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贸易逆差”下的文化安全探析
隋岩 张丽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在保持着多年的贸易顺差的同时,影视文化的贸易却一度处于逆差状态。这种逆差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流通,令中国当下的文化面临巨大危机。造成这种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也才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贸易逆差 文化安全 文化自觉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产品贸易逆差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中外贸易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贸易顺差趋势,然而,在这个乐观的成绩背后,我们不能忽视了中外文化贸易中的逆差现象。特别是以影视产品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持续着逆差的趋势。
2006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曾经达到1.76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774.7亿美元①,而顺差的产生主要依赖于普通的货物贸易,对于服务产品来说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高达88亿美元。
在2007年,这种贸易逆差现象依然存在,以传媒产品进出口数据为例,我国的报纸、广电等媒体规模的生产能力较之以往都有了数量上的提升,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这种旺盛的生产力在量上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质上的提升,这在电视节目的进出口贸易中表现得十分明显。2007年,中国从美国、日本、韩国三国进口的电视节目总额分别为10977.27万元、2689.00万元和428.68万元,而向美、日、韩三国出口的电视节目总额仅为1641.00万元、522万元和300.00万元②。同时,每年中国要从美国进口20部分账大片,2007年也不例外,而中国除了《英雄》曾有幸登上美国分帐电影的行列中之外,其余所谓的中国大片则只能在国内赚得票房收入了。只看本国的数据大概不足以证明中国影视产业的逆差有多大,看一下2000年后其他几国的影视贸易数据便可得知。美国在2000年底的影视贸易出口就高达180亿美元,韩国在2003年的电影出口额达到3098万美元,而中国在2002年全年的广播影视业的创收总共仅为440亿人民币,只占全国GDP的0.5%,③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在中美贸易总额中,中方一直保持顺差,但是在电视节目进出口中却存在着明显的逆差。因此,中美在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文化软实力方面还有巨大的鸿沟。分析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并从中找到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路,可以为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影视文化的“走出去”战略找到可循之据,也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找到可行之径,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我们把国外的文化“引进来”了,却没有让自己的文化“走出去”。当自己的文化走不出去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就会在国际交往中处于失语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令中国的民族文化处于危机状态中。
然而,在贸易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现象的产生存在着复杂的因素。“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距,国家之间真正的对话成为空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显现着一种不平等关系,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话语权利,文化的‘贸易逆差’由此得以产生,并在以经济和政治为后盾的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愈演愈烈。”④对于今天中国的影视文化而言,内外双重因素导致了这种逆差的产生。
(一)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渗透
全球化语境下,与其说是文化的全球化,不如说是文化的美国化。美国历来都非常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较量中的重要地位。虽然美国没有像中国这样有非常正规和系统的文化部来对文化进行把关和管理,但是“美国的‘文化政策’却渗透于它的国家整体战略和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国的文化政策无处不在。”⑤而其文化战略的核心便是向全球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以及意识形态等。在美国学者福山的“意识形态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掩盖下,美国的文化霸权野心日益明显,他们在文化上的扩张就是要“把美国式的政治意识形态带给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以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⑥。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9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曾经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把美国的价值观输送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文化传播表象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的烙印,是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文化渗透。
今天,美国出口产品位居前列的已不再仅仅是航天、高科技,还有文化产品。“好莱坞形象、麦当劳文化已经成为现世的重要文化景观。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媒体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相当广泛,不仅对落后国家进行文化侵略,也对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占领其电影市场的95%、电视剧的93%、英语节目的75%、书刊市场的80%,为此,加拿大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呼吁采取保护本国文化的措施。”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文化的贸易逆差背后,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润之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政治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正如詹姆斯·彼得拉斯在其著作《二十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所言:“美国文化产业有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为其文化商品获取市场,一个是政治的,通过改造大众意识建立霸权。美国的文化商品之所以能够遍布全球,与政府在国际上对文化产业的保驾护航不无关系,美国文化产业既是商业的摇钱树,又是政治的传声筒。”⑧
