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感刍议

  

朗读语感刍议

 

陈竹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摘要】朗读语感,是朗读者在发出声音那一刻对语言声音形式的艺术感觉和把握。朗读语感较一般语感要复杂,它建立在一般语感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的声音形式的审美感知来完成。朗读语感的作用在于更好的通过声音表达内心感受,只有通过发声觉和听觉协调控制与有机配合才能完成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 语感,朗读语感,艺术感觉

 

The Discussion on Speaker Affects in Recitation

 

Chen Zhu

(The art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film at Hun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peaker affects in recitation is the instant artistic feeling and strong control over the voice by the reciter and it is more complex than the general speaker affects. It is built upon the general affects and eventually accomplished by the aesthetical appreciation of the reciter. The affects in recitation helps expressing the inner feelings of the speaker. The control and collaboration of the voice and hearing i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vocal expression.

 

Keywords: Affect, Speaker Affect in Recitation, Artistic Feeling

       语言现象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因为使用语言的目的、范围不同,把语言用于交流传播时的手段、途径不同,研究语言的角度不同等,对语感的释义不尽相同。从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指说本族语的人对自己的语言所拥有的直觉知识”、“是说本族语的人在长期使用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 (《社会科学大词典》);从文学欣赏角度来看,语感“指文学欣赏中欣赏者对于文学语言意趣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对特殊语言环境中具体语词的意味、旨趣的领会能力”(《文艺创作知识辞典》);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以对词语精确含义的掌握、细微差别的区分、感情色彩的理解、甚至音响效果的体味的程度为标准来衡量高低”(《写作艺术大辞典》)等等。尽管以上对语感的解释不一,其本质却是相同的。语感所感的对象为“语”——言语。语感是把人和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人们在评价朗读者朗读水平时也经常会使用“语感”一词。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位朗读者有声语言表达精当生动、富有感染力,而夸奖他(她)“语感”好,也会把朗读者有声语言表达磕磕巴巴、呆板生硬归结为是由于“语感”不好。人们是完全可以从朗读者们的言语表达中判断谁的朗读语感会更好一些的,可见朗读语感不仅存在而且很重要。那么,什么是朗读语感呢?张颂教授在《播音语言通论》第六章第五节曾专门就播音员的语感进行研究。他认为“语感,是对语言刺激的‘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是对语言运用的‘情动于衷,声形于外。”“语感,是一种能力,是把接收、鉴别、储存信息和发出,丰富、驾驭信息全部融入语言感受中的能力。”“一个有较强语感的人,既有较高的鉴赏力,也有较高的表现力”

       顾名思义,朗读语感就是朗读者在朗读时的语感。本文认为,在研究“朗读语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创作其客体是声音语言,这有别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文字语言;二是朗读者创作的是有声语言艺术作品,有别于一般人际交流对话,它更强调声音语言的审美性。以这两点为前提再来审视朗读语感,我们可以发现其特殊性:更强调朗读者对声音的把握和表现。文学欣赏角度的语感关注的是主体接受语言刺激后的心理反应,强调语感在语言接受时的作用;文学创作层面的语感更关注语言发出时的内心感觉,更强调语感在语言使用时的作用。播音语感也关注语言发出时的内心感觉,但更强调语感在声音使用时的作用。这正像书法,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忽略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专注于每个字笔法线条流动间的气韵形势从而产生美感。朗读作品亦是一样,好的声音作品,是因为创作主体充分发挥了人声的表情功能,使文字作品的意趣更生动、立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做到“锦上添花”。朗读语感的作用就在此。

