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 感受母语魅力——浅析中央电视台《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的文化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 感受母语魅力

——浅析中央电视台《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的文化意义

吴洁茹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摘要】强势媒体电视是精神产品的制造者,担负着引导舆论、教化社会的作用。它所营造的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社会大背景为依托,从《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案例入手,概括了节目的文化意义,强调了它听、视觉艺术的成功融合,分析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推广,最后就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走向输出进行阐释,得出了节目正是文化传播的直观文本和生动示范的启示。

【关键词】 节日  诵读  文化输出

 

Feelings of the Mother Language for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CTV Show Our festival - China Long Song

 

Wu Jieru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As a strong media, TV, the spirit maker, is responsible for guiding public opinion, educating social role, creating a culture impacting broadly on the whole society. The grand show of CCTV Our festival - Chinese Long Song, which is heritage promoted is a clever combi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 forms of recitation. The show is beneficially sprea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loball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item, therefore, it is a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auditory and visual arts which is a carrier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the forms of poetry reading.

Keyword: Festival, Recitation, Cultural Output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强势媒体——电视是精神产品的制造者,担负着引导舆论、教化社会的作用。它所营造的文化对整个社会将产生广泛的影响。作为全媒体时代的电视传媒人,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有所担当,把握传统文化当中的主流价值观,采用最为恰当的电视手段,将真善美的种子撒播于大众的心田,从而培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健康向上的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大型电视节目《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与朗诵形式巧妙的结合,加以传承弘扬。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中央电视台都会为观众奉献这样一部寻文化之根、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节目。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中最珍贵的文化宝藏,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对生活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与春节并列四大传统节日。这是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对它们的重要性作出的制度层面的规定。

       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诗词,也蕴藏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经典诗词由于其形式、内容、思想与境界的高度统一,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呼唤内在的情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无法比拟。以诵读形式为节目的主体,解读中华节日文化中的意蕴情境,这是《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节目独具的特色。通过诵读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读懂中国伟大的诗乐文化精神,读出旷远的山水情怀和中国文化中的大智慧,希望吸引和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提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

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成功结合

       诵读艺术可以说是古老的声音传播方式。从人类早期的咿咿呀呀,继而有语义特征的声音符号出现,在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诞生之后,它就以人们口头传诵无字“诗”的原始形态出现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熟悉的古诗、民谣、传说逐渐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节目是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节目形态以诗文诵读为主,民俗和歌曲为辅等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撑起节目的主体——诗文诵读,贯穿始终。诵读是朗诵者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创作手段,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感受,用丰富饱满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悦耳动听的声音表达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以声音传播的诵读艺术,如今与电视这种声画合一的媒介相结合,以其直观鲜明的展示方式、形象生动的感染力度获得了更为有效的传播,通过光影、声音、色彩、形象等全方位的组合,充分调动观众享受“人文精神的音声化”的魅力。

       《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中的声音和影像都承载着节目创作者的表达诉求,显示了节目创作者们对镜头语言的唯美追求,片子取材丰富,充分运用镜头、画面展现诗歌所营造的情境,注重了写实与唯美的均衡,对于历史情景的再现也强化了故事感,例如《在我们的节日清明》这一期节目中,《少年中国说》的朗诵选取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庄重典雅、古朴宁静的建筑群为背景,画面清新唯美,音乐有强大表现力,呈现出白衣胜雪的青年学子、高远的蓝天、激情勃发的朗诵,散发着浓郁逼人的青春气息和书卷味,让观众犹如享受一席丰富的精神盛宴,从诵读中体会了久违的壮志飞扬,激发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针对不同节日的主题:春节、清明、重阳、元宵,选择历代名篇佳作,无论是合辙押韵的诗歌、古文,还是通俗流畅的现代白话文,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经典,是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朗诵艺术家们精湛的表达,引导受众向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文化回归。比如《我们的节日·中秋》中就选取了古诗《静夜思》、《望月怀远》、《皓月中秋吟》、《听月诗》这些经典篇目来展现中秋节日的内涵,朗诵者通过语气的舒展、字音的绵长、韵脚的鲜明,共同营造了诗歌韵律的悠远高扬,产生了规整中的错落有致、参差中的有章可循,既有鲜明的节拍乐感,又有鲜活的词语张力。而受众则随着有声语言的起伏流淌,不断融入自身的感受于声音的细腻变化之中,加上电视画面还原和丰富了文字描画的影像世界,又辅以背景、音乐、动画特技等艺术化的处理,使得受众于声情并茂的表达中体会经典诗词的韵味和妙义,体会汉语独特的美感,油然而生对于汉语的喜爱和眷恋。

  二、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广

       电视因其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仅突破了节日古老仪式的地域空间限制,全球天涯若比邻,而且通过与时间同步的直播,还做到了天涯共此时。传播就是发扬,电视的关注,电视的展示,对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传统节日、经典诵读都充分利用电视传播这一影响巨大的公共空间,在中央电视台这样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平台与载体中完成了文化普及。

