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使用网民信源的伦理选择
——从报刊“网民曝”新闻争论说起
范明献
(中南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在新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使用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而在新媒介事件传播中,传统媒体肩负着对网民信源更正和补充的“修补”责任。因此,传统媒体如何使用网民信源信息责任重大。核实是使用网民信源的基本伦理准则,但在新闻实践中会存在种种现实困难和伦理难题。面对现实伦理困境,一个可行的伦理选择框架是:基本原则是核实网民信源进行新闻报道;核实原则的替代性方案是努力核实未果情形下,刊发来自网民信息但必须提醒受众对信息真实性保持警惕;以网民信源为线索积极采访调查平衡报道,是具有更高道德价值的使用方式;应当避免未经核实或核实未果就直接刊发网络信息的使用方式。
关键词:传统媒体 网民信源使用 核实原则 道德选择模式
7月21日,中国青年报《“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1的评论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媒体使用“网民曝”内容的新闻论战2。“网民曝”是公民个体通过网络媒介发布信息、揭露丑恶、反映问题,被称作是草根民主和网络纪检,作为网络时代的“公民新闻”具有积极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网民曝”内容也成为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源和新闻线索。报刊刊载“网民曝”新闻,实质上是对来自网民信源信息的一种使用方式。在新的媒介生态中,传统媒体对来自网民信源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在对网络信息的使用中,新闻工作人员存在着种种伦理困惑和选择难题,在新闻实践也确实出现了种种问题。因此,对传统媒体的网络信源使用行为确有必要进行伦理分析。
一、修补者:传统媒体在网络新媒介事件中的功能性角色
传统媒体应当如何使用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哪?回答这个伦理问题,首先应当明确传统媒体这个伦理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在网络新媒介事件传播中扮演的功能性角色。网络新媒介事件,是由网络媒介引发并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中广泛传播而形成社会影响的事件。近来“躲猫猫”、“王帅帖”、“罗彩霞”、“邓玉姣”、“开胸验肺”一系列事件,都是这种“网民曝”在前,传统媒体跟进在后,互相配合,新旧媒体广泛参与的新媒介事件,这也是一种新型新闻舆论监督模式。网络新媒介事件的传播模式中,“网民曝”和传统媒体跟进是两个重要的传播环节。如果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网民曝与传统媒体都可以看作新媒介事件传播中大众接受信息的两个信源。网民是个体,而传统媒体则是专业组织机构。网民信源有个体非专业的信源优势,传统媒体有专业组织机构的信源优势,在新媒介事件传播中各自发挥独特功能。
作为信源的传统媒体和网民特点比较表
信源 | 专业性 | 组织性 | 传播行为谨慎程度 | 传播真实性 | 传播内容倾向 | 传播平衡 | 可信度 |
网民 | 非专业 | 个体 | 自由轻率 | 无制度保障 | 展示性、评论性 | 单面 | 不稳定 |
传统媒体 | 专业 | 组织机构 | 谨慎保守 | 制度保障 | 专业调查 | 平衡 | 稳定 |
1、网民信源优势及其新媒介事件“确立者”角色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传播平台,公民个体直接使用新媒介,可以随时发帖、跟帖表达意见和发布信息。因此,个体网民信源相较专业新闻媒体来说,传播行为少了专业组织性的制度约束而更自由更有活力。这种传播自由与活力是传统媒体所缺乏的,事实和意见由此可以绕开谨慎把关的制度性存在的传统媒体,由网民通过网络传播开来。“躲猫猫”、“王帅帖”、“罗彩霞”、“邓玉姣”、“开胸验肺”一系列新媒介事件的传播,都离不开网民信源在个人博客、论坛和个人网页上的信息发布。没有网络媒介,没有网民信源,很多事件极可能就不会见光。因此,网民是网络新媒介事件中有活力的活跃的信源,在新媒介事件传播中,网民信源扮演着事件“确立者”角色。
2、传统媒体优势与新媒介事件“修补者”角色
按照“公民新闻”的观点,传统媒体记者与网民相比,只有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但毋庸置疑,专业意味着更高标准,意味着行为更加谨慎3。网络媒介的两大信源中,传统媒体和网民相比较而言,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组织机构化信源特点和优势。
1).传统媒体信源可信度稳定,传播信息真实性强
网民信源毕竟是公民个体,信息传播行为并不专业,可信度并不稳定,存在真实性问题。网民个体并未经过专业训练,匿名特点又消减了其责任意识,网民传播诉求动机和利益诉求也不似传统媒体那样的专业和明确。所以,来自“网民曝”的内容,既有真信息和正当权益诉求的传播,也存在虚假失实乃至捏造诽谤信息传播。
传统媒体是有明确组织目标的媒体机构,信息真实性问题有制度性防范措施再加上专业主义的自律性约束机制,相对而言,并不严重,可信度也较为稳定。因此,高可信度的传统体信源,通过真实信息的披露,能够纠正网络虚假信息和消除网络流言传播,实际上在传播中起着修正网民信源可能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的功能。
