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第十二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观后

  

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

——“第十二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观后

 

鲁景超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摘要】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背后蕴含着是一种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表达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涵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我们有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这是一代代炎黄儿女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部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

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锐意创新的民族,如果没有相应先进和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脚步是不坚实的。朗读让我们不断回望历史,远离浅薄,走向厚重;朗读让我们不断回望文化,远离潦草,走向精致。

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文字世界的开掘,真诚和朴素是基础。

【关键词】 朗读文化   厚重精致  真诚朴素

 

Recitation Enriches Our Life: A Review of 12th Qiyue Cup Recitation Art Festival and 6th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Recitation Contest

 

Lu Jingchao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not only is a tool, but also contains a culture. Each language records a national honor and disgrace, expresses a national way of thinking, reflects a national spirit temperament, keeps national survival wisdom, and inherits a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rich literary treasure which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hard work by generations of Chinese descendant, and a spirit foundation to make Chinese nation to live. The classical literary languag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contains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citing emotionally the precious words is not only a noble spiritual dialogue with the sages, but also a process looking for a vast and outstanding thought.

If a nation of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with keen determination has no corresponding advanced and profound culture,she  will not go ahead by solid steps. Recitation makes us constantly review the history and keep away from the superficiality to reach profundity; and also make us review our culture away from the slovenly to reach delicacy.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 is the ke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from words to sound; Sincere and sim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sound and emotion expression, it can reveal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words, at the same time can deepen the world of words qualities.

Keywords: Recitation Culture, Profundity and Delicacy, Sincere and Simple

 

        2010年5月1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十二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圆满落下帷幕。从1996年开始举办“齐越朗诵艺术节朗诵大赛”,到2003年开始举办“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从只有一所、数所院校关注,到几十所、近百所院校先后参加,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大赛已不仅仅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盛会,也是全国大学生朗诵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的舞台。在这方舞台上,年轻人尽情地燃烧激情,挥洒希望的汗水,“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纪念辉煌、用声音展现风采、用声音创造明天”。十二届大赛,我每每着盛装出席,因为,我把它视为具有重大仪式感的有声语言朝拜活动,在抑扬顿挫的朗朗诵读声中,聆听浩瀚文学海洋中的黄钟大吕,徜徉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世界,感受青春生命的律动,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觉得无比幸福。

        与以往相比,本届大赛是参加院校最多、参与人数最多、参评作品最多的一次,作为主办方,我们既感到欣慰,又感到责任的重大。如何保护好、建设好现有的平台,并藉此推进全民朗读文化活动,是我们的期待和追求。因此,我愿意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奉献给大家。

一、朗读会让人走向更为厚重和精致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表达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涵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部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个锐意创新的民族,如果没有相应先进和深厚的文化作为根基,脚步是不坚实的。朗读让我们不断回望历史,远离浅薄,走向厚重;朗读让我们不断回望文化,远离潦草,走向精致。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热潮。阅读短信、阅读博客、阅读电邮,成为许多人重要的生活内容。快捷便利的搜索引擎,仿佛颠覆了“青灯黄卷”、“上下求索”的求知路径;简单输入几个关键词,仿佛就能替代“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苦寻觅。网络让人们尽情享受“及时知晓”的文化、似乎想吃什么有什么,想吃多少有多少地漫游在信息的海洋之中。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铺天盖地的信息、唾手可得的百科知识、色彩斑斓的文化碎片,让我们可以省略“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过程,就能直至“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结果、就能应接不暇地享受着“获取”的快感。于是,人们渐渐适应了“花团锦簇蜂蝶绕”“百花争向艳阳红”的喧嚣,而缺少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趣,缺少了“踏雪寻梅”的雅致和耐心,也缺少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鉴赏力和感悟力。

        凡此种种,在我们参赛作品的选择上,也多少有所表现。

        我个人认为,参赛作品中虽不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但选材面略显狭窄,且重复过多,尤其是中外古今的经典名作所占比重太弱,六届入围决赛的作品中,只有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项羽似乎是颇受朗诵者关注的一个英雄人物,从《乌骓别霸王》到《西楚霸王剑》再到《乌江别》,两届大赛就连续有三个作品四位朗诵者乐此不疲;《大明宫词》中的那段母女对白也是备受追捧的目标,甚至从初赛复赛至决赛能连续听到几个表演者的几个版本;随着电影《风声》的热播,今年的舞台上又谍影重重,竟然出现了数对顾晓梦和李宁玉的组合。信手拈来的网络文字或热播电影电视剧中截取的台词对白,在初赛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

        经典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经得住朗读推敲的。选材,是朗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朗读,是筛选优秀文本的重要途径。怎么选,选什么?体现着创作者的心态,检验着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格调。我总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声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也造就了一拨拨风风火火的“急脾气”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教训,使“多、快、好、省”成了国人的普遍做事风格,干什么都着急,急着出结果,急着出成绩。殊不知,急就容易潦草,急就容易粗糙,“心急就吃不了热豆腐”。写到此,我突然想起朱自清散文中的一段话:“‘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怎样的自信、从容和淡定!诗一般的文字背后,浸透出的是传统文人诗一般的心境,我以为,今天的中国人有资本享受这诗一般的人生!

