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环境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思考

市场竞争环境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思考

 

钟蕾

(北京中视达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面临的严峻的困境。作者以积极传播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在商业大片、艺术片、主旋律片的体现,并以《建国大业》、《风声》为例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传播问题。

关键词:中国电影     主流意识形态     积极传播

 

一、关于主旋律与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述

1、主旋律电影与当今中国电影主流

“主旋律”作为一个概念或术语源自1987年3月,国务院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①]。这个口号提出的大背景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社会从经济、思想、言论到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诉求中首先就是人们日益寻求生活中的娱乐自由而摒弃生活中的政治约束。迎合群众娱乐诉求的商业‘娱乐片’《神秘的大佛》、《少林寺》、《武林志》、《武当》、《代号美洲豹》等大批涌现,掀起了中国电影的娱乐大潮。截至1989年,娱乐片产量高达国产电影生产总量的75%[②],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与此同时,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为代表的,以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毕业生为主体的,以中国‘第五代导演’标签为标志的艺术电影,如《黄土地》、《红高粱》等相继在国际上荣获电影大奖,形成中国电影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始至终地代表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内容的主流政治电影处于娱乐片和艺术片的腹背夹击的存亡挣扎中。然而,虽然娱乐片产量高,票房好,但其因制作上的粗制滥造,内容上的低级趣味,并没有真正培育起健康的观众市场。艺术电影,虽然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却因其故事选材上的非大众体验和表现形式上的超前卫主观意识,使其只获得各类电影节的青睐而背离或忽视与大众的情感沟通,形成中国艺术电影为电影节而拍,为导演的自我表达而拍的一个独特现象。在这样特殊的中国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电影应该如何肩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讴歌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让电影承载革命历史教育和宣传的功能,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忧患考量。于是,在提出“主旋律”口号不久的1987年7月,中央批准成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88年1月1日,国家广电部联手财政部建立专门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资助基金”。如此,“主旋律”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中国电影的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和体现。这个体现,无一例外的表现为中国革命历史和现实的单一内容选题上,主题思想是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而人物塑造上其核心点是树立社会主义,共产党人的模范英雄形象。

应该说,“主旋律”的提出,主旋律电影的形成是中国政府对中国社会环境的积极健康引导的一种责任考量和战略部署。然而,由于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局限性,“主旋律”被限定在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时段空间,成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60年中国革命史的歌颂和宣传的一个音符,一种声音。这个被局限了的定位让主旋律电影无意却事实上放弃了对中国五千年广博深厚的璀璨文化和历史表述的主权,主导权,因而也就失去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家主流意识在中国电影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至此,主旋律电影旗帜鲜明地,却又是以放弃真正主旋律身份为代价的将自身定义成宣传党,宣传党的领袖和好干部的一个专有名词,将自己边缘化,狭义化,在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失去渊源,失去关联的同时,失去了观众缘,失守了票房,失守了电影市场,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定类型片”,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带着政府发放的经费救生圈,在政府规定的内容区域范围内按政府规定的游泳动作辛苦的游泳,迷失、沉浮在无处是彼岸的商海中。

因而,主旋律电影,它虽代表当今中国政府的战略诉求和美好愿望,却没能如愿以偿。主旋律电影不但没有形成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反而失守了其对新中国电影几十年的主导地位。

那么,什么电影是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呢?

2、电影主流与主流电影

从当今中国电影的年总产量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生产由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电影票房由商业大片独挑大梁支撑。主旋律电影完成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配合。艺术片的目标是国外获奖。三股电影生产势力形成中国电影业奇特的中国特色。而三股电影势力因方向的不同而没能汇聚成一股电影合力形成电影主流。

因而,当今中国的电影市场因没有电影主流而难以定义其主流电影。

什么是主流电影?

