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童话朗读的形象塑造

  

略论童话朗读的形象塑造

汪海燕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摘要】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它的语言浅显、生动而优美。童话朗读应该拥有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它追求可读性与可听性与可欣赏性并重的原则,借助形象塑造这种艺术手段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朗读者在童话朗读过程中对完成对形象的塑造,凸显朗读艺术中的儿童本位及儿童气质,可以达到内感外动的朗读艺术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 童话  朗读  形象塑造

 

An Analysis of Image Creation in Fairy Tales Recitation

 

Wang Haiy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e fairy tale is a literary form to educate children, creating image and reflecting life by means of rich imagination, fantasy and exaggeration. Its language is plain, vivid and beautiful. The fairy tale recitation should have a unique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pursuit of the principles of both readability and audible, with the image of three-dimensional shape. Fairy tale recitation can complete the characterization, highlighting children's temperament and reach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reading art in the inner sense.

Keywords:Fairy Tale, Recitation, Portrayal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1]它拥有内在的艺术性特质。从声学角度看,它着眼于语音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的有声艺术创造。童话是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文学体裁。它的语言浅显、生动而优美,它的情节饶有趣味,对孩子们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童话朗读,应该强调可读性与可听性、可欣赏性并重的原则,借助形象塑造这种艺术手段,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从语言符号到具体形象,由语感产生美感。这一独具魅力的有声语言艺术创造形式,追求的是用声音传达文字的意蕴。形象塑造有适当的艺术夸张、修饰与变形,其形态之核心是达到与文本内涵密切交融的声音表象的外化。这一造型是活性的,在质与形的高度统一中,直达浑然天成的童真与童趣。本文试图探讨童话朗读的形象塑造艺术,对童话朗读的规律及审美创造提出可供操作的实质性建议。  

       童话朗读是通过声音强化文字语言的独特感情,来营造童心永恒的艺术意境。声音负载着文字思想与情感的内在活力,朗读者依托思想与情感的运动状态,由语气把它们贯穿起来,形成动态的声音走势。通过声音的可变性与多样化、语言的动作性、形象性和音乐性以及角色感和个性化来完成童话作品的形象塑造。

一、声音的可变性与多样性

       言为心声,我们在朗读童话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是依据童话故事,把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当作童话艺术表现的对象,把主观世界对象化,客观化,把文字转化为童话语言,以满足传情达意的再创作。朗读中我们在保证字音准确的前提下,还要美化声音,要做到声音的变化层次丰富,表情达意准确。具体到吐字发声层面,呈现的是清晰、准确、圆润、集中、流畅的自然状态。在朗读中要做到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通过具体感受形成有机的语言链条。把童话作品的文路化为朗读者的思路,并落实为言路。在理解、感受过程中形成内心的“语流”,诉诸有声语言。朗读者在音声创造中,要让气和声形成互动相随的关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气随情变,声随情走,达到情声和谐。朗读用声尤其要落在自然的中声区,用接近口语的发声状态,以实声为主,虚实结合,避免华丽的朗诵腔。朗读者的声音形式对文学作品中变化的情感要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应服从作品情感基调,并唤起外在情感的冲击力,或委婉细腻,或高亢激昂,都需要有相应的情态语感来表现,否则如果仅限于朗读者本色流露的范围内,语言表现将缺乏活力与张力。其次,声音要适应不同作品风格的需求,如叙事性的童话作品的娓娓道来,对于幼童的童话故事更要传达出平和温馨的色调。此外,声音还要适应不同表达技艺的特点,如表演式的朗读相对于亲子朗读,声音变化幅度较大,空间感与达远性较强。

       音色是形象塑造极具表现力的元素,精当地处理语音链上的强弱、高低、刚柔、明暗、虚实、厚薄、粗细、前后等对立因素,取得刚柔并济、纵收自如的富含伸缩性与可变性的声音弹性。声音的弹性变化是以多种对比项目的复合形式出现的。

       从童话朗读的受众来看,儿童受众群体对声音色彩的感知更为敏感,朗读者需要通过音色的多姿多彩来获得情感色彩的千变万化,获得形象塑造创造的动力。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讲述了丑小鸭蜕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故事,文字优美而富有情致,语言的节奏随情感而绵延起伏,朗读的音色主要是柔和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文中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朗读的音色就应该随着产生虚实、明暗、高低等等的变化。

