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转型期的中国电视动画
姜 浩,马鹏丽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摘 要:中国电视动画进入了转型期。政府对动画事业的政策支持出现调整;各级电视台播映的动画片数量保持稳定,质量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创作题材日益丰富;电视动画创作与电影和游戏相互延伸拓展的现象更为明显。同时,广大从业者也面临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变化的压力;社会各界对电视动画片内容争议不断。
关键词:动画,电视动画,动画创作,动画制作
电视动画是我国电视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荧屏上播出的动画片既体现了创作者与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准,又影响并反映了电视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水平。近两年中,中国电视动画制作数量趋于稳定,品类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播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动画节目。伴随国家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电视动画正在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中国电视动画节目现状概观
(一)动画创作政策支持效应显现,创作数量趋稳
从2008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同)颁布了与动画相关的一系列法令,为中国电视动画节目的创作与播出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它一方面调动了动画创作机构制作动画片的积极性,提高了各电视频道对中国动画节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动画片的收视习惯。根据中国社科院2013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2012年全国主要城市动画节目收视时长除个别城市外,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以乌鲁木齐市和西宁市最为突出,增长率为60%和56%。全国主要城市动画节目人均收视时长从2008年的3.68分钟增加到2012年的6.16分钟。
自政策执行以来,中国电视动画创作发展迅猛,创作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共有27个省份和中央直属的320家机构进行了中国动画片的制作备案,2011年为306家。全国通过认证的动漫创作机构累计数量达到500家,从业人员约15万。国家对动漫产业的高度关注与持续性的政策扶持,保证了中国电视动画节目申报备案情况的良好发展态势(图1)。
图1:2008-2013年中国电视动画片创作备案情况
统计数据反映出,2011年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备案总量已经从峰值开始回落。2010-2011年的总备案数量为1132部,时长共1083508分钟,2012-2013年总备案数量为1045部,时长共798676分钟。后两年电视动画节目数比前两年减少了7.7%,时长减少了26%。
从实际创作数量来看,中国电视动画片在2008-2011年间创作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11年达到26万分钟的峰值,在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图2)。电视动画节目创作总量在此阶段已超过美、日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在其后的2012年,中国电视动画片的创作总量开始理性回归。2010-2011年的创作总量为820部,时长481754分钟,2012-2013年的创作总量则为753部, 时长427670分钟,后两年电视动画节目数比前两年减少了8.2%,时长减少了11.2%。2013年中国电视动画片总时长稳定在20多万分钟。
图2:2008-2013年全国电视动画节目创作总量变化
中国电视动画节目创作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在电视动画节目数量爆发增长的同时,电视台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并未实现相应增长,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单纯依赖产量的中小动漫制作企业难以生存;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从追求产量转向支持优秀作品优秀企业,积极鼓励动漫企业从追求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型。
2012-2013这两年电视动画片创作总量的下滑显示出,中国电视动画在经历了数年的数量型高速增长之后,在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开始呈现理性回归的态势,从原来依赖政府补贴、以量取胜的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创作优质内容为核心、追求节目质量的模式上来。
(二)创作地域集中度增强
近年来,我国电视动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集群性特点。从省份上来说,2012-2013这两年中每年全国都有24个省份以及中央直属单位制作原创电视动画片。其中,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安徽位列前五位,其两年内的创作量占全国总量的73.4%(表1)。