“电影界对主流的意义和定义有两种,其一是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主流电影,另一种则是市场意义上的占据主流的电影”[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星认为:“主流电影概念包含了广义和狭义的差异理解。就广义而言,泛称我们时代潮流中具备主导因素的电影,对其包容何样类别创作也会有不同的定性理解,还需要认真讨论。但对于狭义的‘主流地电影’,我们其实有约定俗成相对清晰的认识,即以主旋律为中心的创作”……主流电影在狭义认识上包括:“主流意识形态认可、国家政策倡导、主导文化价值观体现、情态表现积极向上、表现历史与现实健康的电影创作”[④]

电影学者万传法认为:“未来的中国主流电影,必须建立在一系列的‘和谐性’的基础之上”。即“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的和谐统一”,“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和谐统一” ,“人文性、灵动性、体验性的和谐统一”[⑤]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中国的主流大片应该是主流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和谐统一”[⑥]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电影传播学者钟大年认为:“……主流商业电影必然要传递与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且具有抑制颠覆性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的内在调节机制”[⑦]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江平则认为:“所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影片都是主旋律,但主旋律往往被赋予某种政治色彩,现在用主流影片的概念代之,更容易被观众接受”[⑧]

在认同以上个专家学者对主流电影的认识理解的同时,我认为,主流电影,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传播,首先必须强调其具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即大众传播四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传播信息首先就是传播以世人所共同认可和推崇的积极、健康、美好的道德价值观为主流意识形态取向的信息。

好莱坞所代表的美国主流电影其主流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共同元素构成?

《阿甘正传》、《拯救大病瑞恩》、《辛德勒的名单》、《哈利伯特》、《金刚》、《泰坦尼克号》…… 这些影片中的共同点是其主人翁,肩负的都是弘扬传播人性光辉的使命;其电影主题都是对人类共同认知的积极、健康、美好道德价值观的积极传播。因而,可以说,美国主流电影不是哪一个特定的类型,特定的题材,特定的故事,而是对以积极、健康、美好道德价值取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传播就是美国主流电影的基本思维和表达逻辑。 

美国的票房也是由商业大片所主导。美国的商业大片属于美国的主流电影。但美国主流电影不是商业大片的同义词,不是仅有商业片构成。美国主流电影由主旋律电影所共同组成。这个主旋律就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即传播人类共同认知的积极、健康、美好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主题理念;传播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大众信念;传播爱、关怀、奉献等人类美好感情为表述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这个主旋律形成的主流电影凝聚的是所有电影的类型、风格、题材、人物。主旋律电影汇聚电影主流,流向健康美好的积极传播方向,形成美国电影始终如一,源远流长的电影主流。

美国主流电影反映的是电影市场的主流,是电影市场需求的主体,即大众需要。所以,主流电影首先是满足大众的需求,为大众所喜爱的电影。主流电影既大众电影。不论商业大片还是什么类型的影片,为大众接受和喜爱就是大众电影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制造一个‘主流电影’的词汇呢?大众电影,反映的是大众的需求,市场的规律,社会的秩序,和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它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表达和发展的契机和空间,它同时也为电影工作者设定了作为传播者的社会道德责任的自律底线。

因而,主旋律,主流,反映的就是被大众认可的积极、健康、美好的道德价值观。符合这个价值取向的,就是主旋律,主流,就具有大众性,是人心所向。

美国电影业,美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强大就在于深刻认识和牢牢掌握了这个主旋律,将其演变成一种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凝聚力的强大的软实力:美国精神。

3、对当今中国电影主流意识形态表述的观察与思考

商业大片是当今中国电影的票房主流。但,商业大片不能代表中国的主流电影。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却是当今中国电影的存在现状。

中国的商业大片和艺术电影在整体艺术形态表述上,缺失对于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道德价值观取向和底线的把守,甚至缺乏其把关意识。因而,商业大片虽能主导票房,艺术片虽能获奖,但,因二者无法承担起表述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使命而无法成为大众电影,形成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主流。这也是中国政府提出“主旋律”概念的战略考量。这个忧患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中国电影业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自我挑战。

当今中国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是什么?