2).传统媒体信源具有提供事件调查进展性信息的优势
作为非专业个体的网民信源,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来自亲身经历的信息发布在网上,但他们一般不可能也没时间没能力如同传统媒介记者那样去对事件作深度报道、跟踪报道和调查报道,也没有资格和能力去核实相关信息和细节。传统媒体新闻人员具有专业资格能力并有专业条件去核实信息并进行采访调查。
正基于此,除了极少数在网络上提供独家信息的网民外,大多网民扮演的是对来自传统媒体和其他信源信息的转述者和评论者角色。所以网民信源的传播内容以展示性和评论性为主,缺乏关于事件进展的调查性信息,因而在网络论坛上会涌现许多同类信息重复反复的回帖和跟帖。而传统媒体,基于专业优势,具有对新闻事件进行独立专业调查的资质和能力,因此能够弥补网民信源缺陷,为大众提供新鲜的调查性的新闻报道。
3).传统媒体信源具有平衡公正的优势
网民通过网络披露事实和发表个人意见,可能会产生“会闹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造成事件传播中只传播一方的声音,很少能听到矛盾纠纷的其他方的意见,并不能体现传播的公平和平衡。传统媒体信源,则能够从第三方客观的角度入手,进行报道和评论,平衡报道各方声音,维持社会正义。
因此,传统媒体作为大众信源,在新媒介事件传播中扮演着专业把关角色。在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事件进展性信息、公平报道等方面,传统媒体具有相对于网民信源的专业优势,能够弥补网民信源不足,起着新媒介事件传播的“修补者”功能。因此,传统媒体在新媒介事件传播中责任重大,肩负着对网民信源提供的事实和信息的修补功能。
二、核实:传统媒体网络信源使用的基本原则
在这次关于报刊刊载“网民曝”的新闻争论中,广受批评的有两种“网民曝”新闻形式:一是不加核实以“网民曝”式信源交待方式将来自网民的信息直接刊发,一是开设专栏刊登“网民曝”内容。这两种“网民曝”新闻报道方式,实质上是传统媒体直接采信网民和网络信源信息,并直接刊发,这种情形不仅报纸而且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中都屡见不鲜。就传统媒体在新媒介事件传播中的“修补者”功能性角色来看,这种简单地原封不动地刊发的对网民信源信息使用方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新闻行为。
真实准确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世界各国伦理规约中的基本要求,1997年第二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说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求“ 工作要认真负责,避免报道失实”4。保证新闻真实准确,一个重要的新闻专业准则就是对来自信源的信息进行核实。就如同法国学者克劳德•让•贝特朗索说“在每一个行业里,职业道德规范目的是消除欺诈和诈骗”5。对“网民曝”内容进行核实,也是在于避免欺瞒和诈骗的后果。面对匿名的网民信源,如果不进行核实,就会存在失实的风险,虚假和欺骗就会产生。毋庸置疑,核实“网民曝”内容,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保证,也是对网络事件传播中网民信源可能存在的信息失真的一种修正。因此,核实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这是传统媒体在使用网络信息中最基本的伦理行为准则。
三、难题:践行核实原则的伦理困境
核实原则,是符合专业伦理的传统媒体使用网民信源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新闻工作中,通用准则则可能会遭遇到种种特殊新闻工作情境,新闻工作者由此会陷入伦理困惑之中。
1.核实原则与核实难题
在践行核实原则的现实中,在对来自网民信源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调查中,会遇到种种难题和阻挠。就如同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分所分析的那样:目前有许多“明规则”和“潜规则”使记者不能正常行使“先核实后曝光”的职责,记者经常遇到阻挡新闻采访和核实的力量6。所以,报刊采用网民曝新闻叙述方式,其实是不得已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网民曝”之名来行使舆论监督职责。因此,是遵循核实原则,陷于种种核实阻力和采访困难中无所作为,还是采取“网民曝”新闻形式行使舆论监督职责,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选择的伦理困惑。选择后者,既有可能取得积极社会监督效果,但也有可能因为信源失实造成社会损害的风险。
2.核实原则与环境监测职责
在传统媒体网络信源使用时,往往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形:“网民曝”形成网络热点和话题,成为颇具社会影响力的网络事件。就新闻媒体作为“社会雷达”、肩负社会环境监测职责来说,应该对已经形成气候的网络事件进行报道。然而,问题是在报道中就不可避免的要使用“网民曝”内容。此时,如果存在种种核实困境,不能采访调查,也就处于违反核实原则的伦理困境中。如此,一旦网民曝内容失实,就会造成虚假欺骗信息传播的后果。看来,这种未加核实而呈现网络事件的方式,是一种被动的新闻报道方式。就如同美国学者约翰•麦柯马纳斯所言“依靠被动方式发现新闻,监督环境,等于放弃了(看门狗)这种角色……被动发现让公民付出代价” 7。
