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社会学刊》专辑论文徵稿

专辑主题:晚清•民国的文化传播与中国的现代性

从晚清到民国,是中国传播史上一个既璀璨又壮怀激烈的时代,这期间一系列重大的传播事件开拓了中国人的现代观念。正是因为经历了维新变法的激烈论争丶五四新文化的启蒙丶和各种西方观念的滥觞和洗礼,中国才顺利完成它两千年来最刻骨铭心的嬗变—由信奉封建皇权和儒家道统转向追求科学丶民主丶自由丶权利丶进步等。可惜这一可歌可泣的嬗变至今没有受到主流传播学者的重视。

在这一新旧交替的壮烈时代,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批引领风气之先的文化人,他们通过办白话报丶倡新小说丶创文明剧丶兴影戏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动了新文化的蓬勃发展。小说丶戏曲丶话剧等辞语浅白丶生动趣雅,为普罗百姓所喜闻乐见,於是成为新文化倡导者的新宠。但要用於新民开智丶移风易俗,这些通俗媒介还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这意味着摒除原有的「状元宰相」丶「佳人才子」思想。故此梁启超大声疾呼:「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1902,「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的「小说」概念涵盖戏曲丶话剧等大众传播手段。这时期的改革宣传家除梁启超外,严复丶陈天华丶蔡元培丶陈独秀丶胡适丶鲁迅等人都积极参与对新小说丶新戏曲丶新话剧等通俗文艺的宣传和创作。

小说丶戏曲丶话剧丶电影等一向被文化批判学派以外的传播学者所忽略,为了让更多的传播学同仁认识这些大众文艺和娱乐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我们决定刊发一个专辑,主题为「晚清•民国的文化传播与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作为这时期文化传播的一个主要目标,泛指一整套以科学丶民主丶自由等现代原则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这一专辑虽然关注小说丶戏曲丶话剧丶电影等「文艺」形式,其着眼点仍然是沟通和传播。和当年的新文化倡导者一样,我们视文艺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这一专辑将着重以下三个方面的传播学研究:

(1)小说丶戏曲丶话剧等通俗媒介的现代转型。现代转型意味着这些媒介改换了新的伦理和政治角色,它们不再是过去帝王将相故事的敍述者和说书人,而是现代思想的传播者和启蒙者。现代转型还意味着一系列传播手段的革新,譬如新小说广泛采用机械印刷技术,小说作品在报刊杂志上连载,作者成为了报人和自由撰稿人等。新文化人还从西方引入话剧和电影,後者提供了比传统戏剧更开放丶更多样的传播手段和表现手法。所有这些转变和革新为通俗文艺的创作和新文化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2)以上通俗媒介的新文化传播功能。关於这一功能,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新文化倡导者如何利用通俗媒介开启民智丶唤醒国魂,他们如何调动各种表现手段来传扬科学丶民主丶自由丶权利丶进步丶群治丶个性丶时尚等现代观念,他们如何讲述和建构新时代的传奇神话等。

(3)这些通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角色。在中国,现代文化的推行与西学传播息息相关,新文化倡导者的「现代性」追求有着明确的「西方化」指向,他们向西方和明治维新後的日本寻求创作素材丶题材丶意念丶灵感,并且借鉴这些现代民族的敍事手法和表现手段(如话剧丶电影),因此直接参与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值得跨文化传播学者关注的是:那些取材於西方的通俗作品如何解读和建构西方?西方的角色丶母题丶理念经过这些作品的再演绎和再创作之後,出现了什麽微妙的意义变化?这一再演绎和再创作又如何影响了当时和後来的现代化运动?

我们期盼深入细致的原创研究。鉴於学术界对以上问题已有基本的通识,本辑尤其欢迎有真知灼见的个案分析,作者可以只是着眼於某项议题丶某个概念丶某类通俗媒介丶某种传播手段丶某部或某类作品丶某个传奇故事等。与此同时,我们鼓励作者参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丶「现代与传统」丶「革命与改良」丶「启蒙与救亡」丶「文化与政治」丶「言情与载道」,或其他重要关系的学术讨论,这一讨论不仅有助於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有助於深入展示传媒在大忧患丶大变革时代的两难处境和复杂角色。

历史和社会一向是学术研究的两个基本面向,当代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待於拓展这两个面向。这一专辑将我们带到晚清和民国,更伸展到「文艺」领域,其目的却不纯是为了拓展视野,更为了追寻中国当代意识发展的某些渊源。

我们冀望海内外学人投寄佳作,来稿将经过匿名评审,论文格式请参照本刊网页之论文体例。本期专辑的截稿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请将稿件电邮至comjournal@cuhk.edu.hk,并注明为「晚清•民国的文化传播与中国的现代性」徵文。


《传播与社会学刊》编委会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