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4年的发展,中国网上零售市场进入理性增长阶段,在社会零售总额的占比持续上涨,易观对中国网上零售行业发展生命周期作如下解读:
中国网上零售发展周期过程如下:
探索期(1999年--2004年):在资本的推动下,市场预期被夸大形成泡沫
经过EDI应用起步阶段和"三金工程",中国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积累。
易趣、8848、当当等网上零售网站出现,成为网上零售最早的一批探路者。但网上零售厂商过多注重概念炒作,通过营销手段进行竞争,在推动产业环境发展方面力度不够。
媒体对网络购物的关注度迅速增加,网上零售被看作互联网的代表商业模式,市场预期极度扩张。网上零售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开始,众多传统企业进入网上零售领域。
网上零售配套的支付、配送、信用体系仍不完善,为用户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非常有限。用户使用习惯尚未养成,使用网络购物有着追求新鲜感的重要成分,尚未成为主要购买选择。
启动期(2004年--2010年):企业资金链紧张,市场预期幻灭,市场进入谷底
企业盈利模式并不清晰,造血能力弱,市场泡沫破灭,大批电商网站倒闭,曾风靡一时的8848最终走向倒闭。
市场重新洗牌,亚马逊收购卓越,京东电子商务网站正式上线。
图书出版、3C和服装垂直网上零售厂商崛起,各细分市场垂直网上零售。
图书出版物、3C和服装产品成为网上零售企业发展的重点品类。综合网上零售企业调整产品线寻找盈利出路。
成长期(2010年--2015年)市场整合调整,进入理性爬坡
资金开始进入回报周期,当当和麦考林先后上市。提振中国电商市场。
以苏宁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批量触网,为电商发展注入新动力。
垂直电商唯品会实现盈利,大型电商盈利模式多元化,涉足供应链金融,广告营销等,电商开始回归商业本质。
成熟期(2015年之后)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市场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核心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天猫、京东、腾讯电商、苏宁易购等跻身第一阵营。
产业链逐步完善,周边产业发展,如营销服务、物流服务和代运营企业日益完善,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期。
从2013年网上零售发展状况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O2O实物电商从概念走向落地。O2O模式在网络旅游、本地生活服务等领域应用较早,但是在实物类电商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在"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期间有了更加落地的尝试。"双十一"期间,天猫通过品牌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官方旗舰店的联动,尝试打通品牌商线上线下的会员体系、物流体系、库存体系,这意味着电商在推动传统品牌商对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重新整合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落地执行,也迫使品牌商开始重新思考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所承担的功能定位。伴随着O2O模式的推广,未来线下实体店将主要承担营销和体验功能,线上渠道将更多的承担销售功能。此外,苏宁易购借助线下实体店优势,推出双平台购物的"O2O首届购物节",实现线上、线下流量的相互引导。
电子发票试水电商平台,完成了电子商务全程信息化的最后一环,京东、苏宁易购等大型B2C平台成为首批试点。以京东为例,由于京东的后台技术系统与北京市国税局的发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消费者在订单完成后,可以从京东商城下载电子发票留存,也可以在北京市国税局的发票管理系统中查询到相关的电子发票。这一举措,一方面提升了平台订单处理效率,另一方面方便了税务部对电商平台的管理。
外贸电商发展强劲,推动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外贸电商依靠国内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低成本优势,近年发展较快,同时推动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2013年6月6日,兰亭集势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在美上市的第一家外贸B2C。9月份,商务部出台《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该《意见》于10月1日起,在重庆、上海等5个城市试行。新规就监管模式、支付结算、货物运输等方面出台6项具体措施,以解决跨境电商中存在的问题。易观分析认为,外贸B2C市场目前市场集中度低,毛利高,市场空间广阔。但是,由于受通关、结汇、退税等多方面制约,一直以来发展缓慢,此次兰亭集势虽成功上市,但是随着国内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未来成长空间堪忧。
电商回归商业本质。大型B2C伴随着用户规模的提升,造血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唯品会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当当网亏损进一步收窄,京东、苏宁易购涉足互联网金融,并加速开放平台建设,使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