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译制与国家文化安全
----译制文化产业发展新思维
麻争旗1 高长力2
(1.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2.国家广播总局宣传管理司)
内容摘要:全球化促进了中外影视作品的交流。我国的译制业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文化功能:引进译制是把关人,发挥着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作用;民族语译制是加速器,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外译制是助推器,可以为影视文化“走出去”提供助力。如何发展译制业是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译制业 把关人 加速器 助推器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外国作品可以大量涌进来,我国的作品也可以不断走出去。时代的变迁赋予了传统译制业多重功能。在引进系统,译制必须把好语言关、文化关、艺术关,用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转化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民族交流系统,译制发挥巩固边疆、推动民族地区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在对外输出系统,译制有助于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宣传效果,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手段。新的时期如何发展译制产业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课题。
一、译制片——语言交换的产品
译制片曾经是外国影片的代名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译制片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宽泛,它不仅指引进作品,也包括输出作品,可以说,凡是经过译制加工的广播影视作品都属于译制片的范围。这一重大变化引发人们对译制的属性和价值进行新的思考。
1.译制概念的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间,对外国电影的配音一直是译制的主体,因为当时没有别的选择。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电影译制走向辉煌,出现一批译制经典,译制的语言引领着时尚,甚至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另一方面,电视译制越来越活跃,并逐步成为译制的主流,社会话语也从单纯的“电影译制”扩展为既有电影又有广播电视的“广播影视译制”;进入网络时代,字幕翻译迅速扩大,网络在线字幕、光盘字幕等形态赋予了译制新的内容。中国进入了文化多样的时代,译制概念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多样性。
2.译制范畴的扩大。如果从更广的维度看,译制的发展不只表现在引进系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语译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再进一步讲,中国的强大必然以文化输出为标志,对外译制越来越显示出对外文化渗透、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独特优势。译制片的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了集引进、民族语交流、对外传播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国家广播影视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3.译制片的品性。译制片跟整个广播影视业的情况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按照“品性论”的观点,我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三个阶段。①译制片的发展恰好也符合这一历史演化的阶段性。比如,译制的早期(1949—1978)属于“宣传品”阶段,辉煌期(1978—20世纪90年代中)是“作品”阶段,到了多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则成了“产品”阶段。译制片的特点基本符合广播影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宣传品”的主要属性是服从政治需要,“作品”讲究艺术审美和个性,而“产品”则是市场化、产业化的结果。
4.译制的战略意义。如果从“走出去”的战略高度看,译制片既是对外宣传品,同时又是广播影视产品,既可以为国家政治服务,也可以为企业经济创收。显然,译制的风格和语言必然受传播目的的制约。作为宣传品,那就要替党和国家说话,宣传党的政策、维护国家形象;作为产品,则需兼顾艺术性和娱乐性,不能只讲政治,而是政治、经济、文化一起抓。
二、把关人——引进译制的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广播影视作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大量传入我国,其数量不断增加,影响日益加深,对我国汉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构成极大冲击,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②开放意味着引进,引进是为了学习交流,但同时必然带来负面冲击和渗透。译制存在的价值就在这里:译制的方法既是克服语言障碍的必要途径,同时又是保护民族语言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译制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家影视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通过政策法规、行业自律、从业者的自觉意识等各个层面实现对译制工作的有效管理,使译制成为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③
在引进播放西方广播影视作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译制的手段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正确的译制政策和恰当的译制技巧,可以发挥我国汉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创造“屏幕魅力”的同时,有效地转化西方文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译制可以过滤有害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抵御西方语言文化渗透,从根本上挫败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
在过去60年的译制实践中,广大译制工作者坚决贯彻党的政策,充分发挥汉语言的魅力,积极探索“让外国人的嘴讲中国话”的艺术规律,赋予了译制片独特的审美品质,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译制片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经验为新时期做好译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种认为配音译制已经过时的观点显然是缺乏文化自觉、缺乏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狭隘思想。④
三、宣传员——民族语译制的功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约30种文字,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相通的语言和地区方言。由于语言的隔阂,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无法欣赏汉语的电影(以及外国电影)。加强民族语译制可以促进民族地区观念的革新,激发广大人民学习科技、与时俱进的积极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与14个国家领土接壤,加大对这些地区宣传中国的力度,加强广播影视文化输出将是长期的和必要的。在这方面,民族语译制工作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民语译制是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语译制工作,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指导规范民族语译制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9号)明确指出:“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电影。”目前,国家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十个民族语译制中心,平均每年提供几十部影片和上千集电视剧的版权,免费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制。民族语译制单位承担着全国的少数民族地方电影译制工作,年译制量约为45部。民族语译制的工艺和技术也不断与时俱进,越来越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发展少数民族语译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地方稳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发展建设大局。中央先后召开西藏工作会议、新疆工作会议,确定了大力发展双语教育、大力加强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译制等重大战略决策。做好广播影视节目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系统的重要任务。
