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醇播音艺术

 陈醇播音艺术

 仲梓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摘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艺术家、播音指导陈醇,作为中国播音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播音艺术创作和风格,不但在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播音员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推动地方台的播音艺术形成自己风格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陈醇除了拥有大量播音艺术创作代表作品,还有不少学术论著、学术观点,这些都为中国播音学的理论创建和业务发展充实了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陈醇60载播音艺术生涯的概括和总结,从陈醇在新闻播报、小说播讲、散文朗读、诗歌朗诵、专题片解说等等主要播音艺术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深沉稳健、舒展自如”的播音艺术风格,进而深入探讨陈醇播音艺术生涯中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念。

【关键词】陈醇  播音艺术创作  播音艺术观念

 

Broadcast Arts of Chen Chun

Zhong Ziyu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of China, School Of PresentationArt

 

Abstract:The renowned broadcast artist Chenchun, also broadcast guidance of Shanghai People's Broadcasting Station, hasbeen a distinguished representative in the Chinese broadcasting history. Hisbroadcast style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has played positive roles in impellingthe regional broadcasting station to form their own styles. hen chun has notonly a lot of broadcasting representative works, but loads of Academicdiscourse and academic point of views, which has enriched the content anddevelopment to the theory of Chinese broadcast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discuss Chen Chun’s broadcasting practice and creating ideas through concludingand summarizing his 60 years of broadcasting career through five aspects.

Keywords: Chen chun,broadcasting creatingideas, Broadcasting artistic concepts

 

在“中国播音史”上涌现出了众多很有造诣的播音艺术大家,著名的“五大名牌”(齐越、夏青、林田、费寄平、潘捷等著名播音员被播音界敬称为“五大名牌”)之后又有像葛兰、林如、方明、铁城等著名的播音员;除了这些曾经在中央新闻单位工作的播音艺术大家之外,在各省市区台也涌现出很多颇有造诣的播音艺术家,上海的陈醇就是其中一位,他播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艺作品,不但在当地,甚至在全国都广受欢迎;他播的作品,不但在当时,乃至到了现在也仍然是播音艺术的精品,他和其他播音艺术大家一起,在中国播音界大放异彩,成为“中国播音史”上璀璨的明珠。

一、陈醇的播音经历

陈醇1933年6月18日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播音指导。1951年分配到徐州电台开始从事播音工作,1953年初自徐州电台到江苏电台后又调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历任播音员、播音组组长、播出部副主任、艺术指导。

陈醇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创建者之一,还参与创建了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上海演讲学研究会。1987年中国播音学研究会成立,他担任副会长并连任三届,1988年1月陈醇被评为“播音指导”正高级职称,成为我国第一批获此殊荣的播音员。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全国“播音杰出贡献奖”。1992年12月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先进工作者,1997年12月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曾任广电部播音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和江苏省播音系列高评委副主任。199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语言艺术及播音主持的业务和社会活动。

陈醇在2001年已经从事播音工作50周年,中国播音学会特地在当年的年会中为陈醇召开了“陈醇从事播音工作50周年”主题研讨会。在中国广播界他与齐越、夏青、林如、葛兰、方明、铁城等播音大家齐名,以“深沉稳健、舒展自如”的播音风格而独树一帜。

在长期的播音实践中,陈醇播送了大量的新闻、文学、戏曲、音乐等各种类型的节目。陈醇的名字也是与发生在上海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如20世纪50年代几位外国元首的来访、鲁迅墓迁葬仪式、“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多年的“国庆群众大游行”等,他都参加了现场实况转播。1984年《国庆的一天》直播节目被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委会评为特别奖,1995年音乐专题节目《一朵“极美丽的古代花朵”》获得了国际广播音乐节“金编钟”大奖。陈醇为中央台和兄弟台录制的诸多文学作品在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诗歌《有的人》、《琵琶行》,散文《白杨礼赞》、《愿化泥土》,小说《红岩》、《烈火金刚》、《万山红遍》、《难忘的战斗》、《挺进苏北》、《铁道游击队》等,有的成为保留节目长期反复播出,有的成为专业院校的教材和音像资料。

