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族与地缘政治: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研讨会
2014年12月13日 中国传媒大学 中传国际会议中心M2会议室
邀请函
欢迎各专业师生参加!由于会议室空间有限,请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提前到场!
主 办: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项目支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研究”
网络支持:
传媒学术网
一、主题描述
反思当下“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理论的基本脉络和价值预设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何谓“国际”?最简单的回答是“国与国之间”。这一概念深刻反映了构成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历史主体——源自欧洲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在型构研究者世界观中的基础性作用,由此出发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暗含着“欧洲中心主义”和“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偏颇。更重要的是,由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是与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重合的,因此这一“民族-国家”的逻辑也内含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剥夺积累”逻辑。第二,何谓“传播”?虽然并无定论并因学科差异而定义繁多,但多数学者均将传播简化或落脚于媒介为核心的技术过程,从而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对更广阔和更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转型进程的窥探。因此,尽管基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国际传播”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并制度化为一门学科,进而产生了一系列指导实践的操作性理论,但概念本身的窄化不但使本领域的理论创新缺乏更开阔的空间,而且遮蔽了阶级、种族、性别、宗教、以及社会运动等重要分析维度。
受到这一“国际传播”理论传统影响的中国传播学界,不仅肩负着任重道远的“去西方化”学术使命,更面临着两个迫在眉睫的理论挑战,即重新审视主导国际传播理论中的“国际传播史”和“中国对外传播史”叙事,尝试在挑战传统“历史书写”的同时,建构更加开放、包容和尊重传播多主体性的理论体系,并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史实及其现实意义;另外,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传播格局,如何重新定位中国——这个不管从政治还是文化角度都无法用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框定的历史主体——的角色,已经成为政策设计、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引方面的重大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指出,我们需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会议以当下正在进行的全球权力转移为背景,拟从历史与社会的宏观视野出发,批判地审视“民族-国家”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型塑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的框架性作用。一方面,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内部的多元复杂性使得任何一种以单一民族身份或想象为前提的对外传播努力都无法讲清楚中国故事;另一方面,由于作为一个自觉实体的中华民族是在近现代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平等的革命中产生的,离开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历史,中华民族就无法叙述。所以,中国故事就必然是一个超越单一民族,尤其是超越汉民族中心主义的各兄弟民族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追求社会解放的叙事,也必然是一个在“国际主义”框架下追求民族独立、平等、互助和和平共处的叙事,更必然是一个寻求全球传播“道义制高点”的道德叙事。在这个意义上,创新国际传播理论需要超越“霸权接力棒”的“零和游戏”模式和狭隘的地缘政治考量,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以及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帝和反殖的复杂历史和多元实践中挖掘思想资源和开拓理论新想像的空间。基于以上考虑,本次会议主要探讨以下议题:
1、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
2、“民族-国家”、国家主义与地缘政治的缘起与脉络
3、文化本质主义与跨文化传播的多样性
4、方法论民族主义的表现与反思
5、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6、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与经济决定论
7、全球信息传播治理体系的理论、原则与国际主义
8、国际传播的技术中心主义
9、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创新
10、性别、种族、宗教维度与跨国社会运动
二、会议议程(暂定,最新更新请登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网站查询)
时 间 | 场 次 | 内 容 |
9:00-9:10 | 开幕致辞 | 龙 耘,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9:10-9:40 | 主题发言 | 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思想资源 西蒙·弗雷泽大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
9:40-10:40 | 专场一: 全球化、国家与认知正义 | 主持人:龙 耘,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评议人: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代传播》主编,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面向全球化的跨文化思维及其悖论 单 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
国家的退却与认同的政治:全球传播时代的文化症候 王维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10:40-11:00 | 茶歇 |
11:00-12:00 | 专场二: 跨文化传播与现代国际体系 | 主持人:张 磊,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评议人:董关鹏,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 |
跨文化传播理论视野的边界 姜 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主任 黄 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研究员 |
民族国家、国际体系与当代中国 郭金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12:00-13:30 | 午餐、午休 |
13:30-15:00 | 专场三: 民族、阶级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地缘政治 | 主持人: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评议人:刘 昶,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教授 |
“民族”与中国现代国家一体性建构:以新疆为例 郑 亮,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工人自主办报的传播实践与可能性:如何重新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人媒体?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
传播研究的“全球南方”视角 张志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讲师 |
15:00-15:20 | 茶歇 |
15:20-16:20 | 专场四: 技术、公司与个体:国际传播的新动力机制 | 主持人:周 亭,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评议人:陶庆梅,《文化纵横》杂志社副主编 |
自媒体时代下的跨国公司文化传播——以可口可乐公司在华的文化传播为例 谭 峰,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 |
另类的中国媒体走出去?微信与国际传播 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段宜飞,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
16:30-17:30 | 圆桌讨论: 面向未来的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 主持人: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特邀点评:陶庆梅,《文化纵横》杂志社 |
参加者:单波、姜飞、龙耘、王维佳、郑亮、吴畅畅、郭金月、谭峰、张磊、周亭、张志华、姬德强、段宜飞等 |
三、会议组织
组委会主席:
西蒙·弗雷泽大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会议联络人:
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电话:010-65779313、13466760340
电子邮箱:jideqiang@cuc.edu.cn
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研讨会组委会
201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