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动画现状——从动画记录长片《蝉噪林愈静》谈起

 

21世纪的中国动画现状

——从动画记录长片《蝉噪林愈静》谈起

 

薛燕平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主流商业动画(电视动画、影院动画长片)、非主流独立动画(独立艺术家、学院派)、动画研究与传播等领域的被采访者的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21世纪中国动画面貌。

关键词: 21世纪中国动画

 

引言

六年前,我开始做一部关于中国动画现状的纪录片《蝉噪林愈静》。

做这件事的目的很简单——很多年来,貌似在世人心中能配得上“中国动画”四个字的只有曾经辉煌一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而进入21世纪,中国动画就突然“消失”了。即使国人偶尔谈到今天的国产动画也大都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似乎如今的中国动画除了“招人恨”外就没别的特点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围观群众觉悟不高,我刚开始做这片子时也很不看好中国动画,以为所有被采访者都会跟我一起痛骂行业环境恶劣,前途渺茫。有一次,我拒绝了日本某电视台关于“中日动画为何差距巨大”的采访,理由是“你们在做动画,我们压根没在做动画,因此不具可比性。等我们什么时候认认真真做动画了,再比较差距吧。”这就是当年我的真实状态,够绝望吧?!把那拨日本人都吓到了,以为我是“抗日英雄”呢。

21世纪之前全国设有动画专业的大学不过20家,21世纪之后近千家大学跟风而至开设动画专业。

21世纪之前全国动画人才缺口40万人,21世纪之后铺天盖地的动画人才大有抢了北影厂门口等活儿的群众演员的趋势(“动画”专业已经连续两年被教育部因“就业率低”而列为亮红灯专业第一名)。

21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1]全国每年动画产量恒定为400分钟,21世纪之后的动画年产量26余万分钟。

21世纪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共计不超过20部,21世纪之后每一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就超过了之前的总和。

21世纪之前的中国动画是极其不被重视的小众类型片,21世纪之后则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21世纪之前关于动画的书籍、杂志、收藏寥寥无几,21世纪之后每个省要是没有自己的动画出版物与博物馆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但是,随着纪录片的深入采访,我渐渐发现这个圈子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事,并且做出了一批还不错的作品,只不过搞动画的人都比较宅,不善于表达,因此圈外人大都管中窥豹。

在6年的采访中我发现一个完全没想到的有趣现象,所有被采访者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极其乐观与积极的态度。因为和我都是朋友,所以他们绝不会说官话、套话,而是好朋友之间抽着烟、骂着街地说出了实话。他们都在各自领域通过实践,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模式,并且都活得不错。

这十几年来,中国动画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太多事情,多到不知从何谈起。

这十几年来,中国动画虚火、混乱而却从未停止在乱象丛生之中探索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

这十几年的历史现在也许无法给予定论,但需要人来梳理,以待后人评判,而这正是我现在做的事情。

本文试图通过主流商业动画(电视动画、影院动画长片),非主流独立动画(独立艺术家、学院派),动画研究与传播等领域的被采访者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21世纪中国动画面貌。

 

一、主流商业动画

(一)影院动画长片

谈到21世纪以来的国产动画电影,就不能不谈到一位关键性人物——卡通先生(天津)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英杰。

他是动画电影《赛尔号1、2》、《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我爱灰太狼》、《宝贝女儿好妈妈之吃记忆的大雪球》、《洛克王国2》、《巴啦啦小魔仙》的总制片人。

    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儿童动画电影营销专家,十几年来有影响的国产动画电影中都可以找到陈英杰的名字。他担任动画电影《风云诀》电影发行总监,总票房突破3000万,打破《宝莲灯》长达十年的中国动画电影最高票房。他策划制作贺岁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牛气冲天》首轮总票房8500万,再次刷新中国动画电影最高票房。他策划营运的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首轮票房7500万,成为合拍动画电影票房最高。作为贺岁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虎虎生威》的制片人,该片首轮票房1.28亿,再次创造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奇迹。作为制片人、宣传发行总监,他打造的《赛尔号》系列动画电影使观众与投资人看到了改编网络游戏为动画片的巨大市场潜力。他投资、出品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我爱灰太狼》票房高达7000余万元。他负责宣发的《大闹天宫3D》也获得了近5000余万的不俗票房。