陈醇是上海电视台开播时的首播者,曾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开播时的首次新闻直播报道,他还主持过很多电视专题节目,如《上海滩》、《谈申说沪》、《异域风情》等等,并大量为电视专题片和影视剧配音、解说,如电视剧《家》、《春》、《秋》,动画片《变形金刚》、《太空堡垒》等等。他朗读出版的音像制品有:巴金作品朗诵专辑《海上的日出》、徐志摩诗歌朗诵专辑《梦中的康桥》等等,还有由他撰稿并与林如一起录制的教学音带《播音艺术》。近些年陈醇先后为北京、上海、浙江、吉林、湖南、广东等全国多家出版社朗读的音像制品逾百种。

陈醇在播音实践的同时,对播音主持理论也进行了的深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有独到之处,如“播音是专业,主持是岗位”、“播音不是青春职业,而是终身事业”、“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大众仆人’,而不是‘大众情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爱岗敬业、勤学苦练、遵规守矩、善严求高”、“字正才能达意,腔圆才能传情”等,对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他在实践中总结了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五字经”即“情、意、味、畅、准”,对播音主持的业务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的业务论文有《播讲长篇小说的一些体会》、《散文朗诵浅谈》、《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深情,活泼,亲切》、《情真意切、准确畅达》、《雷、电、颂朗读浅谈》、《怎样在社交中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陈醇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借调到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新闻系播音专业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广播学院、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前身)的兼职教授,并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专业教学授课。

陈醇的播音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人们对他的播音艺术好评如潮:

“反璞归真犹奋进,声屏耕耘勤创新”(齐越)

“听君细陈,如饮甘醇”(孙道临)

“令我最为喜爱的独具风格,出类拔萃的播音艺术家”(峻青)

“陈醇老师是一位严肃的播音艺术家,是一位永不满足的播音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清醒的播音艺术家”(方明)

二、陈醇播音艺术创作

(一)陈醇的新闻播报艺术

陈醇从事播音工作的时候,电视还没有在中国普及,广播拥有大量的受众。因此,几十年的广播播音艺术生涯,让陈醇声名远播。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播音员,陈醇的播音与我国和上海发展变化的宣传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在长达60多年的播音艺术生涯中陈醇的名字在上海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有人形象地敬称他为“上海第一声”。陈醇播出过数不清的重要新闻、重要社论、重要文献、重要事件……1956年苏加诺总统访沪、1956年鲁迅灵柩由万国公墓迁往虹口公园的隆重仪式、1957年伏罗希洛夫主席访沪、1963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1966年以前上海每年的“五·一”和“国庆”节盛大的群众游行等等现场实况,1976年9月18日“上海军民沉痛追悼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的大会实况也是由他含泪主播的。周总理逝世那天,他凌晨三点从家里赶到电台,边抹泪边播讣告。他担任播音主持的对台湾广播节目影响巨大,台湾飞行员徐廷泽毅然驾机起义,就是听了对台广播中告知的飞行标记和指定降落机场才顺利归来的。

1958年中国开始创建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于同年的10月1日开播。陈醇幸运的成为上海电视开播的第一个播音员。日后的几十年里,虽然仍然主要从事广播节目的播音与主持,但是陈醇依然没有和电视绝缘,他那儒雅的风度和他那醇厚深情的声音同样为电视观众和广播听众所接受。

(二)陈醇的小说播讲艺术

陈醇的小说播讲炉火纯青、深入人心,整整影响了几代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李尚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的陈醇老师播讲的《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红岩》等一个个长篇故事成长的。他播讲故事声情并茂,引人入胜。”[1]

陈醇认为在演播小说之前一定要认真地研读和分析原著,尽可能地去和原著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考虑和构思的;和小说的作者一起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清楚,做到自己的理解和小说作者的初衷吻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播音指导范惠凤回忆陈醇播讲小说《万山红遍》时说:“他和编辑专程到南京拜访作者黎汝青。黎汝青不但和陈老师一起分析人物,还给他画地形图。”[2]秦义民在文章中也写道“他讲《万山红遍》前,就去南京军区找作者请教。作家黎汝清画了一张地形图,标明敌我行军路线、战斗区域,并帮助分析人物性格形象,使作家笔下的人物在陈醇的脑子里形成活生生的形象,通过他的嘴巴使人物栩栩如生!”[3]