       “有声语言的语感,同文字语言的语感不同,属于‘口耳之学’”。“朗读语感”与有声语言关系密切,更强调有声语言形式的审美性(而不是有声语言内容的审美性,更不是语法形式的正确性)。相同的作品,从不同的人嘴里朗读出来,效果不同,很大程度上和“朗读语感”有关。诗人之所以请语言艺术家朗诵自己的作品,不是因为诗人缺乏语感,而是缺乏朗读语感。在与其它语感相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其它语感是建立在语言知识基础上的,而朗读语感是建立在艺术听觉敏感、发声能力以及艺术思维等基础之上的。举个例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我们可以从文学创作层面去感叹诗人李商隐精妙的“语感”。但如果朗读李商隐的这首《无题》,我们在评价朗读者语感好不好时,却是从有声语言创作的层面去判断的。只有那通过抑扬顿挫、细腻变化的声音清晰传达出诗歌浓烈情意的朗读者才能被评价为“语感”好吧。再如,“我先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成“我走先了”(广东人这么说)就会立刻判断这句话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语感”。但是朗读语感”却是不管是说“我先走了”还是“我走先了”只有那个能完全表现出“此语境下此情味”的声音才能称为语感好。

       朗读语感是一种专业性语感。一方面,朗读语感具有语感的共性特征。例如,感知的对象是言语,朗读主体的语感既包括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包括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另一方面,朗读语感又属于朗读创作心理所独有的心理现象,它表现为因表达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声音的能力。如果把语感视为一种能力,那么,朗读语感强调朗读者通过声音形式进行表现的能力。本文认为,为了对朗读语感进行准确、深入地研究,应该忽略朗读语感里具有语感共性的部分,而着重研究属于朗读语感个性特点的部分。我们唯一关注的是在主体“理解”、“感受”之后“行之于声”时的语感。此外,由于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朗读语感,因此,纯粹的“语义感”、“语音感”、“语法感”等也不属于我们研究的范畴。

       朗读语感的“语”指的是朗读者说出口的话语,即声音语言。朗读作为一种说话的形式目的是为了表达。朗读语感是朗读者在发出声音那一刻对语言的声音形式的艺术感觉和把握。朗读语感较一般语感要复杂,它建立在一般语感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的声音形式的审美感知来完成。朗读语感的作用在于更好的通过声音表达内心感受,只有通过发声觉和听觉协调控制与有机配合才能完成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

       朗读语感,是一种对有声语言意韵美的敏感,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朗读语感好坏时,实际上是指他(她)朗读语感的程度强弱,敏感度的高低。我们发现,一个人最初的朗读语感与他(她)的年龄、文化程度是没有直接、本质联系的。朗读同一篇文章,成年人不一定比小孩子的朗读语感强,博士也不一定就比本科生强。朗读语感受人的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天生我“心”通我“声”,天分使然。有些人天生朗读语感就好,有些人生来朗读语感就差些。当然,朗读语感的加强和提高需要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有目的的训练。而且,只有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训练,播音语感才能达到更高层次。

       朗读语感并不存在对错的问题。朗读表达的准确、对错与朗读主体的理解、感受是否准确、深刻有关,但与朗读语感无关。朗读语感更强调在一般语感的基础之上主体对声音形式的敏感和把握,一般语感属于语言理解范畴。在朗读语感角度来看,即使主体理解错了,可建立在错误理解基础上的声音形式的敏感很高,把握很好,也体现出主体语感很好。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可能比成人朗读语感好的原因之一。

        朗读语感是将语言内容声音化的过程中的心理把握,是朗读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朗读语感是一种艺术感觉,强调主体对自己创作状态的良好感觉和清醒意识,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气氛”。尽管朗读语感不存在对错,但朗读语感是有层次之分的。朗读语感的基本层次是对声音的听觉美感和把握。类似于歌者避免直着嗓子(大白嗓子)唱歌的感觉。

       朗读语感,不仅只是对声音语言的感知,而且是经历了刺激物转变的特殊感觉。首先的刺激来自语言内容,之后转为声音形式。朗读语感,使内在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时,语言的生命气息和美感得以保留、彰显,甚至扩大。准确地讲,朗读语感,是“语言感知-声音反应”的心理统觉。

       朗读语感是一种直觉美感。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朗读语感是建立在朗读理解、感受基础上的声音创作感觉,在朗读理解、感受观照下,播音语感的直觉趋于准确和丰富。



《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播音语言通论》.张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版

《朗读美学》.张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播音语言通论》.张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版

3.《朗读美学》.张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