表1:2010-2013年中国电视动画节目主要报备省份前五名对比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1 | 广东 | 江苏 | 广东 | 江苏 |
2 | 江苏 | 浙江 | 江苏 | 广东 |
3 | 辽宁 | 安徽 | 福建 | 浙江 |
4 | 浙江 | 广东 | 安徽 | 福建 |
5 | 北京 | 辽宁 | 北京 | 安徽 |
在2012-2013年这两年中,电视动画创作总量排名前十的省份的总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91.1%。2012-2013两年全国电视动画片创作生产总量较2010-2011两年增幅较大的省份是安徽省和福建省(表2)。河南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北京、浙江、江苏和辽宁等省有下降趋势。
表2:2010-2011年与2012-2013年电视动画创作总量前10省份增幅比较
2010-2011年合计创作量 | 2012-2013年合计创作量 | 后两年增幅 |
省份 | 部数 | 分钟数 | 省份 | 部数 | 分钟数 | 部数 | 分钟数 |
安徽 | 38 | 13966 | 安徽 | 68 | 33615 | 79% | 140.69% |
河南 | 23 | 12468 | 河南 | 29 | 15305 | 26% | 22.8%% |
福建 | 66 | 33711 | 福建 | 104 | 55245 | 58% | 64.00% |
北京 | 37 | 46035 | 北京 | 49 | 31925 | 32% | -31.00% |
浙江 | 131 | 92620 | 浙江 | 86 | 48477 | -34% | -48.00% |
江苏 | 156 | 98222 | 江苏 | 154 | 84742 | -1% | -14.00% |
辽宁 | 68 | 54074 | 辽宁 | 18 | 10061 | -74% | -81% |
山东 | 11 | 4967 | 广东 | 113 | 91824 | | |
河北 | 8 | 2673 | 上海 | 27 | 10982 | | |
湖北 | 16 | 4974 | 天津 | 14 | 7554 | | |
安徽省广电局在近几年不断加大对电视动画片的支持力度。2012年该省共制作发行电视动画片39部,共18585分钟,同比增长140.46%,2013年在全国创作总量下滑的背景下,该省共制作动画片29部,共15030分钟。近年来,该省有《橡树餐厅》、《神鸡包美丽》和《淮南子传奇第二季》等10余部动画片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优秀中国动画片在全国推荐播出,合肥市获评为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生产十大城市之一。福建省广电局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动画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其电视动画创作数量有明显的增加。2012年该省制作发行电视动画片44部,共23464分钟, 2013年制作发行电视动画片60部,共31781分钟,较2012年增长了35%。来自福建省的电视动画精品数量也大幅增加,两年内共有《爱画画的嘟噜瓜》和《小瑞与大魔王之家族使命》等等8部作品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优秀中国动画片。
图3:2010-2011年与2012-2013年全国主要区域电视动画产量份额对比
从创作区域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形成华东、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和中部等几个地区的动画创作集群带。中国电视动画的创作明确呈现了区域化的特征,基础较好的省份继续发挥领头作用,同时也激发和带动了其他省份的动画创作(图3)。在2012至2013这两年中,华东地区电视动画创作总量达到24万分钟,占全国创作总量的56.12%;华南地区约占全国的21.59%;东北地区约占全国的3.84%;华北地区约占全国的11.34%;华中地区约占全国的5.32%;西南地区约占全国的1.11%;西北地区约占全国0.69%。
从发展趋势看,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已经利用区域优势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仍然保持优势地位,其在2012-2013两年中的创作总量占全国总量的份额较2010-2011年有所增长。其中,华东地区在2012-2013年较前两年创作总量减少了11794分钟,但其占全国创作总量的份额却增加了3.74%,由此反映出在国内动画创作量递减的大盘中,华东地区的动画生产力有相对增长;华南地区在广东省的强势带动下增幅明显,增幅为6.44%;华北地区则有小幅下降,减幅为0.05%;东北地区随着辽宁省创作量的减少而明显收缩,同前两年相比减少了9.26%;华中地区、西南地区也随着全国总创作量的减少而小幅度收缩,分别减少了0.35%和0.82%;西北地区则显现出轻微的涨势。