陈醇在谈到小说播讲创作时说道:“我一般在播讲小说前对小说里面人物的成长过程都做了笔记。对于人物,要再抓他/她的性格特征,找到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些话来等等。”[4]例如,对《万山红遍》中的英雄人物郝大成,陈醇将其声音语言设计为粗犷、平稳、坚定和果断;对作品的反面人物语言表达,则分别设计为以声腔浮滑表现虚情假意,以拖腔拿调表现阴阳怪气,以瓮声瓮气表现老奸巨猾,以凶声恶气表现凶残霸道等,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通过不同的声腔处理,加以艺术的体现。[5]

对于小说中的很多细节,陈醇在播讲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在细节的处理上往往都会带有一些感情和态度,如果地下党员被敌人逮住了,行刑的时候敌人的枪就不能这么痛快,要表现‘正’压‘邪’……”“《难忘的战斗》里,这冲锋号怎么响?我就找到台里一个会吹号的警卫请他帮忙,他就给我吹号:嗒嘀嗒,嗒嗒嗒……”“《红岩》里那些学校在重庆郊区,不是打钟上课,是吹号上课,我就到处打听,偶然碰到一个小时候在重庆生活过的编辑,他天天听这个号音,于是我就知道怎么表现这个声音了。”“《红岩》里面有个喜剧人物蒋队长是四川人,当然四川话我也不会说,怎么办呢,就找一个四川籍的同事教我。我现学现录,就凑那么几句。”[6]陈醇认为分析和处理好小说中细节的表达,最好的途径就是深入生活去体验。陈醇回忆道:“当年给中央台录《挺进苏北》,作者是扬州文化局的夏耘,这部小说她是按照扬州评话格式写的,于是就请她带着我和中央台一个编辑,按她写的路程走了一遍。”[7]

陈醇认为,播讲小说和影视剧或者戏剧中的扮演角色是截然不同,也和说书艺人的说书套路迥然不同,就要转述,要‘神似’不是‘形似’。”

(三)陈醇的散文朗读艺术

陈醇朗读散文作品,提出要“运用想象,获取感觉;运用假设,进入意境;运用分析,揭示内涵;运用技巧,恰当表达。”[8]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好像是从他自身感悟出发,达到了和作者一致的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体现出了原作的深思妙悟和情、理、意、味。

陈醇朗读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它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结构严谨完美,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大凡好的散文,都是拢中见散,散拢结合的。《白杨礼赞》看上去,开阖自如;朗读起来,跌宕有致,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文章的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陈醇朗读这一句时用声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随后陈醇又用他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到白杨自身的“形美”,进而揭示白杨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尽显了白杨的“不平凡”。散文开头,陈醇抓住了文中所展现的黄土高原上的景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人们勾勒出了这个“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壮观景象。在篇末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与开头形成呼应。作者所表达的白杨树的意义,由于陈醇抒情性的表达和议论语气的点染,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一切景语即情语”。陈醇特别强调一开始就要勾勒出一种意境,要把听者的思路领进诗情画意当中去。巴金在散文《愿化泥土》中倾吐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那种“真挚”的情感。“人要忠心,火要空心”,这是一位轿夫当年送给年轻巴金的一句话。巴金说他走上写作之路不是他有才华,而是他有真情,有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陈醇在朗读这篇散文时,能够准确的把握住这种“真挚”和“爱”的基调,用他那醇厚、深情的声音,将巴金心底那种浓浓的情意表达出来,让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所蕴含的真挚的感情。

“言为心声”,语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在进行散文朗读艺术创作时,应该了解和熟悉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思路和创作背景,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鲁迅的语锋犀利,冰心的恬淡自然……

(四)陈醇的诗歌朗诵艺术

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陈醇觉得诗歌的朗诵,最重要的有三点:“情”、“意境”、“节奏和韵味”。

