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全面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讲话精神


中传全面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讲话精神


(记者 王维家 张旭 摄影 王雷亭 肖晓蓉 韩秭一)


按照62日学校党委常委会的部署,64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主持会议,对贯彻落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动员。


全体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传媒教育学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全体班子成员,其他学院、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各职能部门、直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学习。

段鹏副校长以“加强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为题作专题发言,传达了党委常委会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部署,深入总结梳理了学校在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厚根基、特色优势、创新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明确了下一步建设的重点任务、思路措施和目标要求。


14位校内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和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作重点发言。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教授围绕创新传播、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围绕新闻传播、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金尧教授围绕艺术传播、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教授围绕语言传播、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围绕政治传播、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教授围绕大众传播、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周亭教授围绕公共传播、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安教授围绕音乐传播、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围绕国际传播、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远教授围绕信息传播、广告学院副院长王昕副研究员围绕品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围绕文化传播、戏剧影视学院沈皛副教授围绕共情传播、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教授围绕传播路径方法等依次发言,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畅谈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理解和体会,提出贯彻落实思考、思路及举措,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遵循,按照学校工作部署要求,全力做好贯彻落实,为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贡献。


廖祥忠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这次扩大会既是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领会,又是一次对学校在国际传播领域教学科研水平的检视,大家从国家、学校、个人等不同视点,学术、学理、实践等不同层面,畅谈学习体会、提出落实思考,思路清晰,做到了学深悟透。

廖书记指出,14位专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发言描绘出了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图谱,把每个领域做细做强做大,就能体现出我们学校推动国际传播的方法、思路和线轴,这是中国传媒大学多年发展和沉淀的结果。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老专家示范带动,年轻学者迎头赶上,大家齐心协力,步调一致,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


廖书记指出,党和国家再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机遇,形势既喜人,亦逼人。经过几十年的专业布局、学科积淀和人才储备,学校的优势禀赋开始爆发,学术影响力加速显现。廖书记强调,我们要充分依托“小综合”的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两个一流学科的带动作用和小语种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国别研究、区域研究,实现国别、区域研究的全覆盖;要充分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头雁效应、孔子学院的外溢效应和海南国际学院的带动效应,以技术为底层,以语言及文化为两翼,推动学校从“国内一流”向“国际一流”转型,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廖书记指出,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我们要更加珍视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人融合、文工融合的传统,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做强做大学科专业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保持综合优势。

廖书记强调,学校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是“做强”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要以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为龙头,着眼未来发展,进一步集成、调整、优化相关研究机构,形成国际传播创新研究合力。

二是“做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作为中国高校第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承担基于“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努力把它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学理支持的重要研究平台,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学术桥梁。要抓住历史机遇,尽早布局,在理论研究与传播实践两个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三是“做优”国际传播相关学院学科。要做优新闻学院、电视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广告学院等国际传播学科专业集中的学院,在做优国际传播等传统学科的同时要进一步创优,这是我们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核心所在。

四是“做专”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现代传播》系列学术期刊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要致力于开展面向未来的、基于信息计算的信息传播学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走在前列;要做强《现代传播》系列学术期刊,在《现代传播》开设国际传播专栏,推出系列高水平成果,激励学者积极发声,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


五是“做亮”国际传播领域名师队伍。学校要抓住机遇,发扬优势,乘势而上,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国内国际名师。要迅速行动,组建教学团队,开设培训课程,构筑领导干部国际传播知识培训新品牌、新高地。

六是“做特”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未来学科建设的新高地,我们要发挥优势,勇于创新,花大力气推进计算广告学、计算传播学、信息传播等交叉学科建设,通过交叉学科建设推进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

围绕“六做”,廖书记强调要抓好五项重大任务。

一是做好国际传播立体式理论研究。包括基于信息传播的国际传播理论和范式研究,基于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传播研究,基于国家形象的公共传播、政治传播研究以及基于融视频的大众传播研究。

二是做好“国际传播”的传播。要把党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念传播出去,运用传媒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大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助力国家在国际传播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做好传播实践。要发扬我们在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形成的特色优势,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强化传播实践,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是打造师资队伍。要抓住契机,立足立体的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思考如何承担大项目,打造名师团队。学校将在经费、政策和条件方面提供支持。