(三)动画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激发制作机构、创作团队的热情,提升动画作品的文化品质,使中国动画在量和质上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推优和评奖机制。政府每年都会推荐一系列优秀动画片,这使得整个动画行业有了明确的价值引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设立了少儿节目精品和中国动画精品专项资金、中国原创动画片及中国动画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基于专项资金的评选,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的积极性。就近几年中央和各地方对动画事业的支持方向来说,已经从一开始的关注原创数量转向了强调原创精品。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向全国播出机构推荐了优秀动画片49部,占创作总数的13.69%,与2012年推荐的数量相比下降了39.5%(图4)。推优数量在2010-2012年经历了一个成长期后,2013年开始回落,这无疑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电视动画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评优推优机构对优秀动画片的选择更加慎重,标准更为严格,相信这将对动画观众的审美趣味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益于提升一般受众的动画欣赏水平。
图4:2008-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动画片数量比较
2012-2013两年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动画片中,占比重最大的依然是浙江和江苏,其次是中央和北京(图5)。
图5:2012-2013年全国推荐播出优秀动画片分布情况
由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出品的《熊出没》系列无疑是2012-2013这两年里最受欢迎的中国电视动画片。这是一部先后获得了意大利海湾卡通节、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美猴奖等诸多国内外大奖的系列动画。该作品用夸张的卡通手法讲述森林保护者熊兄弟与伐木工光头强之间上演的一幕幕对抗,故事情节简单,风格轻松愉快。光头强这一反派角色的情感注入,熊大、熊二的方言配音,以及光头强在生活中因为老板拖欠工资、过年买不到火车票而苦恼,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物设定和贴近生活的情节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
《噢咿噢唱歌岛》是一部独特的实体遥控偶动画片。该片突破传统的木偶制作工艺,融入了多项控制技术,使角色的动作更加灵活流畅。故事情节的设计则从少儿观众的角度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围绕着“快乐、梦想、环保、科技”的理念,呈现出精致逼真、绚丽的场景。该片是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动画片之一。
曾获2012年“美猴奖”提名奖的《甜心格格》将古代宫廷背景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故事风格轻松幽默,温馨欢乐,片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诚实、仁义、勇敢等美德。该片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在2012年中国动画的收视排名也位列前十。
在近两年的优秀作品中,观众们看到了中国电视动画创作的整体实力与品质,也看到了其在各方面的创新与进步。这些优秀动画片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剧情设计、场景描绘和人物塑造及其关系发展上,画面简洁流畅而不盲目追求唯美或拟真效果,人物刻画简约而又性格鲜明。与以往的作品比起来,近两年作品中的运动镜头更多,蒙太奇技巧的运用更为灵活,配乐、歌曲等声音元素开发也更为充分。总而言之,它们整体上反映出我国电视动画的艺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创作题材种类日益丰富
从2010年到2013年,经备案立项的童话题材作品为930部,教育题材作品为531部,现实题材作品为163部,神话题材作品为74部,科幻题材作品有141部,历史题材作品有185部,其他题材作品为197部。其中,童话和教育题材作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图6)。
图6:2010-2013年中国电视动画题材报备数量对比
从不同题材作品所占比例看,2010-2011年,报备总数从多到少排名依次为童话、教育、其他、科幻、历史、现实、神话题材;2012-2013年,报备总数从多到少排名依次为童话、教育、历史、其他、现实、科幻、神话、特殊题材(图7)。2010-2011年的童话题材和教育题材所占比例分别为38%、22%。2012-2013年的童话题材持续走热,占总报备数的46%,教育题材和历史题材涨幅较小,分别增至26%和8.5%。现实题材、神话题材、科幻题材和其他题材均呈现减少的趋势。
图7 :2010-2011年与2012-2013年电视动画备案题材比例分布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中国原创动画片中,各个题材都有涉及,已经从之前某一特定题材的单兵突入发展到了多种题材全面开花,这是电视动画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当然,童话题材仍几乎占了所有动画作品的一半,毕竟当前中国动画的观众定位依旧以低幼儿童为主。童话题材的创作内容简单明快且富于想象,主题健康明亮,含有励志、成长、快乐等元素,主线情节单一,角色设定扁平化,儿童很容易理解并且喜爱观看。比较受欢迎的热门动画作品多为这个题材的类别,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果宝特攻》和《快乐梦多多》等。2012年中国电视动画收视排行榜前十名中有一半是童话题材。而历史题材在2012-2013年也受到了动画创作者的重视。从《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到《三国演义》等都是历史题材的优秀电视动画片。
