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裁员的消息引发传媒业强烈震动。在传统纸质媒体纷纷陷入营收困境之后,作为中国最老牌、最顶级的新闻门户网站,也终于在持续加大的盈利压力下,选择了业务架构调整。裁员之外,大多数新闻频道开始“背”经营指标。这是一个标杆性事件,它意味着此前一直讨论的移动互联侵蚀纸媒、网站等传统传媒业的威胁,已经成为现实。
对于新浪的调整,我们认为是其自我革新后的一种被动性适应。过去几年间,新浪微博迅猛发展,是新浪主动切入移动互联领域的成功尝试。但这种革新也带来了网站等传统业务流量的大幅下滑,进而影响到网站传统的广告营收业务。而微博在流量迅猛增长上的成功,并没能有效转化为收入。业界经历了几轮微博如何盈利的讨论,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路径。新浪走入了痛苦的“盈利真空期”。裁员、业务架构调整,就有了其必要性。
新浪的窘境是中国传媒业的缩影。媒体一旦向移动互联转型,原有盈利模式将被削弱,而新的营收模式又迟迟难以建立。
对于新浪早几年积极进入移动互联领域的革新,我们心怀敬意。两三年前,传媒业一些大佬们有一个戏谑的说法,“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这形象表达了传媒大佬们在发展策略选择上的纠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转型一定被市场淘汰。转型风险很大,也许很多媒体会倒在转型路上,但最终一定会有媒体胜出,一统传媒江湖。所以,毫无疑问,新浪发展微博的策略是对的。要考虑的无非是如果度过转型过程中的“盈利真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