        我们有一座丰富的文学宝库,这是一代代炎黄儿女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根基。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从四大名著到现代文学史上的篇篇力作,面对祖宗留下的这么多宝贝,我们怎么能连细细品读的耐心都没有?怎么能为投机取巧而选择浮浅甚至哗众取宠?筛选朗读文本的过程,需要视野开阔,需要神宁气定。自然,看得东西多了就会慢慢鉴别出真伪优劣,看好的东西多了就会一步步走向厚重,走向精致。

二、朗读会让人走向更为真诚和朴素

        “读书”“读书”,不能光“看”不“读”。书,为什么一定要“读”呢?曾国藩在《家训•字谕纪泽》中写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我觉得这里说了两层意思:一是看到可遇不可求的好文字,不畅快地读出声来,不足以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二是不感之于外、动之于情地读出声来,也不足以深入细致地领会文字背后的妙意。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者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对文字世界的开掘,真诚和朴素是基础。

        1976年,我还在北京人艺当演员。记得周总理去世后,我参加了一场悼念总理的朗诵会。演出结束后,我请曹禺先生提提意见。他沉吟片刻说:“朗诵要让人爱听,听了还让人感动,真诚和朴素顶要紧。眼里有了,心里有了,嘴上才能有。”这其中的意思,我也是在实践中慢慢领悟的。眼里“有”,心里还得“有”,嘴上“有”的才能既好听,又感人,否则,光剩下嘴上的东西了,“有”的东西也是“水货”,也是“假冒伪劣”。真诚和朴素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创作者就得实实在在,就得动真格的,就得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地真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不得虚张声势,来不得花里胡哨。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质疑了:你这里强调的是“朗读”,而我们是在舞台上“朗诵”,“朗诵”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功能,当然要强调形式,强调技巧,太老实、太“朴素”就吸引不了听众。的确,“诵”与“读”是有差别的,但正如《辞源》所释,“朗读也作朗诵”。浅吟低唱“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也罢,引吭狂歌“抑扬高下其声”也罢,“诵”也好“读”也好,它们均要向文字作品本身进行认真地追问,“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以真诚为骨”,以朴素为容,空洞的声音和花哨的形式是朗读的大忌。

        纵观十二届齐越朗诵艺术节,特别是六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我们欣喜地发现,其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选手的水平越来越高,体裁、样式、手段越来越丰富,表现力、感染力、可看性也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比如,恰当使用声光电等附加技术手段、恰当融入一些表演元素,固然有助于刺激视觉观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塑造力,但过分依赖或强调,又会削弱对语言功力的锤炼,分散对内容本身的关注。

        近年来,选手倾向于选择人物语言(对白或者独白)较多的稿件进行诠释,取材于话剧、电影、电视剧的作品也大有上升之势。此类作品往往情节较为曲折,戏剧矛盾突出,人物性格鲜明,加之强烈的声光电以及服饰、道具的配合,很容易渲染舞台气氛,夺人眼球、引人注意。濮存昕评委说:有些选手过分热衷于“角色扮演”,混淆了朗诵和小品的界限,混淆了朗诵和朗诵剧的界限。

        需要解释的是,朗诵剧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与朗诵艺术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其一,朗诵剧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而朗诵自成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其二,朗诵剧偏重于人物语言对白,朗诵则偏重于古圣先贤及今人的名篇佳作的诵读;其三,朗诵剧追求表演的完善,对声台形表都有特殊要求,而朗诵则追求语言功力的锤炼;其四,朗诵剧在角色塑造方面讲求“我就是”,而朗诵艺术中朗诵者作为稿件的讲述者讲求“我就在”;其五,朗诵剧的选材主要是台词剧本,朗诵的选材则不拘一格。不难看出,朗诵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艺术形式,是有其自身基本的创作规律和原则的,它当然需要“借鉴”、需要“创新”,但不能“借鉴”得“非驴非马”了,不能“创新”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了。

        一个人或几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着“说”就能抓住全场人的心,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儿,但其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我认为,朗读贵在“真诚”,难在“朴素”,这是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和属性所决定的。《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天道》中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真诚和朴素何等重要?所以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功夫下在理解和感受文字作品上,下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上。朴素,不是不要技巧和形式,但要处理好“朴”与“巧”、“浓”与“淡”的关系。我们要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大美,它美在了气质上。气质不是技术所能够完成的东西,它是一个人生活的印记,心灵的种子,精神的延伸,是生存的状态,是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