教育题材作品的报备数量排在第二位。和童话题材相似,该题材也是针对低年龄观众,一般情况下其内容说教性较强。但是近年来,在教育类动画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可喜的变化:作品越来越多地从孩童的视角出发,以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的方式传授知识。这些动画片不止让孩子们欣赏得津津有味,成年人也往往看得兴趣盎然。例如《成语国探秘》以邯郸历史成语典故为主,把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崇尚真、义、善、美的中华成语典故,用电脑三维的造型技术和动画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浓缩了古都邯郸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演绎了跨越时空的精彩。该片因此获得第26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动画片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优秀作品《汉字大作战》则通过对具体实物的抽象简化,让汉字与其所指的象征实现直观的联系,并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将汉字的表意特色及其独特的美感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其他题材的作品占了总量的7.86%。这一类别中包括结合了武侠与幻想元素的《侠岚》、古代与现代混搭的《甜心格格》、体育竞技中添加了科幻元素的《超智能足球》等作品。这些动画作品因为杂糅了多种元素,无法厘定其核心属性,因而被归入其他题材。
(五)制作技术创新,艺术风格多样化
随着高清频道和3D频道在国内的持续推广,我国动画制作正在加速实现立体化、高清化。2011年以来,3D电视的发展成为全球电视业的亮点,3D电视频道和3D电视频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元旦,中国首个3D电视试播频道正式开播。由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的立体动画片《锋速战警3D版》在电视荧屏的首次亮相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我国首部正式播出的立体电视动画片,该作品由2007年立项研发,2009年开始创作,历时近三年的制作,于2012年1月春节期间在3D电视实验频道播出。该作品属于科幻冒险题材,在制作方面融入了杭州钱江新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维场景设计,其在内容创作与技术运用上有一定程度的突破。该作品的推出,反映了中国电视动画的创作拥有了更丰富的技术手段和更大的表现空间,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动画艺术工作者的创造力。在《锋速战警3D版》的基础上,制片方又相继推出《乐比悠悠3D版》和《梦幻镇3D版》等作品,浙江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也制作了《蓝巨星和绿豆沙3D版》,并实现了在3D电视试验频道上的播出。
在三维动画的主流领域,有进取心的企业也在不断把技术应用向前推进。2012年播出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三维动画片《侠岚》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制片机构基于在Siggraph上展映的短片所积累的技术,研发了有较高自主技术含量的独立的三维动画制作系统。在这一更有针对性的综合制作平台上,艺术创作者有了更大的空间施展拳脚,将精心构思的故事与优美的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了让众多口味挑剔的观众都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
(六)创作规模变化,长篇电视动画跨界延伸现象明显
纵观近几年电视动画的创作规划可以发现:2010-2013这四年间,10-52集和52集的电视动画规模还是占据了创作的主体;大于100集的电视动画节目呈递减趋势;大于52集小于100集的中长片备案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规模小于10集、大于10集小于52集的电视动画片备案数量呈不规则波动;52集的报备比例总体上显著增加(图8);这反映出我国电视动画创作模式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创作体系,也更为重视观众的收视习惯。
图8 :2010-2013年中国动画片分集数所占比例对比
综合各方面因素观察,中长剧集的电视动画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我们注意到,2012年电视动画片播出占有率十强、电视动画片重播率综合十强、播出版权销售综合排名十强中的前三名都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开心宝贝》系列等长篇动画。从电视动画制作机构的角度考虑,这是很自然的选择。因为单集动画创作启动成本较高,但是如果将相似的场景和角色发展为长篇动画、系列动画,便可以有效地分摊成本。此外,将长篇动画制作成不同的系列,不仅可以长期播出树立动画品牌,而且由于每一部之间都有制作间隔,创作团队也有机会根据观众的反馈不断完善内容和优化设计。
我们注意到,以动画角色形象为核心的艺术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制作机构的重视。作为其具体表现,近几年来中长电视动画延伸至动画电影的现象非常明显,而且走向成功的案例屡见不鲜。从《秦时明月》系列5部电视动画发展为首部影院片,到《喜羊羊与灰太狼》推出5部动画电影,再到2013年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影院的高票房数据就是很好的证明。而且这种从电视到电影的跨界拓展,反过来又会支持电视动画创作的可持续性,跨平台融合相互助推的方式也被国际经验证明是可以复制的。