 

商业大片的意识形态表述

自2002年电影《英雄》开创中国电影史上的商业大片时代以来,截至2008年,在过去6年中,主导中国电影票房的商业大片的电影主题所表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向和主旋律是什么呢?

《英雄》、《天下无贼》、《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近代黄金甲》、《投名状》、《色戒》、《太阳照常升起》、《赤壁》、《集结号》,这些中国电影的各年度主打商业大片,其主题可以基本概述为:欺骗和背叛。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这里借用2007-2008辞旧迎新之际《色戒》、《投名状》、《集结号》三部商业大片上映之际社会上广为流行的一则顺口溜来概括:看了《色戒》,知道女人不可信;看了《投名状》,知道兄弟不可信; 看了《集结号》,知道组织不可信。“欺骗与背叛”的主题传播的是“不可信”的信息。电影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向,以积极传播的视角来定义,就是逆向的,反向的,负向的。是逆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人心所向的诉求和意愿的,即逆人心所向而动。我认为,这是这些商业大片“叫座不叫好”的最重要原因。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需要区别于其他商业大片而作个案另当别论。虽然,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集结号》,也是围绕着欺骗和背叛在讲故事,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向却是积极、健康、美好的。因为,同样是讲述欺骗和背叛,冯氏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始终是真善美最终战胜假丑恶的。这个“最终”决定了其影片顺应了人心所向的诉求和意愿,这个“最终”,坚守了一个传播者的社会道德责任义务的底线,这个“最终”让冯氏电影在过去十年中,创造了不间断的票房奇迹的同时,免于遭受大众的集体“声讨”。这不是冯小刚的侥幸。冯小刚作品需要传播学者从传播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个必然就是,冯氏电影(《夜宴》除外)反映了我们社会的环境;反映了在社会环境中大众生存的状态;反映了世态炎凉,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批判,不是不阴不阳的指三道四,不是消极、负面的揭露,而是怀有美好的愿望,展示人性的关怀和温情。冯小刚电影票房的成功,不是简单的商业大片的营销成功。我认为,冯小刚电影成功的核心是其大众普遍认同感,即对道德价值观的认同感,对人物情感的认同感。这与成功的美国电影在成功元素上是契合的:电影主题积极、健康、美好的价值取向为主旋律基调;戏剧性的电影八股文叙事结构;可爱或可接受的主人公;圆满的结局。

当然, 冯小刚电影也还存在意识形态表述上的把握不足或不准。比如,《集结号》中有一个细小的情节:当主人翁谷子地在墓碑前得知他的团长根本就没有让小号手吹响过让他们撤退的集结号时,谷子地对着老团长的墓碑有一段激情宣泄:“……你们怕被咬死,那我们呢,九连呢?!”这段戏,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但是,它没有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反而成了整部影片的蛇足,败笔。因为,作为军人,军令如山。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没有讨价还价,没有条件可讲。古今中外,这是大众的普遍认知。因而,我认为,谷子地的这段真情告白,没有为他死去的兄弟们讨回公道,洗刷冤屈,反而亵渎了他们的壮烈。这是《集结号》在意识形态表述上的‘不拘小节’所带来的一个瑕疵。

瑕不掩瑜。冯小刚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是符合人心所向的主旋律表述,其方向积极、健康、美好,因而,冯小刚电影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是大众电影。

 