五是做好专业和学科建设。要对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四个一批”专业建设,重新梳理本科、硕士、博士学科专业,科学布局;同时要依托即将成立的教材中心,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版系列优质国际传播教材


廖书记最后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号角已吹响,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学校党委部署,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落实到“十四五”规划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落细。


14位专家学者的学习感悟和思考,摘要如下:


龙耘: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我们从事国际传播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廖书记也在学校的国际传播工作部署中提出“做强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如何“做强”?一是要提升基地重大项目的科研产出,为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学理支撑;二是要提升面向部委央媒的咨政力度,实现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三是要提升国际学术活动的规模层次;四是要提升学术期刊、定期出版物的全球影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有实力,也有信心,在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引和学校部署的指导下发挥基地作用,为国际传播作出贡献。


曾祥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指明了方向和具体的发展路径。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对我们而言,一个是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一个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以此为重大契机,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国际传播方向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明确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2009年,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标志着由政府部门主导、中央重点外宣媒体支持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改革试验拉开帷幕。2012年开始,新闻传播学部,正式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班(Master’s Degree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IJC),面向世界各国招生,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新闻传播学国际人才。2014年,设立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本科专业,开始着力探索新时期我国外宣人才的培养模式。2019年初,教育部批准了该申请,国际新闻与传播正式成为新的本科专业。下一步,我们一定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加强理论上的国际沟通,把本硕博多层次体系化系统化的培养纳入战略规划。不仅培养媒体从业者和外语工作者,更应该培养国际传播的战略家和思想家。

张金尧:习总书记提出,在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值得每一位艺术创作和传播者思考。当下,一些艺术作品在国际传播中还不够讲究策略,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应在影视等艺术作品中相得益彰而不应受到消减,而一些讲好中国故事的正能量作品并未获得国际传播大流量。我院承办的学术期刊《艺术传播研究》将开设“艺术国际传播”专栏,进行理论探索。要创作出大量有内涵、具美感、能启迪、促思考、和世界人民“美美与共”的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增强艺术“国礼”的国际美誉度、审美鉴赏公信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总之,加强艺术国际传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既能促进“牵手”,更能促进“牵心”。


文春英: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采用精准传播的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中,外语不可或缺。构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需要一国一策、精准传播,需要精外语、通传媒、国际传播能力强的国别专家、区域专家。“复语、复合、复能”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要求,学院将发挥非通用语资源优势,国家级、北京市一流专业的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特色,以及在影视译制、翻译方面的特色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方面发力,开设“多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色实验班,以一流专业支撑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促进外语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贯通式培养,建设国际影视译制创新实验区,搭建多语种教学实践平台,做优做强国别区域研究,开发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能力慕课课程,服务国家和行业需求,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荆学民:总书记的讲话是在目前国际政治斗争形势日益尖锐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建构的话语权的争夺。总书记首次在对外的国际话语中将“政治”置于五大视角之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首先是“政治自信”。同时,我们也应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当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然成为党的战略、国家战略,党和国家的国际国内战略。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团队,将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引领,争创一流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特别是国际政治传播能力贡献力量。


任孟山:国际传播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国家间讲故事的竞争,立足中国而言,是“西方版中国故事”和“中国版中国故事”、“西方版世界故事”和“中国版世界故事”的竞争。讲故事是一种重要的定义权,通过讲故事,完成“我者”和“他者”的区隔,以及对“他者”的形象建构。国际传播争夺的是一种定义权,从学术研究角度讲,知识生产是最根本的定义权,概念、理论、知识体系为讲故事提供学理支撑,高校应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为国际传播贡献智力支持和人才输出。


周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因此,政府、企业、各类组织、高校、智库、留学人员,都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国际传播中包含公共传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议题,应当重视政府、企业和各类组织面向全球公众沟通信息、传递观念、促进认同的过程,应当加强对国家形象、政府新闻发布机制、企业跨文化融合以及面向全球开展的科学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的研究。未来高校不但要在相关领域有原创理论的产出,还要为多元传播主体提供专业和系统的工作建议;不但要加强国际传播中公共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积极参与公共传播实践。