2013年1月31日,他策划制作的电影《洛克王国圣龙的心愿》、《巴啦啦小魔仙》同天上映,创造了内地电影史上一天两片,双片“合璧破亿”的票房佳绩。

谈到专注于儿童电影制作的原因,陈英杰说:“为什么要做儿童电影?就是因为(成人电影)版权(保护)不好。像这么大的孩子上互联网的有,但是他内心有个观影体验——你去电影院看了,我没有去看,我是在家里看的,那不行!我一定要去影院看。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白纸。他们还是很尊重我们创作者的版权的。所以做这样的电影是最保护你(利益)的。即使(上映)三天以后《赛尔号》被盗版了,我可以这样说,对我的总票房影响最多(减少)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绝对不可能损失(百分之)十以上。但是对于《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孩子是很善良的,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去做电影。为什么?他们这么忠实,他们非但自己来看,还带上了父母来看。为什么?我相信在国外可能不太会有,但是在中国,中国的孩子太苦,所谓太苦,平时就是读书、考试,孩子把电影当作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呢?父母是这样说——你好好考,期中考试好好考,考完了奖励你去看《赛尔号》。Ok,家长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娱乐,作为我平时陪孩子很少时间,我很内疚,但是今天小孩儿想去看,我陪你。我可能根本不看这个电影,但是我告诉你,我爱你!ok,中国的父爱、母爱是很伟大的。所以我说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孩子们很喜欢,家长也愿意看’的东西。”

尽管目前能赚钱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都改编自拥有良好受众基础的电子游戏或电视系列动画片,但是陈英杰认为:“中国动画电影不是未来十年而是未来五年内必将出现第二、第三个喜羊羊,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变的。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动画电影必然会诞生一位像中国真人电影一样的冯小刚式的领军创意人。这样的人出现以后就会带动(整个行业发展),(这就)像宫崎骏的发展模式,以导演为品牌的(动画)电影会诞生。我认为所有的东西,从网游(来)也好,从玩具过来也好,都是目前阶段的一个急功近利的模式,是最安全的一个方法。但是未来,动画电影的根应该是像皮克斯、梦工厂这样。是横空出世的故事,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孵化的故事。未来最成功的动画电影不隶属于网游,不隶属于电视动画而隶属于它自己的根。这个根独立于任何一个我们(今天)看到的动漫产业链上的环境。这是不变之道,所谓‘内容为王’。谁能活得到那一天,谁能坚持得到那一天,这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二)电视系列动画片      

之所以近年来动画人都一窝蜂似地去做影院动画长片的主要原因就是电视台对TV系列动画的收购价太低(我见过最低的是10元钱一分钟),动画人早就达成了一个共识——赌一把做影院片也许还能盈利,但是做TV动画则是铁定赔死。

在这样一个九死一生的电视动画圈里,刘北[2]是一个特例。他曾经斩钉截铁地告诉我目前绝不会做影院动画长片,因为:“我喜欢电视动画,因为这是从小我每天坐在电视机前看的东西,不是每周末跑到电影院去看宫崎骏对吧?我不是这么长大的,我的童年不是这么组成的,我的好多同学的童年也不是这么组成的。而你(之所以)对一些高品质的东西(例如动画电影),一些高端的东西(有追寻感),(是因为)这里面掺杂了一些可能说是利益啊、快感啊、个人体验的东西。我觉得(后天的主观)因素更多一些。从形态上来讲,我更喜欢电视动画,因为这个东西特别温暖,小孩儿不用花一分钱,不用受一点罪,每天放学回家不管我们家买得起买不起最新的变形金刚或者最好的玩具和游戏机、能不能让我穿zara的童装,不管我们家跟别人家有什么差异,每天放学回家打开电视,全中国小孩儿都一样,大家看到的都是一个东西。这一点是完全平等的。我提供的这种服务是能够满足这种平等的愉悦,平等的童年,这个是特别好的,这个是特别打动人的。”

刘北关于“中国动画环境是好还是不好”的一段话使我印象深刻:“什么叫环境不好?你现在是一个新人,你资历非常差,从学历上、从资历上、从业的角度上都非常浅薄,但是这些人能够给你机会。为什么?因为缺人,因为这个环境不成熟。所以他们需要尝试,也愿意尝试。他们也愿意说在新人的身上去下注,希望能够抓住潜力,希望能合作。但是什么叫环境不好?就是中国有了100个宫崎骏,这才叫环境不好呢!这个环境就惨透了,因为你这辈子就熬吧,因为动画不缺人了。”