因此,一面是核实职责,一面是环境监测责任,一面是新闻真实性要求,一面是客观呈现网络事件的要求,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在使用网络信源中又一次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中。
3.核实原则与工作策略
一些媒体冠以“网友曝”的新闻,采取不核实先曝光的做法,借由报纸对“网民曝”内容的公布,形成对当事人和相关单位的压力,迫使其进行回应和澄清,以此寻求真相。这是一种倒逼真相的方法,尤其是在新闻采访调查核实遇到阻力困难时的一种现实的工作策略。可以说,这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舆论监督中遇到种种阻力时的一种无奈之举。
这种倒逼真相的新闻报道策略,在娱乐新闻中的八卦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八卦新闻,就是捕捉针对明星们的来自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的信息,捕风捉影式报道,然后由此形成压力迫使明星进行澄清和回应。当然,这是在娱乐领域,信息真假报道伪劣,除了作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之外,对社会危害后果并不直接和明显。娱乐新闻不过是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层面,而社会乃至政治经济领域的事件,涉及到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层面,一旦新闻失实,关系甚大,关乎人命,关乎钱财,关乎社会正义。所以,核实原则能否让位于现实新闻工作策略?放弃核实原则后的社会风险该谁承担呢?这也会成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在使用网络信源中的伦理困惑。
4.核实原则与时效原则
1925年,美国新闻伦理学者利昂•纳尔逊•福林特就曾指出“准确性的最大敌人就是一味追求时效性”8。在84年后的今天,在新闻媒体对网民信源的使用中,保证准确性的核实原则又一次遇到了时效性这一宿敌。在当今中国媒介生态中,在争夺独家新闻的媒体纷争时代,时效性背后的经济价值与新闻信源核实的社会价值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对“网民曝”的核实费时费力,也不一定有结果。如此,在媒体经济动机和记者编辑的稿酬绩效压力下,不加核实直接使用网民信源,就形成了飙车性曝光现象。所以,是严守核实原则还是时效性原则至上,这使得不少新闻业者在网络信源使用伦理选择中陷入价值焦虑中。
四、使用框架:传统媒体网民信源使用的道德选择模式
根据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在解决现实伦理问题时,仅仅强调和坚持道德规范和伦理规则是不够的,提供和确立道德选择模式则是一个可行和实用的方法。道德选择模式,是道德活动主体在进行伦理道德抉择中的理性分析框架和推理逻辑方式,对道德活动具有重要的精神引导和伦理指南作用9。所以,解决传统媒体网民信源使用中伦理困境,一个实用的方法,就是依据传统媒体的“修补者”功能定位,以新闻核实原则为基础,探讨网民信源使用的道德选择模式。
传统媒体在使用网民信源中,不外乎下面五种选择方式:
1.不加核实,直接播发。
2.核实未果,直接播发。
3.未能完全核实,播发并提醒受众对网民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保持质疑。
4.核实信息,进行报道。
5.深入采访和调查,发挥专业媒体的优势,积极承担责任。
从道德价值角度来看,五个选择行为在价值上呈现由低到高的的使用伦理等级。虽然2方式比1方式因为有新闻工作者主观核实信源的动机而道德价值略高,但两种网民信源使用方式的行为后果相同,都是将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大众,都存在极高的新闻失实风险。
4方式,核实网民信源信息,进行新闻报道,这是传统媒体使用网民信源的基本原则,也是作为专业组织机构对网民信源信息真实性不足的“修补者”的功能性角色的基本要求。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在新闻实践中会遇到种种阻力和困难,产生种种伦理困惑和价值焦虑,此时,核实原则的替代性方式就很重要。
3方式其实是4方式的一种替代性方案。在刊发新闻前核实信源信息的真实性,但并不全面,基于环境监测、工作策略和时效性价值考虑,虽然播发未经完全核实的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但同时提醒大众,对新闻报道中网民反映的内容特别是未经核实的信息的真实性保持质疑,这样即使网民信源信息有误,但也可以把造成的社会后果降到最低。
另外,就网络新媒介事件传播中传统媒体的“修补者”社会责任来说,仅仅核实网民信源以确保新闻真实,这还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够的。应当针对网民信源的个体非专业的不足,积极发挥专业媒体组织的优势,积极采访调查,提供事件进展性信息,保持平衡中立报道,维护社会正义。因此,调查深入应该是负责任的主流传统媒体在网民信源使用中更高的道德要求。其实,国内不少严肃主流新闻媒体,比如《中国青年报》在“王帅帖”和“罗彩霞”事件中就是这样做的。
