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研究》卷14-1: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三)——我国广电新闻从业者的从业现状

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

我国广电新闻从业者的从业现状

 

丁迈 缑赫 董光宇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广电新闻从业者的从业现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记者证的持有状况、新闻报道的职责划分、工作强度(包括每周工作时长和每周发稿数量、选题会的参与)、职业流动、职业压力和职业满意度。并通过人口统计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和比对 。


研究发现,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的从业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个别地区记者拥有记者证的比例过低,工作时间过长且与收入分配不相符,职业压力较大和满意度较低等主要问题。


关键词:广电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职业压力;职业满意度


对当前广电新闻工作者进行的从业现状进行全面扫描,是本次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可以为我们全面描绘当前从业者的工作状态及其对工作的态度。通过这些现状与人口统计变量的交叉分析,不仅可以在被访者群体细分的情况下获得更为详细的数据,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数据基础,也可以反映人口变量作为影响因素之一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一、记者证的持有状况

近三成被访者未持有记者证,具有新闻传播专业背景的被访者持证比例更高。

参与此次调研的新闻工作者中共有1154人回答了是否持有记者证的问题。其中,73.5%的被访者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26.5%并未持有记者证,几乎所有被访机构都存在不少新闻工作者没有记者证的状况。其中,摄像人员(63%)与主持人(65.1%)的持证比例最低。持证与否还与被访者的年龄、学历、学科背景和所在地区有关。

 

1. 年龄差异


卡方检验发现,是否持有记者证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总体而言,持证比例高于未持证的比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持证比例越来越高。21-25岁被访者中,没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记者证的比例高于持证的比例,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分记者刚刚走出校门进入采编岗位,尚未拿到记者证。31-35岁持证人数的百分比大幅跃升至近80%,到46-50岁阶段持证的比例高达94.3%。而51岁及以上群体持证比例下降可能是由于年龄原因,他们已经较少参与一线工作,但持证比例依然达到72.7%

2.  学历差异


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被访者在是否持有记者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学历越高,拥有记者证的比例也越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拥有记者证的比例超过80%

3.  学科背景差异


卡方检验发现,是否具有新闻传播背景的被访者在是否持有记者证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数据显示,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被访者拥有记者证的比例略高于非新闻传播学背景的被访者,推测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受访者可能更多的从事一线采编的工作,因此持有记者证的比例也略高。

4.  地区差异

1  被访者地区与持证情况分布


如图所示,不同地区的被访者在是否持有记者证上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0)。绝大部分地区记者拥有记者证的比例均大幅高于没有记者证的比例,其中北京、福建、四川三地的持证比例均高于80%,江苏为75.1%,浙江、黑龙江、陕西的比例在六成以上,但贵州地区的持证比例较低,不足总体的一半(43.9%)。


二、新闻报道的职责划分


负责民生新闻报道的队伍最为庞大。


参与此次调研的广电新闻工作者当中共有1044人回答了报道职责的问题。其中,负责综合性报道的人占到总人数的近一半(47.4%),其次是负责专门报道某一主题(36.5%),负责选题策划的比例为16.1%。在专门报道某一主题的新闻工作者中,负责社会(民生)新闻报道的占比最多,为26.3%;其次是时政新闻(17.2%)、经济/金融新闻(16%)、科教文卫新闻(9.7%)和法律新闻(7.1%);而负责体育新闻、国际新闻和军事新闻的较少,合计不足5%;此外,还有19%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这说明,民生新闻作为与普通受众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新闻类别,其驳杂的内容也使得其报道队伍最为庞大。


三、每周工作时长


近八成被访者工作时长超过劳动法规定,且工作强度与收入不相符。


根据我国2015年修订的劳动法,以40小时(平均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为基准,问卷设置了5个工作时段,小于40小时,40小时,40-48小时,48-56小时以及56小时以上。其中,40-48小时代表每周超过基准工作时长0-1天,48-56小时表示超过每周基准工作总天数1-2天,而56小时以上表示平均一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2 被访者每周工作时长

 

结果显示,被访者每周工作时长为40小时以下的比例最小,仅为6.0%;合理工作40小时的比例仅为16.6%。近八成(77.4%)广电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时长超过劳动法的规定。其中超出不足一天的比例最高,为34.7%,另有近两成(18.3%)的广电新闻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长超过56小时,工作时间过长。