二、语言的动作性、形象性与音乐性

       语言是人们相互行动、相互影响、相互了解的工具,碧尔曼在《论语言行动》一文中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蔑视没有动作性的朗诵和说话,这种朗诵和说话,尽管像“煞有其事”很浮夸,但同样没有意义。”这就是说语言以表达为主,如果朗读者表达愿望不强,只是平淡读字,那么听众也就听不出其中的语言动作来,也就不能够跟着朗读者的语言而展开想象。朗读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人们对它要求的标准是很高的。它要求朗读者要富于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和谐,音色的优美,语调的生活化且富于变化。使听众从你的朗读中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仿佛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触摸到,宛如活动在面前一样。朗读童话作品更是如此,因为童话作品的受众有很大一部分是幼儿。童话学者汤锐对早期阅读的研究指出,幼儿在听成人朗读作品或自己阅读时所产生的感受首先是由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所引起的,例如,铿锵动听的词语构成的韵律、节奏,循环往复的作品结构,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表现手法等,都带给幼儿极大的快乐。

       朗读语言外在形态的动作性、形象性与音乐性体现了儿童的审美心理需求。童话作品中的精美词语和动态的描述,展现了富有色彩和音响的流动的画面,通过声音再现文字画面的过程中,听觉形象很好地转化为视觉形象,更富有立体感、节奏感。要使语言有动作性,必须重视动词的运用,以产生与表达内容相适应的语言动势,如表现走、跑、跳等不同动作状态中的说话感觉。蔺力的《会打喷嚏的帽子》里的大耗子偷帽子的细节充满喜剧色彩,“一步一抬头,防着帽子里的那个呼噜突然钻出来咬他。也真巧,他刚走到老爷爷床跟前的时候,呼噜不响了。这下,大耗子可得意啦,原来呼噜怕我呀!”朗读者要尽力表现大耗子从害怕心理下的轻手轻脚到得意时的肢体放松状态,夸张灵动的语调不仅要营造立体的环境,还要展现动感形象。

       语言的形象性,有的是对作品所描述的环境的形象描述,有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形象描绘。朗读童话作品,对形象性的要求尤为重要,要求朗读者通过语言、声音、语气的变化,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图画,并且必须让受众从你的表达里感受到真实并展开想象。《猴吃西瓜》中有一段群猴的对话:

       猴王清了清嗓子说:“今天,我找到了一个大西瓜。至于这西瓜的吃法嘛,我当然……当然是知道的。不过,我要考验一下大伙的智慧,看看谁能说出这西瓜的吃法。如果说对了,我可以多赏他一块。如果说错了,我可要惩罚他!”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是谁也没有吃过西瓜。小毛猴眨巴眨巴眼睛,挠了挠腮说:“我知道,吃西瓜是吃瓤!”“不对!小毛猴说得不对!”秃尾巴猴跳了起来:“我小的时候跟我妈去姥姥家,吃过甜瓜,吃甜瓜就是吃皮。我想,这甜瓜也是瓜,西瓜也是瓜,吃西瓜嘛,当然也是吃皮咯。”这时候,大伙争执起来,有的说:“吃西瓜吃皮!”有的说:“吃西瓜吃瓤!”可争了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于是都不由的把目光集中到一个老猴的身上……这老猴认为出头露面的机会来了,他捋了捋胡子,打扫了一下嗓子说:“这吃西瓜嘛,当然……当然是吃皮咯。我从小就爱吃西瓜,而且……而且一直都是吃皮的。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因为吃了这西瓜皮的缘故……”

    这段对话精彩地展现了群猴吃西瓜的喜剧场景,朗读中要把握好猴与猴之间语言表现的不同,才能形象地把众猴区分开来。猴王的形象应该带有一些威严的色彩,但是不学无术,不懂得分辨是非;小毛猴的形象则是聪明伶俐,心直口快;秃尾巴猴不明白西瓜和甜瓜之间有什么不一样,显得有点儿傻;老猴则是装模作样、滥竽充数,还要冒充专家。