艺术片的意识形态表述

中国艺术电影,从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伊始,和获奖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艺术片甚至成了获奖片的代名词。因而,把获奖作为目标也成了很多艺术片制作的动力和目的。这个动力和目的,让艺术片制作者在其电影创作中把艺术和市场,创作者和观众放在了一个“鸡同鸭讲”的没有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的交流障碍中。我认为,构成这个交流障碍的主要因素是以获奖片为代表的大多数艺术电影的创作者们,没有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述反映大众的认知。因此,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也就无法得到大众的喜爱。比如,近几年带给中国电影荣誉的《孔雀》、《青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左右》,还有《苹果》,《太阳照常升起》等等,这些影片的主创人员都是有着艺术追求和艺术表现力的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然而,在选择故事的题材和意识形态表述上,这些艺术片的主题与商业大片的主题基调有着惊人的相似:展示欺骗与背叛。不同于商业片的事,艺术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表述更带有创作者主观,自我的特征,使‘我’在电影中大于观众。所以,这类影片,虽有艺术追求与创新,但因缺乏对大众的热爱,而失去为大众所爱。我认为,中国艺术电影的最大困境,来自其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述的方向性错位或出偏上。电影类型不是干扰或阻碍一部电影票房的根本因素。能否赢得人心是任何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

 

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自“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在1987年三月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至今,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转型期和飞跃期四个历史阶段[⑨]。主旋律电影顾名思义定位在对中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述上,即“……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我们的主旋律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给人以鼓舞和鞭策,而不能贬低、丑化、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⑩]

在展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定位下,主旋律电影拍摄出了一系列重大革命战争史诗片,如《南昌起义》、《开国大典》、《大决战》、《鸦片战争》、《太行山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优秀共产党员的传记片,如《周恩来》、《毛泽东的故事》、《邓小平1928》、《孔繁森》、《张思德》、《生死牛玉儒》、《焦裕禄》、《任长霞》、《郑培民》、《铁人》等。这些影片,在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表述上突出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舍身忘死,奉献一切的共产主义信仰、理想和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平统一的价值理念追求。这些主流意识形态的基调和方向是积极、健康和美好的。然而,由于这些影片主题先行和歌功颂德基调定位,这类影片虽带着明确的积极价值观传播信息,却因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说教化、狭隘化的表述而使其远离了大众对于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形式的基本诉求的满足,因而失去了大众对其的娱乐兴趣。主旋律电影甚至和宣传片划了等号。

然而,1996年,一部主旋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却取得了当年的上座人次冠军,票房冠军,并在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奖项[11],叫好又叫座。电影让英雄身边的普通人成为主人公走进大众地视线,真情感人,是主旋律电影的一个突破。严格的说,这部影片不应用主旋律电影,艺术片或商业片来定义。它是一部受大众喜爱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于一体的影片,是一部大众电影。

另外,主旋律电影中的《红樱桃》、《红河谷》、《黄河绝恋》这几部讲述革命者爱情的电影也以其艺术的表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而在观赏性上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从而开创了主旋律电影以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主题获取较好票房和口碑的新突破。然而,这几部影片只是众多主旋律电影中的几点浪漫点缀,没有发展成引领主旋律电影贴近大众,走进大众生活的主流。

2004年,一部《云水谣》为主旋律电影带来新的生机:革命者对革命的信仰和对爱的忠贞可以共存,这就为艺术、政治、市场找到了三性合一的一个新的立足点,主旋律电影的转型实现了飞跃性的突破。不过,以积极传播的视角来看《云水谣》,我认为,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人物塑造上有着一个深深的遗憾:女主人公王碧云,这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丽、善良、纯情的姑娘在对美丽的爱的坚守中,无奈,失落,无望。如果,王碧云因为心中有爱,而把对爱的信念,爱的坚守,爱的快乐和美传递、分享给她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同情她,怜悯她,为她苦苦等待爱人而惋惜而不值的人们都能从她的身上获得爱的感染,并因此而改变其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而改写了人生,那么,这样的爱,这样不以牺牲为牺牲,不以失去为失去的爱,将因其无私奉献而升华,而永生。那么,影片所传递的爱的主题信息,小到个人命运,大到海峡两岸统一,都将给人以希望的期盼。影片会因爱的升华而绽光彩。