“情”,是播音员调动起来的思想感情的运动状况。陈醇的播音,也总是力求“一字一句总关情”,让人能感受到他融入稿件的满腔热情。陈醇曾经引用过白居易的那句话:“感人至深者,莫出乎情”,他认为,在播音实践当中,不仅仅要强调“以情带声”,而且还要强调“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臧克家的《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首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是迥然不同的。陈醇在朗诵这两句的时候,饱含激情,对这四个字的处理,爱憎分明,态度鲜明,因为从那个特殊年代走来,陈醇有了太多的感触和体会,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是这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要让听众理解节目的内涵,体会到播出的意味,播音员必须自己对所播稿件的含意有充分的理解,并表达出应有的情调和意念。我国古代艺术家在谈论书画时,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之说。他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对于今天我们从事语言艺术工作的播音员来说,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9]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意存声先,画尽意在”,只是我们要把这个“画”字改为“声”,就更能概括出他在诗歌朗诵中对“意境”的独到理解和表达了。

陈醇说:“味”,是播音作品展示的意趣和气韵。首先,它是在外部形式上的认同,即“像不像播音”?其次,蕴藉内涵的厚度和力度。第三,体现出不同体裁、不同作者写作的个性、风格。我们常常说“某播音够味”,大致也是在这些层面上的趋同感。[10]陈醇举例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人杜牧所描画的是一幅层林尽染的黄昏美景,托出了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诗句中又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哲理,在朗诵的时候,应该对诗句进行适当的切割,意思才比较清楚,注意了这些诗句间的“切”和“联”,做到“声断意不断”,这样就会在朗诵时一咏三叹,赋予诗句以意味。陈醇在诗歌朗诵中对节奏的把握做到了“快而不乱,慢而舒展,抑扬顿挫,运用恰当”的境界,让听他朗诵的人在获得了诗歌意境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诗歌特有的韵律美。

(五)陈醇的专题片解说艺术

对于专题的解说,陈醇觉得和所有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规律一样,首要的就是要对创作客体有一个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把解说内容吃透是解说好专题的关键和基础。

广播专题节目《一朵“极美丽的古代花朵”》是上海电台1995年录制的,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典乐器古琴乐曲的音乐专题。陈醇在接到解说任务后,首先做的工作就是仔细研究文字稿件并和作者、编辑交流他们创作的思路和过程。接下来,陈醇把节目中的古琴音乐都认真听了一遍,去感受古琴乐曲的节奏和韵味,从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除此之外,陈醇还向作者和编辑了解了很多古琴的音乐知识。在节目录制的时候,为了很好地和女搭档以及节目中的音乐配合协调好,陈醇经常反复地听每个段落介绍的古琴音乐并和搭档不断磨合,有些段落感觉不是很好,就重新录一遍,直到编辑和他们自己满意为止。正因如此,音乐专题节目《一朵“极美丽的古代花朵”》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那“抑扬顿挫、韵浓味醇”的演播,为这一专题增光添彩,终于获得了国际广播音乐节“金编钟”大奖。[11]

对于专题片解说,陈醇认为第二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抓住创作对象的特点。他认为:几种形式的解说都是不一样的,应该抓住节目本身的特点。[12]陈醇曾经参加过一些影视剧的解说,1988年拍摄的电视剧《家》、《春》、《秋》全剧总共有20段话的解说,这20段话编导采用的是一种“点睛”手法。陈醇回忆道:当时在朗读的时候我就强调了这么几条:第一,要用声传情。巴金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冷静的作者,小说里面我个人的爱憎实在太深了。”所以我们在解说的时候就不能客观冷静、不动感情地去朗读。就是要用“悲愤之情”、“深沉之声”去体现原著内涵的爱憎分明。第二,要力求朴实。原作是一部写实的小说,我要用一种朴实的语调来表达作者的呼号、呻吟,唤起观众“寒冷的长夜笼罩在心上”的那种感受。第三,要“字字清晰、富有韵味”,因为文中的句子很短,每个字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尽量用上朗读诗歌的一种韵味,尽管它本身不是诗。这样,不仅使人听得真切,而且要体现出巴金作品那种缠绵的特色,达到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效果。