当前中美文化贸易中,中国处于极大的逆差之中。美国影视文化产品对中国的大量输出,把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音乐、服装甚至语言、动作都带到了中国,其消费理念和流行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的青少年。电影《巴顿将军》《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号》《蜘蛛侠》《2012》,甚至连《加菲猫》、《玩具总动员》等动画片也充满了美国精神。这些经典美国电影在好莱坞的光环照耀下把带有美国精神的人物深深刻在了中国观众的心目中,使观众对美国的价值观念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然而,在好莱坞电影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美国的电影是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其电影投资动辄上千万美元,这在其他国家就很难做到。好莱坞电影吸取了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在强大的制作团队支持下把生产出来的影片销往全球,以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美国的这种影视产品的强大竞争力背后是其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是美国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面对美国文化产业的强大攻势,中国在中美文化贸易中的巨大逆差面前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这种文化倾销与侵略面前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来应对美国的霸权。
(二)中国影视产品自身文化价值的缺失
2009年的影视市场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论是电视剧市场的繁荣,还是电影票房收入75亿元的意外惊喜,都比往年有了巨大突破。然而,在影视剧题材上我们很难看到反映中国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近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繁荣大多集中在古装剧以及家族剧中,即便是有反映当代青年人的少数作品(例如“青春三部曲”这样的类似于青春偶像剧的作品)也还是脱离现实生活的梦幻作品,很难让人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神赋予我们的感动。当一部作品感动不了我们自己国家的人民时,它又如何能够感动国外的观众呢?电影市场的无序与繁荣更是一个巨大的悖论。2009年的贺岁档千篇一律的古装题材,除《十月围城》可以看到国人的一丝爱国情怀外,其余的影片则很难唤起观众的共鸣,更不用说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了。这一点好莱坞的电影就会非常注意,他们的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受到追捧,就是抓住了人类的共同心理需求,比如说亲情、爱情、生命、个人奋斗等具有全人类共同情怀的元素,观众在不经意间会受到感染,于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染下认同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无处不在的美国精神。
就中国的影视产品而言,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比电视的影响力更明显,然而,中国电影近年来在文化上的追求却十分脆弱,不仅没有把中国文化的精粹传播到国外,反而出现了极度同质化倾向。自第五代导演开始把中国电影传播到国际视野中去,很多电影就瞄准了中国文化中的边缘视角,《霸王别姬》《红高粱》《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虽然把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让国外的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但在这背后却也深藏了众多隐患。接下来的中国电影并没有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而是盲目延续了中国文化的奇观现象,把中国的神秘主义演绎到了极致。这是对中国某些边缘文化的放大或者夸张,是为了迎合国内外受众而为之的文化误导。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是武侠、黄土地与封建礼俗,我们有着更多的优秀文化可以搬上银屏。而在中国电影中看到的却是被同质化了的视觉奇观。市场经济下以受众的审美视角为中心,获得良好的票房收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旦陷入了一种视觉同质化的泥淖中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说当年《英雄》的票房成功源自于画面的美感以及东方文化中些许符号之美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江山美人》《墨攻》《三枪拍案惊奇》《刺陵》等众多古装大片则在极尽奢华的画面中丧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各种似曾相识的画面穿梭在大片中,虽然精致不失美丽,但缺少了一种意蕴之美。当观众在无休止地观赏着如此众多的华丽大片时,视觉的冲击只是短暂的快感,快感过后,留下的记忆却转瞬即逝。在众多华语大片中,华丽的外衣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于是所谓的中国大片只能在国外受众对中国梦幻式的东方想象中游离,这种审美的单一性势必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其艺术的生命力。
当年一部《疯狂的石头》赚得了满意的票房收入,这是电影界的喜事。但是后来的《疯狂的赛车》《高兴》《倔强的萝卜》《十全九美》等疯狂系列陆续出现在银幕上时就不再具备独创性了,这种审美乐趣也势必会被无休止的“疯狂”所掩埋,观众再也狂欢不起来了。艺术创作的确要考虑到受众的欣赏习惯和观赏诉求,但是如果仅仅是在最外部的感观上来刺激观众无异于饮鸩止渴。艺术的最大魅力源于其不确定性,源于其创新性,也源于其意蕴。当然,审美意蕴是属于比较高的审美活动,但只有站在这种高度上去进行艺术创作才能使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呼应,才能产生艺术创作中的共鸣,从而令艺术作品得以升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去表达的文化元素丰富之极,只有多从这些养料中吸取精华,才能去丰富我们艺术品的精神内涵。特别是影视文化作为流传最广的大众文化文本,在传达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影视文化之所以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既有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也有中国自身影视产品的问题。因此,要扭转逆差,维护文化安全就要从内外两方面来求得策略。
三、中国影视扭转贸易逆差的策略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影视文化的贸易逆差现象,贸易的跨国传播让国外的文化进来,既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也为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因此,要扭转这种逆差现象,并非要去阻止国外的产品走进来,而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令其走出去,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如何发展我们的影视文化产业便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建立中国影视文化的自觉意识