总之,5方式是最佳选择,4是基本选择,3是不得已选择,2和1方式应当避免。具体来说,传统媒体在对网民信源使用中,道德选择模式应该是这样的:最好对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进行核实后再报道;如果核实困难重重,基于更大社会价值的考虑,可以刊发未经全面核实的网络信息,但同时在报道中提醒大众对网民信源的信息真实性保持警惕;如有可能,以网民信源信息为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和调查,依据平衡公正原则进行报道,这是承担网络传播“修补者”社会责任的积极选择。不加核实就直接播发来自网民信源的信息是不道德的新闻行为,核实未果直接播发的行为也应当避免。
(作者简介:范明献,中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曹林. “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中国青年报7月21日
2. 明永昌.中国主流媒体刊“网友曝”新闻引论战.联合早报8月2日
3. Ann Cooper: TheBigger Tent: Forget Who is a journalist;Columbia JournalismReview,Septemper/October,2008,pp:45-47
4.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http://www.jyb.cn/cm/cmfg/t20060726_26590.htm
5. [法]克劳德•让•贝特朗著,宋建新译.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1页
6. 苏文洋. “记者不能曝”是“网友曝”深层原因.北京晚报7月23日
7. [美]约翰•麦柯马纳斯著,张磊译.市场新闻业:公民自行小心.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8. [美]利昂•纳尔逊•福林特著,萧严译.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192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9. 王伟.伦理冲突中的行政行为选择.伦理学研究.2002年9月第一期
Ethic Choice of Traditional Media’sUsage on Netizen’s Information Source:
from the Argument on the Press “NetizenExposure”
Fan Mingxian
Abstract:In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the traditional media is using a growingamount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sources of netizens. And then during thecommunication of the events of new media, the traditional media have to takethe responsibility to correct and reinforce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ofnetizen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traditional media using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netizens sources. Verifi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ethic norm of using netizens sources, but there exists so much hard work forthe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faceof the ethical dilemma, one viable frame of ethic choice is as follows: thebasic principle is to verify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then publish the news;however, if the verification will not succeed, the substitute is to publish theinformation from the netizens and meanwhile to remind the audiences to keepaler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the press shouldinvestigate actively with the clue of netizens sources so as to balance thenews report, which is a most valuable way of ethic. Moreover, the media should avoidpressing the information directly without verific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media; Usage of netizens source; Verification; Model of ethic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