       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上,由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造成和谐均匀的音响效果。朗读者的声音处于积极状态并生发一种内心期待,引领着身体节奏、心理节奏、文字节奏与声音节奏合拍,以唤起听者的艺术关注和审美愉悦。童话作品的朗读,有时扣人心弦,有时娓娓道来,富含起伏跌宕、变化多端的色彩,犹如一首乐曲一样,具有音乐之美。不过语调与曲调相比,没有曲调这么规整,变化幅度也没有曲调变化大,但音乐的曲调是作曲家已规定好的范围,而朗读者的语调需要自己来创造。一部作品,如果不用心细细体味,反复琢磨,不经过朗读者的富有活力的想象及联想,就会平淡而毫无生命力。朗读的节奏实质是有形多变的,要避免落入固定腔调或貌似抑扬起伏,却完全没有生命的语言外壳的表达误区。

       童话故事《小鸟学飞》旋律清新明快,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活力的无限热爱,朗读时能感觉到声音在蓬勃着大自然生命律动的诗情画意间流转,语气中流淌出童真的质朴与美好,展示暖融融的、活泼的声音意象。

三、形象塑造的角色感与个性化

       童话作品往往人物众多,外形特征和性格特点区分度明显,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元素符合儿童的欣赏期待,朗读也应该以儿童的喜好为依据,突出角色感与个性色彩,做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统一,以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语言形象。童话叙事类作品中的形象刻画,需要以真实情感为依据,从语言内在实质出发去寻找外在的体现方式。多数应首先抓住形象核心,并加以放大,来寻找形象的声音质感。如《三只小猪》里的猪老大、猪老二的浑浊感和猪老三的精明感,《小兔子乖乖》里的小兔子的稚嫩感和大兔子的慈爱感,《狐狸艾克》里的艾克的奸猾狡诈感,等等。

       其次,运用咬字和发声等各种语言技巧参加造型,以满足不同的形象要求,如河马的声音可用靠后的发声状态来表现其体型庞大,小老鼠则可以用靠前的发声状态来表现其身体小巧,猪的声音以撅嘴发出的后吞感音质显示其笨拙,小孩的声音发声感觉稚嫩,老人的声音发声感觉沧桑,等等。

       童话的浅近性并非促使我们一味模仿角色可能有的语调和稚态,而是唤起对心理状态和生活世界的体验和认识,“在角色的身份、性格和行为中进行注视、思考、自语等艺术创造”[2],达到形神兼备。以保加利亚的笛米特·伊求的故事《婴儿》为例。作品细致刻画了儿童的好奇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童心。开掘由此生发的童趣,朗读的基调也就不可避免地映射出幽默风趣的风格。文中这对低龄的小姐弟,人物对话充满稚气,他们的好奇的眼睛,他们的观察思索,他们的担心忧虑,以及严肃认真的谈话和洋溢于浑身上下的那种神秘感,需要朗读者调动声音技巧完成听觉与视觉形象的创造。语言造型应突出稚嫩感,可适当以顿读的方式来丰富人物的语态,连续的对白应学会在瞬间全方位快速转换,以加大姐弟俩与另一人物桐尼叔叔之间的角色造型反差。冰子的故事《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中,林中之王居然被狐狸骗了,故事的趣味性来自老虎的一次次上当受骗。对狐狸善用计谋的刻画和勾勒,使得这个“反派”人物格外灵活生动和富有魅力,所以,狐狸才是有声语言关注的焦点。狐狸每次对话都是话里藏话,要读出其中的“假”来。可以在狐狸的音色中添加些甩腔,放大其“反派”特征。老虎在故事中是被嘲弄的对象,音色上可以含混些,以与狐狸的精明诡诈形成对比。

       童话存在于相对独立于成人世界的儿童生命空间里,以儿童为视角,以儿童为本位,洋溢着纯真、美好、质朴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特性。朗读追求情理之美、韵律之美。童话朗读形象塑造艺术是富有灵性的,是成人世界通向儿童世界的桥梁。朗读者在童话朗读过程中对完成对形象的塑造,凸显朗读艺术中的儿童本位及儿童气质,可以达到内感外动的朗读艺术的至高境界。

 


[1]张颂.朗读学.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武宏伟.演讲、朗诵与讲故事[J].语文建设,2011(9)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武宏伟.演讲、朗诵与讲故事[J].语文建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