在专题片解说中,陈醇认为第三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明确解说人的身份。陈醇认为解说千万不要把听的人或者看的人引开了,不能画蛇添足,不能以解说者自己为主,应该以节目内容为主。

三、陈醇播音艺术观念

(一)播音创作理念

1.“情、意、味、畅、准”五字要诀

陈醇在几十年的播音艺术实践当中总结出了五个字的播音要诀,生动体现了其正确的创作道路的精髓。

播音风格总体要求中的“爱憎分明”就是指播音中要有鲜明的态度、恰当的感情。有的人认为,播音应该是不带感情、纯客观的,对此,陈醇并不苟同。播音员要以声传情,就要善于调动和控制感情。调动感情首先是对所播节目的内容要深入了解和感受,也就是说对稿件要有感情;其次是对服务对象要有感情,仿佛听众就坐在你的面前,这样的播音才感染人。[13]

陈醇先生说:要让受众理解节目的内涵,体会意味,播音员必须自己对所播稿件有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艺术家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之说,对于语言艺术工作的播音员来说,仍有现实意义。播音员看稿件如果能够像音乐家看五线谱或工程师看线路图那样认真,播音才会声尽意在,意味深长。

陈醇先生在谈到什么是“味”时说:味,播音作品展示的意趣和气韵。首先,它是在外部形式上的认同,即“像不像播音”?其次,蕴藉内涵的厚度和力度。第三,体现出不同体裁、不同作者写作的个性、风格。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它的语势应该似淙淙清泉,非常顺畅、自然,字字句句明快入耳,一听就懂,毫不费解。对于“畅”,陈醇的观点是:成语有“畅所欲言”,只有流畅,才能通达,才能尽情地说清所讲的内容,也才能使听者舒畅,无阻碍地接受播者所传播的情意。[14]

陈醇认为专业播音员语言要规范,首先语音语调要准确。所谓“准”是指语法要准确、用词要准确、语音要准确。当然,“准”还包括对稿件内容和精神实质表达的准确完整。[15]

2.播音员主持人“十六字”规范

陈醇在几十年的播音艺术生涯当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爱岗敬业、勤学苦练、遵规守矩、善严求高”的16字规范。这不但是陈醇自己多年从事播音工作的真是写照,也是他自己播音生涯的一个浓缩。

“爱岗敬业”就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岗”、什么是“业”,我们的“岗”和“业”都是党和政府指导下的大众传媒岗位和事业,不能随意地“个性化”,播音员主持人代表的是一个台的形象,进而代表的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形象。

“勤学苦练”要求年轻播音员主持人要明白语言基本功是重要的条件和衡量标准,准确规范的普通话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播音员主持人除了要勤奋苦练“嘴皮子”,还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应该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去体验和积淀生活,这都是磨炼语言功力的有效途径。

“遵规守矩”是行业要求。陈醇先生认为现在行业内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普通话水平测试、上岗资格管理规定、职业道德准则等等,为规范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从事业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标准和要求。

“善严求高”实际上就是“高标准严要求”。陈醇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播音,不仅要能获得外行的吹捧,还要能经得住内行的推敲。我们的作品不仅要在现在被肯定甚至获得大奖,在若干年之后如果还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那才是真正的优秀播音作品。”

 

(二)播音主持观念

1、“播音是专业,主持是岗位”

陈醇先生认为广播电视节目进程当中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串联和把控的播音主持,在这一点上“播音”和“主持”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播音员”就是专门从事播音工作的人员,“主持人”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以个性形象出现,但还是代表了政党和媒体的形象。当然,这些名词的定义和内涵将来可能也会有所改变,但有一点应该明确,就是说播音员一定要是在广播电视的话筒前进行有声语言传播、具有专业素质的人。

对于“播音工作”陈醇是这样阐释的:就是播音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播音员应该用标准规范的汉语普通话,把稿件的内容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受众,完成一次“再创作”。播音工作其实和社会上其他工作一样,任何一样工作都需要人去做,任何一样工作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所以播音员所从事的播音工作,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从以上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不难看出,在陈醇的内心深处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还是“播音工作”的本质,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这不但是本质,也是我们的宗旨。

2.“播音工作不是青春职业而是终生事业”