赵志安:学校在音乐传播国际交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与境外19所高水平院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举办国际会议10余次;连续成功举办16届“录音艺术大师班”,已成为中国录音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成功举办7届“音乐产业国际高端论坛”,打造了高层次、专业化音乐产业国际交流平台。学院将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和学校党委的工作部署,以重大项目申报和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组织团队申报中国音乐海外传播、音乐产业国际贸易等领域的重大国家级项目,依托录音大师班的国际资源和品牌优势,推进格莱美奖中国区合作项目落实,联合国际音乐产业协会,推进《中国音乐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海外版的发布,联合举办电子音乐国际丹尼奖,以“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成果宣传推广工作为契机,推进音乐传播国际交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李继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确立了战略地位,廖祥忠书记带领全校迅速响应,全面布局国际传播科研教学工作,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要认识到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时期已经到来,应建构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国际传播理论;要紧扣“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优化国际传播学科专业建设,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夯实做优国际传播优势专业方向,做强国际区域传播、对外出版、信息素养等研究方向建设,建构有利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国际传播课程及教材体系,引进国际上知华、友华的优秀科研师资和人才培养资源,加强国情教育。

张远:国重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聚焦国内主流媒体传播以及中国声音对国际体系的全球传播,以实证数据为基础,以顶层设计为指引,发挥交叉学科前沿优势,深刻把握“人-内容-环境”信息传播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洞察受众认知模式与媒介信息解码模式、把握群体内部影响与媒介宣传引导效果、探索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交织影响下的传播模式及传播形态,助力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传播理论体系,为即时高效的国际、国内传播引导决策提供支持,推动国家传播力发展。


王昕: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目标应当是推动中国品牌集群进入世界品牌文化版图。成功的品牌传播背后,是国家和民族的强势文化的集中凝练、广泛传播及深度认同。在未来国际传播中,中国品牌应当成为承载中国主张、展现中国智慧、推广中国方案的最佳载体。我们要依托广告学院、国家广告研究院等机构的学界、业界影响力,快速部署一系列专项课题和高端活动,在这一领域发出权威、密集的声量,加快梳理、构建品牌国际化传播的有效模式,重点研究中国品牌传播对于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的作用和价值,从国际化传播的视野,思考和布局品牌传播的科研和教学体系。

姬德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国际传播的内涵。以文化传播为例,在虚拟与现实世界同构的时代,来自多元文化群体的身份协商和身份再造将成为跨文化交往的新常态。在这一全时全域、多维互动的立体式传播新语境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深刻认知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持自信与谦和的心态,以文化共情化解文明冲突;开拓文化传播的多元渠道,与各类主体尤其是全球数字原住民群体进行坦诚交流;全面建立跨文化传播理论和课程体系,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跨文化传播素养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服务。未来,我们将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国际传播,并积极拓展以海外研究中心为抓手的全球学术合作网络。


沈皛: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廖祥忠书记提倡善用作品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国家形象、做好情感传播。戏剧影视学院师生先后承担对外纪录片《记住乡愁》撰稿、里约奥运会转播、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庆祝大会转播等重大活动,创作《木雅,我的木雅》等国家文化形象宣传片、纪录片465部,在国内外斩获众多荣誉,用真实故事的情感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贡献。学院将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号召,增设“政治文艺学”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强戏剧影视学科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以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为导向,以情感传播为叙事研究基础,努力研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张磊:作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者,通过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四点体会和感悟。在做国际传播研究时,一是在内容上,要提炼中国智慧、宣介中国方案,融合共产主义理想、大同思想、新世界主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丰富阐释;二是在对象上,要注重网络舆情、聚焦国别传播,采取变化和差异的眼光,将更广大的区域纳入研究范畴,思考“一国一策”“一地一策”“融合策略”;三是在方法上,要调研国传实践、升华国传理论,直面中央级外宣媒体和海外传播实践者的需求和挑战,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四是在发表上,要接轨国际规范、凸显中国特色,既要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也要遵循国际发表规律。总之,不仅做国际传播的研究者,也做国际传播的践行者,让中国学术走出去、发挥国际影响力。