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主编手记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  鲁景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复兴图强的力量之源。在全球“汉语热”、中国文化热的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大力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正逢其时,具有重要意义。

        有声语言传播主要是指以口头语言为介质的公众性传播活动,包括朗读、朗诵、演讲、论辩等。在现代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当中,有声语言传播还扩展出播报、播读、演播、访谈等专业性更强的多种样态。应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有声语言传播曾作出过重要贡献。无论是孔孟之士的“读”“诵”“吟”“唱”,还是宋元时期的市井话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当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对有声语言传播研究也日渐规模,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语言传播的研究尚未起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的建设将成为这一研究进程的出端,深入探讨如何借助有声语言传播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多年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于用有声语言传播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在做不懈努力,除了主要培养好国家需要的广播电视精英型语言传播人才、树立汉语普通话表达的典范之外,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也以举办“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在首都图书馆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高水准的语言表达向全社会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举办高端论坛、专业研讨会等形式,同全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兄弟院校对有声语言传播活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的使命、责任、作用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媒介研究》推出的这一期专辑,围绕“传承、创新、发展——诵读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以分篇论文的形式对诵读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诵读活动的浸润影响、诵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本次成果的呈现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的一个开端,下一步研究将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有声语言传播的历史源流、当代景观、作品创作、作品鉴赏、教育传承、社会影响力以及时代变革等为主要内容,力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声语言传播的历史演进及未来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展开的创新和推广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