“中国人最大的不幸,不是不为世人所了解,而是不为世人所真正了解。或者说,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他们所了解理解的中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公正的。”⑨这种被误解的中国往往是通过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传播出去的,或者是通过在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所了解到的,这种真正的中国形象没有建构起来源于中国的影视文化还没有树立一种自觉的意识。当好莱坞大片的进入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时,我们的影视制作也开始学习好莱坞的制作,在动作特效和明星、场面上下功夫。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好莱坞电影最令人难忘的还应该是影片中流露出来的精神和情感。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神秘与古老的气质的确可以成为吸引国外观众的元素,但那不是整个中国,那只是中国文化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有着独特的民族特性,不仅仅只有韩国人尊崇儒家文化,我们才是真正的儒家文明的传承者,而我们在中国影视文化中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精髓的踪迹。中国的影视文化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觉,不以他国文化指向为追求,应该建构起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欧洲的文化追求,要成为文化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与迎合者。“建立自己民族的话语模式,追求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⑩是中国影视文化矢志不渝的追求。
(二)大力扶持影视文化产业
美国和韩国的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并受到了中国影迷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其自身影视产品的魅力,其背后是其国家政策的强大扶持。韩流之所以在中国吹得如此顺畅离不开其“文化立国”的战略思考。中国也一样,要想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真正要做的不是要去抵制韩流,不是要去阻止美国文化的渗透,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自己的产品竞争力。目前我国影视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其每年的生产总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收入总和还抵不过一家王老吉的年销售额。因此,要扭转这种逆差,把我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来大力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借鉴美国、韩国等比较成功的文化立国经验来发展我国的影视产业。
(三)在国际化语境中增强同国外影视机构的合作交流
文化封闭只能导致文化的日益没落,更谈不上安全。对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来讲,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同他国的合作与交流。当前我国的影视产业机制还不完善,只有在同他国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弥补我们在创作上的不足,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致力于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在同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中也为我国的影视作品在国外的发行提供了便利渠道,令我国的影视作品能够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文化全球化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的文化正面临着一定危机。既然是危机必然有危险的一面,也有机遇的一面。因此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就该看到隐藏在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现象背后的文化意识,在传播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听到中国文化的独特声音,在文化的传播中让世界看到一个真正的中国,了解一个当代的中国,体会一个开放的中国。
注释:
① 数据源自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70110/21083234888.shtml。
② 数据源自喻国明、焦中栋:《中国传媒软实力发展报告》,同心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3页。
③ 以上数据源自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媒体经济》,2008年3月。
④⑦⑨⑩ 隋岩:《跨国传播中的文化“贸易逆差”与中国电视文化的自觉》,《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3月。
⑤ 参见美国国土安全文化局官方网站:http://www. hscb. org。
⑥ 黄旭东:《美国文化安全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⑧ http://www.yinxiangcn.com/xueshu/200710/4857.html.
(作者简介:隋岩,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The Security of the Culture Because of Chinese TV and Film’s Trade Deficit
SuiYan Zhang Liping
(TV and News Colleg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s tra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China has maintained a trade surplus for many years, while trade in TV and film's culture once in a deficit state. This phenomenon hindered the flow of Chinese culture, so that China faces a huge crisi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re are many reasons about this defici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nly to find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phenomenon can be targe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Chin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but also to safeguard the security of our country's culture to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
Key words: trade deficit The Security of the Culture Cultural Awar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