被访者的工作时长主要性别、职位、媒体级别和学科背景相关等因素相关。

1.   性别差异

3性别与被访者每周工作时长的分布

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被访者在每周工作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总体来说,无论男性女性,每周工作“40-48小时的人数占比都是最多的,且女性比例(39.4%)高于男性(29.3%)。相对而言,男性被访者的周工作时间长于女性,每周工作超过56小时以上的男性比例(24.4%)比女性(12.9%)高出近一倍。

2. 职位差异

卡方检验发现,不同职位被访者在每周工作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其中,摄像、记者和部门领导及台领导每周工作超过56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均超过了25%,而超过48小时以上的职位中,这三个职位也位居前列,其中摄像57.2%,部门领导及台领导56.8%,记者53%,说明这三个职位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访者工作时长超过每周基准工作总天数1-2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1%的部门领导及台领导、85.8%的记者、81.3%的科室主任和78.6%摄像每周工作时长超过40小时,显示领导和一线采编人员的工作强度偏大。

 

3.  媒体级别差异

4  媒体级别与被访者每周工作时长的分布


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媒体级别的被访者在每周工作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2),省级(直辖市)媒体的工作时长最长。每周工作时长在40小时及以内的以国家级媒体从业者最多,超过30%,省会台为24.8%,地级市台比例最低,为18.2%。国家级媒体中超过48小时的比例为38.8%,省级(直辖市)媒体比例达到47.7%,地市级媒体44.8%,省会台为35.8%。数据反映,国家级媒体广电新闻工作者每周的工作时长相比另外三级媒体可能略短,其次为省会台,而省级台和地级市台工作强度则相对较大。

4. 学科背景差异

数据显示,有无新闻传播学科背景和工作时长也有一定关系(p=0.024)。其中,非新闻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选择每周工作40小时及以下的人数占比将近三成。而在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以上的人群中,有新闻专业背景的新闻工作者占到近46%。可能由于有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大多从事一线采编工作,而这类工作需要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每周工作实际较长。

5.  收入差异

如图5所示,被访者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0元以下及5001-8000元这两个范围内,收入低于8000元的从业者占比达到73.6%。收入在8001-11000元的比例为16.7%,而仅有不到10%的从业者收入可以达到11001元以上。


5 被访者收入分布


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见表1),收入与年龄、职称、最高学历、播出机构行政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统计关系;年龄越大、职称越高、学历越高、播出机构行政级别越高,收入就越高,而工作时间与收入的相关系数仅为0.057,工作时间长短并不影响收入的高低。也就是说,更多的时间付出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工资收入,工作时间与劳动所得不相符。

1 职称、年龄、学历、机构行政级别与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职称

年龄

播出机构

行政级别

最高学历

Spearman

相关分析

收入

相关系数

.337**

.237**

.390**

.237**

Sig.(双侧)

.000

.000

.000

.000

N

1292

1294

1294

1291

此外,收入情况主要受地区差异影响。

6 被访者收入的地区差异

 

如图6所示,北京市、江苏省的广电新闻工作者收入情况最为乐观,收入低于5000元以下的比例远远低于其它省份,分别为9.0%15.6%,而黑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广电新闻从业者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比例均超过了60%;北京地区收入过万的比例也最高(21.7%),其次为江苏(10.6%)和浙江(8.2%)。


四、每周发稿数量与选题会参与情况


7 被访者每周发稿数量分布


共有1112位受访者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有358位被访者的工作不涉及发稿(占总样本量的32.2%),故此题样本总数为754人。从每周发稿数量来看,发稿数量主要集中于每周4-7条(23.2%),其次为8-11条,占比15.9%,发稿12-15条的最少,为6.4%

8被访者每周参加新闻选题会的频率分布

共有1161位受访者回答了参加选题会频率的问题。如图8所示,每周参加1次选题会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达到31.7%,其余频率比例相当。其中,每周参加5次及以上的媒体人占到16.6%,而从不参加选题会的广电新闻工作者亦达到了15%


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多的参与新闻选题会;而从职位来看,科室主任、部门领导和台领导参会更加频繁,这两个职位每周参加2-4次、每周5次以上的比例之和高达60%-70%,显示出他们对于选题工作的重视;记者和编辑参与的比例也较高,主持人则相对较少参与选题。而其它影响因素则包括年龄、职称和播出机构行政级别。


五、职业流动


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的职业流动并不高,超过七成(73.1%)的广电新闻工作者只为一家新闻媒体工作过,为两家媒体工作过的新闻工作者占比不足二成(18.0%),而为三家及以上媒体工作过的比例仅为8.5%