还有几处小的瑕疵,也为电影打了小的折扣。比如,爱慕王碧云的邻家小伙儿。为什么要让他一紧张就留鼻血呢?这个生理特征没有帮助塑造他的性格特质,而只是使这个人物变得另类,憨傻,不讨人喜欢。事实上,他也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美好的人。

另外,影片结尾处,年迈的王碧云与陈秋水的儿子视频一段:

“我是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儿子,我的妈妈叫王碧云。妈妈……”

如果,此时,坐在轮椅上的王碧云在电脑屏幕上陈秋水儿子呼唤妈妈中欣慰的笑了……

如果,王碧云在妈妈的呼唤声中完成了她最后一幅倾注了生命之爱的绘画……

如此,王碧云对爱一生的坚守,一生的割舍,是不是得到了一份爱的呼应,爱的延续,爱的回报与升华?

电影中,年迈的王碧云把自己心爱的画给涂掉了。这是否在抒发着她对生活的怨和委屈?角色在悲情中谢幕,没能让爱的升华而成就其人格的美丽,没有让观众带着对她欣慰、心疼的心情离去,我认为这是王碧云这个角色留给观众的一个遗憾:她本应该成为一个爱的天使而美丽永存。

另外,陈秋水和王金娣在雪山上遭遇雪崩完成角色使命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两人巨大的惊恐的特写上,这一细节也为两个角色留下了遗憾。

如果,在面对突发的雪崩,昏迷中的王金娣突然惊醒,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本能的用自己的身体护盖着陈秋水,她对爱的表达就画上了完满的园!

如果,陈秋水和王金娣在突发的巨大惊恐中,本能地紧紧拥抱彼此,那么,陈秋水和改名叫王碧云的王金娣,将三个人的爱都升华在无私的给与中而永生!

如果……

虽然,有着上述的几点遗憾,但,《云水谣》仍不失为一部感动人心的好电影。它的出现,在主旋律电影和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感情共振、共鸣的桥梁。

 

二、献礼大片《建国大业》:奇迹与意义

2009年,总投资成本为3000万人民币的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献礼片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自9月16日上映以来截至10月23日,已取得4.1亿元的票房成绩[12],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史上的最高纪录。中影集团发行分公司对《建国大业》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观众认为影片优秀的占62.39%,优良的占32.21%;96%的观众选择将影片推荐他人观看”[13]。由此表明,《建国大业》是一部大众认可及喜爱的电影,符合大众电影的定义[14],是大众电影。

关于《建国大业》,从其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娱乐性;从其制作,发行,上映的生产流程到市场化营销战略的制定与运作;从其主旋律电影到大众电影/主流电影的突破与飞跃……专家学者几乎全方位的对其作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和评论。在这里,我规避对其作蛇足的评论,而仅将《建国大业》套入我所研究的好莱坞大众电影的成功传播模式中,解析、论证《建国大业》的成功只是一个特例,一个奇迹,因不具备普遍性而不可复制,还是其成功符合大众电影传播的规律,成功有其必然性。

 

好莱坞传播模式

《建国大业》

1、电影主题以积极价值观为主旋律基调 

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民主、团结打败专制、独裁

2、电影结构的八股文叙事

a. 电影剧本在第25-27页(标准长度为110-120页),故事主要角色随着故事矛盾一一出场;在第87-90页,故事矛盾达到高潮。好莱坞将其术语称之为第一行动和第二行动。

b. 情节重于问题。故事始终紧紧围绕着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悬念四起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将故事推向高潮,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c. 行动多与对话。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充满行动力,在行动中,对话简单,易懂,使孩子、老人、外国人都没有大的语言理解障碍。

a. 故事主要角色毛泽东、蒋介石等作为对立方随着故事矛盾的出现一一出场。全剧两小时20分钟(超过标准长度),故事矛盾在电影约五分之四处达到高潮。

b. 情节重于问题。矛盾冲突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对话简单,易懂。电影语言从内容到形式,简单,易懂。