       《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打破了过去传统“晚会”和“联欢”的形式,把诗文诵读作为主体,大量运用外景纪实拍摄和“局部场景组合”的方式,穿插了传统节日的专题片、人物访谈、风物介绍等,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例如《我们的节日·重阳》节目围绕“孝”这一文化主题,通过访谈来解读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发展变迁、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同时,节目诵读选取了《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蜀中九日》、《秋登兰山寄张五》等经典诗文,表达重阳节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习俗。节目将古诗词的诵读放在真山真水的环境中拍摄,听到朗诵者大气恢弘展现古诗《登高》,只觉得周围青翠的山川都在回应,无尽的雄浑和感慨在大自然中更具有了一种历史感。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创造的、对人类作出不可估量贡献的一个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天人合一,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中国的诗词文赋中本身也充满着自然的情怀, 更深层弘扬了作为“天地人”整体存在的大智慧和中国诗学精神。

       有时文化只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意义普遍的存在于生活中,这时需要运用电视的手段对它进行提炼、阐释和呈现。“1300多年前,雕版印刷技艺诞生,人类文明的传播被赋予了新的方式,为了表达对于古老文化的尊重与敬意。2009年这项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它的发源地扬州,这项人类文明的遗产仍然薪火相传。”[1] 这是《中华长歌行》片头部分解说词。节目播出时的片头以一本书的形式,实景加动画,封面是雕版印刷的《中华长歌行》,扉页是《我们的节日·端午》,像翻书一样,然后将端午的风俗逐一展开。形式很新颖,画面隽永,让观众赏心悦目。

        这期节目充分挖掘了端午节日的文化内涵。既有龙舟竞渡、端午庙会、端午诗会这些节日习俗的展示,也有民俗学家对端午节的解读,让人们对这个节日有了更加立体清晰的理解。同时充分利用文化历史资源,通过朗诵艺术家诵读的方式,让观众领悟《离骚》的精髓,感受《竞渡诗》、《端午日》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另外,节目也寻找小切口,表现时代大主题。以老百姓的节日生活作为切入点,聚焦于个体,突出“节日就在我们身边”的概念。通过讲述几个普通人在端午节发生的故事,表达端午节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含义。小学生俞鉴航为了实现到天一阁当小导游的梦想,认真准备端午诗会的演出。中学生刘媛和同学们以学校的红色历史为主题,表达着新一代学子的心声。当节日与人联系在一起,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也有了传承下去的动力和意义。

三、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汉语魅力的释放

       有人说,经济信息全球化势必带来全球文化一体化,如今传统文化在现代年轻人心中减少乃至消亡,这一趋势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明显,面对好莱坞大片涌入、电视节目更多脱胎于外国电视版本的状况,如果任由此发展,我们会遭遇“文化身份认同”的尴尬。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几乎每个人都会背几首诗词歌赋,从小孩到老人,这种被称为朗诵的艺术早已渗透到大众的平凡生活当中,它是彰显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并成为世界倾听中国的另一种可能。《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有意识的从节日文化层面入手,寻找历史烟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精神延续,表达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情怀。尤其节目中间“吟咏诗词”、“诵读文赋”更多的是要通过诵读的方法,引导观众揣摩那些经典诗文,体味其中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国际间的竞争焦点是什么?说到底是民族文化的竞争。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与形式应该是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和张扬,越是有本民族、本国特色的东西,越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势,就越具有吸引力”[2]可喜的是,《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确确实实的这样做了,坚守文化,挖掘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生活中代代相传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其间语言传播充满人文精神,通过诗文诵读增强对先贤文化的传承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尊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比如孝道、尊老、亲情,帮助我们在当今全盘西化的思维逻辑和审美心态中感受到东方感性思维的魅力和生命力,增加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和亲情的凝聚力。

       近几年,“汉语热”在海外持续升温,有资料表明,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经达到3000万,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汉语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国国家汉办也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100所。同时“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这些词语也都显示了海外华人族群极大的向心力和对归属感的渴望。电视广播媒体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球华人提供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高质量节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节目既有对传统节日内涵的阐释又有经典诗词朗诵,这正是文化传播的直观文本和生动示范。

       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先生曾发出“发现东方”的呼唤,要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文明的碎片”重新整合、重新认识,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产品。[3]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应该从拿来主义向输出主义过渡。在素有国家形象窗口之称的电视媒介中,当然应该用最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应是电视传媒人的文化自觉。“掷铁落地金玉激越之音,低吟婉唱间关莺语之感,大河奔腾一泻千里之势,荡气回肠沥胆披肝之神”[4]……让优美的汉语之音传出去,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凭借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可以将文化传播和汉语普及的功能同时传递,海外的文化影响也会因此产生!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际文化舞台上,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年风雨洗礼的灿烂文化会以崭新的姿态积极地投入到国际传播的大潮中来。



[1] http://www.yznews.com.cn/2012-05/24/content_3961619.htm

[2]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48-249页

[3]曾志华:《论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对受众价值观念的影响》,《潇湘声评》,2009年07

[4]刘楠:《通向中和与圆融——播音主持艺术的美感特征》,《中国广播》,2005年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