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阿里巴巴携手全国12家纸媒试水"码上淘"已经过去一周时间,在纸媒读者踊跃参与抢购的过程中,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创新形式的?作为"尝鲜"的传统媒体又能在合作中得到哪些收益?带着种种好奇,《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深入合作幕后、走上街头巷尾试图探寻媒体电商新模式给业界带来的影响。
牵手阿里
报业意在摸底市场
谈及此次合作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变化,钱江报系总经理何锋用"美好的开始"来形容。他表示,作为传统媒体很乐于接受这种新的尝试。"对我们而言,合作一方面会带来广告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勇于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由于此前与阿里巴巴有过合作经历,同时基于《钱江晚报》在当地的影响力,双方在综合考量下再次走到一起,进行市场挖掘。"何锋说。
对于阿里巴巴与传统媒体展开合作的原因,何锋认为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纸媒本身的资源相对强大,掌握了一定的读者数据资源,这为阿里巴巴集团探索线下市场提供了一定依据;其二,阿里巴巴有扩大网购消费人群的意向,通过这一活动将达到对报纸受众这一特定人群消费习惯的引导。毕竟,年轻群体的网购习惯已经养成,对报纸受众这一中高消费群体的市场挖掘十分必要。
何锋还强调,读者通过扫码进入手机淘宝的形式,还体现出人们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认可。毕竟会有一部分中年群体对网上购物依然存有戒心,担心在低价格的前提下商品质量不能保证,而这部分对应人群恰恰有着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因此,可以带动他们网上购物习惯的养成。
而在与一位不愿具名的成都参与媒体相关人员的私下沟通中,面对合作中怎样与阿里巴巴实现分成等问题时,记者得到的答复是,12家媒体均与阿里巴巴集团签有保密协议,涉及金钱等方面的信息目前不方便透露。同时他强调,每一个新鲜的事物都会吸引一部分受众的关注,对报纸收入也是一种增进。但单就此次活动的广告费而言是少于其他广告收益的,其目的还是重在双方合作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这位活动参与者还表示,合作双方看重的是相互的品牌联合,就传统媒体而言,目前站在电商行业巨头的肩膀上,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这种合作模式通过市场检验是成功的,相信还会带动身边更多的媒体参与其中,那时才是传统媒体和电商的又一个春天。
报上扫货
读者表示乐于一试
与此前一些时尚类杂志涉足电商不同的是,此次"码上淘"采用了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商品链接的模式,相较于进入电商网站或者通过手机网站再次进入的操作模式更为便捷,也更适应目前移动终端发展的需要。因此,普通受众接受起来更为方便。
"这种方式很吸引我,毕竟手机网购更能节省时间,价格方面又能优惠,买同等品质的商品花更少的钱谁不乐意啊。"30岁左右的读者崔永红这样说道。在校大学生余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这种新模式比较好奇,肯定会去尝试。
而记者从北京报摊市场了解到,"码上淘"推出后并没有为报纸的销售带来明显提升,但却多了一些免费"扫客"。一报摊摊主告诉记者,这几天有不少年轻读者会在等车时过来扫一下二维码,但他们大多并没有购买报纸,然后就一边等车一边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连摊主自己也会"没事时扫一扫码,看看有啥打折的东西"。
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商品价格的大幅优惠而去购买报纸时,青年受众基本表示不会。而中年受众中表示会因为优惠产品而购买报纸的比例明显增多,读者闫绢的理由是,每天一块钱并不多,万一看到自己喜欢的打折商品,一下就能"回本"了。同时,一些读者还建议,如果可以在电商合作媒体上承诺通过二维码购物消费达到一定数额后,对积极消费的用户免费赠阅半年或一年的报纸,则会更加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