“播音不是青春职业而是终生事业”的提法由来已久,直到1992年陈醇写了一篇文章才真正形诸文字,并受到业内的肯定。

陈醇在工作初期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错误的认为播音工作是吃“青春饭”的。当时的齐越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说:播音员是光荣的岗位,播音员要树立事业心。这篇文章,不但解决了陈醇当时的思想问题,还鼓舞了他把自己热爱的播音事业一直干到了今天,这也是陈醇后来提出“播音不是青春职业而是终生事业”的重要依据。

这句话耐人寻味,富有很深的哲理,纠正了普遍存在的错误观点:播音员是吃“青春饭”的,播音工作是“青春职业”。陈醇说:应该让大家清楚,播音工作不但是一个职业,播音员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更应该把播音工作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才对。所以,陈醇提出的“播音不是青春职业而是终生事业”,无论对播音员思想、队伍建设,还是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大众仆人’,而不能成为‘大众情人’”

改革开放初期,广播电视大发展,大量频道和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些主持人受到听众和观众的喜爱、认可和追捧,被受众认为是“大众情人”。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对此炫耀、标榜,甚至沾沾自喜,完全忘记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至在节目里不能很好地起到“把关人”的职责,忘却了身份,大谈花边新闻、个人隐私……这些现象说明,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忽略了广播电视作的“喉舌”作用,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李济生先生说:“要做‘大众仆人’,而不能成为‘大众情人’,这句话表明了陈老对自己的要求,其意境不正符合一切要从‘为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之旨么?”[16]因此,要做德艺双馨的播音员主持人,心里始终要牢牢记住这一点。

 

结语    

时至今日,陈醇60载播音艺术人生为中国播音史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这其中既有经典的播音作品,又有深刻的播音观念。重听陈醇那一部部播音作品,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与魂魄;重读陈醇那一句句播音观点,为后人启迪的是一种事业的热情和执着。

陈醇传奇般的60载播音生涯,在中国播音史上成为了一个永不磨灭的记忆。陈醇历久弥坚的播音艺术风格和耐人寻味的人生经历所具有的时代性、历史性和普泛性一直感染着广大受众,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青一代的播音主持从业者,继续在话筒前用声音来抒写着播音主持事业的恢弘美景。

 

参考文献

1.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2.张颂著,《情声和谐启蒙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张颂著,《广播电视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陈醇播音生涯五十周年研讨会征文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10月

5.《播音主持艺术》(4),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姚喜双著《播音风格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6月第1版

7.《半世佳音,和谐之声——纪念陈醇播音艺术生涯55周年》播音主持艺术》(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8.《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40周年纪念专辑》,徐州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7月

9.《中国广播》1999年第四期,总第7期,第30页)

10.《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11.《为了孩子》1993年第12期,总第144期




[1] 李尚智《陈醇播音生涯50周年研讨会征文选-前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5月,第2页

[2] 范惠凤《播音——陈醇的第二生命》,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5月,第49页

[3] 秦义民《“上海第一声”:陈醇》,《海上名人》第4-5页

[4] 根据2005年8月陈醇访谈记录整理

[5] 尹明华《醇的声音,醇的人品—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播音员陈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5月,第5页

[6] 根据2005年8月陈醇访谈记录整理

[7] 根据2005年8月陈醇访谈记录整理

[8] 陈醇《散文朗读浅谈》,载于《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9] 陈醇《我从那儿起步》,载于《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40周年纪念专辑》第80页,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出版,1989年7月30日

[10] 范惠凤《播音-陈醇的第二生命》,载于《播音主持艺术》第四期,第73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 版

[11] 李尚智《陈醇播音生涯50周年研讨会征文选-前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5月,第2页

[12] 根据2005年11月26日陈醇访谈记录整理

[13] 陈醇《我从那儿起步》,载于《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40周年纪念专辑》第80页,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出版,1989年7月30日

[14] 陈醇《我从那儿起步》,载于《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40周年纪念专辑》第81页,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出版,1989年7月30日

[15] 陈醇《我从那儿起步》,载于《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40周年纪念专辑》第82页,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出版,1989年7月30日

[16] 转引自李济生《我看陈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10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