四、助推器——对外译制的策略
广播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影视作品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因而在思想输出和文化影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广播影视作品出口成绩斐然,但是,在国际文化产品贸易和国际传播大格局中,西强我弱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⑤全国政协委员周骏羽指出,“我国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因语言障碍而不能及时走出国门,不能得到应有的市场开发和价值实现,也不能产生有效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影视译制工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⑥
对外译制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手段,加强对外译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广播影视作品的输出,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传播效果、增强我国广播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形象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要取得突破性进展,面临克服语言文化障碍和提高国际营销能力两个瓶颈,亟需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出相应的策略。⑦比如,应当加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输出作品题材的广泛性、价值观的普适性、表达方式的适应性、文化观念的可转换性等基本要素,加强对译制技巧和营销策略的研究,以更好地为“走出去”工程寻找出路、提供助力。这是译制研究、国际传播研究和外宣研究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⑧
注释:
① 参见胡智锋、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现代传播》,2008年第4期。
② 今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资深记者傅振国向中央提交了《英语,正在深度入侵汉语》的报告,深刻剖析了由于受英语的冲击,汉语出版物大量充斥汉语英语混杂的情况,疾呼“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英语入侵汉语,300年后汉语会消亡”。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国务院法制办、国家语委等有关部门,制定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和配套的外文使用法规,同时要求媒体带头规范。此文已由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③ 国家对译制片通过许可制度和审查制度实施三级把关:由谁引进、引进什么要得到国家的许可,这是第一道关;接下来,由谁来译制、怎样译制也要得到国家的许可,这是第二道关;经过译制单位加工的外国影片还要通过审查才能最后发行、上映,这算是最后一道政策关。
④ 如前文所述,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的中华文化之根——汉语,已经受到英语的很大冲击,汉语出版物已经成了汉英混合物,保护民族语言的迫切性已经到了国人须惊醒的地步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包括懂点英语的学者,公然表白要看就看英语原版的,不看配音的。难道中国文人真的到了喜欢英语并愿意被英语洗脑的地步了?难道中国的文人真的忘却自己肩负着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的责任了吗?更为遗憾的是,有的官方媒体竟然把宣扬英语原版的论调报道出来,此等现象不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警惕吗?
⑤ 2009年我国影视节目出口总时长达10617.2小时,影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金额达8604.2万美元,中央电视台海外用户数达13248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数字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网站。
⑥ 参见周骏羽:《重视影视作品译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1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
⑦ 关于外宣工作,人们往往认识到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却忽视包括电影、电视剧在内的非新闻类的影视作品的对外译介工作,忽视这些作品的思想文化的渗透作用。
⑧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关于译制片的研究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分析和论述,其中大多数是针对某部作品、某些演员的,很少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等学术层面予以深刻系统的剖析,更不用说从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形象等高度进行理论和决策分析。
(作者简介:麻争旗,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高长力,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
Translation-&-dubbing and Cultural Security:
A New Concept of China’s Dubbing Industry
Ma Zheng-qi Gao Chang-li
Abstract: Globalization promote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audio-visual products through which western movies and TV programmes enter China’s market and home-made media products are finding ways to go aboard. It is under this new context tha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industry of translation-&-dubbing are endowed with multi-functional commissions. It serves different purposes in operation of its sub-systems. For one, that is, in the system of importation, it is a gatekeeper protecting national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 another, where home-made-mandarin products are rendered for ethnic audiences, it is an accelerator for loc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When adopted for better exportation of Chinese products, it is an easy mover reducing obstruction both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Thus the development ofChina’s national industry of translation-&-dubbing is an issue of last importance concerning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ranslation-&-dubbing gatekeeper accelerator easy-m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