抱着这样接地气的积极态度,今天刘北的电动画公司已经被悠扬传媒收购,不再为寻找资金发愁,而是专心为悠扬传媒制作适合儿童观看的原创电视动画系列片。

(三)网络平台

2011年4月1日,优酷与北京互象动画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系列都市情感剧《泡芙小姐》在优酷网上线,成为拥有2.8亿用户的优酷网迄今最大规模的在线短片。这部实景拍摄与动画相结合的系列片每集11分钟,共104集,分为8季。

该系列片的起源——《泡芙小姐的金鱼缸》是优酷网2010年11月通过第11度青春新媒体电影项目推出的作品之一,而该项目由中国电影集团、优酷网和雪佛兰科鲁兹共同支持。《泡芙小姐的金鱼缸》的在线点击率超过500万,于是便有了这部被定位为中国版《欲望都市》的网络系列动画片的诞生。《泡芙小姐》开创了一种主流视频网站出资,利用植入性广告盈利,目标受众精准锁定都市白领女性的全新动画生产模式。

而这部红极一时的时尚系列动画片的导演——皮三之前的代表作品是极具争议(甚至屡遭禁播)的成人动画片《哐哐哐》系列。两个作品题材、风格天壤之别,如果不告诉观众,真的不会有人相信它们是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这也正是我欣赏皮三的原因之一,勇于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并取得成功。他曾经说:“我觉得动画必须等周边所有东西都配套了才能健康发展,但咱又不能等到一切就绪了再开始动手,那么就只能在各自领域先干各自的事情。大家应该平心静气下来,把动画当产品做,一步步往前走。但是一旦当产品而不当作品对待时,很多时候有人就会说——你就是商人!以前做《哐哐哐》,现在做泡芙,你背叛了艺术!我觉得做泡芙并不代表我不爱这个项目。大家好像都爱贴标签,好像你皮三就是《哐哐哐》,就是一文艺青年,你就不能做别的。也许他们看到我第三个片子的时候又崩溃了,我可能第三个、第四个会做特别小孩儿的片子,很干净,比国内所有二维动画片都干净的片子。我觉得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作为一个公司是需要产品的,而不是把一个人标签化。包括每个人也是,不要把自己标签化,还是要有市场(观念)。”

今天,皮三一面开发全新的商业动画项目(据说是关于星座的系列动画片),一面自费制作哐哐哐的影院长片。在外人眼中这貌似有些拧巴与纠结,甚至自找苦吃,但是皮三却乐在其中:“我觉得我心目中的动画人应该是乐观和自信的,而不是我讨厌的那种是玩悲情、要饭式的状态。我拿卖瓜子儿举例说明,没有一个卖瓜子的人会说——哥们儿,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钱吧,我是个卖瓜子儿的,不容易。都是说,我瓜子炒得好吃!香!比隔壁的香!你吃吧,保证好吃!——这是正常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一个卖瓜子儿的心态呢?不就是做一个产品嘛,为什么要哭呢?你可以不选这个行业嘛!又没人逼你。动画本身是传达幽默与快乐的。”

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动画传播、生存的主要模式。除了动画故事片外,动态图形动画(Motion Graphics)在广告领域的兴起使动画人获得较多报酬,成为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

2011年的《北京房事》(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LXU工作室制作)可以说是国内在互联网上爆红的第一部国产Motion类动画。商家们在Motion动画上看到了极大的传播能力和宣传效用,纷纷着手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2012年,六神花露水、杜蕾斯避孕套、小米手机等知名品牌都拥有了自己的动态图形动画广告。另外,一些大型的会议也开始倾向于使用Motion Graphics作为展示或演说的辅助手段——《Hold不住的中国》、《指尖上的中国》均属此类作品。2012年的动态图形动画呈井喷的态势,网上发布的新作不断。这些作品得到了网民的热捧,而它们的创作者LXU、青藤文化等工作室也受到了中国动画界的瞩目。

 

二、非主流独立动画

皮三曾说:“2000年之前,很少有独立动画的创作出现或被关注,而之后,则不断出现崭新的动画作者和让人兴奋的作品。引发这种改变最明显的原因自然是网络的兴起,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在视觉上摆脱了纯粹的文本和简单的gif动画形式,进入到FLASH动画为主流的新阶段,出现了动画行业的新面孔——闪客。

网络动画经过FLASH泛滥后一个阶段的沉闷,2008年左右,又迎来一个爆发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网络不再只为网络FLASH动画作者所有,而成为所有独立动画作者展现自己和交流的平台,也是能迅速引起大众关注和引爆明星效应的通道。独立动画在技术和手段上越来越丰富和成熟,创作方式也更多样化。”

