见,联系读者、作者,进行广告合作,等等。

为适应网络传播特点,并引领读者深入阅读,应当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形式创新。如为便于检索,可以为文章设置关键词、加摘要、写导语;借鉴互联网的即时互动,为栏目加按语,在行文中加批注、旁白、评语等。让读者由关键词的吸引阅读导语,通过导语走进全文,阅读过程中借助旁白、批注理解认知,最后结合评议深化认识。良好的阅读体验必然提高内容传播的效率,并带来高忠诚度的读者群体。

(三)将网络阅读量转化为实际效益

文学期刊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双方面的效益。纸质期刊发行中,这两方面效益基本是同步和一致的,发行带来销售额和阅读量,阅读量产生社会效益和广告收入。但在目前的网络阅读环境中,期刊通过网络获得的销售额和广告收入极低,与阅读量和社会效益不成比例。一方面原因是网民免费获得各种媒介内容的习惯一时间还未能改变,几乎所有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内容都没有获得实际收入;另一方面原因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认证,期刊的实际影响力没有得到客观评价,难以吸引广告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期刊网络发行量”认证体系。

当前,期刊网络阅读量已经相当庞大。仅龙源期刊网2009年国内“网络阅读Top100期刊”,阅读量就超过1616.4万次,海外“网络阅读Top100期刊”的阅读量也逾144.5万次。仅《收获》这一种刊物国内外阅读量就达到了364736次,而其纸版发行量不超过13万份。由此推及整体期刊,其网络发行量和实际影响力实在不容忽视。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已经宣布,将正式把期刊的网络发行量计入期刊有效发行量之中。在国内,龙源期刊网近日率先提出了“期刊网络发行量“的概念,具体认证体系建设尚待相关部门研究实施。

根据龙源期刊网的设想,未来的期刊网络发行量认证体系中,基本量化内容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在网络平台上付费阅读期刊的量及次数,二是虽未付费但点击相关页面进行内容浏览的次数。两者以一定的加权系数处理后相加,得到网络发行量。据龙源期刊网统计,后者约占网络发行量10%的比重。将两者结合,既符合以“付费”为核心的“发行”概念,也兼顾了网络环境的特点,对最终可能带来付费的浏览量予以重视,从而确保认证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期刊网络发行量”如获实施,则前文谈及的文学期刊在网络世界的强大影响力将得到确认,其内容的真正价值将不再仅仅根据其有限的纸版发行量进行评估,而是结合了数量庞大的网络发行量,更加客观、真实。在读者和广告主心目中,文学期刊的地位将极大提高,从而促进文学期刊的广告经营与其他增值服务,具体认证数据将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帮助这类期刊走出困境,走向繁荣。

综上所述,文学期刊经由网络传播的诸多优势,带来了龙源数据中此类期刊的优异表现,这提示我们,在坚持高品质内容的基础上,依据网络特点创新表现形式、传播手段和产业机制,文学期刊借助网络实现复兴大有希望。文学“是人类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消除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养和滋养健全完满的人性,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5]在高度物质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正无所皈依,前所未有地迫切需要文学这块栖息地。作为文学生产、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期刊应该也能够担当起这份使命和责任,引领人类情怀和理想,提升人生的诗意,与此同时,自身也以新的姿态高高飞扬。

 

 

Observate the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revival by by the dragon source data in network environment

Yu Chunsheng

 

Abstract:According to data which dragon source periodical net has nvestigated,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Still hel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network dissemination environment. Compares with the traditional periodical,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has the survival superiority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rough to analyzing these data, this article has also discussed the literature periodi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emphasis.

 

Keyword:Literature periodical;  Network environment;  dragon source periodical net

 

 



[1] 王翠屏:浅谈文学期刊的困境与出路,东南传播,2009年第7期。

[2]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文艺报,2007-03-01。

[3] 舒晋瑜:中国文学期刊生存状况调查,中华读书报,2007-01-17。

[4] 同上。

[5] 杨琼:文学创作与治疗:关于《巴黎圣母院》的一种解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