1.  性别差异

职业流动与性别有关,男性的职业流动高于女性。女性一直在同一家媒体中工作的比例高出男性7.5个百分点,比例高达76.9%,而在2家、3家及以上单位中工作的比例则分别低于男性3.93.7个百分点。说明女性广电新闻从业者更不倾向于更换工作单位,更注重生活的稳定性。

2.  职位差异

卡方检验发现,不同职位的被访者在其所工作过的媒体数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其中,编辑、科室主任和部门领导及台领导在1家单位中工作的比例高于其它职位,较之这三个岗位,记者和摄像虽然为1家单位工作的比例略低,但为2家单位工作的比例却较高,表明记者和摄像虽然有流动但仍然相对比较稳定。

相比较之下,主持人为3家以上单位工作的比例最高,而为1家单位工作的比例最低,说明这一职位的流动性高于其它职位。推测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这一职位确实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同时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主持人兼任几个栏目,或者协助其他单位工作,导致选择3家以上的比例略高。


六、职业压力


被访者职业压力主要来自行政因素和工作前景。


为测量广电新闻工作者压力来源,研究分别从政治、经济、管理、技术及个体心理等层面设计了五级里克特量表(其中,5表示压力非常大,1表示没有压力)。



从均值结果来看(详见图10),几乎所有项目都会对新闻从业者产生压力。其中,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报酬和收入领导的做法和观念为平均分最高的三项;个人职业发展新型媒体技术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得分也较高。相对而言,市场部门带来的压力同事间的竞争压力较小。



9职业压力来源


通过因子分析,可将上述压力来源归纳为3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差的约66%,解释度良好。这三个方面包括:工作前景、竞争机制和行政因素。

2 因子分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组件

1

2

3

个人职业发展

.790

 

 

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

.776

 

 

归属感

.734

 

 

所在媒体的经营状况

.700

 

 

报酬和收入

.640

 

 

市场部门带来的压力

 

.809

 

同事间的竞争

 

.758

 

新型媒体技术

 

.722

 

单位的工作考核

 

.514

 

领导的做法和观念

 

 

.883

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

 

 

.880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旋转方法:Kaiser 标准化最大方差法。

a. 旋转在 5 次迭代后已收敛。


其中,行政因素对被访者造成了最大的压力,均值达到3.68;工作前景造成的压力也较大(3.63),相比之下,来自于市场、同事、新技术与考核等方面的竞争机制(3.35)带来的压力较小。从不同人口变量信息来看,男性被访者感受到的压力要高于女性被访者,而这种差异在行政因素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均值差距达到0.31)。

1.  性别差异

10性别与职业压力来源


如图所示,无论在任何一个职业压力因子上,男性所感受到的压力都远高于女性,其中行政因素为男性受访者带来的压力最大,均值达到3.84,远高于女性;而女性对于工作前景方面的压力则与行政因素相当。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的新闻工作者在各个压力因子上的差异都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具体来说,男性在压力来源的三个因子上(工作前景、竞争机制和行政因素)均有相对更高的值,也就是说,男性新闻工作者普遍比女性新闻工作者感受到了更多的工作压力,这种压力在行政因素上最为明显(均值差距达到0.31)。

2. 从业年龄差异

如下表所示,不同从业年龄的新闻工作者群体对于工作前景竞争机制两个方面所感受到的压力有差异,这种差异具有统计上的意义,而在行政因素上感受到的压力差异则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3 从业年龄与职业压力来源上的多重比较

因变量

(I) 从业年数

(J) 从业年数

平均差 (I-J)

标准 错误

显著性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工作前景

10-20

5年以下

.16*

.06

.01

.04

.28

5-10

.07

.06

.23

-.04

.18

20年及以上

.19*

.07

.01

.05

.33

竞争机制

10-20

5年以下

.24*

.06

.00

.12

.36

5-10

.12*

.06

.03

.01

.23

20年及以上

.06

.07

.39

-.08

.20

*.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分组比较来看,从业年龄在10-20年的新闻工作者相对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而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相对感受到的压力更小。考虑到从业年龄在10-20年的新闻工作者,更多地是31-40岁的青年人,可以推测,他们可能面对相对更大的生计压力,而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相对大的压力。

七、职业满意度


回报因子的满意度较低。

11职业因素满意度


如图11所示,被访者主要对自身工作环境(同事关系、主管领导能力),传媒事业的整体感受(职业成就、社会影响、媒体品牌与主观能动性)感到比较满意,均值水平在3以上;但对工作时间和回报性因素(收入、福利、升值空间)的满意度低于一般水平。