(一)独立动画艺术家

在很多动画人眼中雷磊是他们生活、创作追求的终极目标。每年有最少三分之一时间飞翔于世界各大动画节并获奖无数,应美国大学之邀前往国外为动画专业学生进行WORKSHOP课程,接受加拿大艺术机构邀请去那里制作自己的动画片,穿着时尚,为NIKE等时尚品牌设计涂鸦,有自己的乐队并发行专辑、参加各种音乐节演出。。。。。最关键是他如此逍遥自在地生活却没有饿死,这不正是千万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目标吗。你在他身上看不出中国动画人常有的气质与脸色,他更愿意用“多领域设计师”来称呼自己而非动画师,因为他认为动画只不过是个人表达的一种手段而已。

在外人眼里雷磊也许真的是“神一般地存在着”,面对如此之多的“羡慕嫉妒恨”雷磊说:“我会非常为经济担忧。我到现在没有医保、社保,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但前提是我的钱真的都是自己挣的,每一分都是拿血挣出来的。然后拿血汗钱去买机票出国,所以这事没有(啥)令人羡慕(的)。很多上班了的同学来我家说——你太厉害了,到处飞到处跑,我真想跟你一样。我说——那你辞职啊,马上就可以买机票去。”

2009年,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硕士毕业生的雷磊的三部动画片《彩色魔方与乒乓球》、《鸭梨还是外星人》、《宇宙棉花糖》同时入围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学生竞赛单元。2010年,他的动画短片《这个念头是爱》入选该动画节专业组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这是自1982年中国动画《猴子捞月》获得最佳儿童动画奖后28年来第二个在该动画节获得大奖的中国人。2011年雷磊的动画短片《我的,我的》再次入选当年的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三年内,雷磊的五部动画片入围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并获得大奖,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不多见的。

2010年,刘健导演推出其动画长片处女作《刺痛我》,这部几乎全部由他个人完成的动画电影入围当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法国《电影手册》以《中国的新突破》为题高度赞赏该片:“竞赛单元中真正的惊喜来自于中国。它不具有上海学派的大师范儿,不是中国上千年绘画传统的回响,更没有讲述一些关于和尚和猴子的故事,以及表达一些山水之情。而是来自于一个完全默默无闻的刘健。带着不露声色却决不妥协的态度,他的第一部叙事电影《刺痛我》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生机勃勃的回归。”

影片共入围国内外15个电影节,获12项大奖,并且据说通过海外发行、收取放映费、各种奖金,影片已经基本收回成本。《刺痛我》的成功标志着动画电影不再属于工业体系垄断的产品模式,而可以进入艺术领域,以个人形式完成。目前,刘健已经开始制作他的第二部动画长片《大学城》。

非动画科班毕业的独立艺术家进入动画圈,为其带来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创作方法,我一直认为动画要想壮大必须跨界合作,动画人近亲结婚的结果只有闭门造车、死路一条。21世纪中国独立动画的一大特色就是“外行”的大量涌入,也许这些艺术家压根没觉得自己在做动画,但是他们确实在国际范围内为提高中国动画知名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西峰的《卖猪》获得第十一届东京动画大奖最佳公募作品奖;孙逊的《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入围第六十二届柏林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王海洋的《双面菲克雷特》获得德国莱比锡纪录片和动画片国际电影节银奖并入围萨格勒布动画节。

陈曦、安旭无疑是这些艺术家中的翘楚,他们凭借《温柔杀手》(2004)、《桃花源》(2006)、《翡翠罐子》(2007)、《西湖醋鱼》(2008)、《冬至》(2008)、《芒种》(2009)、《霜降》(2011)七部短片在2005-2011年的7年内5次入围韩国首尔国际动画节、4次入围德国斯图加特国际动画节、4次入围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2次入围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2次入围广岛国际动画节、2次入围乌克兰-俄罗斯KROK国际动画节。

