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举办首届新民健康论坛

11月29日,由《新民晚报》联合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卫生监督所发起的新民健康论坛在本市召开,论坛将社会办医列为重点探讨话题,邀请了相关主管部门及卫生监管、媒体舆论等方面的专家,以及上海300余家社会医疗机构代表共襄盛会。论坛首肯了社会医疗机构的重要地位及其贡献,同时也希望社会办医要从经济效益向社会效益转变,重视专科特色和内涵服务,让政府和百姓放心。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鼓励社会办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中明确指出需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国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项目作为推进社会办医联系点。

截至2013年底,本市共有社会医疗机构1715家,其中医院212家、门诊部 757家、个体诊所725家、临床检验中心21家。全市社会医疗机构医院开放床位数12870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近8%,其中老年护理床位3069张。诊疗人次1296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的6.1%。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张元芳介绍,全市近1000多家社会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中,有125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占近11%。其中专科医院医保比例最高,约42%。11家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卢伟表示,国外医疗服务管理的监管主体是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和行业协会,监管范围包括规模布局、医院评审、推行临床质量指导原则、临床操作规范等,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由多重监管向一体化监管转变、从基于结构的监管向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监管转变、由单一监管工具向多样监管工具转变。这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大健康是从政府到老百姓口里都火的热词,政府关注大健康战略,药企关注大健康产业,民众关注大健康服务。”《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在开幕辞上说道,“晚报从创刊至今,一直致力于民生和服务,包括提供最新鲜的医学、医疗、预防康复等健康服务类信息,传播与普及医学知识,帮助广大市民读者解决健康方面的疑难问题。在这样的理念下,《康健园》周刊于1986年应运而生。在健康概念和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化的今天,加之社会医疗机构的迅速崛起,老百姓对于健康信息的更多关注,今年3月我们又创刊了《新民健康》周刊,旨在为读者传播大健康时代的更多卫生资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会办医,需要优化政策环境。目前,虽然上海鼓励与支持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导向非常明确,但在拓宽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空间、优化社会医疗机构审批管理、改善社会医疗机构执业环境上仍旧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如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待遇的政策,促进社会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从社会医疗机构自身来讲,想在众多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获得口碑,则需要在疑难病症的治疗领域提供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在需求较大的老年护理等领域提供专业、规范的医疗服务;在专科医疗服务领域提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特色医疗服务;在医疗服务空间较大的区域提供社区综合门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