二、中国电视动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电视动画片中的粗俗语言和暴力内容引发争议
2013年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在整个动画片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动画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不文明的现象。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被未成年人效仿,造成了人身伤害并引发了社会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央视动画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联合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家动画播出机构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该新闻最后提及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等作品,称由于这两部动画片中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其制片方正在进行整改。
《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都获得过多项国内业界大奖,是中国电视动画界具有代表地位的作品。尽管如此,2005年首次亮相荧屏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2012年首播的《熊出没》从问世以来就非议不断,剧评人和观众经常批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幼稚和《熊出没》的暴力粗俗。长期的舆论积累,最终导致了2013年的这一争议事件。
(二)创作条件变化趋势不乐观
电视动画一直处于中国动画的核心地位,但其创作条件正在发生的变化却不乐观。从产量上看,电视动画占据中国动画制作总量的90%以上;从制作机构看,几乎所有动漫企业都以生产电视动画为主要业务;从影响上看,由于电视网络延伸到千家万户,它成为孩子最主要接触的动画作品。但在电视动画长期的超速发展之后,创作环境中的固有问题开始凸显。动画制片机构普遍倚重电视频道作为发行渠道,大量动画片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电视台,这导致部分动画公司亏损严重。过去几年中,众多动画公司之所以能够侥幸存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地方政府对动画的补贴。但是在2010年之后,不计质量仅计时长的动画片补贴模式被大部分地方政府放弃或修改,有些动画公司的经营由此陷入困境。这也是2012年开始电视动画产量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发布的《动漫蓝皮书2013》上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分钟中国电视动画片的成本在1.2万-2万元,但电视台收购时支付的动画播出费最多只有制作费成本的1/10。以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为例,2010年该频道收购动画片将近2万分钟,其价格仅为每分钟50-300元。但是,即便是如此低的收购价格,依然有动画片扎堆而来要在电视台播放,因为播映收入不仅是动画的第一份资金回收,也是动画获利周期最短的方式。收视效果影响并决定着之后动画衍生产品的销售,在电视网中播出是动画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使中国动画基本上不可能依靠电视台播放费盈利。制作费用与播映收入的严重背离形成了一个断层,这也使得很多探索性质的动画创作更难获得资金的支持。创作条件的恶化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回报越低,投资越低,创作越保守,制作越粗糙,观众越少。因此,很多动画从业者不无忧虑地指出,动画机构的创作环境存在恶化的倾向。
(三)中国电视动画片受众定位和类型界定有待明确
从观众分布上看,中国电视动画的观看人群以低龄儿童为主。2011年的数据显示,4-14岁的观众占到了电视动画收视人群的45%。除此以外,25-34岁和35-44岁的观众——即这些低龄儿童的父母辈——也是重要的收视人群,他们构成了中国电视动画的另一大收视群体。总体而言,电视动画收视人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小手拉大手”的模式。
这些数据折射出了我国电视动画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动画片的创作与播映主要聚焦于低龄受众,内容和形式倾向于幼稚化,对14岁以上有迫切欣赏需求的群体重视不够;另一方面,14岁以上青少年有更高的媒介素养,其自主选择动画片的能力更强,又会倾向于较多地使用互联网这样的新型播映平台。
作为正在迅速瓦解和重构整个社会形态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给电视动画带来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两个中心”的重新聚焦上。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作为欣赏主体的每一个“个人”,另一个中心是指每一部电视动画艺术“作品”。