(二)学院派

2000年正是国内大学开始大规模开设动画专业的分水岭,十几年来,动画教学水平提升速度令人咋舌(也许是起点较低吧),以至于我一直认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原创力量在学校而非业界。当然,象牙塔里的学子没有生存压力,理所应当做出艺术性较强的纯洁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圈圈人》、《木鱼小瓜瓜》、《地铁大逃杀》、《纸片战记》、《电梯口》),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生活原来是这样》、《前进,达瓦里希》、《Boxhome》、《售票亭》),广州美术学院(《黛子小姐》、《小胖妞》、《我很勇敢》)等一批院校的学生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动画学院奖也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一些优秀的毕业作业(例如《小胖妞》)被投资人看中,顺利进入产业模式,涌现出“兔斯基”等动漫明星。一些优秀院校慢慢摸索出各自的教学特色,例如坊间流传的“中国传媒大学二维优势”、“广州美术学院三维强大”等不成文的规律。

 

三、动画研究和传播

与动画创作相比,中国动画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似乎从未被重视过,无论是21世纪前还是之后。这可能与动画人多重视视觉而鄙视文字有关,他们执拗地认为文字会成为视觉艺术创作的绊脚石。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被圈内人劝告:“你有写书那功夫做点片子好不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大学老师的我十几年来坚持做了两件令我欣慰的事:主编《动画馆》丛书、制作中国动画现状的纪录片。

前者历时7年打造、共计16本专著与教材、近500万字、数次再版、北京市精品教材获奖、深度解析ACGT[3]全领域,逐渐成为动画业内品牌丛书,按照出版社的话讲“《动画馆》不是畅销书,但是长销书”。

后者历时6年采访、近40位动画一线创作人员现身说法、200小时视频素材;动画制作历时2年、30余位动画新生代参与创作、120分钟动画记录长片;囊括中国动画现状的方方面面;大腕云集的无保留倾诉、字字珠玉的干货访谈;天马行空的动画化处理;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娱乐片的搞笑风格。

我想,今天国内动画人之所以能和我成为好朋友,这两件基础性工作功不可没。

在动画传播领域,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创办的AnimeTaste网站(简称AT)成为近年来最专业、权威的动画网站。该网站不仅实时更新国外最新动画讯息,还大量追踪采访国内动画人的创作,成为圈内人公认的专业品牌。甚至很多动画专业学生都以能接受AT采访为荣。其拳头产品是集体动画项目“冰糖葫芦儿”。“冰糖葫芦儿”开启了国内“集锦式动画”的先河。几位到几十位动画人按一定线索或主题分别以各自的画风创作片段并被“串”成一个完整的动画短片。迄今为止,该项目已经推出了六部短片——GoGoGo!!!、《大椰子》、《AT三周年纪念动画》、《疯狂的进度条》、It's Still YouOooops!和《一路狂奔!!》。

 

结尾

在我的纪录片里,每个被采访者都会被问及一个同样的问题:“您认为中国动画最不缺什么?”,他们一般先是一愣(因为他们意味我会问“最缺什么”),然后就是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最不缺钱、政府扶持、人才、创意、观众~~~~~~~~~~~总之啥也不缺。

今天,如果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说:“中国动画最不缺激情,最缺时间。给它20年,扔到市场里,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自然就会好起来。”

2011年,皮三在其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中国独立动画十年回顾单元》上讲:“我们总能听到人们在感叹,中国动画已经坍塌破灭的不堪回首,我们自己似乎也被动画产业消耗掉了所有的希望和热忱。但当我开始这个单元的工作,慢慢收集这十年的一件件令人怀念的动画,从记忆里寻找一个个曾令人激动的瞬间,才发现,这十年的独立动画拥有那么多令我惊叹的作品。是时间积累的力量?还是被习惯视觉消费的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创造?

有一个真诚的致敬,送给所有独立动画人——中国动画,因你们的创造而有了尊严!”

 

参考文献

1.    刘书亮:《2012年国产动画短片杂谈》,《中国电视动画》,2013年1月刊。

2.    皮三:《中国独立动画十年回顾单元》发言稿,2011年第一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



[1] 建国伊始,中国电影就实行着严格的统购统销政策。国家规定每年各片种的生产数量,并下发指标,严格监管生产。当时文化部规定全国每年只能生产38本(380分钟)美术片(上美影35本,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片分厂2本,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1本)。这个指标严格执行了四十年,直到1995年1月1日才废除。

[2] 刘北:电动画公司创始人,电视动画系列片《星游记》编剧、导演。该片因其热血、魔幻的主题在青少年观众中口碑颇好,并获得2011年首尔国际动漫节SPP单元最佳创新奖。

[3] ACGT是我创造的一个专业名词,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电子游戏(Game)和玩具(Toy)的综合简称。其实这一称谓在日本非常流行,一般称ACG。我认为玩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因此把Toy增加了进去,便成了现在的AC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