其中,与收入待遇相关的福利待遇(2.54报酬收入(2.57排名倒数二三位,表明广电新闻工作者对于收入待遇并不满意;与此同时与工作时间相关的选项得分也偏低(2.58),这可能与前文提及的收入与工作时长不相符有关。


相比较之下,广电新闻工作者对同事关系主管领导的能力评分较高,说明总体上广电新闻媒体内同事之间的关系普遍较好,领导能力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被访者对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影响也较为满意。


对职业因素满意度部分进行试分析、剔除扰动因素后,对职业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的两个因子:一是包括报酬收入,福利待遇,工作时长,升职空间,进修、培训机会,工作时间的弹性等几个方面工作回报因子,二是包括同事关系、职业的社会影响、职业的成就感、主管领导的能力、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在内的工作处境因子。

4因子分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a

 

组件

1

2

报酬收入

.868

 

福利待遇

.866

 

工作时长

.742

 

升职空间

.683

 

进修、培训机会

.603

 

工作时间的弹性

.516

 

同事关系

 

.753

职业的社会影响

 

.711

职业的成就感

 

.692

主管领导的能力

 

.687

主观能动性

 

.631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旋转方法:Kaiser 标准化最大方差法。

a. 旋转在 3 次迭代后已收敛。


其中,被访者对工作处境相对满意,满意度均值达到3.43(满分为5),而对于工作回报的满意度低于一般水平,均值仅为2.61。说明被访者认为自身的付出与所得并不相符,福利待遇、晋升空间和培训机会等方面尤待加强。


职业满意度在不同性别、是否持有记者证、从业年龄和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

1.  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工作回报这一因子上,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p=0.03。尽管无论男女,对工作回报都略有不满,然而男性的不满意程度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往往被期待承担更多经济责任有关。而在工作处境方面,男性、女性新闻工作者并没有展现出统计上的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性别的被访者对工作处境的满意程度相当。

2.  持证差异

均值比较发现,新闻工作者的持证情况也可能导致其职业满意度的不同。总体来说,持有记者证的被访者满意度更低。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被访者是否持有记者证在工作处境这一因子的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3)。持有记者证的被访者对工作处境的满意度更低,可能由于持证记者对同事关系、职业的社会影响、职业的成就感、主管领导的能力、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更高的期待。

3.  从业年龄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从业年龄的新闻工作者群体,在职业满意度的两个因子上均有显著性差异。近一步进行分组对比,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于工作回报,还是对于具体的工作处境,从业年龄更长的群体,相比从业年龄更短的群体,满意度要低。

4.  职称差异

方差分析显示,在工作回报方面,不同职称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之间不存在统计显著的差异,而在工作处境上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p=0.05)。分组比较中,在工作处境上发现,相对尚未评定职称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初级、中级职称的新闻工作者对工作处境因素的满意程度更低,差异显著。考虑到尚未评定职称的新闻工作者中,一部分可能是流动性相对较强的非在编记者,这可能影响到了这一群体对于工作处境的评价。

八、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的从业现状并不理想,一是在规范层面,个别地区记者拥有记者证的比例过低;二是从业者工作时间过长,但其劳动付出却与收入分配不相符;三是职业压力较大;四是满意度较低,尤其表现在对工资回报方面的不满意。


在这一节的讨论部分,我们依然将此次调研的数据和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全国记者协会内部调研所得数据进行比对。

1.  报道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1997年的调研结果显示,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队伍最为庞大,比例达到19%;而本次调研中,36.5%的被访者负责专一主题的报道,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民生新闻(26.3%),经济新闻报道的比例为16%,这体现了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对于民生新闻的重视。

2.  新闻工作者收入明显提高,但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下降

1997年全国新闻工作者平均月收入为1137元,本次调研对收入问题采用了分段制提问,采用组中值估算,平均收入为6452元,是1997年的5.67倍(注:两次调研样本均来自于地级市以上媒体,县级媒体未被考虑在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每月430元),新闻工作者的月收入是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2.64倍;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每月2600元),新闻工作者的收入则为城镇平均水平的2.48倍,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下降。

 

 

参考文献:

1.   丁迈,缑赫,董光宇:《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9月。

2.   喻国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新闻记者》,1998 年第 3 期。

3.   国家统计局: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1997年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