在当前的环境中,很多人从坐在电视机前被动观看固定在播映节目单上的动画片,转而拥有了更多在线点播、下载播放等等新的媒介应用能力。动画创作者和播映者面临的新的挑战是,要把原来从上向下、以金字塔型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类别的思路,逐渐转换为把每一个动画欣赏者都置于中心地位,围绕其欣赏经历、口味偏好进行创作决策和播放选择的新思维。传统广播模式下观众给电视台来信、来电话等反馈交互手段,早已无法与对过往观看历史、当前观看行为的大数据统计,以及针对个体的大数据分析、大数据预测相抗衡。以每个人为中心的体系重构正在发生,这一意义深远的变化正在重塑所有的媒体,毫无疑问也在颠覆整个动画业。
在这个体系里与观众相对的另一端,是一部一部的电视动画“作品”。从技术角度看,无论是在电视台、影院播映,还是来自视频网站服务器或手机电脑存储器,承载这些作品的媒介都统一为了数据文件格式的视频,每一个作品的内容都与描述它的“元数据”打包捆绑在一起;从艺术角度看,原有的树状分枝的类型界定已经无法涵盖千姿百态的动画片创作。一部电视动画片既可以是童话题材的、又蕴含了教育内容;可能既可以放在科幻类别,又可归属历史题材。时至今日,从大概念到从属概念层层细分的分类目录已经很难适用,动画从业者需要考虑以每一部电视动画“作品”为核心去思考问题,熟悉用多维度标签界定创作内容的新方法,从静态封闭的分类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描述体系。
(四)中国电视动画片创作的可持续性需要加强
自2004年政府支持中国动画创作的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动画片的制作数量一直无法满足电视广播机构巨大的播映需求。2004年我国中国动画节目播出缺口在28万分钟以上,而当时的中国动画片的产量只有2万分钟,能达到播映要求的则更少,这就刺激了大量企业进入动画片制作领域,中国动画片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政府对动漫制作企业的补贴也刺激了动漫作品数量的快速增长。2004-2012年间,全国主要城市电视动画节目的播出时长从2004年的31940小时增长到2012年的109011小时。
但是,这一阶段中国动画的急速扩张导致了产能过剩和精品作品缺乏。2011年中国电视动画业基本达到了饱和状态,2012年电视动画的制作总量则开始有所下滑。政府资金扶持的转向和竞争的加剧使得部分制作水平低,资金实力弱的企业逐渐被淘汰。中国电视动画不可能永远依赖于政府的补贴,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国际上动画业的经验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这条路就是坚持创作优秀作品、打造动漫角色明星的“品牌化”之路。
作为中国电视动画“品牌化”的代表,《秦时明月》系列是可持续性保持较好的优秀作品。在过去6年的荧屏上,我们欣慰地见证了这一作品的成长。从2007年的《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2008年的《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2010年的《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2012年的《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直到2013年的《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该片系列不仅多次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也在广大电视观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有了这一坚实的基础,创作团队才能从电视动画领域向电影领域跨界拓展,推出即将在2014年公映的影院动画作品《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
三、对中国电视动画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宏观角度看,2012—2013年的中国电视动画很明显已经进入了转型期。一方面,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领域呈现了更加繁荣的局面。国家与地方对动画事业的政策支持仍然延续,并更有针对性。在央视、卫视和各省级电视台荧屏上播映的动画片数量保持稳定,质量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创作题材日益丰富;立体动画制作技术等得到了有效地应用;动画艺术设计的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电视动画创作与电影和游戏相互延伸拓展的现象更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动画事业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轨道,广大从业者也面临创作环境、创作条件变化的压力。社会各界对电视动画片内容争议不断,动画制作的政府补贴范围也在逐步聚焦,动画片的受众定位和类型界定仍有待明晰。总的来说,我国电视动画的发展已经开始从比拼冲刺速度的阶段,转向了比拼耐力持久性的阶段。
因此,我国电视动画领域的从业者和相关人群需要在未来发展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宏观引导和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2013年11月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文化领域,决定中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明确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这表明国家在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面,会积极平衡宏观引导和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之间的合理关系。会议后,政府在各个领域都持续取消和下放了一系列审批权力,并将大量批准事项转变为备案事项。这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向新的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因此,活跃在文化事业领域的、与电视动画相关的各级电视台、动画制作和发行机构等都需要对这一重大变化有清醒的认识,积极迎接我们所面临的巨大变革。