 

3、电影戏剧性+可爱/可敬的主人公

领袖人物人性化塑造,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中的刻板形象,历史人物伟大而平凡,真实,生动,可亲,可爱。

4、电影的圆满结局

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志,带领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共和国。人民胜利。中国,中华民族走向新生。

5、“大众”定义下的观众分层:类型片锁定和新观众

主旋律艺术商业大片、主流大片、大众电影。涵盖老中青三代人,

6、明星传播象征意义的最大效应

172名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史无前例。

7、前馈对传播风险的控制管理

信息不祥。

成功电影=(大众传播+积极传播+营销传播)*文化系数[15]

建国大业=(大众传播+积极传播+营销传播)*文化系数

 

对照好莱坞传播模式,《建国大业》除了第七项前馈对传播风险的控制管理一条本研究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而标明为信息不祥外,其余六项与好莱坞成功电影的传播特征基本吻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建国大业》是关于中国共产党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主题,但其主流意识形态是超越政治信仰的符合全人类所共同认同的积极、健康、道德价值观取向,符合真善美战胜假丑恶的人心所向的大众信念,即人民意志,因而,《建国大业》是超越信仰、种族、阶级、国度、语言、性别、年龄的。《建国大业》为世界展示了一个积极、健康、美好的中国人民领袖形象,人民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建国大业》客观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人民的选择,客观地反映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真实和必然,让我们中华儿女的子孙后代,让世界了解了新中国诞生的合法性和必然性。这是《建国大业》对祖国最大的贡献。

因而,将《建国大业》放入成功电影的传播公式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建国大业》是集大众性、积极性、营销性于一体的,文化优惠相对大,文化折扣相对小的电影。用公式表述就是:

 

《建国大业》=(大众性+积极性+营销性)*文化系数(> 1)=成功电影

 

许多专家认为,《建国大业》的运作是一个创举,但不可复制。比如,影片以三千万人民币的成本邀得172位明星义演,就是无法复制地一个奇迹。我认为,这种明星加盟义演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建国大业》之后,以其为模式的影片也会如大盘房地产在中国的出现一样被不断模仿复制。这是市场化的规律:成功的事物因有其可遵循的规律和市场而催生一个行业的兴起。《建国大业》难以被赶超的是其明星阵容的规模。

《建国大业》虽然成功地应用了好莱坞传播模式,取得了票房与口碑双应的传播效果,但其生产模式并没有完全遵循市场的运作模式。它更类似好莱坞明星为公益事件所做的公益义演。如果主旋律电影以公益运营模式,即美国称作非盈利运营模式来运营,明星以义演的形式参与公益电影的创作模式应该复制并推广。如此,主旋律电影就可转型成为公益电影。中国国企体制拍摄主旋律公益电影在开源和节流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体制的举国优势。

公益电影不等同于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以盈利为目。公益电影以服务为宗旨。

公益电影不等于不追求利润的实现。公益或非盈利与盈利机制的区别在于:公益/非盈利机制下所产出的利润只能用于公益/非盈利事业的再发展中,而不能像盈利机制那样将利润用于分红,成为个人或组织的私有财富。

我认为,《建国大业》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即将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电影票房的收益对公众作“公益”的社会回报,即如何对电影票房产生的收益作出符合公益事业运作模式的分配和使用。公益电影运作模式的建立将会对降低电影票价,回归电影的大众消费定位,实现电影的农村普及,全国普及,对中国电影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三、电影《风声》观后:艺术与票房双赢背后的忧虑

