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达人秀》中的主旋律
张磊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摘要】本文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以《英国达人秀》为代表的英国选秀节目进行了分析,发现其规则和再现不仅有经济考量,更暗合了社会大众的主流心理需求,展现了英国式的成功观念和道路,由此提出媒介文本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复制与延伸。
【关键词】英国达人秀,选秀节目,规则,意识形态
The Mainstream Ideologies in Britain’s Got Talent
ZHANG Lei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textual analysis methods to examine the British talent show, specifically Britain’s Got talent. The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 in this television show are not simply developed from the economic consideration, but also articulated into the mainstream requirements of the social members. It demonstrates the ideas and paths of a ‘British success’. Thu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edia texts reflect and reproduce the mainstream ideologies of a society.
KEYWORDS: Britain’s Got Talent, talent show, social rules, ideology
全球选秀节目的样板之一《英国达人秀》于2011年播出了第五季。比起前作,这一季略显平淡,既没有出现第一季的歌剧推销员保罗·波茨、第三季的梦想家苏珊大妈等红遍全球的平民偶像,也没有打造出第二季的街舞少年乔治·桑普森、第四季的滑稽舞蹈组合“Twist & Pulse”这样充满创意和才华的表演者。但是,本季的冠军扎伊·麦克道,一位来自苏格兰小镇的工人和业余歌剧演员,仍然体现了“小人物变身大明星”的节目特色。这个节目依然保证了自己的收视率排名前列,让制作人西蒙·考威尔和他的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任何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都必然符合大众心理的主流需求,《英国达人秀》也不例外。在这个节目中,随处可见英国式的“主旋律”——它并不是通常政治意义上的主旋律,却能够深刻展现英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平凡人的成功梦
实际上,所有的选秀节目都隐藏着一个基本的大众心理需求:一夜成名的梦想。从古老的童话中可以发现众多此类心理的原型,灰姑娘即是其中一例。然而,选秀节目将它置于电视的现代舞台上和媒体聚光灯下,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样貌,但其基本的心理机制却与“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古老心理并无二致。
在《英国达人秀》的节目里,通常每一位参赛者都会被问道:“你为何会参加这个比赛?”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但总归不过三种类型。
一种是“现实主义”类型。参赛者会直陈,希望借此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毕竟,这个节目为优胜者提供高达十万英镑的奖金,更何况还有随之而来的演出合约及光明的演艺前途。第二季的冠军乔治·桑普森是一个14岁的男孩,他从小父母离异,通过在街头跳舞来赚钱支付自己舞蹈课的费用。他曾经参加过2007年第一季的选秀但是铩羽而归。当他2008年回到这个节目中来的时候,坦承希望通过节目来改变生活。
另一种是“理想主义”类型。不管是否拥有稳定的生活和收入,不知是否能在演艺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或明明有更紧迫的生活难题需要解决,但有些参赛者却将表演的梦想置于其他事务之前,一心希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第三季的苏珊大妈大概是《英国达人秀》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参赛者,这位47岁的乡村老妇,开口勇敢唱出《我曾有梦》,震惊全场,并名扬天下。这首歌的歌名几可成为《英国达人秀》的宣传口号。
最后一种类型是“爱国主义”类型。这个节目为优胜者提供的奖励,除了十万英镑奖金之外,更有机会参演“皇家综艺秀”,在皇室甚至是女王面前表演。因此很多参赛者讲述理由的时候会说:希望赢得为女王表演的机会。2011年第五季中,一位专程从法国赶来的街舞表演者也曾以此作为自己的参赛理由,——这似乎不是“爱国主义”,而是“国际主义”了。
实际上,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回答,背后总归暗藏着对“成功”的期望。无论是用社会学理论的“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来分析,或是用心理学的“高峰体验”来解释,这种成功之梦是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均体验过的。而《英国达人秀》等选秀节目则利用电视媒介来放大这种心理,成为此种类型节目成功的基础。
社会规则的隐喻
而在众多选秀节目中,一个特定的节目想要成功脱颖而出,必须设计出合理而富有娱乐性的规则。《英国达人秀》由被称为“选秀节目教父”的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创造,最早在美国播出《美国达人秀》取得成功,随后转战英国并一举成名,目前已在全世界卖出十余个版本,包括由中国文广集团购买版权承制的《中国达人秀》。这个节目的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各具才能,无论是唱歌、跳舞、杂耍、喜剧表演,均有机会参赛并成为明星。在一个多月的比赛中,通过观众投票和三位评委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经海选、半决赛、决赛决出最后的胜者。其中,半决赛中观众投票最多的选手可以直接晋级决赛,而第二和第三的选手要由评委投票选择其一进入决赛,决赛中,将由观众投票决定冠军人员。节目的冠军最终可以获得十万英镑的奖励,并将在“皇家综艺秀”上表演节目,获得为皇室成员和女王表演的机会。
相比较其他选秀节目而言,《达人秀》的规则简洁而有效,没有过多的花俏和噱头,却显得很公平公正。值得玩味的是,其实这个节目的规则,恰恰是社会规则的缩影。
首先,无分阶层、职业、种族、性别、年龄,不管是受过专业训练抑或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也不管特长究竟是什么,这个节目没有任何门槛限制,这就提供了一种“任何人均可成功”的可能性;而这种成功,必须通过比赛和竞争才能获得。这种思路,正是在基本的自由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形成的。远至亚当斯密的市场竞争的古典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大陆的“美国梦”,近至奥巴马作为黑人当选美国总统,选秀节目提供的成功模式不过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众多表象之一。
其次,这个节目体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功的定义。包括奖金、表演机会和一举成名的奖励,正体现了布迪厄所言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结合与互相转化。而归根结底,这种成功是一种个人化的成功。
最后,参赛者的成功分别来自评委和公众的许可,这折射了某种社会成功评定的机制。一方面,社会规则由专家、管理者和舆论领袖制订,另一方面,它又来自于社会公共协商。两者互动,达成权威和民粹力量的合意。这也成为英国以及西方社会认可的基本机制。
幻想与现实
但是在选秀节目中并没有呈现的是,社会个体究竟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评委们会使用“天生才华”、“坚持梦想”、“努力进取”等词语来形容优秀的参赛者,这多少界定了成功的要素,但更多的社会进程则形同黑箱。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具体限制个体成功的资源分配机制更为重要,但对于选秀节目来说却语焉不详。因此,与其说选秀节目反映了真实的西方社会成功之路,不如说它提供了一种梦想实现的假象,多少抚慰了渴望改变个体命运的平凡社会成员,尤其是底层成员。
从某种意义来说,选秀节目的运作也正体现了西方大众文化中唱响的主旋律,它通过电视媒体的造梦,取得社会心理的普遍共鸣,在提供大众满足感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经济上的成功。
(本文曾发表于《青年记者》杂志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