(二)积极开展创作转型与增强创作的可持续性
动画创作和发行、传播主体需要尽快全面树立面向观众的意识,尽快地转型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和任何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动画艺术创作和艺术传播都是以人为核心的,其对象当然可以包括创作者、制作者、审批者和发行者、播出者,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围绕动画片最终的欣赏体验者。动画作品创作最主要的诉求还是应该考虑观众,这不仅仅是满足欣赏者表面的要热闹、看得过瘾和消磨时间等需求,更是要为人们获得更深层的审美体验去服务。达到了这样的水准的电视动画片,才是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国家和地方对动画创作的扶持投入从数量和方向上都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少动画创作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纳税人的金钱,无限期地扶持永远长不大、长不好的动画事业。动画机构的生存和成长、壮大最后还是要靠自己,通过为观众创造价值来获得真正的成功。在新一轮的改革进程中,电视动画创作和发行、播出机构需要抛弃短期功利思维,增强自身创作的可持续性,逐渐从依赖政府补贴靠天吃饭转向积极竞争,努力寻求社会资金支持开展创作,通过向广大观众提供高质量的优秀作品,来打造正向回馈的进取型创作机制,构筑自己长期的安身立命之本。
(三)促请电视动画各相关社会主体反思自身的定位
在电视动画片等艺术作品创作制作、传播呈现和欣赏体验的生命周期里,每个环节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主体。前期创作制作活动的主体是艺术创作团队和制片企业,中期的传播呈现活动的主体是目前充当主流播映渠道的各类电视台,后期的欣赏体验活动的主体则主要是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电视动画片生态环境中的每一类主体都有自身的定位,有自己的权利,也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电视动画片生态来说,其中为社会长期严重忽视的监护人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电视动画片内容适当性的很多争论,目前过多地集中在对前期创作主体和中期播映主体的讨伐上,过分夸大制作企业和电视台对看动画片的孩子的责任,却忘记了监护人这一真正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义务的主体。每一个国家的法律都规定,未成年人的任何活动都应在监护人或其授权委托主体的关注下才能发生。不仅仅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监护人的法定义务,孩子看到什么样的电视动画片、受到电视动画片多大影响也是由监护人负责的。监护人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甄别选择哪些动画作品适合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心安理得地把子女扔给电视这个廉价的“家庭保姆”,并要求别人为孩子看到什么动画片内容负责。
未成年人监护主体的严重缺位,导致法律义务负担不合理地被转嫁。本来只需发挥宏观引导作用的政府主管部门,如今被过多地要求负起本应由家长承担的责任,甚至被敦促去事无巨细地直接干预动画片从创作到播映的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电视动画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当然会为我们带来适合不同人群的千姿百态的动画作品。任何国家都无法保证电视上的任何动画片都能适合任何年龄的受众观看。眼睛只盯着木桶上最短的短板,强求屏幕上播出的一切内容必须让低幼观众能接受,呼吁一刀切式的监管,必然导致对艺术创作主体和电视播映主体的过度干涉,这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动画艺术创作的题材、构思、情节和角色设计,影响多样化文艺创新内容的产生。电视动画的一些评论者热衷于将一切都归咎于政府监管的缺位,在日复一日的充斥了陈词滥调的喧嚣声中,不合理现象的真正根源却长期被忽视。在孩子观看动画片的内容选择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没有尽到自己的监护责任?这值得电视动画相关社会主体作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主编:《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 贾秀清,张智慧,齐翊帆,任达:《十七大以来我国电视动画发展成就综述》,《当代电视》,2012年第12期。
3. 曹秋晔:《中国电视动画类型化现状》,《中国电视动画》,2013年第2 期。
4. 周淼:《电视动画的收视要素分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
5. 盘剑,沈菊:《2013中国动画:转型升级与调整发力》,《文艺报》,2014-01-29第4版。
6. 方明星:《2012中国电视动画的喜与忧》,《中国电视动画》,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