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效公司倒闭潮对中国特效业的影响[1]
黄裕成
(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在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票房的同时,美国特效公司却纷纷歇业破产。这是美国影视制作全球化的结果。中国特效业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加强与西方片商的合作,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制作水平,最终创建自己的特效品牌。
关键词:特效,影视制作,人才培养
毫无疑问,特效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好的特效在增加影片画面冲击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票房竞争力。历史上票房最好的50部电影中,就有49部是依靠特效的。从新近的《地心引力》、《钢铁侠》、《霍比特人》等热门影片不难看出,美国大片中特效镜头所占份量是相当重的。特效已成为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要砝码。
但是近年来,在美国大片风靡全球的同时,很多美国特效制作公司却陷入困境,纷纷停业破产。据了解,从2003年到2013年的短短十年间,已经有超过21家知名特效公司歇业或申请破产。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获得者,如R&H(《小猪宝贝》、《黑暗物质三部曲之金罗盘》、《少年派之奇幻漂流》等)及Digital Domain(《泰坦尼克》、《美梦成真》、《返老还童》等)。
造成美国特效公司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本土的劳动力成本过高,加上行业竞争激烈、制作周期长等因素,造成了特效公司的利润较低。另外,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影视特效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丰厚的财政补贴或大额度的退税优惠吸引了不少美国大片纷纷移师海外制作,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的特效主要在英国完成,而《魔戒》系列则在新西兰加工。业务的外移更加剧了美国本土特效业的困境。因此,美国特效公司歇业倒闭就在所难免了。
美国本土特效业的不利制作环境,却给了中国特效制作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生产国,并拥有世界最大的影视观众群,中国的市场吸引力是不容置疑的,是任何影视制作商都不可忽视的。而且,中国劳动力成本又相对较低。所以,不少美国片商纷纷在中国发展业务,甚至一些知名制作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办了分公司。
我们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中国影视特效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与欧美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国内公司也承接海外的制作订单,但其中多为比较低端的初级处理。自行研发的特效技术几乎是空白。因此,要发展中国本土的特效业,我们还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要加大培养影视特效人才的力度。中国影视特效水平上不去,主要原因是我们还缺少大量高素质的特效创作和研发人才。不少国内制作公司的制作设备并不比好莱坞知名公司的差,但我们缺少高效的管理团队、研发队伍及制作人员,无法将创意转变成影像呈现给观众。只有解决了人才这一关键问题,中国的特效业才能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特效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专业院校及业界的共同努力。目前,我们许多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存在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学生毕业后还需要制作公司花大力气再培训才能胜任实际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制作成本。所以校企必须联合起来:院校要明白市场的需求,多途径灵活培养;企业要走入课堂,多方面大力支持。校企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才能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效人才。
其次,中国的制作公司要加强与欧美制片商的合作。现阶段,全球的特效影片还是以好莱坞为首,主要的特效工作还是出自好莱坞影片。中国特效公司需要通过与包括好莱坞在内的欧美片商的合作,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在国际市场打开局面,并创建自己的特效品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认清我们自身的差距,从中学到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培养本土的创作团队,进而提高自身的管理及制作水平。
同时,中国本土的特效电影必须发展壮大起来。仅仅“来料加工”是没法发展自己的特效品牌的。只有稳定的本土特效业务需求和完善的市场环境,本土的特效水平才会真正提升。二十年前,英国的特效制作还属于二流水平,与当时的好莱坞制作大概有15年的差距。但通过制作《哈利波特》系列等电影的磨练,英国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拉平了与好莱坞特效的差距,MPC、Double Negative等英国公司已成为世界顶尖的制作公司。中国若要扭转本土特效水平不高的局面,必须更多地生产自己的特效电影,从片商到后期制作,从创意到研发、制作,各方面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本土公司才有更多的制作机会,中国的特效制作水平才能真正得以长足进步。
随着世界影视业的迅猛发张,中国特效制作业唯有抓住机会,正确面对挑战,并通过多方支持与努力,才能造就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特效品牌。
[1] 本文根据作者对美国视效协会第一副主席迈克•芬克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