1、《风声》:叫好叫座

电影《风声》上映之前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举行了一个“90分钟版”超前点映活动,数百名三地的观众,媒体记者和院线代表观看了点映。据搜狐娱乐2009916日点映报道[16]:“……出席此次点映活动的各地媒体对《风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多明星的突破性演出和全片精良的制作是媒体热议的焦点……”“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看的国产片”, “整体水平非常高,画面好、音乐好、悬念好、节奏好”。“……中国已经很久没有这个类型(反特、谍战)的片子了,它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通过悬念吸引观众,票房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一定会非常火爆”。“《风声》是暑期档以来最值得期待、最耐看的一部电影,有大牌,有悬念,票房两亿毫无问题”。“气都喘不过来,两小时的影片一点都不觉得长就过去了”。“影片真的是太超乎预期了”。此次参加三大城市点映的普通观众男女各占一半,主要年龄层集中在23-30岁之间,这一主力消费群体在看过《风声》90分钟点映版后一律回答“非常想看”最后半小时,并一致表示“会向朋友推荐这部影片”。而对他们看到的90分钟,近百名观众则打出了超过85分的平均分,给出90分的观众占了七成。“惊悚”、“震撼”、“谍战”、“非常好看”是观众的普遍反映。

由以上的点映反响不难看出,《风声》还未上映就已先声夺人,带给大众国庆长假很大的观影期待。

事实上,自930日隆重上映,《风声》国庆黄金假日上映八天即获得1.5亿,超越提前两周上映的《建国大业》,成为国庆档期票房冠军[17]。《风声》更是在上映之初即获得台湾金马奖的六项提名。至此,《风声》从影片制作品质到票房,实现了国产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为中国商业大片树立了声誉。

然而,《风声》过后,留在观众心中的是什么呢?留给观众的话题是什么呢?留下的传播效果是什么呢?

2、风声过后的冷静思考

《风声》上映期间,北京的地铁车厢中滚动播放着一个由北广传媒地铁电视公司制作的两则《风声》广告:其一:“干脆——全部动大刑;宁可错杀;……是生不如死啊”。这是电视屏幕上伴随着电影画面出现的广告词。其二:“寻找古董道具;实景……不能钉一颗钉子;好莱坞航拍;人造春泥码头;三千人大场面 ”。这是伴随着电影制片人访谈话语声出现在荧屏上的制片人对影片的要点介绍。两则广告一则突出酷刑为卖点,另一则突出拍摄手段为卖点。而《风声》的主题内容在两则广告中缺席。

电影《风声》是一部牒战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地下革命工作者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守信念,自我牺牲的故事。在一些宣传中,《风声》被称作“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18]。然而,从电影画面出现的第一个镜头直至片尾字母滚动完毕,整部影片笼罩在人性冷漠和压抑中。影片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力始终集中在各种令人发指的残酷施刑施虐上。钉椅,人字老虎凳,电刑,一条绳,毒银针;惨叫,赤裸的惨叫,鲜血淋淋的惨叫;被扭曲、变形的受虐着的躯体;恶毒、阴险、禽兽施虐者的表情……电影挑战、突破着观看者心理承受刺激的极限,一次又一次。《风声》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述与音画影像表述存在着偷换概念的现象。在电影中,革命者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守革命的信念,宁死不屈这个主题淹没在暴力的血腥画面中,使施虐施刑的暴力凌驾于主题之上成为其中心内容。因而,电影所传递的意识形态信息因其传播方向的走偏而与创作者的创作本意本末倒置::积极、健康、美好的关于人类崇高信仰的主题被摧毁在对人类残忍、卑劣、扭曲变态极度津津乐道和夸大其词的展示中。这不是对革命者生命的礼赞,而是观看无辜生命被凌辱和蹂躏的呻吟!电影中的人物,自相残杀,充满仇恨。《风声》让正义和邪恶的力量对比严重失重,倒置。虽然,《风声》的票房成功了,虽然,《风声》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类型商业大片,虽然,《风声》中的大小角色的扮演者们对角色的塑造都可圈可点,虽然,《风声》作为电影,其音画品质堪称上乘,但其因为缺失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价值观底线的把守而在其成功中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作了最广泛的负向传播。《风声》首先就是一个“儿童不宜”的影片。《风声》中的顾晓梦颠覆了革命者的形象。《风声》中的角色群体,没有哪个人物形象可以代表中国人民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正义,善良,充满人性的关爱和情谊,自我牺牲,克己助人。影片中,虽然在结尾处,让顾晓梦承载了部分中国信仰和中国人格的精神,但因其放荡不羁地风尘女的角色性格定位而使其扛不起整个民族的魂魄和精神。诚然,周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华横溢的演员。

《风声》的出现,呼唤着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

《风声》的出现,更呼唤着中国文化传媒人自觉提升传媒把关的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电影市场呼唤积极、健康、美好的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中国呼唤为大众描绘美好幸福生活愿景的,充满激励和希望的大众电影!

 

注释:



[①]  万传法:“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中国电影博士论坛第六期,   

    http://www.mtime.com/group/10000/discussion/11224220071010

[②]  万传法:“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中国电影博士论坛第六期,   

    http://www.mtime.com/group/10000/discussion/112242,  20071010

[③]  刘阳:“《建国大业》票房4.1亿,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教科书”,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10

   26

[④]  周星:“中国驻六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来源:中国作家网,

    http://www.ilf.cn/theo/14096.html2008415

[⑤]  万法传:“主旋律电影与主流电影”,中国电影博士论坛第六期,

    http://www.mtime.com/group/10000/discussion/11224220071010

[⑥]  饶曙光:“中国的主流大片在哪里?”,来源:中国文化报,

    http://www.sss.ici.pku.edu.cn/aritcle/depth/video/movie/993.html 2007928

[⑦]  钟大年:“主流电影是对市场规律的价值认同”,《电影艺术》,2008年第01

[⑧]  译名:“中影攻略之主流电影”,来源:新浪娱乐,

    http://mx.m118.com/article/200708/2698.html2007817

[⑨]  万传法:“主旋律电影与主流”,中国电影博士论坛第六期,   

     http://www.mtime.com/group/10000/discussion/112242,2007年10月10日

[⑩]  万传法:“专旋律电影与主流”,中国电影博士论坛第六期,

    http://www.mtime.com/group/10000/discussion/1224220071010

[11]  网易娱乐专稿:“《离开雷锋的日子》:带给人们一次精神的洗礼”,

    http://www.ent.163.com/09/0914/17/5j6h9mlp00033jod.html

[12] 刘阳:“《建国大业》票房4.1亿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教科书”,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 

    1026

[13] 刘阳:“《建国大业》票房4.1亿一部主旋律电影的教科书”,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

    1026

[14]  参见本人博士论文《美国电影积极传播研究》第二章第一节关于大众电影的定义,P64

[15] 文化系数之文化优惠或折扣。文化优惠〉1,文化折扣〈1。阶级、种族、性别、年龄、语言、信         

  仰 、习俗等等都是优惠/折扣的变量因子。

[16]  http://yule.sohu.com/20090916/n266775125.shtml

[17] 张暄、徐敏:“国庆票房2.5亿《大业》靠明星《风声》靠品质”,来源:网易娱乐,

     http://ent.163.com/09/1009/21/5l7akosm000300b1.html

[18] 李宏宇:“一部努力变成主旋律的商业片,《风声》没有辱没主旋律这个词”,来源:南方周

末,http://www.artsbj.com/html/observe/zhpl/wypl/ys/66098.html2009101

 

(作者简介:北京中视达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CEO。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国家重大课题《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子课题《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与影视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in Chinese Film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rket Competition 
Zhong Lei

 

Abstract: Expression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is facing severe dilemmas  in Chinese Film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rket Competi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itive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ominant ideology reflected at the commercial films,artistic films,mainstream films deeply in China,and explores th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by taking "the Foundation of a Republic","The Message" as examples.

Key Words: Chinese Movie  the dominant ideology  positive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